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11-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0:08:22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11-14)

分类: 【育儿心经】 | 被56人转藏 | 2009-02-15 20:59:18

口袋活动:收藏文章,赢取精美摄像头?

  【第11种习惯 做事有计划】;【第12种习惯 热爱劳动】;【第13种习惯 珍惜时间】;  【第14种习惯 自主选择】。

  -------------------------------------------------------------

  【做事的习惯】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与命运较量的勇气,要有创造一番事业的决心。”是的,做事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关键。能否有条不紊地做事情是孩子在生活中重要的能力。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事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孩子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社会行为技能和个人素质。

  ------------------------------------------------------------------------

  第11种习惯 做事有计划

  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引导孩子向做事有条理的人学习。

  教孩子做计划。 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教孩子做事之前定计划。

  -------------------------------------------------------

  ·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狄更斯

  ·要学会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搁到明天。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苏霍姆林斯基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等于乱放空炮。——培根

  有本杂志上刊登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商人,在小镇上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到后来,他竟然失败了。当一位债主跑来向他要债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败的原因。 商人问债主:“我为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是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 债主说:“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像得那么可怕,你不是还有许多资产吗?你完全可以再从头做起!”“什么?再从头做起?”商人有些生气。“是的,你应该把你目前经营的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从头做起。”债主好意劝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是要把门面、地板、桌椅、橱柜、窗户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开张吗?”商人有些纳闷。“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债主坚定地说道。 “事实上,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没有去做。也许你说的是对的。”商人喃喃自语道。后来,他确实按债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意成功了!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绩。一个在商界颇有名气的经纪人把“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应该处理的事情而不会手忙脚乱。做事没有条理的人,他将无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计划的孩子将会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做事有条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么,父母都要让孩子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井有序,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以免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晚上睡觉之前,整理好书包、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有一位爸爸是这样教孩子有条理地做事的:这位爸爸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常常是乱放东西,用的时候又拼命地找。为了使女儿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爸爸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 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爸爸,说:“是吗?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  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爸爸却说:“’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儿有些纳闷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说:“’藏’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 然后,爸爸就给女儿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藏书条理化的“资料十进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就是把所有的资料由粗到细分成类、纲、项、目四个层次,每一层次以0到9为记号分成10等份。于是,全部资料便可分为10类、100纲、1000项、10000目。爸爸告诉女儿,“类”代表知识体系,“纲”代表专门知识,“项”代表专业,“目”代表形式。如,知识可分成10类:A.哲学;B.历史;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E.工程、技术;F.产业;G.艺术;H.语言学;I.文学;J.总类(即不包含在以上九类之内者)…… 在爸爸的指导下,女儿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经常要使用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把暂时不看的书放在其他地方。这样,她就做到心中有数,在寻找图书的时候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做事有条理,她开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书包整理得非常有条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都是按顺序摆放的,只要把手伸进书包摸到第几本书就知道是什么,再也不用拼命翻书包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做事一定要有条理、有计划。比如,家里要整理得井井有条,东西不要乱放,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衣柜里的衣服要分类摆放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可以影响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当然,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建议二:引导孩子向做事有条理的人学习。   许多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当父母跟他强调需要有条理地做事时,他往往无法接受父母的意见。事实上,孩子需要身边的榜样来引导。

  有一位妈妈正为女儿做事没条理而烦恼。她的女儿英英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却是经常东西乱放,自己的房间一团糟。 有一次,这位妈妈跟同事说起了这件事情。同事对这位妈妈说:“我女儿婉儿以前也是这样,有一次,我家里来了个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条理,每次都帮助我女儿整理东西,教她怎么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东西,结果,我女儿现在做事很有条理。要不,你带你女儿到我家住两天,让我女儿教教你女儿好了。” 于是,这位妈妈就把英英带到了同事家。两个女孩玩得很高兴,一起玩拼图、玩棋类游戏等。两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儿便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并放回了原来的地方。英英看着婉儿收拾,也帮忙收拾了。第二天,英英学会了主动去收拾东西。英英从婉儿家回来后,就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再也不会乱放东西了。

