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37:52

理县是四川省阿坝州下辖的一个县。面积 4318平方千米,人口 4万。

理县地理位置

县人民政府驻杂谷脑镇。邮政编码623100。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渊源

·                                 • 地理位置

·                                 • 理县资源

·                                 • 资源

[显示全部]

理县-行政区划

 

理县2004年辖:
4个镇:杂谷脑、米亚罗、薛城、古尔沟。
9个乡:朴头、甘堡、夹壁、蒲溪、上孟、下孟、通化、木卡、桃坪。

理县-历史渊源

 

汉武帝年间在理县境内设置广柔县,为该县建制之始。唐朝设置维州,是当时西南一大重镇,牛李党争时理县因维州之变而闻名。明代在县境设立威州,辖保县。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剿灭杂谷土司苍旺,改土归流置理番直隶厅,取治理番民之意。民国初期改厅州为县,民国35年(1946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得名。

理县-地理位置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地处北纬30°54′43″—31°12′12″,东经102°32′46″—103°30′30″。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全县总幅员面积为4313.42平方公里,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地质结构属龙门山断裂带中断,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气候属山地型立体气候,春夏季降水量多,冬季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毫米—1000毫米之间,河谷地带年均气温6.9℃-11℃。全县土壤分为9个土类,15个亚类,17个土属,27个土种。

理县-理县资源

 

 理县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资源优势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药、电、矿等,开发潜力大。林业用地占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1.8%,活立木蓄积量2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0.07%。经济林木以苹果、花椒、核桃为主,还有葡萄、樱桃、桃李、杏、石榴等。天然牧草地有161万亩,有效利用面积112万亩,提供较好的发展牧业前景。理县还盛产各种天然药材,如:虫草、贝母、天麻、黄芪、羌活、当归等,品质均好。理县商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是成都市主要秋淡季蔬菜基地之一,蔬菜主要有大白菜、莲花白等。
  
理县沟壑纵横,水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水电可开发量达104万余千瓦,矿藏资源初步探明有铜、锡、铁、铅、锌、金、银、铝、钛等,非金属有大理石、硅石、金刚沙、石英石、云母、花岗石、硫磺等。
  
理县山高谷深,风景秀丽,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米亚罗红叶风景区、省级名泉—古尔沟“神峰温泉”、东方古堡—桃坪羌寨、毕棚沟自然风光等。
  
全县辖4个镇(杂谷脑镇、米亚罗镇、薛城镇、古尔沟镇),9个乡(夹壁乡、朴头乡、甘堡乡、蒲溪乡、上孟乡、下孟乡、木卡乡、通化乡、桃坪乡)。村民委员会81个,村民小组202个, ,4个居委会。年未总人口43902人,其中:藏族21064人,占总人口的48%;羌族13894人,占总人口的32 %;汉族8699人,占总人口的19.5%;其他民族245人,占总人口的0.5 %。农业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4万亩。人口出生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2.7‰。

理县-资源

 

