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背课文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7:34:07

(记忆有法)快速背课文详解 (已推荐)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某周六醒来,想起周一要讲新课《劝学》(一篇文言文350多个字),而我记得这篇是要背的。其实有点想偷懒,等到周日再背,但是一想到早背完早减负,于是就在床上顺手拿起书开始读课文、背课文。我记得当时我开始背的时候是850,等到我把它完全背下来,一点也不结巴,每个字都会写,再看表的时候是95分,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我用了15分钟背下来的(由于这篇文章对于当时的我真是有点拗口,所以我掐了一下表,因此记忆很深刻)。背完当然很开心地去吃东西了。那么背课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尤其是文言文。给大家说说我的方法。今天就拿一篇初中背诵篇目《桃花源记》做示范。
    1.注音标字。根据课后的注释,把凡是标注有拼音的,那个拼音都移抄到课文中对应的字旁;凡是有通假字的,把它所通的那个字以及意思也要标注在课文中对应的字旁边。
    2.通读全文。原文如下: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同“俱”,详细)答之。便要(yāo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éi)具(通“俱”,完全,详尽)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般情况下,同学在通读全文一遍的时候不会记住很完整的内容,但是大体上对文章所说有个印象。而且,对里面个别字词会有特殊的感觉,就是会对一些词很敏感,有可能就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欣然”
    “问津”
    (这词很接近现代词,好像现在有时候也使用,right?
     还有“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话似乎经常出现在古装电视剧里,反正听起来似乎有点熟?”——产生这个感觉就很好)。

     同时,在你通读全文的时候,肯定有些句子是不理解的,这些句子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有可能是:
    “缘溪行”
    “黄发垂髫(tiáo)”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好,现在你有自己很敏感的词和不理解的句子了,那么,再快速读一遍课文,这两遍是为了你对课文整体梗概更加熟悉,还有就是读顺嘴
    3.完整的看一遍译文。在你已经读了两遍课文,并且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时候,看一遍翻译。译文如下:
    ①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渔人沿着小溪往前划行,忘记走了多远的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奇怪,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②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土地,排列整齐的房屋,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和竹林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差不多。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③(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情况)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④(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⑤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注:桃花源记体裁是散文。

    译文看完了,文章的整体意思,讲了个什么事情,现在都明晓了,而且前面看了文章后不懂的地方,或是理解的与译文不一样的地方,你也都知道了并能够及时纠正过来了,无形中,仿佛记住一点了,right?(在这儿我还想问你,在看译文的时候,有没有充分动用你的想象力跟随文字在头脑中描绘一副“桃花源”的图画呢?有没有把自己就当成是那个武陵渔民呢?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接下来一定要试着想象一下了。)
    4.逐段背诵。过程是这样的(这里细说第一二段):
    先把第一段原文通读一遍,脑中总结个大意“第一段: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段落意思概括出来了,然后第二遍的时候就是一句一句挨着背,先背第一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句搞定了,就顺着往下,背第二句(注意:是顺着,不是单独背第二句,要连上第一句一气儿背下去)。背上一句的时候肯定在想下一句是什么,这时就要运用联想了,就是在脑中描绘文章的情景,把自己当成主人翁,“走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自然顺着就出来了,像是自己在讲自己的经历一样,很有趣的~而且我在第2步中说的“那些你敏感的词句”也会帮你的忙,一般你是不容易忘记它们的。

    第一段背下来后,在背第二段时,也是要顺着,背完第一段,就接着把第二段通读一遍,这样有利于形成习惯,自然而然就想起接下来的内容。段落意思“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后面的方法就和背第一段一样了。

    ①②段如下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如此运作,③④⑤段也一样,熟悉此种方法的话,背篇文章真的就是一会儿的功夫,而且不仅背得快,还会理解得好,不容易忘记,背完以后每天花五六分钟巩固一下,不熟悉的字词可以动手写写,两三天就记得牢牢的了。

    我说的这是一篇还没学的文章怎么背。如果同学已经在课上学了,课下再背的话那就更简单了,只需直接进行第4步就可以。

    在这儿我很强调联想的作用,联想是把文字变为图画变为情景的有效手段,如果没有联想,这些文字读起来无疑就只是字、句、段而已,但是如果运用了联想,语文就融合了美术,融合了三维立体,融合了生活,所以,尽情使用脑细胞去构造那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仙境桃花源”,构造立体语文多彩语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