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韶关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59:56

韶关市地处粤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

韶关市

5′-25°31′之间。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面与河源市接壤,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从古至今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辖3区及曲江、南雄、始兴、仁化、乐昌、翁源、新丰7县及乳源瑶族自治县。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人口279.14万;其中市区345平方公里,人口41.06万。

目录

·                                 • 简介

·                                 • 地理位置

·                                 • 地质地貌

·                                 • 自然环境

·                                 • 资源特产

[显示全部]

韶关市-简介

 

广东省辖市,重工业城市,粤北地区经济中心。历来为华南与长江流域、

韶关市

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军事重镇。位于省境北部、北江上游、浈、武二水交会处。辖3区及曲江、南雄、始兴、仁化、乐昌、翁源、新丰7县及乳源瑶族自治县。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人口279.14万;其中市区345平方公里,人口41.06万。

原为曲江县治。曲江县置于西汉。三国时为始兴郡治,并为粤北政治中心。隋唐时置韶州、明末清初始设税关,称韶关。明清时曲江为韶州府治。抗日战争时为广东省会。1949年析曲江县城区设市。市境位于南岭山间盆地中,多喀斯特地貌。城区被浈、武二水分隔为3部分,有大桥连结。二水之间为老城,帽子峰以南的中州半岛三面环水,为行政中心、商业和居民区。武水之西的新城为新工业区。浈水东岸京广铁路纵贯,为本市运输中心。韶关为粤、湘、赣 3省交通要冲。沿浈、武二水谷地越大庾岭、骑田岭海拔在二三百米以下的2低矮山隘,可与江西赣水和湖南耒水相连。京广铁路通车后,韶关在南北交通上更形重要。工业以采煤、钢铁、金属冶炼和机器制造业等为主,此外有电力、化学、纺织、卷烟、建材、棉纺和木材加工等。产品种类多,重工业产值比重大。山区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一半以上,森林资源丰富,为广东省木材产区之一。农业除水稻、城郊蔬菜业外,有花生、甘蔗、油菜籽等。特产有瓜子、南华李、草菇、竹笋、蜜糖和优质大米的马坝油粘。

韶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光荣历史。大革命时曾两度为誓师北伐地。中国

韶关市

共产党北江地区委员会的“北江农军学校”、“北江农民协会”亦创办于此。市郊有唐张九龄墓、宋余靖墓、走马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马坝附近狮子岩是距今约十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附近石峡为距今4000多年前石峡文化遗址和墓葬群所在地。市北有韶石山,与仁化县丹霞山遥望。

区划: 浈江区 ,武江区 ,曲江区,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 ,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韶关市-地理位置

 

韶关市地处粤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面与河源市接壤,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从古至今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京广铁路大动脉、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南北向贯穿全市、323国道东西向贯穿全市,均经过韶关市区。我国南北公路运输干线107国道、105国道分别经过本市北部和东南部。

韶关市-地质地貌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

韶关市

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较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拨在最低35米。

韶关市-自然环境

 

全市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四季特点为春季阴雨连绵,秋季降水偏少,冬季寒冷,夏季偏热。

韶关市

年平均气温18.8°C―21.6°C,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8°C―11°C,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C―29°C,冬季各地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夏季各地气温较接近。雨量充沛,年均降雨1400―2400毫米,3―8月为雨季,9―2月为旱季。日平均温度在10°C以上的太阳辐射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光能、温度、降水配合较好,雨热基本同季,有利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全年无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时间1473――1925小时,北部山区冬季有雪。

境内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浈江为北江干流,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大小支流密布,呈羽状汇入北江。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新丰县部分属东江流域。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落差大,水量、水力资源丰富。全市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4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17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74.4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有169.92万千瓦,已开发装机容量145.05万千瓦。全年水电发电量为43.18亿千瓦时。

韶关市-资源特产

 

 韶关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广东省最大的再生能源

韶关市

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库,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韶关是我国重点林区,是我省重要的用材林、水源林、天然林基地及重点毛竹基地,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居省内首位。全市土地面积183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4万公顷,园地2.93万公顷,林地138.9万公顷,牧草地6.3万公顷。年末林木绿化率、活立木蓄积量分别达到71.7%和7199万立方米。区域内植物种类起源古老、成份复杂,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高等植物有271科,1031属,2686种,其中苔藓植物206种,蕨类植物186种,裸子植物30种,被子植物2262种;脊椎动物有34目,99科,263属,443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7种,爬行动物74种,两栖类33种,鱼类33种;非脊椎动物有3000种以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和瑶山鳄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猕猴等5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水松、红豆杉、广东松等36种。林副产品有木材、毛竹、松香、松节油、茶油、桐油、木耳、冬菇、茶叶、白果、杜仲、竹笋、板栗等。

全市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4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75万公顷。韶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

