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3:45:05
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2006—2010)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学校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紧紧抓住并牢牢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保持学校稳定、快速、持续地发展,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意见和学校工作需要,制定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我省、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按需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教育。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按照“扩大规模,保证就业,保证质量,保证安全”的要求,突出办学特色;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坚持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办学质量效益观,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全省知名、全市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我省、我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总体目标及发展思路

通过五年的努力,总体上实现以下目标:办学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专业设置更具特色,教学质量、专业建设、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高,部分专业达到省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品牌专业教育为特色,多专业、多层次、多种办学模式的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现学校在新世纪前十年的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遵循以下发展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充分认识本省、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本校实际,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把学校的班级办到企业去,把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来,稳步发展办学规模,发挥办学整体的优势。调整优化结构,理顺学科专业的关系,注重提高质量,提升教学科研的水平。讲求办学效益,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活力,坚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使得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三、具体目标

(一) 办学规模

根据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能力,做到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按需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教育。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学历教育前三年年均在校生达3600人,后两年达4500人;培训教育年均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

(二) 办学基础设施

到2010年,校园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征扩至200亩,校园建筑面积达50000M2,其中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不少于30000M2,生活用房面积不少于20000M2。积极改造新征地的老建筑和兴建新建筑,新建面积达8000M2、不少于60个教室的教学综合楼;新建面积达12000M2的实训中心大楼;新建男、女学生公寓各一幢,总面积达6000M2;新建其他必要的辅助设施。力争2006年8000M2教学综合楼工程立项兴建,2007年筹建12000M2实训中心。全面改造老校区的供水、供电及其他生活基础设施,增加绿化覆盖率。增加普通图书和电子图书的数量,提高馆藏图书质量。增加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逐年增加多媒体教室数量,争取2010年通过系统集成,形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大平台。积极改善教学及办公条件,满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三) 办学质量

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国家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标准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突出能力本位,精心组织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保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好。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到2007年,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自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增强其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强化计算机、英语、普通话及其他公共应用能力的训练,为毕业生选择岗位和就业后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近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6%以上,“双证书”率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在60%以上,毕业生签约工资不低于800元/月;后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9%以上,“双证书”率达100%,专业对口率在75%以上,毕业生签约工资不低于1000元/月。考虑建立“毕业生召回培训制度”,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技能再培训,增强毕业生就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四) 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现有专业布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稳定专业数量,办好重点专业,增设特色专业。重点建设3—5个技术含量较高、招生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好、有较大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专业和示范性专业。突出建好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重点专业。新建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服装制作与营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并按市场需求,改造其他专业。2006年,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保持与行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不同层面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定期进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和人才预测,及时了解人才培养需求,深化课程改革,适时调整专业建设规划和教学计划,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上根据专业建设的层次给予相应的保障,确保专业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实现我校专业设置的合理布局。到2010年,力争专业数量达到12—14个,并建设成1—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4个省级示范专业。

(五) 师资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以及优秀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结构优化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创新意识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构建开放的师资管理体系,实现智力柔性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聘请行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制度,学校每年投入5—8万元用于教师培训与奖励,不断优化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学历结构,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教师数量达180人以上(不含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35-50岁年龄段教师占50%以上;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85%以上;“双师型”教师在专业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达到8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每个专业至少有两名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教师的高中初级职称结构达到4:4:2;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96%以上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市级学科带头人占教师总数的8%,市级骨干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20%。

(六) 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大学校自身投入,积极争取政府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兴建12000M2实训中心大楼,加速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着重建设好现有的建筑类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实训基地,同时兼顾重点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课程的相关实验室。学校平均每年投入60万元用于添置实验仪器、实训设备,尽快完善校内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一定数量的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具有模拟现实或仿真特点的实验实训车间。同时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联合和共享机制,拓宽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与作用。积极引进企业车间建到学校内,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5—8个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实训室(车间),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证,以确保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手段的现实性和先进性。

