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35:26

所属分类: 中国地名 青海县区 青海城市

曲麻莱县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青海纯牧业县,“西宁毛”主要产区和重要畜牧业基地。位于自治州西北部,昆仑山与通天河之间。面积4.682万平方公里,人口1.90万,以藏族占绝大多数,次为汉、回等民族。1953年10月成立县,1980年县府驻地由色吾沟迁至约改滩。

曲麻莱县辖1个镇、5个乡:约改镇、巴干乡、秋智乡、叶格乡、麻多乡、曲麻河乡。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乡镇简介

·                                 • 地理

·                                 • 资源

·                                 • 文化

[显示全部]

曲麻莱县-行政区划

 

 

地图

曲麻莱县辖1个镇、5个乡:约改镇、巴干乡、秋智乡、叶格乡、麻多乡、曲麻河乡。

历史沿革:古为羌地,历属吐蕃、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朵甘思宣慰使司、和硕特蒙古政权、青海办事大臣、玉树理事、玉树县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置星川设治局,1950年改星川设治局为曲麻莱设治局,由省直辖,1952年建立曲麻莱区工委,1953年建曲麻莱县,属省直辖,同年划归玉树藏族自治区(州)。
  
曲麻莱县辖6乡。(根据“青海省民政厅网站”资料改动,估计为2000年之前的资料)
东风乡  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40千米)。人口0.8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以上。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长江、岗当、格青3个牧委会。1958年建东风公社,1984年改设为东风乡。
麻多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2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1.3万平方千米。辖扎日加、巴彦、郭洋3个牧委会。1958年建巴彦公社,1962年更名为麻多公社,1984年改麻多乡。
秋智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95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7万平方千米。辖格玛、加巧、布甫3个牧委会。1958年建秋智公社,1984年改为秋智乡。
叶格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89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7万平方千米。辖红旗、来央、龙玛3个牧委会。1958年建叶格公社,1984年改设叶格乡。
曲麻河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1.7万平方千米。辖昂拉、多秀、措池、勒池4个牧委会。1958年建曲麻河公社,1984年改设曲麻河乡。
巴干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00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团结、代曲、麻秀3个牧委会。1958年建巴干公社,1962年由1984年改设巴干乡。

2000年,曲麻莱县辖6乡,县府驻约改滩(在东风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18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巴干乡3592东风乡3268秋智乡3537叶格乡2696麻多乡4135曲麻河乡3451约改滩未批镇3502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99号文批复:撤销东风乡,设立约改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县政府驻地约改滩)。
2001年底,曲麻莱县辖1个镇、5个乡,19个牧委会。
约改镇 驻约改滩,辖岗当、格青、长江村3个牧委会。
曲麻河乡 驻加土松涌,辖多秀、措池、勒池、昴拉4个牧委会。
叶格乡 驻加青松多,辖红旗、龙玛、莱央3个牧委会。
麻多乡 驻加亥贡玛,辖郭洋、巴颜、扎日加3个牧委会。
巴干乡 驻切刺宝,辖团结、麻秀、代曲3个牧委会。
秋智乡 驻巴地陇仁,辖布甫、加巧、格玛3个牧委会。

曲麻莱县-乡镇简介

 

曲麻莱县

【东风乡】 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40千米)。人口0.8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以上。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长江、岗当、格青3个牧委会。1958年建东风公社,1984年改设为东风乡。

【麻多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2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1.3万平方千米。辖扎日加、巴彦、郭洋3个牧委会。1958年建巴彦公社,1962年更名为麻多公社,1984年改麻多乡。

【秋智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95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7万平方千米。辖格玛、加巧、布甫3个牧委会。1958年建秋智公社,1984年改为秋智乡。

【叶格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89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7万平方千米。辖红旗、来央、龙玛3个牧委会。1958年建叶格公社,1984年改设叶格乡。

【曲麻河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0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1.7万平方千米。辖昂拉、多秀、措池、勒池4个牧委会。1958年建曲麻河公社,1984年改设曲麻河乡。

【巴干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00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团结、代曲、麻秀3个牧委会。1958年建巴干公社,1962年由1984年改设巴干乡。