  建议三:教孩子做计划。   要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父母可以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即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着计划。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们的生活,吃完早饭后,我们到公园去看花展,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小睡一会,一点钟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三点我带你去海洋馆,回来后,你要写一篇一天的见闻,你觉得这样安排好不好?”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计划提出了疑问或者孩子有了计划的意识后,那么,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来安排、计划一下了。 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游玩,孩子往往会喜欢玩一些新奇刺激的活动,像碰碰车什么的。于是,可以让孩子将一些活动,如划船、拍照、玩碰碰车、钓鱼,按一次的次序和时间来安排,既要照顾大家,也要考虑个人的喜好。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讲清为什么。 这种实践性的锻炼最能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安排和计划,这样孩子能够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计划。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发现孩子在学习弹琴的时候总是没有计划,刚想弹琴,不一会又去看动画片了。有一天,妈妈对孩子说:“你每天得弹半小时的钢琴,刚回家的时候弹也行,吃完晚饭弹也行,但是,弹的时候你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弹足半小时。”孩子考虑了一下,因为晚饭前有一个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要播放,于是他选择了吃完晚饭再弹。结果,他确定自己的计划后,居然一直执行得非常好。

  建议四:让孩子按计划办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当然,这些计划的制定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父母一起来制定计划。 当计划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父母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进度。

  一位小学生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儿子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儿子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儿子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儿子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儿子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方法。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儿子一开始做作业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从这以后,儿子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建议五:教孩子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威尔逊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时,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在妈妈和威尔逊的一问一答中,妈妈帮助威尔逊总结了计划不周的教训。其实,这位妈妈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自然惩罚的后果,从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一切事情。另一位爸爸也用相似的方法使儿子改掉了做事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这位爸爸是这样说的:“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忘戴红领巾了,为了让孩子尝尝丢三落四的后果,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次,我没有给他送红领巾。儿子放学回来沮丧地说,因为他没戴红领巾,他们班被扣了1分,同学们都责怪他。于是,我趁热打铁说:’以后你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整理好!’儿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从这以后,儿子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收拾书包,嘴里还念念有词:’钢笔、尺子、语文书、默写本、文具盒、红领巾……’做事有条理多了。”

  建议六:教孩子做事之前定计划。   德国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计划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他们也是十分注重引导孩子做事讲究计划。

  如果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郊游。”他的爸爸不会直接说“好”或者“不好”。他会问孩子:“你的计划呢?你想跟谁一起去?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要带什么东西去?”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好。”爸爸就会对他说:“没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计划。”这样,德国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较严谨,做事之前往往会有周密的计划。 当孩子提出某项请求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的计划呢?”当你的孩子逐步习惯了在行动之前做计划后,他就会养成先计划后办事的好习惯。作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讨论他的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

  第12种习惯 热爱劳动

  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注重实践锻炼。 尊重孩子的劳动。

   运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工作、劳动感兴趣。——斯特娜夫人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得好:“劳动是幸福之本,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美好的东西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当朱德放学回家,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这表明,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就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许多父母却由于溺爱孩子等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其余2/3的中小学生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炼,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有人说:“我们和孩子一起劳动,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全部教育。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因为他们参加劳动……劳动是最体贴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时它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段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教育观点”,因为,只有从小参加劳动的人,他才能从“我要”中解脱出来,变“我要”为“我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呢?

  建议一: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有一部日本电影纪录片是讲述野生狐狸的。狐狸妈妈对自己生下的小狐狸非常照顾,可谓舐犊情深。小狐狸渐渐长大了,狐狸妈妈却像发了疯似的要“逼”小狐狸离开温暖的家。刚开始,小狐狸们都不愿意离开舒适温暖的家,但是,狐狸妈妈就是不让小狐狸们进家,它又咬又赶,非要把它们都从家里撵走。最后小狐狸们只好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去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这只狐狸妈妈看似冷酷,但是,它却懂得小狐狸应该学会劳动,学会自己去捕食,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许多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让孩子劳动;有些家长则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家长教育。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你不必担心,因为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别的喜悦都不能够比拟的真正喜悦。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认识他自己。” ——因此,要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平时不要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和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建议二: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干法,这就要求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方法及劳动的技巧。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饭,就应该告诉孩子做饭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

