精神补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52:53

一、概 述

精神补益就是通常所说的神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此话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神补对于人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提倡神补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神?神在中医学理论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观;狭义上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人的思维,人的意识活动等。

【形神相应】

中医历来强调精神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出了“形神相应”的理论,认为人的躯体健康与否与人的精神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平稳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而不良的精神状态则可以影响人体健康,致人损身折寿。这与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概念也是一致的。

所谓“形神相应”,其中的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神在人的健康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者则殃”之说。这里的“主”是指人的精神活动。中医认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体弱,神存则生,神去则死。形是本,神是生命的主宰,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神。三国时期的著名养生家嵇康,生动地论述了精神对于躯体的影响,他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中医认为:神产生于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既成于先天精气,又得后天水谷之精微滋养。精与神,两者不可分割,互为依存,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神健旺是健康的标志,是指精神饱满、意识思维等活动正常,“‘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了“神”对躯体健康的重要。

善养生者先养神,进补应当重视调养精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檐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善养生的人能长寿,首先是要颐养精神。养生从“治神人手”,并以“治神为本”,同时治病也要从治神人手,即所谓“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如《丹溪心法》指出:“因七情而起之病,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所能疗也。”

【七情】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1.喜。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喜伤心。过喜的异常情志可损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

2.怒。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的、以紧张情绪为主的一种情志活动。怒既有积极的一面,即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战前动员要鼓舞战士的土气,包括激起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使之在战斗时化为巨大的战斗力;怒又有消极的一面,即指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和不良的影响。暂时而轻度的发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怒伤肝。大怒、过怒易伤肝,表现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积,肝血瘀阻,肝阳上亢等病证。出现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有的则会出现闷闷不乐,喜太息,暧气,呢逆等症状。人体发怒时可引起唾液减少,食欲下降,胃肠痉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血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交感神经兴奋。长此以往,会使人患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对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可导致病情加重,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3.忧(悲)。忧(悲)为肺志,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忧(悲)伤肺。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悲忧伤肺,还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上。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以导致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4.恐(惊)。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肾藏精,生髓充脑,人受到惊吓后,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与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可以引起警觉,避免机体遭到危害。

恐伤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5.思 恩为脾志,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牌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思伤脾。思为脾志,因而过思则易伤脾。伤牌可以表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现头昏,心慌,贫血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暧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精神状态对于人的阴阳、气血、脏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当人的阴阳、气血、脏腑发生问题时也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人们常说的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也就是这个道理。补益有利于健康长寿,在补益的过程中实施精神补养很重要,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 精神补益之以静补神

综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有以静养神的内容。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神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均十分重视,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而养神之道在于使神得到清静。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静养神的主要内容】

静神思想始创于老庄。老子提出“清静无为”,将心静神清作为养生之道。他在《道德经》中极力主张虚无恬淡,少思寡欲,清静无为,效仿自然,柔弱退却,要求达到所谓“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以达到神气清静的目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也提倡静神。庄子认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元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同时庄子还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即无为,动以不行,此养生之道也。”庄子对静以养生的认识比老于更加全面,认识到以静养神之“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静”中有动。顺自然而动,动中以静神。

在老庄之后,《内经》第一次从医学的观点提出了神在养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静为养生之本。指出: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认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憺淡虚无”,主要指心神清静。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认为养生之道首先在于养神。他指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提出“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神清志平”等以静养神的思想和方法。他还认为“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主张制窍以静神气。

三国时期的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也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神”的静神思想,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达到静神养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了十条养生大要,首要即为“啬神”。他在其提出的“十二少”中就有“少思、少念”以静神的内容,反对“多思、多念”以找神,他在《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中提出养老四要:即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除“身无妄动”外,其余三要均与静神有关。这可以说是对以制窍静神观点的发展。

金代对前人的以静养神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著名医学家刘完素认为:“精神贵乎保”,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静养神。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求静养神。认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他所提出的静神,为神用不过,而非神静不用。

明代医学家万全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以此养生则殃。”并针对妄动而提出的“慎动”。所谓“心劳”,指用之太过。

明代医学家李健斋还提出“以理求静”,指出:“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清代养生家曹庭栋除提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外,更重要的是,对何以为静,提出了新的认识,他明确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动,志定神凝故也。”数千年来的探索,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静神之重要。只有神静,人才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只有神静才能达到健康之目的。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静神,是神有着易动而难静的特点,而动则耗,静则守。人作为社会的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名利所诱,或为女色所迷,或为不顺心的事所气,难以跳出名、利、色、气的篱笆,而致精神耗伤,神气失养,进而影响健康,伤身损寿。