(七) 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实践训练“现场化”、技能鉴定“标准化”、毕业实践“职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项目训练”,争取在2010年有90%的专业课实行教室、实训基地、车间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学做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完善工学交替制度。积极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大力推进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在未来五年中,力争做到每一个重点示范专业开发1-2本的综合化校本教材,其他专业分别开发出1本以上较实用的校本教材,并开发出每个专业不少于3本的校本教学讲义或校本实践教学指导书,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色提供基础性保障。探索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同时跟踪调查就业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提供适应岗位的技能课程,以灵活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改革考试办法,构建更加科学、真实、有效的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八) 校园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共青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倡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极营造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在舆论宣传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平安和谐校园。一是校园内的各种布置装饰体现人性化,体现校园景物的人情味和文化亲和力,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位。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强调“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使教育工作者具备应有的人文文化素质,将师德的基本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三是坚持德育为首,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精心设计原有的传统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成人仪式、体育运动会、重大节庆纪念日、艺术节、校园网、板报、宣传橱窗、各种专项比赛、各种大型活动等平台,显现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四是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主题实践等文化科技活动,进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置疑、开拓创新、严谨细致、虚心合作的科学精神。在活动的组织安排中要把学生文化专题活动系列化,为学生提供人文素养养成的经历。五是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充分发掘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活动及学生自发的课余闲暇活动的文化功能,建成高水平的艺术团和运动队,推动和普及文艺、体育活动的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工作中落实“三个体现”:行政工作要有措施体现,学科教学要有内容体现,社会活动要有载体体现。在“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形成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的三大识别系统: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思路的思想识别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制度、行为指导语等行为识别系统;校园整体面貌和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到“十一五”末期,形成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开拓型的观念文化和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态势,从而使校园文化体现文化教育、思想行为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九) 教科研工作

加强教科研工作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将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实施教研、科研项目扶持政策和科研成果奖励政策,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研究课题,并投入适当经费,鼓励广大教师围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开展教科研工作。积极参加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争取参加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不断提升教科研的层次和水平。到2010年,学校投入教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完成5—8个校级、2—3个市级、1—2个省级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80篇以上,在全国、全省发挥骨干作用,使我校在教科研方面的综合实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十) 对外合作交流

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合作与交流。一是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做到与企业用人单位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建立6-10个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以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培养方式的转变。二是同国内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与2—3所职业教育特色学校进行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走开放式的职业教育之路,以拓展办学空间,确保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三是积极争取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组织专业教师到国外学习和培训,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从组织上保障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以上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领导班子保持团结协作、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校务公开,坚持以身作则。将政策水平高、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强、群众威信高的教职工吸收到干部队伍中来,管理干部队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维护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杜绝各行其是。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倾听师生员工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结合,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决策水平。

(二) 统一认识,激发热情,从思想上保障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根据本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统一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不断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真正理解发展规划的内涵,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规划实施的过程变成增强凝聚力的过程,激励全体教职工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勤俭节约,奋发努力,为我校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勤奋工作。

(三) 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1、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审议权和决定权;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完善学校的议事程序和决策程序;完善学校的管理系统,形成在校长室领导下统一协调的管理系统;强化校长负责制、党支部监督制、学校民主管理制。

2、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各项保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上下协调,步调一致。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广大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教学、科研、管理组织方式,精减和调整学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用人效益,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积极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新型的后勤服务体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教师聘任制和干部竞聘制,建立适合学校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

4、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加强对广大师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个人发展,尽最大力量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真正建立社会主义的和谐校园。

(四) 构建实施发展规划的评价体系,从考核上保障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定期督促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有效促进规划健康实施。同时建立并完善三个评价系统:一是学校自我评价;二是学生及家长评价;三是校外专家评价。三个评价各占一定权重,形成综合评价。在校园网上建立规划实施栏目,专门公布规划完成情况,接受校内外监督检查,每年教代会由校长报告计划实施情况。建立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目标按年度分解给各部门,由各部门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负责落实,将目标完成情况与考核挂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职和晋升的依据。

(五) 多方筹措,加大投入,从经费上保障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有效的经费投入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实现规划目标的根本,学校将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专项拨款,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方筹措经费,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发展规划中的硬件建设指标。同时加大学校资金投入,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设施的功能,保证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并积极开发校办产业,为学校发展积聚资金,力争保证收支基本持平,全面实现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