  父母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将脏衣服按颜色分为深色、浅色、白色几类,教他看衣服的标签把要干洗和特殊处理的衣服挑出来,再告诉他该怎么操作洗衣机、测量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父母要注意示范,教会孩子劳动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他才会愿意去做。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应该耐心地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或者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或者严厉地责怪孩子无能,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本事,从而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在孩子的劳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建议三: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

  有一位男孩,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也总是躲避大扫除等集体劳动。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父母,父母意识到自己平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实践,于是,想方设法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不爱劳动的习惯。

  暑假的时候,父母带孩子参加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活动。父亲发现男孩非常喜欢这种活动。第二次,父母又带孩子去野营。但是,父母在野营中却不再照顾男孩,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来。平日不爱劳动的男孩,在这次野营活动中尝尽了苦头。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太弱了。 回家后,男孩主动要求父母让他多做一些家务,这正中父母下怀。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男孩对劳动已经不再厌恶,反而产生了热爱的倾向。——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注重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不要心疼孩子。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饭桌、洗碗,而不要担心孩子可能会把碗打碎。与孩子的劳动精神相比,打碎一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旧东西、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每天30~50分钟为宜,具体可根据孩子的功课情况来调节。当然劳动的内容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刚开始就让孩子去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这样孩子只会更加不爱劳动。

  在安排孩子劳动实践时,父母应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让孩子所做的家务按星期轮流替换。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把这个交给你,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的。”父母还应该注意,当学校、社区安排公益劳动时,应带领孩子参加,让孩子体验集体劳动的乐趣。

  当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的家务技能时,可以试着让他做一周的主人,比如由他决定做什么饭菜、负责采购等,当然父母也应接受他的支配。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对家庭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建议四: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父母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父母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做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做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或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做家务,毕竟会占用他玩的时间,孩子往往会觉得不太情愿。为了让孩子更加乐于做家务劳动,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不要在孩子正兴高采烈或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时让孩子做家务;

  (2)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活,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3)不要经常用恐吓或者惩罚的手段强迫孩子做家务;

  (4)不要只用金钱来引诱孩子做家务,而忽略了孩子有责任有义务做家务;

  (5)不要允许孩子在做家务活的时候拖拖拉拉,养成不好的习惯。

  建议五:运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父母绝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参加劳动。如果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就是不愿干活,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父母发挥自己的智慧了。

  美国有一位叫格蕾·施吕特的妈妈,她养育了四个8~1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终日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就是不肯帮妈妈干活,甚至连做功课也提不起劲,每天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呵斥才会勉强去做。终于有一天,这位妈妈决定治治这些孩子。 那天,孩子们发现,妈妈在门前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罢工。”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去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我每天要工作,还要给你们做饭、洗衣服,但是,你们并不觉得妈妈做的这些事很重要,从不肯帮助妈妈来做,甚至自己的功课都要妈妈来催,妈妈觉得很累。从今天开始,妈妈要罢工了,我不再为你们做家务活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么都自己去做吧!” 妈妈说到做到,真的不再为孩子们做家务。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劳动是多么的重要。格蕾·施吕特说:“孩子们终于明白,他们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们开始懂得用脑子想事情,开始看书、做作业和做家务活。”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学习这位妈妈的方法,但是,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们必须劳动,不管他愿不愿意,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自我萎缩直到失去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

  -----------------------------------------------------------

   第13种习惯 珍惜时间

  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 作息有规律。

  指导孩子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学习顺序。

  教孩子有效利用黄金时间。给孩子玩的时间。

  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教孩子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教孩子定期检查时间运用。

  ---------------------------------------------------------------

  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处理许多事情。 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

  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告诉孩子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要浪费时间;

  (2)告诉孩子时间是永不停留的,应该及时抓住时间;

  (3)告诉孩子时间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费时间,否则会受到时间的惩罚。

  建议二:作息有规律。  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这时候,父母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会根深蒂固。

  时间对孩子来说非常抽象,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有人问他:“您怎么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呢?而上帝也不多给您一点儿时间呀!”

  “你看一看我的时间表就知道了。”富兰克林答道。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的呢?

  5点起床,规划一天的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要做好什么事?”

