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远专题4:《历史艺术的创新直觉,思想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04:10


朱孝远
《历史艺术的创新直觉,思想的力量–在北大听讲座,第二辑》

      让我来做这次讲座,我想,这本就是一种奇妙的安排。我是搞历史的,历史所研究的都是陈旧的事实,而今天来谈的却是创新。但是我想,历史与创新在某种角度说来是一的,这种角度就是直觉。所以,今天我很乐意给大家讲一讲历史艺术中的创新直觉。我想谈三个问题:一是谈直觉和创新的含义;二是谈我们历史学的学科定位和创新空间;最后,简单地谈谈我们怎么才能创新。这三个问题都很难说清楚,姑且说之听之吧。

    之所以谈直觉,是因为有很多东西还没有确定。我们知道人要么是根据经验得出结论,要么根据逻辑得出推论,经验也好,逻辑也好,在这的很多概念的下面,都有一层东西,这层东西就是直觉。直觉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殊的,它既可以套用在概念之上,也可以套用在经验之上,还可以是低于概念和经验的一种思维。从这方面来说,它是一个证人,它的那咱诗人般的意境、诗性,,虽然有方向,却常有一种不确定性。这种诗人般的不确定性,又经常导致新看法的出现。

    这么说吧,创新直觉之年以合理,是因为它是从必要中产生的。直觉的最奇妙的地方,莫过于它既低于概念和结论,又高于概念和结论。国灰,它所指向的,是全新的图像。直觉不是被动性而是繁殖性的。直觉既然有些神秘、不可捉摸,所以,它的光辉,往往决定于其所欲理解的真实世界。没有真实的世界,直觉可能永远处于休眠状态,即深藏在心灵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天,当它与鲜明的世界交流时,它就苏醒了,它不得不创造,出现一些类似于精神的胚芽般的东西。另外,当我们谈到直觉时,就要知道,直觉并非本质。它不是概念,也不是本质性的结论,也不是具体的经验。直觉是一种非常细腻敏感的洞察力,但却能够判别真实和仿冒,诚挚和虚假,正直和矫作。

直觉是从来有说谎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直觉本身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它指向打动感情的心灵,是这个意义是的一种意指。直觉也许是一种主观和客观、隐约和明朗交替出现的感觉。直觉这一能够打动感情的独特东西,有时产单一的,有时也许是复合的。当它的隐约性中反映出一种境界时,隐约性就开妈展示作者的主观性。紧接着,直觉变成了知觉,感知变成了立意明确的作品。当人的主观性与被把握事物进行交地,这种直觉是无处不在的,最后,主观和客观互相置换,通过作品,直觉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所以,我感谢学生会的这次安排,它意味着一种觉醒,意味着一种反思,意味着我们将万入一个新的方向。关于新和旧的问题本来就很难说,因为事物往往是旧中有新,新中有旧。历史本来是旧的,但对没有听说过历史的人来说就是新。还有,如果说新首先是意味着一种觉醒和一种反思的话,那么它的对立面当然就是旧。然而这个话也不是那么好说,因为有些旧东西你把它反思了,整理了,也就具有新意。前几天,中央电视台要放映一部影片《埃及艳后》,我有幸做了一回嘉宾。他们分派给我的是要我说一说这部影片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于是,我就按照这个规定说了五句话一是那个克莱奥佩特拉原是马其顿希腊人的后代,不得产一完全的埃及人。二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不是在开罗,而是在亚里山大利亚,那是一很靠近海的地方。三是女王的个人婚姻很是不幸,很压抑,因为她是与史弟结的婚,况且感情很不好。四是她虽然同凯撒和安东尼发和恋情,那屋大维却不可能爱她,因为屋大维是凯撒过继的继承人,而安东尼则是屋大维的妹夫。最后,不妨持人问我此片是否尊重历史时,我说:基本上是可以的,但有细节改变,如在那个盛大的罗马入城式中,克莱奥佩特拉带着她和凯撒生的儿子来罗马,那孩子在影片中至少是四、五岁,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当时不过是才几个月的婴儿。

我这么说了后,人就说我说的很新鲜。其实,我所做的不过是在叙述史实!从这来看,大抵新概念总是同人已有的知识连在一起,如果在人们的记忆中,并没有我所说的那些,那么,即使只是一种历史陈述,却也会觉得新奇。可见,新旧剖问题在某种情况可以对立统一的。