【以静养神的基本方法】

古人提出的寡欲,少思,制窍,慎动等以静养神的方法,对我们保持心理和躯体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被现代的研究所证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1.口无妄言

在现今看来,就是不要过多的去讲话,更不要作无谓的争论。过多地、过快地讲话会使人的情绪紧张,致血压升高。不利于人的精神健康;而过多的无谓的争论对人的健康则更加有害。

2.耳无妄听

现在可以理解为要减少噪音对人的影响。噪音对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影响很大。它使人的听觉感受性降低,听力下降。使人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力的稳定性降低。噪音使人烦躁、易怒、情绪紧张、不安,甚至精神异常。噪音影响人的思维进程,在强烈的噪音下,思维的连贯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使记忆力降低,影响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噪音使有的人性格特点发生某些改变。噪音对儿童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危害,如意大利奥利机场附近一所小学,学生整天生活在飞机的噪音中,因此,40%的学生智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

噪音还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调查研究发现,噪声条件下工作的工人患高血压和胃溃疡的人明显高于低噪声条件下的工人。

为了给人以安静的环境,国际上在制止噪音方面制定了标准,繁华的市区,室外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5分贝;一般居住区白天不能超过4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35分贝。

3.心无妄念

心无妄念就是排除杂念。杂念是扰乱心神的主要根源。世俗的纷争常使人心烦意乱,心神不宁。故注重以静养神的人,尤其不可存非分之想,图非分之欲。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集中在对社会的进步上。

【现代静神的方法】

社会的发展充满着竞争,社会环境越来越纷繁喧闹,人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这对人的精神造成了不可小视的影响。在日益发展的社会潮流中,人们不断探索、研究使人的精神能安宁下来的方法。在东京各大百货公司的大厅和顶楼都设有“避难所”,供人暂避街道的嘈杂和噪音。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设立了汽车禁止鸣号区,其目的也就是给人以安静的环境,有助于人的精神能够静下来。美国、荷兰等许多国家则把目光瞄向了中国的瞑目静坐和印度的瑜咖功上。这些方法在使人人静时,可以缓解人身体和精神上的紧张,使人大脑耗能减少,需氧量下降。经测试,人人静后脑电波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呼吸次数减少,心跳减慢,血压稳定,免疫功能提高。情绪由消极变得积极,对许多心身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在高度静默后,大脑分泌出一种快乐物质——脑啡肽,其作用比海洛因强10~100倍,使人产生欣快愉悦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几千年来人们之所以提倡以静养神的根源所在。

以静养神的方法有多种。但不外乎有两类。一类是形动而神静,这也就是我们后面所要介绍的以动养神。一类是形静致神静。形静而致神静的方法有多种,但最简单、最易行,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则是静坐。在古代,道家静坐,佛家静坐,儒家静坐,医家更崇尚静坐。静坐最为简单,不需任何安排,静心坐下,平平常常,自自然然,默默地静下心来即可,既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严格的程序,亦不需意守,更不必担心会出什么偏差,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效果。

静坐最好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同时应注意防寒避风保暖防暑,一天进行2~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

三、精神补益之以德补神

生之道,贵在养神;养神之要,要在养德。”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此来保持人的躯体和精神健康。

以孔子为代表提出的“仁者寿”以及“大德必得其寿”,作为古代以德养生和以德养神的思想观点,把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的养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养神的重要内容。在这种传统养生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养生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养生的重要观点。孔子的“大德必得其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说明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方能获得长寿。孟子在修身养性、道德修养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倡导“不动心”、“收心”、“寡欲”,以修炼“内观”功夫,以善养吾浩然之气。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提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也就是现今所说的知足常乐;墨子指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提出了乐于助人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华伦弟子吴普说:“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嫉妒。”古代思想家、医学家提出以德养生的观点,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寡欲、知足和助人等内容,这些仍然是当今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若能做到这些,对于保持人的精神愉悦是十分有益的。

【寡欲】

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古代将人的欲望归纳为六种,包括名利、声色、财货、滋味、佞妄、嫉妒,而现代则分为生理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