曲麻莱县-地理

 

黄河源

县境为长江、黄河发源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海拔约4000~599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多风少雨,干燥寒冷,太阳辐射强。年均温约-2.6℃,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85毫米。除寒冻地面外,有天然草场282.21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52.63万公顷,多属高山草甸、水草丰美,为藏系羊与牦牛理想放牧地,牲畜头数约占全州的1/5以上。境内丛林和西部原野栖息白唇鹿、麝、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雪豹、雪鸡、棕熊等珍禽异兽。并产牛黄、熊胆、虫草、麝香、知母等名贵中药材。青藏公路经县境。

曲麻莱县-资源

 

冬虫夏草

曲麻莱人民勤劳勇敢,豁达乐观,民风淳朴。境内宝藏遍地,矿产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繁衍生息着白唇鹿、野牦牛、野驴、熊、豹等45种野兽类和66种野生鸟类;盛产冬虫夏草、红景天、雪莲、鹿茸、麝香、牛黄等121种名贵药材和蘑菇、蕨麻等;矿产资源有岩金、砂金、银、铜、铁、铅、锌、水晶石、煤炭、岩盐、盐湖盐等。

畜牧资源:曲麻莱县是青海省的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畜牧业是全县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截至2005年初全县牲畜存栏数达57万余头(只),年产鲜奶4800吨、肉6203.04吨、羊毛450吨、牛毛绒17吨。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水利资源:曲麻莱县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地表水流极为丰富,楚玛尔河,色吾河,约古宗列曲等长江、黄河干流支系纵横交错,融会贯通。长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总流量达69.03亿立方米。黄河水系境内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总流量4.1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光能资源:曲麻莱县境内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数可达27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源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动植物资源:该县已查明的各类中药材121种,著名的有牛黄、熊胆、鹿茸、鹿角、冬虫夏草、麝香、知母、雪莲等。曲麻莱县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主要有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雪豹、盘羊、岩羊、棕熊、猞猁和珍禽黑颈鹤、雪鸡、金雕、大天鹅等。县东部分布着丰富的原始天然圆柏疏林,对水土保持、防风、护牧、固沙、涵养水源和栖息野生动物方面有着极具为有益的价值,还潜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矿藏资源:曲麻莱是青藏高原上有产金地区,采金历史悠久。其他矿藏也较丰富,如天然碱和岩盐都有较丰富的含量。截至目前,该县已勘探的矿产地(包括矿床、矿点及矿化点)261处。初步探明的矿种有:金、银、铁、铜、钼、铝、锌、锑、锂、盐、铍、铌、钽、镉、煤、泥炭、硫铁、食盐、芒硝、石膏等20种。

旅游资源:该县境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厚淳朴的民俗风情。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的登基台、黄河源头、四大神山之一的嘎朵觉悟、昆仑冰川、黄河流域十三大神山中的六座和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等旅游资源都潜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风俗文化是该县又一资源优势,牧民世代游牧在5.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上,习水而居、逐草而牧。形态各异的帐篷文化,多姿多彩的歌舞和宗教舞蹈;高雅华贵、精彩夺目的服饰文化等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探险景点和路线也亟待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具备,且潜力巨大。

曲麻莱县-文化

 

藏族传统服饰

服饰:玉树藏族传统服饰中,较多地应用了水纹、云纹、龙纹、孔雀羽纹和花草纹样,还有日、月、星辰、山的变形图案,简练生动,绘形绘色。这种艺术风格,主要源自藏民族早期的原始自然崇拜观念和信仰。他们认为,上述自然物有神灵,是各种神的化身,能够显示出超人的伟力,而人和万物是天神们创造和主宰着的。人们脚下的土地,之所以能长出草、花、粮食、果子……全是土地神指使的结果。土地神是地上万物的主管。还有动物图腾,如马、牛、羊、龙、孔雀、猕猴等(体现在藏袍和帽子上的各种皮毛装饰上)。早期的苯教,也主要是以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物为特征的。现在玉树藏袍边饰中的“雍仲”符号,有苯教法轮恒转的含意,也是太阳和火的象征,同至今仍在藏区流行的煨桑、跳神、禳解、祭神以及婚丧礼仪中的一些习俗一样,成为根深蒂固存在的古老自然崇拜的遗留文化符号。