    那么,为什么我从历史上看到的一些事产人闪会觉得新呢?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需要一种知识的底蕴,它往往会成为创新的来源。这种底蕴又是什么呢?它往往就是一种历史,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综合。我想起希腊神话中的那个大力士,一旦离开了大地母亲,他就要失去所有能量!我们的创造力,不管这旨如何的强大,却是根基于我们已有的知识和文化中的。也就是,蕴藏在我们的历史之中。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总在最关键的时刻,托起人们创新的和驯服危机的想象。

    诚然,新奇和创新是不一样的。回想起我研究历史二十多年的生涯,真正谈得上是我创新的东西,真是少得可怜。人长这么大,大大小小的折磨是难免的,不过,进步甚少是我永远的悲痛!我想,这总是有许多原因吧。一个原因就是感情。要创新,非要有强烈的感情和强烈的大欢喜。傅雷先生说过:以现代欧洲画派而论,纯粹感官派的作品有强烈的刺激感官的力量的。自己没有强烈的感情,如何教看的人被你的作品引起强烈的感情?自己胸中的境界不美,人家看了你作品怎么会觉得美?我想,这话用在史学作品的创作上也同样是适用的。任何伟大的学问家和科学家,都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探索的。否则,贝多芬怎么会说:我要掐住命运的喉咙!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对于一切事物的创造者,命运都是这么敲门的!    我之所以要这么强调感情的力量,是因为唯有强烈的感情才会造就创新所必需的直觉。在执行一项研究任务时,这种直觉能把我推向发现的临界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强烈的感情就是我们的热度。没有足够的热量,水就不可能到达它的沸点。如果不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生命的极限,任何新发现都无从谈起。零度的水是冰。百摄氏度的水是汽。零与百度之间的是水。科学发现的临界点总是同生命能量发近的临界点相连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美丽色彩,如水的各种奇妙的变化,如果缺少了其生能量的力度,那是根本无法被欣赏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唱歌的人,先要学会叫得响,如果叫得响都有困难,那怎么能够学会唱歌?    但是要记住,切勿一味重情。强烈的感情和生命力造砀直觉,固然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勇气,但仍嫌过于广泛。再强烈的光,如果要照清某个事物,没有适当的聚点是不行的。这里,确立一个生命的目标,就是聚集的方式。一个人在街上走,看到了无数的人影,却不知道今夏的流行色是什么。一个报社的编辑派给实习记者一个任务,要她去王府井大街观察1000个人,写一篇今夏连衣裙流行色的报道明天见报,她两小时 就完成了任务:今年的流行色是深绿。区别在哪里呢?就是那位记者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把事情做得专业一点,明确一点,结果反而提高,工作反而顺利!    另一个原因是坚持。一个业余者在练习演奏小提琴。他太陶醉了,身体摇,音不准,节奏也不准。他终于进入了音乐学校,于是音准了,节拍准了,身体也不摇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一名演奏大师。他又身体摇,音不准,拍子也不准。然而,他是大师。他像一个业余者一样,他已为这种付出了终身的代价!记住贝多芬的话:任何形式都可为美而改变!这样,他成功了,他成了一名无可争辩的大师,他的提琴声中,有着过去的演奏家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味道和奇妙音色。他的琴声与作曲的息息相通,在某个地方,他甚至比别人的正常的演奏延长了八分之一拍,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曲调主题情感所需要的热烈。你能说他的拍子不准吗?这就是历史的创新,这个必要的延长,接近了真实与完美的临界点!为这个延长,艺术家付出了他25年的生命!演奏完毕,掌声雷动,他说:提琴是我的妻子,我爱她,尊敬她,我要亲吻她。他说的太好了,那声音,寻音乐,久久回响在每个人的心中。一位听众突然激动了:她曾在一位朋友的家里,听到过他的演奏!那时,就因为他有的音不准,有的节拍不准,况且还有他演奏时那种令她极度讨厌的身体的摇,她曾对他进行了相当无理和粗暴的训斥!这么说吧,所有的创造者都是有点离了谱的人,他离开了常规的,离开了人们所熟悉的知觉的范围,进入到了那非常欢乐又非常荒凉的发现的处女地。在那个峰巅上,他觉得:要么是他错了,要么是以往的整个世界错了。