生理性的需要主要包括对空气、饮食、运动、休闲、睡眠、配偶等等,这是维持生命和繁衍等方面的一种本能需要。社会性需要包括求知、交往、成就感等等。

欲望还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内容。广义的“欲”是指上述的各项内容;狭义的“欲”只是指人的性欲而言。所谓的寡欲并不是要人们万念俱灭,当苦行僧,而是要人们在客观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正如孟子所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测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当然是舍弃鱼而取熊掌,因为熊掌比鱼更珍贵。而人的长生(健康长寿)和嗜欲相抵触时,人为什么就不能舍“欲”而取“生”呢?所以孟子明确地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

寡欲,从狭义的方面来讲是要节制性欲,这不仅对人的生理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夫妻之间适度健康的性生活不仅符合社会的道德伦理观点,同样也是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增进夫妻间感情的物质基础,使人精神愉悦。从广义的方面讲,寡欲就是要人们面对色彩缤纷、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面对金钱、地位、女色等各种诱惑的影响,能够做到不贪女色,不念权势,不为金钱所动,树立和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即便是粗茶淡饭,身居陋室,也能够“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永远保持宁静的心清和愉悦的精神。倘若仰慕虚荣,贪恋女色,追逐金钱,官迷心窍,势必绞尽脑汁,扭曲灵魂,出卖人格,失却尊严,最终利令智昏,得一望十,有十想百,欲壑难填,导致心灵的苍白,精神的空虚。这样的人是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也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知足】

是指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客观对待,不会超越客观的条件许可,无休止、没有节制地去追逐名利、金钱等。知足的人对自己各方面的期望值定位准确,他们的愿望容易实现,需求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心情总是充满着欢乐,他们没有过高的企求,不去与人比这比那,更不会与人斤斤计较,生活坦然,内心充实,这些都是心清愉悦的基本条件,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即知足”。而纪晓岚则指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总是要有欲念的,知足的人能够自觉的克制自己的欲念;而不知足的人其欲念是无止境的。不知足的人欲望总是高于常人,因此他们总是不容易得到满足,即便是他们的某些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又产生了新的更高的需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需求。这样的人是很难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即使产生愉悦,其持续时间也不长。这样的人只能永远与烦恼相伴,与愤怒和悔恨为伍。

古人所说的知足,主要是对生活条件等内容的满足,所以有:良田千顷,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七尺。而对工作,对自己的事业,对学习则不能知足,要不甘落后,努力进取,否则我们的知足就会变得消极,就会陷入庸俗的泥潭,这样的人同样是无快乐可言的。

【助人】

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医家重视并认为助人是获得精神愉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所以有“助人是快乐之本”之说。所谓助人,就是帮助别人解决各种困难。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碰到不认路的,给指个路;看到拉车上坡的,给推上一把;遇到别人不顺心时,开导几句等等,这样的助人,没有什么付出,比较容易做到。助人有时是需要勇气并做出很大的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放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冒着生命危险,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救治伤病员,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黄继光为了战友们的生命,为了取得战斗的成功,为了和平,舍身堵枪口,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乐于助人的华章;邱少云为了掩护战友,为了战斗的胜利,以难以想象的顽强意志忍受着烈火的烧灼,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乐于助人的不朽的道德丰碑。乐于助人更为困难的一面则是要把助人作为一生中的自觉行动,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要想保持精神上的愉悦就要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助人,自觉为社会进步作奉献。

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之所以能产生和保持精神上的愉悦,一是因为这样的人心地高洁,为人清白,不为物欲所动,不为纷争所扰,宠辱皆忘,始终保持着心理上的平衡;其次由于他们真诚待人,胸怀坦荡,能够始终和善地与人相处,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再就是注重道德修养的人能够乐于助人,在生活中实现人的价值,充分享受着奉献之乐。

以德养神,其中的道德范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都有其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是寡欲、知足和助人等自古以来始终是产生和保持精神愉悦的重要方法。

以德养神,在现今的社会,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不仅要做到寡欲、知足和助人,还要注意在自己的工作中俗守职业道德,例如医生要把患者当亲人,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认真地救治患者;法官要公正执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会生活当中,要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诚实有信、见义勇为等等。在家庭生活中,要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婆媳融洽等等。

四、精神补益之乐观补神

乐观是指对生活、对事业、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积极的生活和处事的态度。乐观可以使人保持心理年轻,气质高雅;乐观可以使人思想常新,精神愉悦,所以乐观也是补神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保持乐观豁达】