  8点至11点,14点至17点,工作。

  12点至13点,阅读、吃午饭。

  18点至21点,吃晚饭、谈话、娱乐、回顾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好了什么事?” 朋友劝富兰克林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

  “你热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了朋友的谈话,说:“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在孩子的作息时间中,学习时间一定要固定下来,父母必须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中小学生的作业一般需用一个小时左右,周末的作业量会多一些。父母应该事先与孩子商量好做作业时间、中间休息的时间,然后按规定进行。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学习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紧迫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高质量高效率地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时,千万不可以再追加作业,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反感,从而对学习感到厌烦。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孩子的高质量学习,并奖励孩子一定的时间来休息和娱乐。

  建议三:指导孩子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学习顺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们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师来安排的。这是造成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一大原因。

  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序排列顺序,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如考试、测验;

  第二类是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如完成家庭作业;

  第三类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如提高阅读能力;

  第四类是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情,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不做。

  如果孩子能够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学习任务,可以保证把重要的事情都完成,把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对于读书这种事,应该让孩子明白是最重要而紧迫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学会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搁到明天。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  对于玩耍、逛街等事情,父母要教孩子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有必要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花我多少时间?”“有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呢”通过这种事前思考,可以帮助孩子少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从而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建议四:教孩子有效利用黄金时间。   每个人都有生物节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在相同的时间段,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率就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学习效率就低;在一天当中,早晨和夜间学习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学习效率低。可见,孩子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最佳学习时机。专家指出,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天内有四段高效的记忆时间:

  第一段:早上6至7点,适合记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内容。

  第二段:上午8至10点,适合记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

  第三段:下午7至9点,适合进行综合性知识的记忆。

  第四段:晚上10至11点,适合记忆精确性高、容易出错的知识。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学习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学习效率高。父母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特点,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然后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到最佳时间里去学习。

  建议五:给孩子玩的时间。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由于作业做得太慢而没有了玩的时间,因此就不断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惩罚孩子更长时间地学习,其实,孩子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才会不珍惜时间,才会拖拖拉拉的。在这种没有希望、没完没了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心态是消极的,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往往心烦意乱、错误百出,时间又拖得很长,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

  小强期待已久的动画片就要播放了,他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坐到了电视机的面前,有趣的片头开始了。这时,爸爸却走过来把电视给关了,并大声呵斥道:“就知道看电视,作业还没有做完呢,快去做作业。”

  小强无奈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但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动画片里的人物,根本没有心思做作业。两小时过去了,小强还没有做完作业。爸爸发火了:“你看看你,做了两小时还没有做完,是动作慢还是脑子迟钝呀?”

  小强忿忿地说:“我本来就脑子笨,动作慢的。”爸爸气得要打小强。

  事情发展到这种状况,小强的父亲也是有责任的。因此,父母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放松一小时。在这一小时内,孩子可以玩、听音乐、休息等,不管干什么,家长都不去干涉,等孩子情绪比较稳定和愉快,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时,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建议六: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时候,就经常有人来邀请他赴宴,出于礼节,雨果只得接受,但是,他却为此而浪费了许多能够产生创作灵感的时间。

  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干扰,雨果想出一个办法。他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又把胡子剃掉。当再有人来请他赴宴的时候,他便对人说:“你看我的头发多不雅观,很遗憾我不能去了。”邀请者只好只身返回。等雨果的头发长整齐时,他已经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父母要尽量不干扰他的学习,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声,要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父母也不要陪读或监督,只需在孩子学习结束后进行检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业的质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父母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没有按规定去做时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建议七:教孩子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191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从柏林来看望爱因斯坦。这天,正好下着小雨,在前往爱因斯坦家的路上,朋友看到一个朦胧的人影在桥上慢慢踱步。这个人来回走着,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掏出笔在一个小本上写着什么东西。朋友走近一看,原来是爱因斯坦。

  “原来是您呀,您在这儿干什么呢?”朋友高兴地问道。

  “哦,我在等一个学生,他说考完试就来。但是,他迟迟没来,一定是考试把他难住了。”爱因斯坦说。

  “这不是浪费你的时间吗?”朋友忿忿不平地说道。

  “哦,不,我正在想一个问题。事实上,我已经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着,爱因斯坦就把小本子放进了口袋里。