    决不要为难那位美丽的听众!她只生活在正常的范围内,听惯了正常的声音而已。

人的知觉范围是个菱形,太熟悉的东西不想知道,根本不熟悉的东西也不想知道。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有点知道又有点不知道的东西。人们喜欢博物馆的艺术家,书本中的哲学家,却不喜欢家中的哲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这么说吧,那位业余者是一匹一里马,那位音乐学校的学生是一500里马,那位音乐大师则是千里马。要从一里马走向千里马,大师付出多少生命的热血!那位美丽的有音乐欣赏能力的听众,最喜欢的是700里马,即音乐学校里音最准,拍子最准,身体最不摇的那位。这,就是她欣赏力的极限。过了这个极限,她就茫然无知了,她实在无法判断什么是返璞归真。千里马是要靠伯乐发现的,而她又远非是一个伯乐。当然,这样的现象让我们深思:一个是精神的问题,另一个是态度的问题,还有一个是专业研究者要注意的说话对象的问题。我们的历史学家都是相当敏感的人,职业习惯养成了我们一叶知秋的感受力、穿透力。我十六岁就漂泊江 湖,过了几十年流动生活,转了七八个大学后来到关大搞历史,就自己来说,这也未免太走万里路了吧。这种生活习惯养成了一种老同人作对的穿透力,譬如人的生命是一个体验过程,而我们往往中仍人各之后加上一括号,某某生于某年,死于某年,宛了。这就不够尽人情。又如某人一生积累财富,却又好吃俭用,有点吝啬,史学家慧眼一看就说该公的一生,是把一堆钱从甲处到乙处。我看,这也太过于无情。还有由于我们的职业和生活经历养成了一种被称为洞察力的习惯,有时一看就知道你在哪里,在朝那个方向走,能走多远。结果完了,我所有的朋友都不喜欢我了,于是我得出结论,对朋友穿透力应该是0。于是,我就有时有穿透力,有时没有透力。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深究。譬如有人不喜欢读书,我们就对他说读书的种种好处,结果他果然奋发,却又一心追求成功。这样,不喜欢读书的、喜欢读书的、喜欢读书又不成功的,喜欢读书也成功的,就勾画出一个读书人的五彩世界。然而,有的人却还能够走下去,他居然能够超越个人,不再追求成功,而追求优秀。从一个社会层面上看,这个人可以说已是相当不错。然而再往深处想,这还只是属于外修,譬如那个的母亲、他的朋友,都不那么在意他的成功、优秀和洞察力,她们要的是他另一咱东西:爱心和高尚。所以,人要做到内外双修,这才能够穿透生死,才能无私地做点事。

    这样,我就不禁想起“大海的精神”这句话。有一种像古代雕像一样美的品德是宽阔的胸襟。一个以阅尽天下人事为职业的历史学家,他的心胸应当是非常开阔的。每当人想开展一个课题,或者相要推动一个学科,他就应当想到,这燕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他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学科的推动必须依赖于同行间的通盘合作,否由就根本违背一切志愿献身中迩的初衷。

    按照通俗的说法,这种史学所应有的素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器。如果这用在对史学家素质的分析上,那就是要找出气质大度的原因乃是历史学家人格中的超越精神。就是说,他的探究不是为了自己功利的目的,而是要为传达人类的意志和感情提供一种媒介。从晕个意义上来说,大器并非是指积虑小心地不犯错误,或是广恩博施地令人赞美,而是指一种学者应有的无己胸怀。这样,他说的每一句话、他的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中,都能显露出至善的美德。

    而这就是“大海的精神”!如鹤同学所说:“大海能容纳百川,不是因为它高,而是因为它的低”。每当史学家研究人类群体时,他总是为人类高临下、咄咄逼人、裸衫相见、惹目刺眼的人,虽然不乏因思想的深刻性而出现的智慧闪光,却远不如声音音乐、光彩如绘画、生活如戏剧般的翔能引人入胜。又有一些人很明显具有宽容精神,却从没想过,自己这种宽容,是不是一种被掩盖着的不平等,虽不能说是肆无忌惮,却总是无法避免突兀虚假。一些人的生命旋律是迁就性的,立身于众人之中,热情地为不溪、河流、瀑布服务,却永远不能获得各种压力间应的的均衡:要永远小心,才能规避各种过于严苛的责难。具有“大海精神”的人是主动雕刻时光的,了创造出一种生命的韵动感,虽要以低和宽畅来容纳百川,但自有惊浪拍岸的万里波涛,自有那永不停息的奔腾方向。大海决不会被搞混,它决不是阴沟的低,它永远以崭新的主体姿态屹立于世。在大海看来,岸边的和大堤边上的水是最被“异化”了的部分,它显得绵羊般的温柔,为的是要接引一切可入之物,去与真正的大海作一种原原本本的融洽。仅仅是一刹那,岸边的大海之水似茫然有失,但大海的精神乃是一种真正的赤子之心,它的旧越的造诣,能还原天下百川的纯然天真。大要赋予所有的水生命力,要它通过永不停滞的流动,来换得纯洁无瑕的本真。大海不是以一种不愿为物所累的态度来实现它的觉的,在生气盎然的规律下,理想主义存在于大海的精神之中,现实主义存在于大海的生活之中。

