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不等于“高福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6:59:38
蔡劲松
中国财经报 2005-03-22 14:00:18
怎样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当前存在一种认识的误区,有不少的人认为:和谐社会就是福利社会。甚至有些人以为,将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政策,“拷贝”到我们的国家,“和谐社会”就大功告成。
这种把“和谐社会”等同于福利社会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洋跃进”。
诚然,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说不要提高公共福利和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关键是要根据中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的现实国情,有步骤、有重点、分条件、分阶段地进行,而不是生搬硬套别国的经验。因为当前的中国不具备实行高福利保障的经济实力。如果一味地实行“福利社会”政策,则是一种自损国力的“虚浮”和“乌托邦”。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相对于有限的收入水平,政府所需要承担的公共支出压力极大。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又需要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农业及农村改造、收入转移支付等方面提供大量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发展中国家始终存在着内在的财政赤字的压力。
当今世界上福利国家的典型是挪威、瑞典等北欧诸国,它们的社会结构突出的特色是,90%的公民都属于中产阶级,连扫马路的清洁工等蓝领工人,也可以自豪地声称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一员。被称为北欧福利体制先驱的瑞典,常常让其引以为荣的台词是:“我们可能是全世界纳税最高的国家,但我们享有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福利制度。”
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瑞典的税收相当于人均GDP的57%,英国则是40%。从长期来看,高福利社会是不可能持续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福利体制不利于激烈的竞争,从而导致许多人的反对。
20世纪90年代,欧盟国家一直在反思他们的高福利政策,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政府首先提出5年内让英国从高福利国家中脱胎换骨的计划;意大利1997年制定了10年计划,1998年削减福利30亿美元,1999年40亿,2000年以后每年递减5%;西班牙、法国都在制定改革就业市场僵化的政策。连任成功的法国希拉克总统承诺在任期内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实行总额300亿欧元的减税计划。
时至今日,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同并得以实施,总体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一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却在通过一些显然负面的现象提醒我们,福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现阶段更是难以模仿这一模式。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国情所致。我们无法去跟那些人均GDP在2—3万美元左右的福利国家去攀比。北欧能够持续那么多年的“福利社会”,有赖于他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中国的资源与北欧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一味地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掏空我们的国力,拖跨整个财政体系,还将严重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财经报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报”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报)”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人:赵杰 电话:010—8382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