玉树服饰中的自然崇拜,还体现在宝石饰物上。和崇拜山一样,玉树藏人也崇拜石。他们认为石头是山的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灵物,是神的杰作。尤其是珍贵的各种宝石,如红珊瑚、绿松石、玛瑙、天珠、琥珀等,是天神赐给人的吉祥物,能趋灾避邪,吸收天地灵气,

藏族传统服饰

圣瑞之极。所以,玉树地区藏人有极尽一切能事收藏宝石做装饰物的习俗,使这里的服饰比别的藏区显得更奢盛华丽。因此,成就了玉树“服饰之乡”的美誉。

玉树藏族男女美丽奢盛的服饰特点,反映了玉树藏人酷爱收藏珠宝,尤其锺爱家族中女孩子的浓重地方人文传统。另外,还明显地受到佛教文化和藏地古老自然崇拜的影响。

玉树藏区的传统服饰,吸收了唐卡、堆绣和壁画这些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图案(如莲花、宝瓶、双鱼、寿字等佛家“八宝”瑞物)、色彩(浓重的红、黄、蓝、白、紫等)和内容,并喜欢使用抽象化、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增加了服饰的装饰美感。正是本民族艺术与佛教艺术的长期互补融合,使玉树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玉树服饰图案中,至今还保留着比佛教更早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文化的一些影子,如被藏语称为“雍仲”的那个古老而神秘的符号“”,作为水獭皮袍边的重要拼图装饰,处处可见。内装精致佛像和密咒的护身佛龛“嘎乌”,也是玉树藏族男女服饰挂件中的必备护身物。人们总是虔敬地将它紧贴胸口不离身,希望佛的神力与自己永伴,远离灾难。

玉树藏族,具有高超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的艺术创造激情、表现力及审美观,在传统服饰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他们的服饰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价值和宗教文化价值。

首饰

项饰:玉树人的项饰以天珠(藏语叫“斯”,其中以九眼石最为神奇)和珊瑚(藏语叫“曲茹”)为主,再配以绿松石、珍珠、玛瑙、玉石等,论串儿戴。男子一般戴两颗珊瑚珠夹一个天珠的项链。女子的项链,平时只戴一串,每串约有30颗珠宝,节日盛装时戴2至8串。胸前还有一种与宗教明显有关的金银制的护身佛龛,叫“嘎乌”,内装佛像、佛咒等加持圣物,不仅华丽精致,还可通过它来传达对佛的虔诚,被视为护身物。

女装一定要饰以华贵的腰带。这种腰带,是由镂花鎏金的白银板或白铜板连缀而成的,每条都嵌有二三十颗珠宝,精雕细镂,图案精美,华贵漂亮,十分考究,一般戴二至三条。腰带,有大带和小带两种,大带系腰,小带围臀,勾画出女性的曲线美,据说这是玉树藏族服饰的一个独创。腰带上还要配挂上金银雕镂镶着珠宝的小佩刀、针匣、奶桶钩、银链、响铃串等等,更显得珠光宝气,琳琅满目。但平时,女子的腰带却较为简单,一般戴革质的,上有镂空的花纹图案,素朴大方。男子,身上一般配饰腰刀、弹带、火镰以至叉子枪等,以显武勇和阳刚,据说这与玉树民间流传的一首优美的民歌有关。“去时我在众人前面,这是因为我的骑术出众;回时我在众人后面,那是因为我是勇士”,传说中唱这首歌的江赛白马骑士,就是这样的一副装扮。

玉树藏族男女,喜欢戴象骨、金银和玉制的手镯,还有天珠、珊瑚、绿松石、象骨珠串成的腕饰。戒指多为金银铜制的鞍形藏式戒指,嵌有红珊瑚、玛瑙、天珠、绿松石等各类珠宝。耳环,男女都戴,男戴左不戴右,女子戴双耳环,有金银铜制多种,多镶嵌有玛瑙、珊瑚、绿松石等各类珠宝。女子的耳环,下端还垂吊一颗珊瑚珠和金丝银链串成的花坠儿。

