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能力和心境——我的治学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52:25

视野、能力和心境——我的治学理念

默认分类   2009-10-03 12:17   阅读16228   评论30   字号:    

下文是中大校报对我的采访,谈到了我的一些看法,与诸位共勉,也欢迎批评指正。

 

        视野、能力和心境:做学问是一种乐趣

                            ——岭南学院王曦教授访谈

                       校报记者:杨柳青

 

一篇引起关注的文章:《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

2008年11月,针对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王曦教授撰写了《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一文,经汪洋书记批示,转发省发改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委办公厅研酌,受到了一定的社会关注。

   2009年4月9日下午,由校党委中心组召开,郑德涛书记主持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学习会在中山楼举行,会议中王曦教授作题为《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的专题报告。

2009年4月19日下午,岭南学院与广州日报社合作举办“岭南论坛”首场讲座,以“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为主题,邀请王曦教授作主讲嘉宾。

后来,王曦教授还为省委宣传部等进行了主题讲座;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同志专门邀请王曦及其博士生与广东省委其它领导同志进行了座谈。

校党委梁庆寅副书记在《“十一五”头三年我校文科科研繁荣发展》(《中山大学报》第194期,2009年1月13日)一文中,谈到“文科科研服务社会打开了新局面”时,举此文引起省政府重视为例之一,充分肯定了王曦教授这篇文章的价值和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是王教授面对当时不容乐观的经济时局,长时间思考、论证的成果。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王教授在麻省理工大学访学。当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他跟华尔街的一些朋友讨论过一些相关问题,而且王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与政策等方面,对这次金融危机有自己的思考。还在美国的时候王教授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思路,他预测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会有3-5年的影响 。回校后不久,广州日报和岭南学院合办的“岭南论坛”邀请王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借这个契机他认真总结思考了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成因、状况、解决措施,以及对中国当前走出金融危机的启示,写出了这篇文章。谈到这篇论文的写作初衷和价值,王教授说:“对于这次金融危机,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的认识都比较乐观,很多学者只是简单地下判断,看得还比较浅。我努力抓住问题的根源,做出据于学理的判断,并且是有数据和证据支持的。我希望找出中国在后发追赶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下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写这篇文章时没想过要受到多大的关注,只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用自己的知识去关注社会问题。当然汪书记的批示对我来说是个鼓励。”王教授表示以后会继续注意把理论层面的研究跟时局相结合,“平时对一些时局问题,写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学者以科研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吧。”

 

优秀论文的三块基石:视野、能力、心境

    2005年,王教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篇博士论文主要着眼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运行背后的微观基础问题,通过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模式来分析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的经济转型问题。

王教授认为做一篇优秀的论文,要做到三点。首先是要有视野,就是说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很多时候这要靠一些感觉,但感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思考,形成对学科的理解。找方向的过程中跟导师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二是能力,就是实现你的目标的能力,比如数学能力、阐释论证的能力。有些人有很好的想法,但是阐释得不好,就直接降低了结论的价值。这些能力要靠长期的训练,训练背景很重要。三是心境,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对于时下流行的快餐式论文来讲,谈心境好像没什么必要。但对于一个自我要求高的学者来讲,这个艰难的成文过程中心境、毅力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研究新的问题,要做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他回忆起自己做博士论文的艰辛过程:“我的博士论文涉及到八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方式转型,去数据库里查资料,后来发现我是很多文件的第一个浏览者。我还下了很大功夫,整理出一份4万多字的中国经济转型大事记。”获得这些第一手的材料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一篇优秀的论文必须要有长期的沉淀,他这样形容写论文过程中的苦与乐:“没有头绪时很烦恼,但是一旦有眉目,就会非常高兴。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这种心情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科研、教学、行政并行不悖

王教授除了从事科研,还担任了教学、行政工作,他认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王教授最主要的教学理念就是深入的理解和创新。教学中他喜欢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多学到多一些东西。”教学中王教授始终强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经济学不是科学,但是要走科学化的研究路线,就要借用自然科学的许多方法;但经济学又不同于自然科学,所以从自然科学中借用过来的数理公式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就经济研究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深刻意识到两点:一是客体的能动性,二是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客体能动是说研究对象是社会,是人,是能动的,而不是物理化学中的被动受体。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是指任何经济理论都只能抓住研究者认为最重要的那些方面。只有教会学生真正的经济学方法,学生才知道如何看待学派之争,如何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原理运用到中国。王教授总是提醒学生:“由于中国特殊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转型,中国的经济水平也许不如西方国家,但中国的经济现象远比西方复杂。”

在学术上,王教授同样特别强调要把西方主流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相联系,不仅要有定性分析,更要有理论和定量分析,“这要求我们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不仅要分析、借鉴,还要反思。甚至对于一些基本预设和前提,也要有所检讨,也就是公理化体系的重新建构。这也就是‘洋为中用’。”

行政工作方面,王教授说自己的目标就是努力通过自己的理念帮助别人少走弯路,“我跟我的导师谈过这个问题。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好理解,修炼自己赚点钱养家糊口(笑)。‘治国平天下’就是能帮助更多的人。”王教授在工作中经常跟年轻老师沟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人待物,提倡资源共享。自由的学习、科研氛围是学术需要的环境。王教授希望通过行政工作,自己能为保持岭南学院这种良好氛围出一份力。“搞学术不能太功利,不要只看眼前得到多少奖项和荣誉,而是看你的学术成果到底有没有生命力,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搞学术主要是出于一种乐趣。”

 

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在中大治学

王教授在中大生活了十多年,对中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中大为他的治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大给我很多东西,我充满了感恩之心。”岭南学院是全国最早全盘西化地采用现代经济学教学的学院之一,在中大读研那几年,王教授刚好赶上了这个良好的时机,幸运地成为第一批系统地接受现代主流经济学教育的学生。谈到中大的特点,王教授说:“跟北方的学校比起来,中大的氛围更自由、平等,务实。这里官本位的意识比较淡,体制性的压力相对来讲要小,这种氛围有利于科研的创新。”他还特别提到孙中山先生的名言:“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中大的务实传统培养了很多很平和、踏实和有成就的学者,王教授流露出对他们的深深敬佩之情,“他们使我明白学者的价值在于学问,不在于官衔。”中大的氛围对于王教授的学术来讲是土与木,源与流的关系,在中大他不仅得到了学术的基础训练,也得到了人文关怀。作为一名老师,王教授表示希望努力延续这种人文关怀。

采访结束之前,王教授还强调说:“中大有许多优秀的老师,跟他们比起来,我的成绩是很小的。我只是中大教师中普通的一员。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坚持自己的选择,还能走得挺顺利。这跟中大的环境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