乐观的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所以总是精神愉悦。乐观的人能够客观公正地、理智地看待事物的发展,能够正确对待发生的不快和挫折。乐观的人对事物总是持发展的眼光,坚持一切向前看。乐观的人富有幽默感,每到一处总能使那里的气氛活跃,人际的。乙理距离迅速消除。遇到尴尬的情况时,乐观的人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尴尬和沉闷的空气烟消云散。乐观的人胸襟开阔,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并把自己的一切服从于社会、服从于事业的发展、服从于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乐观的人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和迷人的人格力量,因而受到人们的敬重和欢迎。

怎样才能做到乐观?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吟唱,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让我们感受到旷达者的欢快与潇洒,热情和豪放。曹操、岳飞、范仲淹或许离我们远了点。近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削官为民,两手空空,穷困潦倒之时,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打击,向人们展示了“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的坦荡,表现出乐观者的豁达。同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不幸一目失明,但是他却专门刻了一枚“尚留一目看梅花”的闲章,以极大的热情去对待生活。十年浩劫中,许多老一辈革命者以他们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去对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廖沫沙老人曾在“文革”大冤案中,在有理难申、有口难辩的日子里,常以“自嘲”解闷。他说:

“我本是一个小人物,这么一搞,竟使我‘举世闻名’了。”表现出了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鼓舞,使他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之下能够坚持了下来。

【学会幽默】

要做到乐观还必须学会幽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分歧或尴尬,甚至隔阂,影响我们乐观的情绪。

而幽默则可以帮助我们化解矛盾,减少分歧,消除尴尬和打破隔阂。幽默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实现的,幽默的语言有趣、可笑、意味深长,它能使生活充满情趣。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活跃、欢乐的气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当中尤其需要幽默。原本相对独立的两个人成立了家庭以后,夫妻之间朝夕相处,恋爱时的浪漫,相互间的仰慕都会被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琐碎的家务劳动所吞噬,常常会为这些枯燥的永远做不完的家务劳动而发生矛盾,使家庭的欢乐气氛越来越少。而幽默却能使家庭矛盾得到化解。事实证明,如果夫妻双方都具有幽默感的话,那么,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就会比别的夫妻更牢固,也更能经受得住生活中的磨难和考验。同时,那些原先繁琐的家务,也会在幽默感的润滑下,变成一曲令人心情愉快的家庭幸福乐章。这样的家庭更具有欢乐的气氛。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同样需要幽默,人际之间难免发生一些磨擦,有时甚至会剑拔弩张,弄得不可收拾,而一个得体的幽默,往往会化于戈为玉帛,使双方摆脱窘困的境地。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愉悦轻松,表达了人类征服忧愁的能力。布笑施欢,令人如浴春风,神清气爽,乐观常在。

【排除忧虑,保持乐观】

保持乐观,要善于走出忧虑的阴影。忧虑常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使人产生忧虑,轻则使人消沉、悲观和沮丧;重则使人丧失生活的信心。要想保持乐观就要注意去克服忧虑的负面影响,走出忧郁的阴影。人在复杂的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烦恼和忧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可能碰到。要想消除忧虑,使乐观常在,就要注意找出那些让人产生忧虑的原因。

忧虑产生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对所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是否正确。负性的情绪往往产生于对事物的错误判断和消极的认知。一般认为忧虑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无忧找忧,不仅为自己眼前的事思前想后,为自己前途所担忧,而且为一些不该自己担忧的事去忧虑不已,结果使自己陷人深深的忧虑之中;第二,对面临的问题从负性的方面想得多,想得复杂,有时甚至把自己的想法看成是既成事实,而产生忧虑;第三,胸襟狭窄,常常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为一些个人的小事愤愤不平,而产生烦恼。要想保持乐观的情绪,就要注意驱除这些容易自我困扰的因素,对于没有发生的事不妨采取明日忧愁明日忧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做好今天的工作,用全新的姿态,和坚强的信心去迎接明天。对于日常生活当中所碰到的一些容易产生忧虑的事情,如生活上的拮据,事业上的不如意,生活中的挫折,以及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首先要做到心胸开阔,正确认识,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积极想方设法加以消除。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不容改变的事实,也要平静地加以接受,坚定生活的信念,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情上的愉悦,永保乐观的情绪。