  爱因斯坦就是充分利用时间的典型。大人都知道,许多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的时间意识不强,往往每次只做一件事情,这样就浪费了许多时间。因此,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统筹时间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刚上二年级的儿子最近常向爸爸抱怨时间越来越不够。原来,儿子下午5点放学后,从学校到家要坐半小时的公交车,而这中间往往要等上十几二十分钟才能等到车。到家往往是6点了,回家后,儿子就需要学习半小时,但是6∶30有儿子爱看的动画片。7点吃晚饭,7∶30到8∶30是孩子的学习时间,8∶30,儿子就得睡觉了。这样,孩子实际学习的时间有一个半小时。现在,老师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7点收看新闻联播。这样,儿子的时间就更紧张了。

  后来,爸爸帮儿子想了一个好办法。爸爸教儿子把当天要记忆的词语或者英语单词制作成小卡片带在口袋里。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默默地记忆。这样,在等车的十几分钟里,至少有10分钟的学习时间。然后,上车后,儿子可以继续在车上记忆词语,这样,又多了至少20分钟的学习时间。6点到家后,爸爸让儿子马上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和做的笔记从头到脚地看一遍。

  6∶30,儿子又看上了喜欢的动画片。同时,爸爸妈妈争取在7点之前做好晚饭,提早开饭。这样,孩子在吃晚饭的同时,可以收看新闻联播。7∶00到8∶30,照样是儿子的学习时间,这部分学习时间主要是用来做当天的作业和预习第二天的内容。 这样,儿子不仅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而且学习时间又增加半个小时。

  建议八:教孩子定期检查时间运用。

  孩子的时间是否浪费了,有时候,他不认真检查是不太清楚的。因此,要想让孩子合理地利用时间,就得让孩子学会检查自己的时间运用状况。 怎么检查呢?

  前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是检查时间运用状况的高手,他的方法就是“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就把平时的研究、阅读、写作、散步、开会、讲课、说话等各项工作所占用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这个时间统计法一直持续到82岁,整整56年的时间里,柳比歇夫从没间断过统计。

  时间统计的目的当然是有效利用时间。柳比歇夫每天对自己记录下来的时间运用情况进行小结,每个月进行一次大结,每年再进行一次总结。在总结的过程当中,柳比歇夫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时间用到什么地方了等。这帮助柳比歇夫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这种时间统计法使柳比歇夫有充足的时间写出了 70多部学术著作以及许多论文。

  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每天把自己的时间运用情况记在日记本上,每月分析自己时间运用的规律,找出浪费时间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减少时间浪费。

  另一种方法是,父母让孩子先对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制订一个计划,在晚上再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总结,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为什么会没有做到,是不是哪里浪费了时间。然后,教孩子减少时间的浪费,每天按计划完成任务。

  --------------------------------------------------------------------------

  第14种习惯 自主选择

  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孩子的选择。

  -----------------------------------------------------------------------------

  · 很多父母把自己未来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不如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张满意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在重大事件中不丧失勇气的人不得不算是一个好战士。即使没有事干也不感到烦闷,遇到随便什么事情都能够忍受,不管你要他怎么样,他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才算得上是一个好战士呢。——果戈里

  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他的生活。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着一个天才老人。据说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问题。当地有两个小孩愚弄这个老人,他们捕捉了一只小鸟,问老人:“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 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我说小鸟是活的,你就会攥紧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说是死的,你就会松开你的手让它飞掉。你的手掌握着这只鸟的生死大权。” 确实,每个人手中都握着失败的种子,也握着迈向成功的潜能。他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平庸,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强迫他,就看他如何去选择了。

  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钱用于广告宣传,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由于财务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刚够应付支出,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 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整日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生理课老师乔治·约翰逊。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老师的这一句话提醒了卡耐基。“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 这段话,卡耐基经常说给学生,也说给自己听。事实确实如此,人经常会作出一些错误的、遗憾的选择,事实上,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完美。

