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故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32:13

朱启钤故居

发布时间:2009-06-04   点击率:28无言的大宅门       在朝内小街转悠了一会,找到了赵堂子胡同。胡同口左边是一幢修建中的高楼,右边好像都是老旧的单元楼,看不出胡同里藏什么玄机。可进去没走几步,就被左首那气势恢宏的大宅院镇住了。
      大门左边墙上有“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下面还有一行字“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正踌躇间,门里闪出一个中年男子,见我拿着相机,居然很热情地招呼:“来来来,我带你转转!”于是,我既感幸运又感迷糊地在这3000平方米的大宅门里梦游了一回。这位老兄也是个摄影爱好者,对京城里喜欢老房子的人群似乎很熟,说起建筑掌故来头头是道。
      这个五进的大院子最别致,也最有气势的地方在于:大门进去直通一条南北向的长廊,将整个大院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又将两部分的八个院落组成一个封闭式的整体。这八个院落各屋前均有回廊环绕。
      两部分第一进原有垂花门,东部的已不存,西部的为后搭棚屋所掩,仅露出一个秀丽的顶。
      在这漫长幽暗的廊下穿行,细看那一处处精致的雕花,宅院旧主人的传奇仿佛正在一点点浮现。
      朱启钤(1872-1964),宇桂辛,号蠖园,祖籍贵州紫江(今开阳),光绪时举人。他生于河南信阳,幼年丧父,寄居在湖南长沙外祖父家,其姨父是有名的大学士与军机大臣瞿鸿禨。
      倘若给他开一份履历表,恐怕首先会认为他是个官场老手:晚清时他是京师外城巡警厅厅丞、内城警察总监,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蒙古事务督办;北洋政府时他任过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甚至代理国务院总理;袁世凯称帝时,他是大典筹备处长;1919年他又是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1930年张学良委任他当北平市长(未就任);解放后他还被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其次,可能要认为他是个实业家:他修筑了津浦铁路、济南黄河大桥、济南火车站;在上海创建了中国首家民族资本的远洋轮船公司——中兴(1949年该公司的9条轮船经他号召在香港起义,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起步的家底);还将濒临倒闭的山东中兴煤矿一手拉到全国第三的位置,仅次于洋人经营的抚顺。开滦煤矿……
      还有他那几个当年名满京城的女儿,与张学良闹过绯闻的“朱五”湄筠,嫁给张学铭的六女洛筠,都是他传奇的外延部分。
政要,财阀、名流,分量似乎够重了.故事似乎够多了,然而,这些远不是全部。
      他最大的成就与价值在于:他是一个城市“营造专家”,也是竭力维护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大学者。
      北京人得感谢他。他是把北京从一个封建帝都转变成现代城市的第一个设计师。他主持改造了正阳门(前门),开辟了京城的东西中轴线;打通了府右街、南长街与北长街、南池子与北池子,开通了京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把中南海南侧的宝月楼下层改建为“新华门”,如今此门已成为中国政府的象征。在他的决定下,社稷坛被改建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连同北海、景山,颐和园、故宫等名胜古迹,一起对百姓开放。他对中央公园中的古柏尤为爱护,逐一登记造册,并安排妥善管理。 
      正是由于朱启钤在改造北京城区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建设部门多次向他请教。
      秦皇岛人得感谢他。1916年,朱启钤由于曾协助袁世凯称帝被当时政府列为“帝制祸首”之一,避居北戴河海滨。他被那里的风光所吸引,召集大批同仁筑桥修路、兴办教育、整修古迹、建筑别墅,短短几年.竟然造就了当时“东亚第一”的避暑胜地,其福泽绵延至今。
      中国,甚至世界建筑学界都应该感谢他。朱启钤作为内政部长修缮故宫时,和当年的皇家工匠们关系密切,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9年他受徐世昌委托赴上海出席南北议和会议,路过南京时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手抄本。这使解开中国古建筑的一系列繁难谜团成为可能。其他还有自筹资金发起“营造学社”,并在1930年申请庚款补助,正式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没有他的发现和苦心经营,很难想象日后梁思成、林徽因和刘敦桢们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
      朱启钤在北京的宅院,抗战时期曾被日寇以10万元的低价强行买走,后来国民党接收大员以为地下埋有珠宝又将所有地板撬开。刚解放时,政府认为这里的房屋属于“敌产”,曾经予以没收。周恩来知道后,决定支付房款,但朱启钤自愿将其捐出,迁去东四八条居住。
      朱启钤于1964年2月26日病逝。而他的故宅先是作为外交部的招待所,后来又成为职工宿舍。如今,院内已居住了数十户人家。
 
故居府瞰

朱启钤与周恩来[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