    我记得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历史学科的珲位和创新的空间究竟朋多大。五种变量决定了我们当前的历史研究必然出现大变化,是朝好的方向变。一是时代节奏变快:在节奏慢的时候,考证出来的史实往往就是真理。而在时代节奏变快的时刻,人们倾向于了解事实的意义,如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究竟对人 类有什么益处,为就是历史哲学的范畴了。二是研究主体出现变化,3050岁的,大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人、中年人成为研究的主体,他人的兴趣、学识、方法、思想,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变量。三是世界学术发展的趋势,如西方史学走向主观、宏观,我国史学走向客观、微观,这然会引起史学研究格局的显著变化。四是社会对学界反馈意见,这给学科带来新要求。最后是中国史学的好几种学派(风格)出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必然影响学术风尚。所以我说,世纪之交,一个史学发展的新高潮正在我国来临!如何用深幽、热情、谦虚的真诚,来深切地体会人民的迫切需要,如何为社会提供崭新的世界史知识和历史图像,已成为每个史学工作者的心愿。面临丰富、奇妙又变幻莫测的世界学术风云,面对当前我国史学出现的最奇妙的生命芬芳及其沉重果实的味,在细腻柔美的情调和如醉如痴的欣赏之余,我们就让神经敏地走动。要呼吁创新的知觉!普天下的赤子,集合只要同创造相交过一回,就再也不会寂寞了。相信这句话:只要能够随自己的自知之明,我们就一定能纯洁如明镜。

    如果让我从俯瞰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学的话,那么,我首先觉得,高科技革命已经把人类带进了从未有过的变化之中。如“一种新型经济即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已经悄然问世。更重要的是,这次科学革命,由于很好地解决了科学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问题,已把科学技术提升为‘第一生产力’,脑力劳动正取代体力劳动成为获取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已不再是并且必然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尺度。这就向世人宣布:几千年来人类主要以直接劳动为财富的巨大源泉的时代正在悄然逝去,一个新以知识生产力为伟大动力的时代正在到来。”(见何顺果:“劳动时间不再决定价值”,《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0日)    这种和生产力状况的变化,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幸福问题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到了人人的关系,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其结果是,历史进程之中包含着的庞大的人事关系,无论其多么地精彩,已不足以用间接的办法来展现其美。历史中人的生命和现实吕人的生命必须直接对话,否则无从激发新的、令人震憾的生命力。在科学欠发达、社会欠发的时代,古代的珍品对一个民族而言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它是模仿的对象和崇拜的图腾,是民族骄傲的象征。而在科学极其发达的现代,物质的概念已为智慧的概念所代替。打动今人之心的,就不再是那件古代珍品本身,而是在那件珍品的凝聚的人类的生命力量。当珍品本向悄显神圣之光时,智慧和生命的色彩却更加地浓烈。中迩构成一种实物媒介,反射出的古代人类生命的本真价值,对今人完全敝开。

    又如西方中迩诸多变化之一,就是把史学研究的镜头,直接瞄准了人的生命。这种变化,首先是从提出人人都是今天的历史学家这个观念开始的。这说明历史镜头的聚集点,已经从对古人充满感情的大量描写,转移到了对今人生命的直接关怀。历史学的现代进步,体现在中迩家开始直接用史学来关照今天人们的生存和幸福问题,包括道德、情感、痛苦、渴望。当然,这涉及到对现在时间的积极看法。历史科学的发展清地告诉人们:人是在有限的现时之中生存,那么,人的时间定位,就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未来,而确确实实的今天。时间作为一种生命的生成,既然与彼岸和来世无关,那就必须应该定位在今天。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三维时间观念被空前地浓缩了。人的生命的高峰体验,不是对彼岸世界的玄思,而是在今天有限存在中把生命体验发展到极限。人们要问一个问题: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中,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有趣事情,你从不试着去尝试、去做?为什么在你告别这个美丽的世界时,心中会有那么的遗憾?为什么你从来没有进行过生命的高峰体验,哪怕只是一分钟、一秒钟?作为一咱人类的营养液,中迩出现了时间的超越,即要打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线,以便让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成为构筑今天生命大厦的砖瓦。既然现进的经验要比以往的经验更为重要,那么我在历史之中,就要转变为历史在我之中”――即现时之人要用自己生命高峰体验的电火与那神秘不的历史永恒之光对话。从这个角度看,强调历史的现时性,是科学发展后人对自己生命的深刻反思。人通过中迩尝试把自己生命的能量发展到极限,试图在有限的时间生存中,去体验和实丙类生命的无妇深广性。人通过死亡和令人陶醉的现时的一瞬震醒自己,理解了人的生命的本质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亮度。