【学会乐观】

学会乐观还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事实证明,相当多的情况下事物总是有它的双重性的。从一个角度去看,可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而从另外角度看,就有可能发现它积极的一面,使人产生乐观的情绪。很典型的就是削B特的“半杯水理论”。英国文学家肖伯特在解释什么是乐观时指出:“乐观与悲观的区别就在于,如果面前放着半杯水,乐观者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而悲观者看到的是‘只有半杯水”’。

五、精神补益之运动补神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对人的躯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人们把运动作为健身的重要手段,在运动养生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运动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同时还是调节和补养人精神的重要方法。这在我国古代养生著作中早有记载。

《老老亘言》中则有:“每夜人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盖行则神劳,劳则思息,动极而返静。”而《千金要方》提出,以“每日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以此养神,正如《南华经》所言:“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运动养神是静神的一种特殊方式,实现以形动而神静。现代研究证实,运动可以消除人的消极情绪,培养人的积极情绪,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人保持精神上的欢愉。人的负性情绪包括了抑郁、消沉、悲伤、疲惫、沮丧、无聊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运动加以消除,以达到补益精神的作用。

【运动保持心理平衡】

精神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从紧张状态中松弛下来是通过能量释放实现的。实践证明运动可以释放人的心理能量从而使人的心理得到平衡。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禁忌和压力,运动可以使人们从所遭受的这些禁忌和压力中解放出来,直接参与或在观看这些运动的过程中,情感得以宣泄,使人的心理恢复平衡,精神愉悦。有资料表明,在足球大赛期间以及赛后的一段时间中精神病患者和有自杀倾向的人数可以下降15%~20%,可见运动对人精神的作用。运动是对情感的宣泄,既有直接地宣泄,又可通过生理功能间接地宣泄。如足球的输赢往往会引起参与者和观看者感情的直接表露。表露的形式主要包括哭和笑。哭的过程中,泪水可以排出一些神经传导物质,使人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忧虑得以消除,痛感得以减弱;笑的过程中,人的胸肌得到扩张,胸部运动加强,呼吸均匀,有利于从呼吸道排泄废物,加快血液循环,自主神经功能得到调节,有助于驱散焦虑、紧张、忧愁等不良情绪。除了一般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宣泄外,现今一些惊险的体育运动同样是改善人的心理状况的有效手段,并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运动嗜好。漂流长江,飞车黄河,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人们在对探险者能否征服大自然的情绪中缓解了原先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心理能量得以释放,以体育的紧张代替了原有的紧张,求得了精神上的松弛。毛泽东同志日理万机,其工作、生活上的紧张可以想象,运动对于他来说同样是一个缓解紧张情绪的重要方法。他在横渡长江以后道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运动能实现自我价值】

运动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一种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多种多样。其中,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事业上或生活中可能难以达到,而运动的过程当中人们可开拓自己的固有潜能,走向自己能及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参与者的自我价值的体现,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葡萄牙选手罗萨·莫塔在获得了汉城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长跑冠军以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我最大的快乐是参加比赛和获胜,我还要向人们证明妇女不仅仅只能做家务和教育孩子,还能当世界冠军。”人们可能认为运动竞技中的胜利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不然。

运动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类进行不断挑战的冲动,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即便在运动竞技中失败,但是参与者尽了自己的努力,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量,满足了参与竞争的要求,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同样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著名足球教练马拉多纳所说:“运动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欢乐,在训练中,甚至是最小型的练习比赛都能给我带来乐趣。”

【运动调节人的生活】

运动可以调节人的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相对比较单一。大学生可能重复着宿舍一教室一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劳动者可能面对着机器和生产流水线长期重复某个动作,这样单一的生活需要得到调节,需要有效的心理刺激,参与体育运动和观看竞技比赛,是使人的生活得到调节的有效方法之一,既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又使生活满意度提高。

运动通过改变人的生理状态间接地起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作用。运动可以使人体形矫健、使肥胖者苗条。体形过于瘦弱和过于肥胖的人都可能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甚至心理障碍,坚持科学的运动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从而去除自卑,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保持精神愉悦。

【运动加强人际交往】

运动能增强人际交往,尤其是户外运动,更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运动场上,林荫大道,人们之间不再有职务上的高低,没有经济上的贫富,没有年龄上的隔阂,从不相识到相识,从相识到产生友谊,最终成为好友。运动过程中,人们可以互相倾吐,相互交流,倾吐心中的不快,交流成功的经验。通过运动产生沟通,可以宣泄不良情绪,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

