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1:44:32

治多县

治多县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中西部,约占北纬33°02′—36°16°′,东经89°23′—96°23′之间。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243公里。东与玉树县为邻,南与唐古拉山乡和杂多县接壤,北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毗连,东北隔通天河与曲麻莱县相望。 治多县位于省境西南部,州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西藏自治区。总面积66667平方千米。总人口2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98%,还有汉、回、撤拉等民族。

治多县辖1个镇、5个乡:加吉博洛格镇、索加乡、扎河乡、多彩乡、治渠乡、立新乡。县人民政府驻加吉博洛格镇,距州府驻地198千米。邮编:815400。代码:632724。区号:0976。拼音:ZhiduoXian。

目录

·                                 • 历史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乡镇简介

·                                 • 地理

[显示全部]

治多县-历史

 

治多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为原始牦牛产地之一。据有关记载,早至4千多年以前,活动在长江源头的人类就经营着简单的畜牧业。大约到公元前300多年,居住在青海湖东部的部分羌人西迁来本境,同当地土著人组成部落群体,亘古至今,勤劳的藏族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中的游牧生产方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世界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自隋代开始,治多地区就是玉树族的游牧基地。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清政府对牧区严格控制,划疆定界,设置千百户,清查部落户口,将玉树族归属为囊谦千户领地。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玉树族内分演出宗久,雅拉、百户、江赛4个部落,统称优秀族;随着历史进程,优秀族内又分出多得赤沟、巴德3个部落。到清宣统末年,优秀族地区自立体系的7个百户或独立百长部落,一直隶属囊谦五室之下。这期间优秀族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社会有了稳定发展。1912年(民间二年)后,优秀族地区归玉树理事管辖。到1929年(民国18年)青海正式建省,玉树理事改设玉树县,优秀族地区归玉树县管辖。

治多县-行政区划

 

治多县地图

治多县辖1个镇、5个乡:加吉博洛格镇、索加乡、扎河乡、多彩乡、治渠乡、立新乡。

加吉博洛镇 驻加吉博洛格,辖日青、改查2个牧委会。
多采乡 驻赛莫涌,辖达生、拉日、当江荣、聂恰4个牧委会。
立新乡 驻永科达,辖叶青、岗察、扎西3个牧委会。
索加乡 驻直根尕卡,辖君曲、牙曲、当曲、莫曲4个牧委会。
扎河乡 驻那哇纳角,辖智赛、玛赛、口前、大王4个牧委会。
治曲乡 驻江马来桑多,辖治加、江庆、同卡3个牧委会。

治多县-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属苏毗女国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辖地,明属朵甘思宣慰使,明末清初受和硕特蒙古政权册封的囊谦王族节制,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民国初属青海办事长官和西宁镇总兵管辖,民国六年(1917年)属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玉树县管辖。1953年由玉树县、移多县析置优秀县,1954年更名为治多县,隶玉树藏族自治区(州)。
  
治多县辖6乡。(根据“青海省民政厅网站”资料改动,估计为2000年之前的资料)

多彩乡  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19千米)。人口0.7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2.3%,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达生、拉日、当江荣、聂恰4个牧委会。1959年建立多彩公社,1963年设多彩乡,1971年改为多彩公社,1984年复设多彩乡。

索加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8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0.8万平方千米。辖君曲、牙曲、当曲、莫曲4个牧委会。1961年设索加乡,1972年改设索加公社,1984年复称索加乡。

扎河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79千米。人口0.4

治多县

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0.5万平方千米。辖智赛、玛赛、口前、大王4个牧委会。1956年设扎河肖格(区),1959年设扎河公社,1963年建立扎河乡,1971年改设扎河公社,1984年复设扎河乡。

治渠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51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治加、江庆、同卡3个牧委会。1963年设治渠乡,1971年改为治渠公社,1984年复设治渠乡。

当江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日青、改查2个牧委会。1959年建立当江公社,1963年改当江乡,1971年改当江公社,1984年复设当江乡。

立新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54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叶青、岗察、扎西3个牧委会。1963年建立岗察乡,1971年改为岗察公社,1976年更名为立新公社,1984年改设立新乡。

2000年,治多县辖6乡,县府驻加吉博洛格(在多彩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1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索加乡3660扎河乡4557多彩乡4747治渠乡2699当江乡2101立新乡1787加吉博洛格未批镇4643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99号文批复:撤销当江乡,设立加吉博洛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县政府驻地加吉博洛格)。

治多县-乡镇简介

 

