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财产积累与分布的基本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42:08
          改革以来我国居民财产积累和分布的基本特点,大体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财产积累的速度非常快,城乡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都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增长,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见图1)。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为211亿元,人均22元。也就是说,1978年人均存款额为农民年纯收入的17%,为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7%。到了2008年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达21.8万亿元,人均存款额为1.6万元,与1978年相比有天壤之别。

  从我们几次住户调查获得的数据结果来看(见表1),1995年至2002年期间,全国居民总财产净值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1.5%。这主要是由城镇居民的财产增长所拉动的,城镇居民人均总财产净值在这一期间的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达18.9%。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也比较高。农村居民金融资产每年增长5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其总资产净值的增长速度,也高于这一时期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4.6%);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尽管略低于其总财产净值的增长,但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7.6%;就全国总体来说,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要高于总财产净值的增长。表1还列出了1988—1995年和1995—2002年两个期间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情况。在前一个时期,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是较快的,人均总财产年均增长率达4.37%,而金融资产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26.98%;而在后一个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总财产年均增长率不到2%。我们的数据缺少1988—1995年城镇居民的财产增长情况,但是有2002—2006年期间城镇居民的财产增长情况。如表1所示,城镇居民人均总财产净值年均增长率仍高达21%,金融资产的年均增长率也仍高达15.73%。

  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无论是居民金融资产还是其总财产净值、无论是人均财产水平还是财产积累速度,城乡居民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农村居民的这两项资产存量水平及增长速度都要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由于农村居民资产积累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因此与1995年相比,人均财产的城乡差距在2002年比1995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城乡人均资产差距及这一差距的扩大速度也大大高于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城乡居民财产积累速度上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乡居民在改革中的获益差异。因为在农村居民的财产积累中大部分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的结果,即储蓄性积累占主导;而城镇居民中则不然,经济改革导致的财产再分配等非储蓄性因素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财产分布差距扩大幅度超过了收入分布

  财产积累是自改革以来才开始的,财产分布的差距也随着居民财产的逐步积累而不断扩大。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总财产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4和0.31,总财产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小于收入分布的不均等性。1995年,城镇财产分布的不均等性高于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52和0.33,但由于农村居民中财产分布的不均等性远远低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基尼系数分别为0.33和0.42,因此全国的总财产净值的基尼系数仍比收入基尼系数低出5个百分点。财产差距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在2002年被彻底扭转,从2006年的结果来看,这一关系被进一步强化。2002年城乡居民总财产净值的基尼系数都分别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并且全国居民总财产净值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10个百分点。2006年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来自于两个途径,全国数据来自于李培林等(2008);城镇数据由作者根据补充调查数据计算得到。不过这两个来源的数据都表明,全国或城镇居民的财产分布不均等性都要高于收入不均等程度,并且幅度也有更大程度的上升。

  比较不同年份的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可以看到农村居民总财产净值和金融资产的不均等程度都快速上升。在1988年到1995年期间,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基尼系数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在1995年到2002年期间,农村居民的总财产净值基尼系数上升了7个百分点。在这三个年份中,城镇人均总资产的不均等程度似乎略有下降。李实等(2005)将1995年到2002年期间的这种下降主要归结为住房改革的作用,而2002年与2006年的财产基尼系数变化则主要受到省份数量的影响。在2006年调查中,样本数量有大幅度下降,只有5个省份的3000户住户。如果将2002年的样本也限定在2006年相同的省份,则城镇居民总财产净值和金融资产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4和0.583,因此两个年份中基本持平。

  金融资产分布的不均等性非常明显,比总财产净值及收入分布都要更不均等。1988年农村金融资产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5;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金融资产分布的总体变化特征是其不均等性在不断上升。全国居民人均金融资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上升了7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中上升了6个百分点,但在城镇居民中基本稳定。

  反映财产分布不均等性的另一种测度形式是考虑各人群等份组的相对财产份额,即将个人按照其拥有的财产数量从高到低排序,然后将整个样本划成10个等份组,再计算每个人群组所占的相对财产份额。从总财产净值来看,1995—2002年全国各人群组中最低财产组所占财产份额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最高财产组的财产份额则是上升的。最高财产组10%的人口在1995年占有了30.8%的全国总财产净值,这一份额到2002年上升了将近11个百分点,达41.4%。因此,从全国来看,财产的分布表现出了向富人集中的趋势。相似地,农村中最高财产组的财产份额也是上升的,只是上升幅度较小。比较发现,最高财产组的财产份额,在1995年比1988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达到26.2%,2002年进一步上升到30.5%,增加了4.3个百分点。

  与全国和农村的情形略有不同的是城镇居民中最高财产组所占份额也有所下降(下降了4.6个百分点)。由于住房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中财产最多的10%的人口所占财产份额从38.5%下降到33.9%。

  从人群等份组中金融资产的份额也可以看出,金融资产的分布比总财产净值的分布更不均等。全国金融资产最高的10%的人群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份额在1995年和2002年中都在一半以上,1995年这一份额为50.6%,2002年上升到59.2%,7年上升了8.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中这一比重基本稳定,从42%上升到42.9%;农村人口中这一份额在1988年到1995年间上升了9.5个百分点,2002年进一步上升了7.4个百分点。因此,金融资产在向富人集中,同时也在向城镇居民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