同时,作为中介的历史也在提醒人们,必须要让生命永远处于一种高涨创造状态,以名免让英雄挣断锁链的呼声,变懒惰之人苟且生存的卖身契。

    另一个就是“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这个说法,似乎是要求史学直接关怀人的生存幸福。一个现代的读者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时,只有真切地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他本人的日记,或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会有阅读下去的兴趣。

换言之,就读者而言,史学只有从“论他”转变为“论我”,才能在读者心中的世界刻下位置。一个问题也许是最基本的:现代之人之所以要阅读历史书,是因为他想在史学的时空联结中看到人类生命的透明性,包括来自大地深徙的那咱渴望、憧憬、呼吁、伸张和教益,以便开启智性和人格发的新维度,迎接更加艰难的挑战,追求更加美好的幸福,得到某种感性和理性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作品就是简单的连接古今中介,它 一种论述人类生命的作品本体。中学直接激发了人的生命活力,并深刻影响了现时之人的存在方式,为他们获得了进取的动力。从之个作用看,现代史学通过直接激活人类生存的深广度而成为一种酵母,它把人的生命发酵,以便酝酿出更加高超具有活力的价值,这样,人才能“诗意地在这片土地上栖居”。

    至本世纪下半叶,西方的历史研究又出现了一大变化:宏观史学重新崛起,考证性的、地区性的个案研究又转向了宏观综合性的考察。经过本世纪几十年的个别研究,西方的历史学家对于中的掌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史学在人们心灵中激发的情感,却 一种更高的测验标准才能找到比叙述 实更为深刻的内容,而只有放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才能比出来。中迩在接受这样的挑战时,西方学者就碰到了单凭地区性的事实考证不足以提供系统世界经验的顾虑,就是个案的实证性研究虽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要作为提示系统的真理性的对象却不适宜。关于这一点,有简单地说:不管旁人对于史学的实证性思考怎样看,我却认为史学思考是宛全不能和宏观研究分。因为中迩要去研究一般规律,当然不仅是按照表面的分类和调查进行的,而是按照对象的内在本质真理性来加以的。无论是布罗代尔论资本主义的著作, 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都已经从小范围 持区研究中跳了出来,进入到了对事务的联系和本质提示。国灰,只有提示事物之间联系和矛盾性,才能更为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真理性质。

    在西方中迩出现折时候,近20年来,我国的世界中分展的速度惊人。自1980年以来,世界史专著不断涌现,至少有六种不同风格的研究派别开始活跃。它们是:有关理论和规律的综合性研究;分析和实证性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西方中迩流派的介绍和史学方法的研究;文明史、社会史的研究和用丰富的人生体验来研究史学。研究的生体,是史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们和他们指导下中、青年历史工作者,也包括一些在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从全国的范围看,世界历史正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一个有利于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目前正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第一是读者和社会向世界史研究学者提出的要求;第二是来处历际史学界的建议和拇;最后是我国世界史学科在发展时本身所产生的聚变因素。这三种压力,必然会引起我国世界史学科的新变化。

    在我们面前,有一项既定的、克服不了的局限,那就是我们不能更改历史。我们的任何史学的创新,都不允许我们离开以往的史实进行随意发挥。为了表达我们对历史的尊敬,我们还要用史料下有我们所说的是实情,不能虚构,也不能放大和夸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创造性体现在哪尼?    然而,在历史领域里,时代给予我们进行创新的空间几乎大得不可想象:即使只是史时的陈述,就要求把零碎的资料组合成动态的图景,何况还要赋予它们的人的生命!如果资料和事实不可以选择,那么,它们就不能展现出风韵,给予我们今人一种启示。

准确的中炙和成像之间,单个的成像和整个过程的连续影像之间,都充满着史学工作者生命和智慧的投入。因为,没有他们劳动,那些距离我人今天生活很远资料,不仅不具备美学的涵义,也不具备哲理的内涵。