县内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有林业用地336.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8%。其中,林地194.9万亩,占林业用地的57.88%;活立木蓄积量2598.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0.07%;用材林面积为 17.5%;蓄积量为 11. 62%;防护林面积为 0.02%。主要树种有冷杉、桦、柏、云杉、油松、落叶松、高山标以及文冠果、香樟、白杨、漆树、檀木、沙棘等。有珍稀动物小熊猫、扭角羚、毛冠鹿、金钱豹和鹦鹉、画眉、杜鹃、雉鸡等。有灵芝、香菇、木耳等野生食用菌类。盛产品质优良的虫草、贝母、天麻、黄芪、羌活、当归、麝香、鹿茸、熊胆、豹骨等名贵药材。矿产资源有铜、锡、铁、铅、锌、金、银、铝、钛和非金属矿大理石、硅石、金钢砂、石英石、云母、花岗石、硫磺等。其中仅有大理石、金钢砂和硅石被开发利用。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达42万千瓦,已建成中小电站37座,总装机47台,3.54万千瓦。有经济林木苹果、花椒、核桃、樱桃、石榴、雪梨等。1990年,全县已建成苹果园3095亩,种植苹果52.38万株,产量 132.5吨。还有箭竹等野生藤竹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境内千山峭立,万壑奔流,高树翳天,峻岩积雪,峋奇壮观,且处于九寨、黄龙、雪山、草地旅游圈主干线上。站在鹧鸪山垭口观赏雪山云海,放眼一望,长空旷野、雪山玉立天际,云海飘浮,轻纱漫舞、白浪滔天,时而银峰突兀,时而红霞满天,“流光则万岭嵌空,懈影则千岩熳斓”。鹧鸪山下的米亚罗(藏语名,意为山下有块好耍的坝子)是一片原始林区,每当金风送爽,万物经霜,银峰耸立天边,白云缭绕,青松翠柏映衬满山红叶,野花秋实,构成“云散千峰白,霜凝万壑丹”、“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叶风景区。薛城笔架山,有“笔架献奇”之称,如硕大的笔架,举目观望,顿生“引我挥毫题紫塞,助人泼墨写烟峦”之情。熊耳山如直立双耳之熊形,“秋风戛然而来,殊奕奕有爽思”,素有“熊耳秋风”的美誉。“陇山古雪”,山名“陇”,即今之雪隆包,海拔 5 0 0 0米,终年积雪,山名“陇”,谓之“太古雪”。杂谷脑东“维关古碉”,其西“因字岩”、“金枪岩”、“手爬岩”刀截斧劈,险峻奇趣。天然湖泊(俗称海子)、悬泉飞瀑景色各异。孟董沟“九龙池”以五彩水色闻名;沙坝“鱼海子”以色多著称;蒲溪“黑龙江海子”春秀秋艳;“神峰温泉(又称古尔询热水塘)”饮疗浴疗闻名遐迩。还有薛城等边楼,杂谷脑的姜堆、喇嘛寺以及隋唐古碑和通化甘溪汶山和石纽山、禹王庙等古迹。薛城宁江门等留有红军凿刻的标语等革命文物。具有浓厚藏族风格的雕楼和珊瑚河山寨以及果园、椒林、农田、蔬圃构成“藏歌松柏晴烟外,羌笛牛羊夕照中”、“金山银岭入画来”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中外游客前往旅游观光。

理县-发展

 

解放前,理县各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生产原始落后,灾害连年,土地荒芜,交通闭塞,烟毒泛滥,十分贫困。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91万元(按 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业人平 171.5元。粮食总产量 3920吨,农业人平有粮212公斤,农村人平纯收入52元。农民生活难以维持,靠挖药、狩猎、背运、帮工等经营维持生计,一遇天灾人祸即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解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不断得到发展,到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512万元,比1949年增长4.2倍;粮食总产量15274吨,增长10倍以上,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乡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林粮、林菜间作,保证粮食增长的前提下,建成苹果、花椒、和以供应成都秋淡季蔬菜商品的生产基地,发展大白菜、莲花白、番茄、莴苣、蒜、葱、洋芋、胡豆、萝卜和瓜类等作物。1988年至1990年,向成都市场供应各类蔬菜 31678吨,换回大米 6235吨。理县天然草场广阔,解放前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混群放牧,疫病严重。1949年牲畜存栏数24007头,猪、牛、羊肉总产量145吨。1990年牲畜存栏数77788头,猪、牛、羊肉总产量1747.5吨,其它家禽家畜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80年,乡镇企业兴起,至 1990年,乡镇企业发展到 969个,从业人数30005人,总产值1246万元,农村副业收入 318万元。

1950年以前,理县工业仅有私营的两个规模小、设备简陋、采伐能力差的伐木场和少数零散个体工业户。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到1990年,全县已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42个,职工 381人,主要从业电力、木材、电冶铁合金、大理石、硅石、金刚砂、印刷、小型拖拉机配件、木器制品和酿造、粮食加工等。1990年,工业总产值104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1%。