治多县[ZhiDuoXian]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州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西藏自治区。县府驻加吉博洛格(在多彩乡境内)。距州府驻地198公里。人口2.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8%,还有汉、回、撤拉等民族。面积7.7万平方公里。辖6乡。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属苏毗女国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辖地,明属朵甘思宣慰使,明末清初受和硕特蒙古政权册封的囊谦王族节制,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民国初属青海办事长官和西宁镇总兵管辖,民国六年(1917年)属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玉树县管辖。1953年由玉树县、移多县析置优秀县,1954年更名为治多县,隶玉树藏族自治区(州)。地处青南高原,地势高耸,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昆仑山脉绵亘境北,乌兰乌拉山横贯境南,可可西里山横穿中西部。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通天河(长江),当曲、牙曲、可可西里湖、太阳湖、西金乌兰湖等。年均温-1.8℃,年均降水量421.2毫米。矿藏有铜、铁、锡、水晶等,工业有电力、农机修配、肉食品加工、铁木器加工等小型工业。牧业以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为主。野生动物繁多,有白唇鹿、野驴、野牛、雪豹、藏羚羊等。有冬虫夏草、贝母、雪莲等野生药用植物。青(海)藏(西藏)公路穿境。有中学一所,寄宿小学7所。县设有医院、防疫站,各乡有卫生所。

多彩乡[DuoCai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19公里)。人口0.7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2.3%,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面积0.6万平方公里。辖达生、拉日、当江荣、聂恰4个牧委会。1959年建立多彩公社,1963年设多彩乡,1971年改为多彩公社,1984年复设多彩乡。以畜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玉(树)治(多)公路穿境。

索加乡[SuoJia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80公里。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0.8万平方公里。辖君曲、牙曲、当曲、莫曲4个牧委会。1961年设索加乡,1972年改设索加公社,1984年复称索加乡。地处通天河南岸、莫曲(河)东岸河谷滩地。以畜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境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青(海)藏(西藏)公路穿境西,通县乡公路。

扎河乡[ZhaHe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79公里。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0.5万平方公里。辖智赛、玛赛、口前、大王4个牧委会。1956年设扎河肖格(区),1959年设扎河公社,1963年建立扎河乡,1971年改设扎河公社,1984年复设扎河乡。地处口前曲(河)谷地、山地。以畜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等。通县乡公路。

治渠乡[ZhiQu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51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2万平方公里。辖治加、江庆、同卡3个牧委会。1963年设治渠乡,1971年改为治渠公社,1984年复设治渠乡。地处通天河西南岸滩地。以畜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通县乡公路。

当江乡[DangJiang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2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0.1万平方公里。辖日青、改查2个牧委会。1959年建立当江公社,1963年改当江乡,1971年改当江公社,1984年复设当江乡。地处沟谷地、山地。以畜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玉(树)治(多)公路穿境。

立新乡[LiXinXiang]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54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以上。面积0.1万平方公里。辖叶青、岗察、扎西3个牧委会。1963年建立岗察乡,1971年改为岗察公社,1976年更名为立新公社,1984年改设立新乡。地处通天河西南岸沟谷、山地。以畜牧业为主,牧养藏系绵羊、牦牛、马等。牲畜玉(树)治(多)公路穿境。

治多县-地理

 

长江源头

全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峦重叠,河流沟岔纵横,水流湍急。土地决面积达80220平方公里(折合120330000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30.04%。该县植被的主体是得天独厚的草甸草场。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分布有著名的江荣滩、查荣滩、邦荣滩、雅荣滩和巴荣滩六大草滩,其中仅巴荣滩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全县地形复杂,高差较大,平均海拔4500米,年均温-0.3至-0.6℃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94毫米。

治多县因地处长江源头而得名,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县。素有“长江之源、百川这祖、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生态之源、动物王国、唐番古道”和“一江九河十大难”之称。县府加吉博洛镇曾是唐番古道重镇,是康区重要贸易集散地。

县城境内自然环境独特,山川秀美,风光绮丽,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特异,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治多县-人口

 

全县总人口26562人,其中藏族人口24341人,占97.7%,另有汉、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12人。

治多县-资源

 

牦牛

县境内主要草场类型以高寒草旬和草场为主,其次是高寒沼泽草场,高寒灌丛草场和少量疏好草场,植被覆盖度为80%左右,草总面积3317.9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821.46万亩,其中冬春草场面积1241.94万亩,夏秋草场面积为1579.5万亩,冷暖两季草场之比为0.79;全县高寒沼泽草场和高寒草旬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93.1%,畜产可食鲜草在200至300斤左右;其次是高寒草原草场和灌丛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畜产可食鲜草100至200斤,全县各类牲畜存栏达43.55万头(只、匹),其中牦牛为123000头,绵羊310112只,马2388匹,人均占有牲畜16.3头(只),适龄母畜比例为49.96%,仔畜平均繁活率为93.3%,成畜减损率为3%,牲畜总增率为31.6%,出栏率为38.2%。