    来处笔社会方面的反馈意见来处出版社。例如:上海组建新出版集团,由集团的主要领导人带队来北京,进行了长达两周的调查,我们从反馈的信息中可以得知自社会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读者对目前简单地描述事产的史学提出民挑战。时代要求史学摆脱浅层的媚俗作风,向列深层更精致的学术作品转化。在新时代中,读者要求提高史学作品的文化品味,提高史学菱的学术标准。像《蒙太尤》、《现代世界体系》这样学术一相当的高著作,竟然能走进千家万户之中。而一本名为《叫魂》的历史书,竟会发行至25000册。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像的。其次,是读者不再喜欢单纯知识性的作品,他们要求提供知识背后的深层思考。时代的叹息在暗示:人们要听学者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声音,如果作品缺乏思想才哲学的深度,那么它就再无现代社会的立足之地。作为一个史学的研究者,他必须时刻聆听和捕捉当今世界的主要音调。第三,历史过去不过是20年,我们的读者已经完成向完人方面的转变,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情感、文化诸方面能给予指导。这种转变,不仅要求史学摆脱伤痕文学式的自卑情结(如史学危机论),而且要求在发扬传统学(如国学的考证)的基础上走向创新。第四,文字上的要求提高往往体现出社会的风貌。读者现在已完全不能容忍

< language=Java src="/AD/200705/2.js"> < type=text/java> <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 <>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枯燥、说教式的文字,他们要求有能够反映出时代气氛的生活泼、具有文学、美学特点的新式语言。第五,众多的非历史专业的读者现在表现出了对中迩的莫大兴趣,尽管们不喜欢看纯粹教材性读物。从单一教材性的读物向多元人绵作品转, 来势不可挡。第六,在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听到来自读者内心的声音:即使是娱乐性质的消费,也要求具有文化品位。近年来历史剧的上镜率是前所未的有,时代在呼唤:即使是娱乐性作品,也要较镐的文化含金量。第七,是要求史学能够提供新知识、新思想。为什么人们爱看翻译著作,重要原因是翻译著作中是有不少新知识。第八,大部头的、大开本的作品正向专题性的系列丛书转开本的著作是大而全式的,即把所有旧知识编成大书,每套两三本,每册定价150元以上。目前此风开衰弱,读者要求以专题为第列,出版2535万字的多卷本第列丛书。第九,要求纯粹的翻译作品向具有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倾向的作品.强国人如何看待西方?他们如何研究西方人的国民性、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市场在热烈欢迎中国自己的学术、文化大师和思想家。第十,要求在制度研究、经济理论研究中能见到人。个性模式、生命模式和感悟模式就凸显了出来。第十一,欧洲或西方文化研究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强中之强点,各大出版社争夺的抢点。这 方面的作品将要大量涌现。它的定位是:介于枯燥的高深学术著作与一般关于西方的常识性、知识性之间,要有自己的独到研究角度,有自己的新观点,析知识,新品位。第十二,史学研究的理论性将会得到 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比材料,比功底)的作品将被有独到理论却又实证的作品所取代。无论是怎样的,都要有很高的学术性。随着旧知识过时,史学界呼吁要给社会提供新知识。时代要求有适合社会变化的新知识为它服务。同时,结论性的作品,将转变为开放性、讨论性、生动性的作品。第十三,人的生命更加凸显。随着记者政治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心 断变化,全人的概念已被提了出来。作品要从全面的人的角度,来考虑人的幸福问题,即从人的物质处境、社会处境、文化处境、生理处境、情感处境等方面来考虑人的幸福问题。第十四,人文精神、从文素质的著作将受到高度重视。这类的作品,定位是要描准传统的美德(如谦虚、善良、孝顺)与现代精神(如内部生活的有效性,对外的生动知觉,理性、现实、计划,处肆的努力而非强制的努力。增强自身的客观性、独立必玫超越性)的结合。所有这些,表明时代已为我们历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史学家的任务是既艰巨又十分富有挑战性的。