理县历史上自秦设置官道相通,但多为鸟道,真是:“抬头一线天,低头一匹练”,山高路险,商旅艰难,民国时期筹修大道,但终无结果。解放后,组织军工、民工修筑成阿公路,1954年米亚罗通车,公路贯通全县11个乡填。1990年,全县通车里程157公里,拥有客货汽车317辆.客运量40852人次,客运周转量1496.2万人公里,货运量 4950吨,货运周转量792130吨公里。邮电通信得到很大发展。1990年有县邮局和支局3个,邮电所 2个,乡村邮路 154公里,县城建立自动电话交换机,安机 270门。

理县-商贸

 

杂谷脑自清乾隆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贸集镇。据民国2年(1913年)统计,商户达200余户,主要输入的茶叶、布匹、粮食、食盐等和输出麝香、鹿茸、虫草、见母、大黄、木香、羌活、五甲皮等中药材以及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和民族土特产品。民因时期,全县5万余亩耕地追种罂粟,烟毒泛滥,导致商贸经济的畸形发展。解放后,国家建立了民族贸易公司,区乡供销社,城乡市场和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更加繁荣。 1990年,全县有商业企业(含个体户) 482个,从业人员896人,每万人拥有商业零集售网点120个,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838万元,比1949年增长236.5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达759万元。社会商品购进总额1281万元,商品销售总额2290万元。随着商业的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1990年全县城乡储蓄余额170.47万元,人平储蓄达386元。

理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杂谷脑河畔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禹贡》为梁州之域,秦属湔氐道,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始入中央版图。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广柔县,属蜀郡。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78年)属汉山郁。隋开皇六年(587年)置金川县(治所今通化乡卡子村)。仁寿元年(601年)改为通化县。唐武德八年(625年)置维州和薛城县,后陆续设小封县、维州和定廉县。宋、元设为霸州和保宁县。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厅(治所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辖域辽阔,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里”之称。

民国2年(1913年)改为理番县,属川西道。民国24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改理番县名为理县。 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县人民政府,属茂县专区。1951年11月县治由薛城迁杂谷脑。1958年7月析县成立含汶川、茂县在内的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6月分县恢复理县至今。县治杂谷脑镇是藏语“扎西郎”的谐音,意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贸集散市场之一。杂谷脑镇跨杂谷脑河两岸,一桥飞架河谷,沟通两岸交通,是国道213线(成阿公路)的枢纽和中心点。距成都202公里;离马尔康190公里。1990年全县行政建置为2镇、IZ乡、82村。4个居委会、203个村民小组。
 
1949年,全县仅有小学2所、初中学1所。全县文盲和半文盲占90%以上。 1990年 2月,在校生 5370人,有教职工 393人;有幼儿园 8所,入园幼儿 171入,教职工 14人;有中学 5所,在校生 1698人,教职工206人。1979年至1990年,共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224名;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646名。民族教育以寄宿制为主,自1978年以来共集资1641万元,新建教室和宿舍13323平方米。

有影剧院4个(含乡镇3个),坐位3020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个,县图书馆1个,藏书12765册;县广播电视接收站1个,乡镇19个、村 10个,电视差转台 5个,乡镇广播站 13个,广播线路 550 公里;全县体育设施有田径场2个(其中400米标准场1个)、篮球场30个、棋类室 5个; 19 8 7年至 19 9 0年共举办大型运动会120场,参赛人员3500人。

解放前无医疗机构,仅在薛城和杂谷脑有极为有限的几家中医药店。解放后,建立了理县卫生院。1990年,已有县属人民医院2所,区中心医院3所,乡卫生院7所,乡村门诊部、医务室15所。县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站1所。个体医疗机构6个。有从业人员333人,床位275张。有B型超声波5台、X光机5台等主要医疗设备。全县基本形成防病治病网络,妇幼保健工作稳步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及各种传染病得到及时控制和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