曲麻莱县-旅游

 

该县旅游资源独特,有“黄河源”纪念碑、格萨尔王登基台、藏传佛教寺院、昆仑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等人文,还有昆仑山玉珠峰、玉溪峰、扎陵湖、嘎朵觉悟、广袤草原和通天河风光,民族风情更是浓郁淳厚。每年八月八日为本县昆仑民族文化艺术节,规模盛大,客商云集。

勒巴沟岩画

勒巴沟岩画:这里自然风光神奇迷人,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刻有六字真经和其他经文的嘛尼石随处可见。有的昭示于天日之下,有的浸润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绿草翠叶之间,构成了让人惊叹的巨石文化景观。这些精美的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艺术风格,从石刻岩画上体态丰满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看,勒巴沟岩画的创造要追溯到1300年前。

文成公主庙:座落在白纳沟(又称柏沟)口不远的地方。庙宇坐北朝南,背靠嵯峨险峻的岩壁,傍临清流见底、冽如甘露的青溪,面对灌木滴翠、绿草丰茂、鸟语花香的巴塘山,

文成公主庙

中间一简之地,峡谷蜿蜒,砾石遍地。由于白纳沟环境幽雅清静,风景绮丽多姿,气候温和宜人,当地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难得的“洞天福地”。越过小溪,踏进石壁锁道、岩石嵌门的寺庙,里面是一个白粉刷墙,卵石铺地的小院,庙门旁有一块不大的石碑,用古藏文简略地记载修筑文成公主庙的原由和大体时间,其中写道:“为了祝愿万民众生,赤迭祖赞父子幸福平安,祝愿佛教昌盛大,依照佛中年时的容貌和体形,依岩壁雕刻了佛像,修了此庙。”院内左侧是手持刀、身披盔甲,体魄雄壮,面目威严的武将;右侧是身着戎装,头戴禅帽的骑虎壮士;影壁小墙上面有飘飘欲飞的骑鹤仙子。

小院正面,紧靠岩壁的是三层高的土筑石砌的藏式平顶建筑。这是这座庙宇唯一的建筑--公主庙堂。庙堂虽说不大,但站在狭小的天井里仰望,庙堂却显得雄伟高大,颇为壮观。公主庙堂设计巧妙,造型奇特,别具一格。庙堂外表共分三层,内部实为一堂,底层是双开的大门,第二层是巨大的双扇藏式窗户,第三层又开一排六扇藏式窗户。这两层窗户平时不能开启,完全是一种独出心裁的装饰。庙宇的窗北和墙壁全部刷成褐红色,天晴日丽时,远望庙宇,红光闪闪,犹如赤霞一片。庙宇顶部的石罅里,一颗老态龙钟的古柏树,挺立在岩崖之上,仿佛是盖在庙宇上的一把保护伞。

推开庙门,进入堂内,是三间高敞幽深的殿堂,堂前有两根巨大的方柱直撑庙顶,另有两根巨柱,支樘着正面浮雕佛像下的莲花宝座,初来乍到的人们,见如此高大的届堂,竟由两要方柱支撑,觉得十分稀奇,其实另有几根方柱嵌在庙堂的墙壁内看不见罢了。

文成公主庙



在庙堂正上方的岩壁上,浮雕有九尊巨幅佛像。佛像由两只背向伏卧的雪狮驮着,呈莲花宝座状。宝座又由两根粗大的木柱相支撑。莲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约7.3米的主佛像,佛像头戴朝冠,两耳佩有垂至两腮的金环,身着唐代盛装,双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双腿盘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显得神态端庄稳重,性情娴静慈祥。主佛像头顶上方刻有梵文六字真言,头顶后部嵌有象征“光明普照、佛慧无量”的五彩光环。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四尊高约4米的待者,佛像立在小莲花座上。这八尊待者佛像,个个手持宝物,有的手拿莲花,有的手持金刚杵,有的手捧牡丹,有的手托宝瓶,有的手端如意宝食碗,有的手握七星上方剑,姿态各异,表象逼真,栩栩如生。在主佛与待佛之间,排列对称协调、整齐有序,尊卑分明,生动地表现了古代那种主仆之间、师徒之间鲜明的尊卑关系和等级关系,但也不过分降低佛门弟子的身份。整组浮雕佛像,依山就势,安排巧妙,布局合理,构图新颖;人物造刑大方、体态丰满、容貌秀美,形神兼备,立体感很强,加之堂内光线暗淡,香烟袅袅,猛看上去,给人一种飘飘欲落之感。佛像两边,从上至下雕有三尺宽的藏式花边图案,与佛像群浑为一体,整个浮雕充分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

