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中國文化重心的轉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1:47:52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7-08-21發表評論>>
——周山研究員在浙江人文大講堂的講演
講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想到的似乎就是儒家文化;講到弘揚傳統文化,似乎就是儒學復興。近年來,學術界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討論,也總是以儒家文化為觀照:《論語》中的“和而不同”,《禮記》中的“大同”、“小康”、“中庸”等儒家理念,成為當下的熱門話語。其實,這樣的認識有片面之嫌。中國幅員遼闊,地理複雜,由此形成的傳統文化難以一言蔽之。細究起來,中國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為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兩大系統,這兩大文化系統各有源頭、特徵,相互之間又有很多交流和融合,形成了華夏文化的普遍屬性。對這兩大文化系統產生的源頭,各自形成的標識特徵、價值取向及其思想代表進行梳理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全面、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為中國文化重心轉移的邏輯合理性及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提供理論依據。
一、“擇水而居”與中國文化兩大系統的形成
人類文明的創造、人類文化的發生發展,總是與水有著深厚的淵源。世界早已公認的古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兩河文明”,就發生在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在中國,文明的肇始也同樣與江河纏繞在一起,在江河的哺育中得以誕生和綿延並走向燦爛。究其原因,人類生活離不開水。“擇水而居”,是江河成為古文化生長搖籃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人喜歡把大江大河稱之為“母親河”的緣故。
我國第一部用漢字記載的詩歌總集《詩經》,就記錄了我們的先人擇水而居,以及在江河之畔居住下來之後發生的種種故事。《詩經》向我們透露,周人“自土沮漆”,是從杜水遷往漆水之畔,進而“率西水滸,至於歧下”。周人部落在選擇岐山之南、渭水之濱定居下來之前,原本居住在名叫杜水、邠西的地方。他們是沿著水一路走來。
《詩經》所記述的這一段歷史,僅僅是我們先人的一部分,在文明進入較高程度、文化有了較厚底氣的某一個階段。在此之前,我們的先人“擇水而居”的歷史還很長,故事也很多。從二十世紀以來田野考古工作的大量成果中,可以看出新石器時期的先人“擇水而居”的久遠歷史。從地域方面看,周人先祖“擇水而居”的杜水、邠水、渭水,只是黃河中上游的幾個支流。但是,《詩經》所詳細描述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領部落民眾在渭水之濱築屋、耕作、生活的這一段歷史,正是其他地區部落、不同時期的先人“擇水而居”的一個生動寫照。我們的先人,在橫貫東西、南北遙相呼應的兩大江河之畔,不斷創造文化,推進文明。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也便在悠悠歲月中漸漸形成。
我不知道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文化有什麼差異;但是我知道,中國的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是有差異的。我們能夠知道這兩個文化系統的差異,是因為這兩種文化從誕生之時起,從未停止或間斷過他們前進的步伐。他們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共同創造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把不間斷的原因歸功於華夏民族的文字,歸功於我們的先人選擇了從象形文字到會意文字的這一條文化發展路徑。
文章來源: 文匯報 責任編輯: 雨悅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