藏羚羊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治多县自然条件空间分异强烈,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在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有高等植物50科184属484种。野生动牧也较多有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原羚狐狸岩羊盘羊藏野驴雪鸡等珍稀野生动物。

矿产资源:治多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棉芒硝水晶等。但因境内形式复杂,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还未开采。

文化资源: 治多县境内具有长江源头和可可西里探险、藏传佛教文化、格萨尔文化、民族歌舞等独特的文化资源。 

畜牧业资源:治多县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5年底全县牲畜存栏数达56万头只,具有十分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在大力实施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后,效益性畜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

水利、光能资源:治多是长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河流80余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30.95万千瓦。境内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数可达27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源已在

可可西里

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普及率达90%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

旅游资源:本县境内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万山之宗昆仑山,百川之祖通天河,动物王国可可西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昆仑山口世纪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牌,江源庐山——烟章挂大山峡谷,神秘的客甲尕哇雪山,绝代佳人牡的浴池,“银湖寿浪”等“嘉洛十景”,闻名遐乐的宗喀巴大师镀金巨像和佛堂内炉火纯青的壁画艺术,堪称“雪域之最、中华瑰宝”。江庆《甘珠尔》石刻经文位居世界之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富有神秘和传奇色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令人叹为观止,还有大量的旅游探险景点和路线亟待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的条件已具备,且开发潜力巨大。

投资环境:交通方面已形成了加吉博客洛镇为中心,以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网络,并实现了结古——治多——曲麻莱公路黑色化。

电力方面3×500千瓦的聂恰河电站正在开工建设阶段,预计今年一台机组发电,明年十月底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500千瓦的当江荣电站正在发电运行,五乡一镇光伏电站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

通信方面行到了快速发展,与国际国内通讯实现了程控化,移动小灵通通讯开通使用。

城镇功能设施齐全,商业、文化电视、体育、卫生、教育、旅游等城镇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县各类旅店、餐饮、批发、零售的商业服务网点230余个,拥有各类学校15所,卫生机构9院(所),其中县级医院一所,藏医院一所,医疗设备齐全。 

治多县-生态环境

 

各拉丹东雪峰

 一、万山之宗
    
各拉丹东雪峰 东百拉水晶塔山 
  
霞光(尕哇拉则山) 烟章挂哲格南宗

青藏高原在远古时曾是极为辽阔的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诸海域是连通的,称为“特提斯海”。1000万年前的上新世,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形成了自北而南呈东西走向的阿尔金——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五大山系组成的“山的海洋”。

雄踞县境北部的莽莽昆仑,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四川西北部,全长2500公里,是亚洲最长的山脉,被称为“万山之宗”。冰川面积为11.639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昆仑南支可可西里山,平均海拔5600米,青新交接处的山峰汇集着众多冰川,最大面积可达1000平方公里,宽大的冰舌上冰塔林立。可可西里山区是青藏高原最北面的湖群区,也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楚玛尔河的发源地。

二、百川之祖
    
快鹿 盘旋而流 
  
冈加却巴的净水 长江第一滴水珠

青藏高原雪山耸立,冰川广布,是大江大河的故乡。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倾斜而下,浩浩荡荡直通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脱缰而出,滔滔洪流汇入了印度洋

通天大江,亚洲第一大河流,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亲河——万里长江,发源于千年冰川各拉丹冬雪峰,不择细流,会九派云烟,坦坦荡荡,西极而东。全长6300公里,境内流长613.3公里。长江水系的年径流总量是黄河水系的20倍,堪称“百川之祖”。 

三、动物王国

位于长江源头的治多县,在格萨尔王统治朵康时代,是名震雪域的巨富——尕嘉洛尔氏族驻牧地。由于该区地广人稀,水草丰美,历史上不仅出现了尕嘉洛家族那样富甲天下,前无古人的养畜大业主,而且曾经以“十八大动物王国”而著称于世。

四、江源环保  
    
圣泉 尕朵觉吾山神

治多县-文化

 

民俗风情
    
情歌醉花 莲花太极垫(新郎下马处) 送亲队

哈达


   
迎新郎哈达赞夺冠瞬间(跑马赛)
祭山男子 

藏族根据自然地理特点的不同,把整个藏族分成了三大区域:阿里地区,卫藏地区和朵康地区。治多就区域来讲习惯上划归朵康,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却处于卫藏和朵康的交接点,处于康藏文化的交汇点上。民间盛传“玉树二十五族之角尖,卫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卫藏,下接汉区,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长江、黄河出境东流”之说法。就藏族六大氏族来讲,属于米查尕氏后代。

举办赛马会的主题内容是祭拜各部落自已的神山,举行一些法会。时间一般在春夏季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只是根据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与否,随时决定。赛马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举重、摔跤、拔河、赛马与马术表演,牦牛赛及佛事活动等。