  许多孩子都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去一家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7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这位心理学工作者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选择冲动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孩子不会自主选择的责任主要在于父母。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干脆以自己的选择来为孩子代劳。很多事情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久而久之在孩子观念中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没有别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好了,也就不爱思考、没有主见了。上述案例就反映出这一点。而学会自主选择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会误认为孩子只有长大懂事后才好做自主选择,殊不知自主选择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   很多父母不放权给孩子自主选择,就是因为对孩子没有信心,害怕他们会做错事,也就导致孩子对自己也没有信心。不少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从早晨起床、吃饭到上学、回家、做功课,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办了。从表面来看,这是关心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却“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也都希望父母能够信赖他们,能够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说,“你能行!”“你能自己作出选择。”“我相信你能办好!”之类的话,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 不要代替孩子作出生活的选择;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作出选择,但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束太多,或者经常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就会使孩子的精神负担过重,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阻碍,从而缺乏独立自主性。

  建议二: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作出自主选择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就无事可做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可以试着了解孩子作出选择的依据和动机,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他们,如果孩子的选择确实存在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商讨解决。和每个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和计划。

  建议三: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  自主选择不是盲目选择,在孩子进行重大决定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收集资料,了解和熟悉各选项,这有助于孩子进行科学选择。如果孩子没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资料,找出各选项的利弊,最后了解孩子作出选择的动机。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主能力,父母则可以让他自主完成选择。只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帮助孩子把好关,防止出现重大的错误即可。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父母这种把关的尺度也应该不一样。——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拿不定主意,总是担心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但是有一位家长却别出心裁,她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个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成人的样子去刷碗了。

  建议四: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为进行科学选择,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很多时候面临选择时,有人常会不知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2003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萧萧考上了北大。但是,她在考上北大之前却经历过一段戏剧化的学习生涯。 萧萧从小就有数学上的天赋,先是考上了奥林匹克学校。进入奥校后,萧萧非常爱看武侠小说,而且非常贪玩,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萧萧一气之下要退学。 妈妈在遇到这种重大问题时,不替女儿作主,而是让女儿自己决定。她对萧萧说:“你可想好了,这可是你自己辛辛苦苦考进去的,你想好了不学,可以不学。” 萧萧就自己作主退学了。退学以后,萧萧更加迷恋武侠小说,经常是上数学课也看,结果成绩退步了。妈妈找萧萧谈话,她对萧萧说:“你将来打算怎么发展呢?”  萧萧志向坚定地对妈妈说:“我将来要考北大附中。” 妈妈说:“你要上北大附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志向选择,但是,上北大附中,数学不好是不行的。现在,你只有进了数学奥校才有可能考上北大附中。” 萧萧想了想,说:“那我就再考进奥校吧。” 果然,萧萧通过努力又考进了奥校,以后又考上了北大附中,最终考上了北大。 在萧萧作这些选择的过程中,妈妈一点都没有干涉过她,所有的决定都是萧萧自己作出的。但是,妈妈却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萧萧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使萧萧更好地作出了选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格林斯潘的母亲是拉小提琴的,格林斯潘从小就在妈妈的教育下学习音乐,而且自认为也有音乐才能。后来,他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就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来越发现自己并没有音乐才能,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他又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学习金融,毕业后去华尔街闯荡。正是因为格林斯潘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选择了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他才会当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取得了金融领域内的巨大成功。 ——帮助孩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就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一些个性、特点、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因为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需要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决定取舍。常会听到有些孩子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今天的兴趣是这个,明天又变成另外的了。这都是父母平时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造成的。

    建议五: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一位德国父亲,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就算孩子的选择与自己预料的不一样,也从不以自己的意志来影响孩子。 儿子丹尼尔小学毕业要升中学时选择了上综合学校。综合学校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这里读完初中课程以后,可以上职业高中,也可以上文理高中。在这期间,老师和家长会就孩子的潜能与发展方向进行观察和开发,同时,老师和家长会把这些意见互相交流,然后提供给孩子作参考,但是,这些意见仅仅是参考意见而已,真正的选择权在丹尼尔自己。丹尼尔在选择自己的未来时,从来不考虑“父母会不会喜欢”,而是考虑自己会不会喜欢,自己将怎样去设计自己的未来,怎样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有的家长在把某些选择权交给孩子时,会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错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教训,是很值得的。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孩子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前看得出神。于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报舞蹈班,但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把舞蹈学好。父母和孩子作出的选择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父母不应该出现不同意见就扼杀它。经常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尊重他们的选择,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放手过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让儿女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作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确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在选择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分析各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再作决定,但不是取代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认真考虑后做出了决定,父母就应该支持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