此外,庙堂内东西墙壁上有两组大型壁画,画面内容主要是当时文成公主进藏路过白纳沟时,当地藏族头人和群众如何隆欢迎的动人情景。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山神砍树清道,龙王现世迎驾。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林业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于8月19日在通天河大桥旁隆重举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立碑。江泽民题写碑名,布赫写了碑记。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境内,这三条大河的源头相距很近。

万里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南侧的大冰川,绵亘几十里的冰塔林,犹如座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景色绮丽滚滚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源头湖泊、小溪星罗棋布,水草丰美,甚为壮观。

澜沧江源出于唐古拉山北麓的群果扎西滩。这里景致万千,分外迷人....

黄河源头

黄河源: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正源约古宗列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中,“约古宗列”在藏语中的意思为“炒青稞的锅”。在约古宗列山北海拔4675米的地方,一股清泉汩汩流出,这就是黄河源头。

通天河洒经台:通天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在玉树草原上,横贯近千公里,哺育了玉树草原的万物,位于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有几颗古柏,树上挂满经布。相传,唐僧取经归来时,路过通天河时,由于忘记了老龟的嘱托,老龟把唐僧一行掀下河去,上岸后,他们在此地晾晒淋湿的经卷,谁知经卷上的字都印在石头上,至今字迹犹存,清晰可辨。

吉然寺

吉然寺:全称吉然菩提洲,位于离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25公里的巴塘乡境内的卓玛巴杂崖根,因此又名卓玛巴杂寺,海拔3700多米。吉然寺是吉然家族在此世袭传承住持弘法而得名。“吉然”是家族姓氏,自称是吐蕃四大原始氏族之一,早期信奉苯教,到8世纪改宗信仰藏传佛教宁玛派。

公元1143年吉然家族生一子名觉哇久丁桑贡,系结古镇西杭村人。他天生聪明才智慧,学识渊博,法力无比。他曾向帕摩竹巴学法,二十几岁时创立了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其主寺吉然寺,经历代传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建有很多分寺,仅在玉树境内就有15座分寺,僧侣达十几万人。后因与萨迦派发生教派之争,加之元朝势力的介入,直贡噶举失利,寺院被焚毁,吉然寺被迫迁往西藏。1179年,在西藏墨竹工卡县境内的帕摩竹巴弟子木雅贡仁所建法寺经扩建而尤形成直贡梯寺。18世纪末吉然后然后裔多旦仁增俄萨开始恢复吉然寺,但始终未能达到昔日的规模和辉煌。

该寺现由吉然后裔日布秋英多杰住持。寺内修有经堂、遗迹较多。吉然寺因在历史上曾为直贡噶举派主寺,在藏区颇有影响。

禅古寺

禅古寺:位于离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南4公里的禅古村,海拔3700多米。该寺始建于公元12世纪,属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被创时建于玉树地区的一“吉然圣地”,这里迄今还有“吉然红塔”遗址和“吉然自显白塔”等文物古迹。后因教派之争而渐趋衰微。14世纪末在七世噶玛巴秋扎嘉措的关照下恢复了禅古寺,寺内建有大经堂、佛塔、僧舍、佛殿和讲经院等。有查来嘉贡、禅古朱古和斯日朱古、噶玛洛周尼玛四个活佛转世系统,其中查来嘉贡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在玉树地区册封的“四大嘉贡”(救世主,亦作怙主)之一。

该寺在历史上因修建和管护文成公主庙而享有声誉。寺内存有经卷3万余卷,大小佛像不计其数。大经堂内辟有宁玛、噶举、萨迦和格鲁四大教派的佛殿,供奉着各自的开派社师或传承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