    可见,我国当前迩科,正处于一种整合的状态:如何调整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中国与外国、传统与创新间的关系,如何发扬中国中迩研究的长项如注重中料实证、关于校勘、语言、文字、考订等的大量经验,如何进一步进行创新但又要突出我国传统中学的优势,已经成为我国世界史学科如何发展的三大命题。这给我国的历史学创新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最后,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以为,当前我国历史学科的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定位问题。应当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国内外最新现代学术文化思潮和如何改进中国文化这三者间来考虑中迩这科的定位。鲁迅、陈寅恪等一代宗师,都是这样定位的,这个五·四新文化的优秀传统,可以成为我们用来改进历史研究的旗帜。二是要加强而不是放弃具有我国特色的综合性的宏观史学研究传统,但要正确解决一个如何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问题。三是要加强史学作品的思辨性、哲理性,给人产以关于生活和生命的真理性的启示。四是要注意世界学术发展的潮流,注意反映时空坐标中生命的关照,为人类生命和生存的幸福和选择提供参考。要站在同一的起跑线上同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要注重突出我国的特色,提高世界学术间的互补性。五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即那些具有高度的理智能力、珍视理智和认知方面的能务、怕独立和自主、语言流畅能很好地表达思想、享受美感、审美反应灵敏、多产胜任、关心哲学问题如价值观念生活的意义、兴趣广泛、能以不寻常的方式思考和联想、具有不落俗套的思维过程的人才培养。六是历史教育中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要接轨。不能本科生只教以通中,钱考上研究生,导师就用另一套标准要求学生,如问学生为什么没有读通《二十四史》居然还要来报考研究生。我们要在本科阶段时就及早把学生领入研究领域。七是要加强文化史、文明史、社会史研究,以合拓宽史学研究的领域。

    就我们自己来说,四年的读书生涯,终究是要完成人生的一些重要。我想有其中八种转烛至关重要的:    第一, 完全 有必要重新追问我们生命的目标和存在的意义。生命目标是“存在”中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却又经常是模糊、不确定的。如何从摇摆不定、稍纵即逝之中摆脱出来,那就是生命存在的领悟了。自古以来,能读书能欣赏书的大有人在。但是,对像司马迁那样“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就,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来说,读书是具有非常明确和的人生目标的。唯当此目标存在,才有真理。当读书成为人对自己生命的俯和意义阐述时,知识就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那就会带来极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在大学时代关键的一点在于:要“创”的敞开之中。在创与造的光带中,书的召唤就变成人的召唤,而人成为书的牧者。

    第二, 智者动手。知识正在大面积地迅速荒疏,只有从“度测”走到“行动”的位置上,人才能够立足人寰、仰视云天。在我的构图中,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角”。生活在燕园,我们每天看到了多少的评判者?又见到过多少位伟大的法官――那些上穷碧天、下临大地的老师的批判者?正像读书如不动手就迅速腐烂睛样,欣赏者和批判者难以进入真理之境。知识和读书人的对立常常是一场大战,但欣赏者并不在其内。因为,如果石子只是被置于天平上去不断称量,那么,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我们得到的就无非是一些数字,而石子的重量的重压还躲开了我们”。相反,“作为作品存在的神殿,这闻一个世界,却并不导致质料的消失,恰恰是神殿首次使建造神殿的质 料涌现出来并进入作品世界的敞开之境。于是,……一切这样的质料都涌现出来。”    第三, 学子不能没有方法,但只有目标和动手都到场后,方法才发生。

世上向来不缺乏有大志者,但若没有例行方法,激情要隐退,隐藏的激荡无法显现。从没有得之有效的方法到具有优秀的方法的转变,也许是或早或晚必须考虑的事必。有良好方法的人一定事半工倍,国灰他不是木雕泥塑,他既有美丽灵魂,又有高尚智性。

    第四, 为真正的美与和谐,我们要成全个性。个性是生命存在的稳定性,当你的品质、知识、方法都从某个方面显示了个性时,我相,天鹅、翡翠、甚至顽石,都会因此动心而翩然起舞!个性能把真理带入本质的宽广道路,其中知的意志就不再与平庸妥协,它给自我受洗,生命涌现出喷泉般的生气。个性是生命意志的展现物,它系于一系列变化,它的特质让生命的魅力出现,自由用自己的本性提示自身。

    第五, 真正需要去思考和铭刻于心的是生命的能量。创造的本质究竟在何处?让我们聆听你的底蕴和力度。能的测度可问一下你的效率。大学时期,能量的培育往往要比知识的更为重要。学唱歌的人的先要先学叫得响,然后才有规则。天下的事情,总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法的。学习的一种本质是是流的训练。能量训练就是要学会激发电流――一个专门的课题是串联在电流之中的一个电器。如果一个人的能量非常充足,那么,写一本书,讲一门课,是一个连接导线和开开关的问题。能量再充足的话,开关不要,灯也亮。