全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15万吨,铁矿石3758万吨,铜/铜矿石64万吨,铅/铅矿石168万吨,锌/锌矿石343万吨,钨/钨矿石19万吨,锑/锑矿石7万吨。

韶关市-经济概况

 

 近几年来,韶关经济发展加快,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韶关市

2007年生产总值482.5亿元,增长14.9%,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5.8∶46.2∶38调整为15.4∶47.3∶37.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均突破200亿元,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上新台阶,经济运行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最好发展态势。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近几年,韶关工业紧紧围绕“建设粤北经济强市”的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冶金、电力、烟草为主的支柱产业。目前基本形成了初具特色的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三大类工业门类综合类工业城市。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6亿元,同比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新增84户、总数达446户,完成增加值176.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5.8%;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电耗下降目标任务。三大支柱产业冶金、电力、烟草完成工业增加值126.5亿元。其中,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韶冶集团经过三次的技改,生产能力现已达到年产铅锌20万吨水平,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效益企业;韶关发电厂经过六期的工程建设,现安装机组9台,总容量为924MW,年发电67.3亿千瓦小时;韶关卷烟厂2004年年产突破3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是“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广东省工业企业200强之一”。新增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6户。东阳光公司铝板带产品(HFF)成为我市首个中国名牌产品。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亿元,增长35.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

韶关农业优势明显,气候资源优越,人均耕地面积在全省排第一。由于近几

韶关市

年加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生产持续增长。200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73.7亿元,增长6%,创15年来新高。粮食种植面积271.9万亩,创2003年以来新高,总产量再次突破百万吨大关。形成了蔬菜、优质稻、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烟叶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2007 年全市蔬菜、优质稻、水果、黄烟播种面积分别为149.8万亩、140万亩、49.7万亩和25.8万亩,合计365.3万亩,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5%,其中优质稻增加15.17万亩;三元杂交猪、山地养鸡、山羊养殖等优质畜禽持续发展;优质鱼养殖12万亩,产量3.8万吨。特色农业也取得较大发展。曲江马坝油粘米,大塘火山粉葛,始兴江口枇杷,城南辣椒,翁源三华李、仙鹤九仙桃、兰花,武江龙归淮山,南雄黄烟、白果、板鸭,浈江坝厂粉葛,乐昌北乡马蹄、九峰桃李、张溪芋头,乳源龙南三角鲂、乳城巴西果,新丰黄礤佛手瓜、小正镇小白菜,仁化红山白毛茶等20个特色农业项目。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新发展。全市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4.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全市累计通过无公害认定基地10万亩,生猪3.5万头/年,鸡蛋326吨/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7个;绿色食品认定基地13.7万亩,新增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43个;有机食品认定基地2443亩,有机食品认证2个;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6个,新增3个。乳源建成“巴西果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翁源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

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6亿元;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呈快速发展势头。来韶游客人数连年高速增长,2007全市接待游客853.75万人次,增长39.6%,实现旅游总收入40.64亿元,增长59.6%。被评为“最具旅游活力的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和“首届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80亿元;来源于我市的财政总收入88.1亿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国税收入55.7亿元;地税收入25.4亿元。

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2.9亿美元,其中出口5.3亿美元。

韶关市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6个,合同利用外资5.1亿美元。有14个项目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海关通关货运量417.4万吨。沃尔玛在市区设立分店,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兴制造业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机电、高科技产品出口3.08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58%。自有品牌产品出口1.7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三成多。玩具出口3290万美元。东莞石龙(始兴)、东莞东坑(乐昌)、中山三角(浈江)3个获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面积达2445亩,投入资金1.03亿元;已入园项目17个,投资额13.38亿元。积极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借助各种平台,大力推介我市的汽配、冶金等产业,争取引导珠三角的项目转移到我市。韶关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热点投资地区。

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居全省山区市之首。科技创新结硕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7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4亿元,新增省级工程中心2家,全市共有工程中心30家,其中省级9家;全市有3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总产值达95亿元。

韶关市-历史沿革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源远流长,早在10万前,就有粤北

韶关市

先民活动生息。现韶关市境内地区,春秋属荆州、扬州,战国为楚国南疆,秦属南海郡地,汉初为南越北境。公元前111年设曲江县,包括现韶关市大部分地区,县治在今市区。

公元265年三国孙吴设始兴郡,辖曲江、始兴等6县(范围大体上是今粤北地区),治所在曲江(在今市区)。南朝以后设州领郡今市境基本市属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公元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名胜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以后历朝沿袭。明清两朝在今韶关市区设关收税故俗称韶关。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9年9-10月,粤北各县陆续解放,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17县市。1950年1月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撤销北江专区,设立粤北行政区。1956年撤销粤北行政区,设立韶关专区。1970年专区更名地区。1975年11月韶关市升为地级市,辖曲江县。1983年地市合并称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