本地大型的结婚仪式,实际上是以婚礼为主旋律的小型赛马会。《格萨尔·嘉洛婚礼》是治多地区婚俗的模板。在这部史诗中描写了格萨尔赛马夺冠后,前往嘉洛家迎娶珠牡的壮阔场面。这场名震雪域的巨型婚礼,实际上是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藏族婚俗的大融合,从而形成了治多地区丰富而独特的婚俗文化。婚礼中大到场面的布置,小到举手投足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婚礼收尾时的大联欢,是以赛马为主,包括其他各种竞技表演。

二、佛教文化
    
祈福众生 用身躯丈量虔诚
  
宗咯巴大师铜像头部 则寝宫

贡萨朋措强巴岭

三、格萨尔文化
    
颇章达则山 嘉洛红宫遗址 珠牡浴池
   
珠牡马圈 聂恰河天然石桥 天然石桥上的格萨尔王的脚印

四、格萨尔艺人  
    
著名的格萨尔艺人才仁索南,他的说唱目录达324部。 《格萨尔》艺人拉布东周的说唱目录103部 
  
《格萨尔》艺人索南闹布,说唱目录189部 由《格萨尔.赛马弥王》改编的舞剧

治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治多县-旅游

 

长江源

长江源: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长江源头为沱沱河。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姜古迪如雪山的冰川,冰川尾端海拔近五千五百公尺。这里有庞大的雪山群,海拔六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共有二十座,永久雪线高达五千八百公尺,群峰上有四十条现代冰川和许多冰斗。

说到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禹贡”,说“岷山导江”。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头。河水先向北流,穿过山谷后进入河漫滩,河水在满布砂砾的河滩上,时分时合,形成辫状水系,到葫芦湖附近才折向东,河面开展,河谷宽,河水浅,河床中浅滩罗列,水流散乱。河水与支流当曲汇合后,就是通天河。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东经89.25度~94.05度,北纬34.19度~36.16度。其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它是横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之间的一块高山台地。保护区西与西藏相接,南同格尔木唐古拉乡毗邻,北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东至青藏公路,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峰为北缘昆仑山布喀达板峰(亦称新青峰或莫诺马哈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豹子峡(昆仑山南鹿红水河横穿博卡雷克拐弯处),海拔4200米。区内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而东部低。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横贯本区中部,山地间有两个宽谷湖盆带,地势较平坦。海拔5500米~6000米以上的山地,有现代冰川发育。如布喀达坂峰(6860)米,马兰山(6813)米,少数超过5600米的山峰也有小规模冰川分布,如东岗扎日(5882)米,冰川总面积达1700多平方公里。

本区是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为楚玛河为主的长江北源水系,主要为雨水、地下水补给,水量较小,河流往往是季节性河流。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外于羌塘高原内流湖区的东北部,湖泊众多。据统计,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个,总面积3825平方公里,其中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个。最大的为乌兰乌拉湖,湖水面积为54

可可西里

4.5平方公里。

本区气候特点是温度低、降水少、大风多、区域差异较大。境内年平均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在西金乌兰湖地区有一明显暖区,最暖区年均温为-4.10摄氏度,最冷为最西边的勒斜武担措,年均温为-10.00摄氏度(推算值),最低气温46.40摄氏度,其它地区均在两者之间。

可可西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在173~495毫米之间。本区风大,是全国风速高值区之一,在风力较弱的季节。西金乌兰湖附近仍出现瞬时风速为24.0米/秒的大风(1990年7月9日16时47分),年平均风速分布由东向西增大。区内的土壤类型简单,多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壤,其次为沼泽土,零星分布的有沼泽土龟裂土、盐土、碱土和风沙土。土壤发育年轻。受冻融作用影响深刻。

可可西里

区域内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地形坡向及地表组成物质等各种水热条件分异因素的影响,自然景观自东南向西北呈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更替。其中高寒草原是主要类型。高寒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垫状植被和高寒荒漠有少量分布。高寒草甸、高寒沼泽仅分布在极个别的地区。

本区生物区系种类少,但青藏高原特有种比例大,且种群数量大。据多年观察,哺乳动物有29种,其中11种为青藏高原特有,鸟类53种,爬行类1种,鱼类6种。区内高等植物有102属,202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84种,占全区种类的41.56%。本区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而且为世界上所瞩目,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重要。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也叫馒头岭(古)驿道,今天的214国道,是1300年前的进藏之路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至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因为早在那时,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就已基本形成。到公元七世纪中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强大兴盛与中原汉族的灿烂文化,为了加强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大唐国都长安,拜见当时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并请求联姻和好。公元641年,唐太宗派员专人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沿唐蕃古道进藏途中,不仅播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之后,公元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往吐蕃,从而有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此后,唐朝与吐蕃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藏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