    第六, 这时,学科前沿的问题凸现了。任何一个富有肺腑热情的人,都要从学科的后方大本营(里面装满了各种已被规范了的知识和结论)中走出来,进入到学科发展最前沿(也许那里很荒凉)。就是说,在凡人留足不进的陈地上,英雄要在那里寻找到安居的福祉。与陈旧知识签定的卖身契从此撕裂,但挣断锁链的呼声却并不是要把知识颠倒。同样,这只不过仍是生命发展的命题:大地要结些果实,溪流、河岸都要聚集。风和日丽下,植物种子在发芽、生长,尽管它正以自己的方式,把与人生命相亲的一切,都重新解放,并使其臻于纯粹和谐的自圆之境。

    第七, 这时,反思要来缔建一个能够承受真理光辉的世界。人们要赋予自向在一个理完美体魄。人已经化蛹为蝶,却仍然需要承受自己的自知之明。在美德的召唤下,天职要求的非常之少,只不过要人向自我敞开。一切需要人折都应是清晰误,就像人是直接被置于阳光底下,任何阴晴圆缺都暴露无遗。这就是赤身裸体的与真理的交融,一切懦夫都决无此般勇气。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盘肃殆尽,为的是迎接与趔的同住。夜阑人静或晨曦初现时,存在者要把真理入己身。要完成一次反思,自身就被置于批判之中。人人只要能够承受自己的自知之明,那就一定纯洁如明镜。激动与宁静融合为一体时,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最后,这种试炼就让我们知道了自己是什么,因而谦虚和超越自我。在有蔽之境中去蔽业已完成,那么,我境和他境、他境和共境,就开始稳靠相依。这时本质出现了:超越了古今,也超越了中西,不再靠技巧,而要靠境界。像陈寅恪的作品,或者齐白石先生的虾,开启的只是一咱真的存在,当人们相信他们刻画的是一个真的世界时,就已无所谓中西古今之分。超越是一咱令人心服口服的圆满,不需要思量,就知道底蕴和境界到了,人回归于并妥善保管住了自然的元气。技巧在这里已经毫无用处,因为在敞开的境地里,成都草堂与选帝候的宫殿,都已不是主体,世界这时就是一体化了,地球是圆 的,我们只有一个人类,况且人类是要与直便近。

    对初进校门的大学生们,我还要说出勤、静、明、诚四个字。勤的意思是作知识、老师和书籍的批判者易,作新思想、新学问的创造者难。因为,一个欣赏者其实是不能提高其本身的能力的,但研究者能,主动的研究者能。当我们说到, 要说凡是要做一件事情,心境必须空灵专一、顺其自然才行。要知道学问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宁愿每天只写几百字,但要写得好看,有意思。只要能写出这么一段,那么,当然你也能写出第二、第三段。明的感觉是确立方向感,那些有前途、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去做。研究方向是否选择得准确,其意义要高过蛮勇的和。诚是内心向世界敞开的通道,它所眷恋的就是地知识信仰的忠诚。

    凡是对世界史学的理性作过考察的人,就知道它所展开的是一条智慧之路。当现的真实向显现的真实转化时,这历史的知识就成为一条智慧的路线,让人不再处于米宫之中。这里,“思想”是个非常恰当的词汇。以往的智慧和学者智慧一般总能告诉我大概是在哪里。我常想:当中史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或者还未能像出在这样完美时,我们的人类其实是非常不安全的。我们没有参照物,我们容易米路与摔跤。幸好有了史学,它是人类用无数性命、无数的错误换来的经验,是它在不照人间。在历史面前,最骄傲的人,也会突然变得谦虚起来,因为,只有它才是真正完的。当它用完美的姿态告诉我们平凡的真理时,我们就知道,这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根本目的――-竭尽所能孕育幸福。

 

 

 

勤:

作知识、老师和书籍的批判者易,作新思想、新学问的创造者难。欣赏者是不能提高本身的能力的,但研究者能,主动的研究者能。

静:

学问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做一件事情,心境必须空灵专一、顺其自然。宁愿每天只写几百字,但要写得好看,有意思。

明:

方向是否选得准确,其意义要高过蛮勇的武力。确立方向,那些有前途、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去做。

诚:

诚是内心向世界敞开的通道,它所眷恋的就是对知识、对信仰的忠诚。

动手:

欣赏者和批判者难以进入真理之境。不动手,读到的知识会迅速腐烂。

个性:

个性是生命存在的稳定性。在品质、知识、方法这些方面都要显示出个性。

能量:

释放生命的能量,是创造的本质。要充满生命的能量。要能激发电流。

前沿:

任何一个富有肺腑热情的人,都要从学科的后方大本营(里面装满了各种已被规范了的知识和理论)中走出来,进入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也许那里很荒凉)。

自知:

人人只要能够承受自己的自知之明,那就一定纯洁如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