【运动愉悦的物质基础】

运动使人产生愉悦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在运动的过程中,人的脑腓肽含量增加。脑腓肽是由大脑分泌的一种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以使人产生欣快感觉,美国研究人员研究表明:每天跑步的人能产生特殊的欣快感,他们把跑步看成“欣快跑”。他们对精神抑郁患者运用跑步运动进行治疗,大多数患者收效明显,其作用甚至超过药物的治疗。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发现,运动会使人产生类似“药物依赖症”的依赖感。

接收这项实验的对象都是长期坚持健身运动的人,对他们的试验就是停止健身运动,同时把日常体力活动降低到最低限度。试验的第二天起,被测试者开始变得紧张、焦虑、沮丧,甚至出现了类似于“药物戒断症”的表现。但恢复他们的运动后,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消除,重又变得愉快起来。研究者认为:被试验者停止运动后产生沮丧的原因是因为其大脑分泌出的有利于愉悦精神的活性物质分泌量降低,而恢复运动后,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分泌量恢复正常。

【运动能提高心理素质】

运动还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一些技巧性的运动,如平衡木、单双杠、跳马等项目,有助于人们克服害怕风险、害怕失败的胆怯心理,培养人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的精神;需要耐力或爆发力的,如长跑、游泳、举重等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而跨栏、跳高、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可以培养人果断的性格;而棋类、太极拳、散步、慢跑等缓慢、持久、柔和的运动,则有利于增强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稳定人的情绪。

运动对于愉悦人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动是精神补益的良方,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地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长期坚持,对于精神的补益将会大有裨益。

六、精神补益之娱乐补神

精神补益就是要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愉悦的精神状态。娱乐,尤其是那些格调高雅、形式活泼。

内容丰富的娱乐活动既能让人得到积极的休息,又是精神补益的重要的方法。读书吟诵,养花赏花,音乐舞蹈,两军对奕,塘边垂钓,泼墨挥毫,方寸把玩,养鱼溜鸟等等,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丰富了精神生活,起到了精神补益的作用,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读书吟诵养神】

读书之养神主要是使人心神平悦,无数古今贤人皆以读书取乐,以读书修性养神,给后人以示范。科学研究证实,读书确是一种使人保持精神愉悦的有效方法。丰富多彩的小说让人悬念迭起,惊疑之后有欢快,欢快同时有慰籍。诗歌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这种阅读吟诵可以随意进行,或低吟慢哦,或放声诵读,可断可续,可以整篇,可以一段,不计节拍,任其自然,无需伴奏,对场所也无甚要求。既有驱忧解愁之功,又能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性情。实用的生活书籍,阅读之后让人掌握更多的生活技巧,提高生活质量,激发生活情趣。医学科普书籍,让人了解生命的奥秘,产生无限感慨,又能掌握简便易行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健康的钥匙原来就在自己手中。站在灶台边手捧烹饪书,国宴名菜进人了寻常人家,色、香、味、形在自己手中变换,给人以欣快的精神满足。

好的书籍是人的精神食粮,读时需要凝神专注,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使人内心充实,乐趣常在,正所谓书中自有无穷乐。调查研究发现,读书兴趣广泛的人,心胸开阔,并能正确地理解生活,增强生活的信心,对生活更加珍惜。喜欢读书的人思维流畅,很少因生活中的挫折而造成心理症结,即便产生一些症结,也能很快得到排解,不会引起精神忧郁。读书也是一种转移精神兴奋的方式。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精神过度兴奋,可通过读书进行转移,使人能得到休息。读书是对人的精神补益的良药经方。

【养花赏花养神】

俗话说“常在花间走,能活九十九”。为什么花卉能使人健康长寿?主要是花对人的精神和躯体都有十分神奇的、妙不可言的作用。

对躯体的作用暂且不说,对人精神的补益作用主要是花的形、色、香等可以起到愉悦人的精神、调节人的心情的作用,给人以美的享受。

花对人的精神所起的良好作用首先表现在花形和花色上。花的万紫千红、色彩斑斓、争奇斗艳的媚态使人心旷神。冶;花的婀娜多姿、流光溢彩、瑰丽万状的美姿令人赏心悦目。春季,年年岁岁盛开的桃花,满面喜悦,笑迎春风;千姿百态,娇丽艳色的牡丹让人为之欢欣与陶醉;夏天,宛若夜空中繁星似的睡莲,静卧绿叶丛中,使人心神安宁;秋日,独持秀色,临霜不雕的菊花,或漫山遍野,或墙篱路边,或庭院一隅,不怕冷风寒霜,花繁叶茂,让人的意志更加坚强;隆冬,傲雪的梅花,俏也不争春,独立于冰天雪地,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四季里,观赏百花,饱餐秀色,使人烦恼全无,心静神爽。其次,花卉所散发出的香气,沁人心脾。从古到今,人们都十分重视花香对人的精神和躯体的影响。三国时期的华伦将丁香、檀香等集于一囊,悬于室内。现代人或从天然花卉中提取,或人工合成,制成香水、香精、香块等等,或喷洒在身上,或制成香扇……形式多样,使人在不同的季节里都能够闻到自己所喜爱的花卉的香味。

现代研究发现花对人的神经活动产生着良好的心理效应,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改善人的情绪。丁香、茉莉等花中所含的芳樟醇、芳樟酯和安息香酸等香味能使人嗅之神清气爽,产生难以名状的轻松愉悦之感。桂花花形虽小,但香气浓郁,浓香四溢,沁人心肺,助人消忧愁,除烦闷。水仙、荷花,香气淡雅,清雅高洁,缓缓袭人,使人心神安宁,温情绵绵。菊花与薄荷,香气清淡,嗅之使人如释重负,精神放松,思维清晰。

现今的社会,住进了城市的楼房或农村的宅院。

空闲时,到公园去赏花固然是一乐,但在自家阳台上、宅基旁、客厅里,自己养殖花卉所带来的乐趣远胜单纯赏花之乐。四季转换,阴晴雨雪,浇水施肥,搬进搬出,除草疏枝,寄托花繁叶茂和果实累累的期望。当蓓蕾初绽,花香扑鼻之时,其精神之愉快,其心请之欢畅,难于言表,令人陶醉。养花赏花进行精神补益之时,要注意有的花草会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夜来香,浓郁的香气会致人哮喘,并影响人的睡眠。百合花和兰花的香味能诱发人的偏激感等。因此对花的品种要加以选择,以防适得其反。

【音乐舞蹈养神】

传统的音乐源于对自然界的模仿,能表达出鸟的呜叫,水的流淌,雷的轰鸣,风的怒吼,让人对自然界的各种景色,产生无限的遐想,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它既能使人心境平和,又能使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对人的情绪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补养着人的精神。现代的音乐继承了古典音乐特点,并加以发展,其表达手段更加丰富,表达效果更加美妙。优美动听、和谐悦耳的音乐对人有无限的感染力和巨大的魅力,能使人心境平和,精神焕发,转移精神压力,陶冶情操,抒发情怀,给人以美的享受,把人带人一种忘我的境地,消除不良情绪,起到和谐生活,涵养品性和益智增寿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其旋律与人体和谐的声波震动,对整个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刺激作用,从而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各器官的生物节奏,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特别是优美和谐的音乐对人的神经体液和大脑起着良好的刺激作用,能消除疲劳,减轻精神紧张,消除烦恼,解除郁闷和忧愁,使人精神焕发,重现青春活力。音乐对心身疾病有着良好的效果,欧阳修弹琴驱除了怀才不遇之感,王昭君抚琴解除了对亲人思念所产生的郁闷,现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地将音乐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

舞蹈是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将运动与音乐有机地加以结合。伴随着悦耳动听、悠扬飘逸的音乐翩翩起舞可以缓和人体神经和肌肉的紧张,起到宁心安神、健体强身的作用。人在舞蹈中既受到音乐的熏陶,又展示了青春的活力,对于精神补益是大有稗益的。但是跳舞要注意选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同时要注意“适度”。

【书法绘画养神】

书法绘画,可以抒发人的感情、表达人的意志。在泼墨挥毫之前,缓缓磨墨,持笔凝思,心神集中,杂念全无。书法绘画之时需心平气和,神凝心静,意力并施,提顿之间,执笔在指,运笔在腕,用笔在心。横竖撇捺跃然纸上,墨香扑鼻而至,使人心里豁朗,心说志畅。手持丹青,点点画画之间,春夏秋冬、山水人物、松竹梅兰、花鸟鱼虫,大自然的万物皆可在笔下展现,让人有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心旷神恰之感。正如《寿世保元》所说“诗书悦心”,书法绘画所起的精神补益的作用,实乃药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