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3:50:18

大同县位于山西省北部,

大同县

大同盆地东北边沿。东与阳高县毗连;北屏采凉山、马铺山与大同市北郊接壤;西隔御河紧靠大同市;襟连左云、怀仁;南与浑源县相接。县境东西相距约45千米,南北相隔约60千米,全县总面积1501平方千米。大同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属大同市近郊。现辖1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现有189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总土地面积225.5万亩,平、川、山区、丘陵各占三分之一,其中耕地面积59.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县。境内有桑干河、六棱山两处地质断裂带,是一个地震多发区。

目录

·                                 • 自然环境

·                                 • 历史沿革

·                                 • 经济概况

·                                 • 民俗风情

·                                 • 旅游资源

[显示全部]

大同县-自然环境

 

地质:
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地台的山西台背斜与阴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为北口隆地,西南为大同──静乐凹陷,东南为桑干河新断陷。本区域在多期的地壳构造变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形迹,尤其以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最为明显,新构造运动相当发育、地震活动也较为频繁。境内有桑干河、六棱山两处地质断裂带,是一个地震多发区。

据历史记载,宋乾兴元年三月(1022年4月),大同、应县一带发生6.5级地震;元大德九年四月乙酉(1305年5月3日),怀仁、大同一带发生6.5级地震;明万历十年二月(1582年3月)大同发生6.1级的震群型地震活动,大于5级的地震共有5次,此次地震发生在山西隆起地区的大同盆地内。

大同出露地层较为齐全。自老至新有太古界集宁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以上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地丘陵区)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川区)。其中,在集宁群的地层中形成丰富的石墨矿资源;在寒武系地层中沉积形成大量的水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和白云岩;在石炭系、侏罗系的地层中蕴藏了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地貌:

大同县


大同县山地、丘陵主要集中于西、北及东北部地区,而平川区位于东南部。这就构成了大同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主要特征。大同的山地属阴山山脉的一部分,在大同境内呈东北——西南走向,斜贯全境南北部为土石山区,东北部为丘陵沟壑区,中部为平川,区山区、丘陵区约占总面积的60%。平均海拔1347米,最低海拔891.7米,最高海拔2167.1米。

气候:
大同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391.5mm,且集中在夏季6—8月份,年平均气温5.8℃,极端最低气温-30.3℃,极端最高气温为36.1℃,全年日照时数为2973小时,无霜期为125天左右。干旱、低温,早霜等灾害性气候频繁出现。

大同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14种矿产资源中,尤其以石灰岩、玄武岩、粘土等资源最为丰富;农产品较为丰富;其中黄花、绿豆以其品质好、产量大、深受国内客商欢迎。在境内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册田水库是全省储量最大的水库之一,而在火山喷发口上兴建的吴天寺更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大同县-历史沿革

 

根据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等专家来同考察证明,早在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栖居繁衍。春秋时期为游牧民族楼烦占据。战国时期属赵国,设置云中、雁门、代郡。秦统一六国后置雁门郡。两汉时期为平城县,隶属雁门郡。三国曹魏时隶属冀州新兴郡。北魏自云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又置恒州,领辖八郡十四县。北齐将北恒州改为恒安镇,隶属恒州太平县。北周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隋以其地属云、朔、代三州,为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名讳,故而将云中县改为去内县。唐开元年间置云州,天宝初年改云中郡,乾元初年复为云州,咸通九年置大同军节使,领辖云、朔、蔚三州。五代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辽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

辽重熙十七年(公元1048年)析云中县地置大同县。

大同县

北宋宣和五年预置云中府路,因宋辽对峙,大同为辽所占据,故而云中府路只是虚设而已。金为西京路大同府,置西京路总管府,又置留守司。中华民国元年大同府废,民园二年五月置雁门道,治大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于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以京包铁路和北同蒲铁路为界线,成立了东西大同县,东大同县属晋察冀边区,西大同县属晋绥边区。

1949年,归大同市管辖。1954年,与怀仁县合并,称大仁县,归雁北地区管辖。1958年12月又划归大同市郊区。1959年11月划为古城区,后改为大同县,仍归大同市管辖。1965年8月又划归雁北地区,1993年又归大同市管辖。县政府驻地于1970年由大同市南关迁至西坪镇。1998年,全县有16个乡镇。2001年,大同县乡镇调整情况以及调整后乡镇资料:

西坪镇  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20584人。辖19个村委会。镇政府驻西坪。由原西坪镇、中高庄乡合并。
周士庄镇 面积148平方千米,人口15673人。辖2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周士庄。
倍加皂镇 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19358人。辖11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倍加皂。
许堡乡  面积228平方千米,人口16870人。辖19个村委会。乡政府驻许堡。由原许堡乡、西册田乡合并。
瓜园乡  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10758人。辖1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瓜园。由原瓜园乡、城庄乡合并。
党留庄乡 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13586人。辖11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党留庄。
杜庄乡  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13603人。辖19个村委会。乡政府驻杜庄。
聚乐堡乡 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8776人。辖2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聚乐堡。由原聚乐乡、阁老山乡合并。
峰峪乡  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12405人。辖21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峰峪。由原峰峪乡、徐团乡合并。
吉家庄乡 面积199平方千米,人口12060人。辖29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吉家庄。由原吉家庄乡、麻峪口乡合并。 

大同县-经济概况

 

大同县电力、电信事业发达。

大同县

全县有220千伏安、110千伏安变电站各一座,35千伏安变电站3座,总容量23.56万千伏安。全县市话装机容量5000门,农话装机容量3696门,有数字通信基站3座,移动通信用户12000户,有移动通讯基站23个。10个乡镇全部实现了光缆传输,70%以上的村通了程控电话。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全县有各类学校199所,其中:高中2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人数1657人;全县有各类职称科技人员3256人,其中高级29人,中级616人;全县有县乡级医疗机构20所,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开设床位275张。在189个行政村中,已有164个村办起了合作医疗所。

大同县交通十分便利。

大同县

京包、大秦、大准三条铁路横贯东西,大涞、大张、大塘、京大四条公路纵横交错。正在兴建的大同飞机场也在我县境内。县级公路169公里,实现了县通油路、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辆。

2002年,实施了“品牌兴县、产业富县、项目强县、依法治县”十六字发展新方略,全年共引进各类企业190多个。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358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895万元,实现利税5770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91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08万元,农民入均纯收入2046元。 

大同县-民俗风情

 

●大同炕围
大同地区,气候比较寒冷,屋内多有土炕,灶炕相连,…来做饭,二来取暖,尤其农村,更为普遍。为美化室内环境,锅台刷成白色,灶围刷成黑色,炕围绘有各色图案,既是一种室内装饰,又是一种讲究卫生之传统习惯。每逢搬迁新居和新媳妇进门,都要请著名匠人彩绘炕围;主人盛情款待艺人,艺人则是十分留心地施展绘画天才,每当一幅炕围画完之后,邻居必定要去参观品评一番。这些评论,对于主人和匠人都是一个鉴定,鉴定好了,主人高兴,匠人也随之名声大振;鉴定不好,主人烦恼/匠人也因之威信扫地。因此/民多新居主人不惜花费重金,延请高级匠人彩绘炕围是习以为常。大同炕围一般高达0.85米左右,分为围边、围身、围心和灶头四个部分:围边是炕围最外边缘,多画有“正万字腿’、和“斜万字腿”,看上去,很有立体之感;围身位于围边下面,宽达0.3米,用墨线分成若干正方形格子,格子里面画有“打金枝”/骂金殿”/三娘教子”/牧羊圈”/红楼梦”/天仙配”/西厢记”/彩楼配”等戏文故事,或者画有山水、风景、人物、花卉、鸟兽、鱼虫等;围心宽达0.4米,两边可画山水、风景等巨幅画面;灶头为单幅画面,边缘设有花边,中间多画“连生贵子”/孔雀开屏”/丹凤朝阳”/鸳鸯荷花”等。

●踢鼓秧歌

大同县


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滩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为著名古典小说《水济》中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时迁、孙二娘、刘唐、王英。一丈青等梁山英雄好汉,少则18人,多则108人,从其扮演人物来分析,踢鼓秧歌应该是起源于宋元时期。踢鼓秧歌男角称作“鼓于”,腰间挎鼓,以脚踢鼓而舞;女角称作“拉花”,右手执扇形手鼓,边击边舞。后来,为了便于表演动作,演员手执刀、枪、棍、棒、扇子、手绢等道具,鼓为乐队,委派专人击奏。其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过街场”之分,“大场子”最少需36人(即36天罡星),最多可达108人(即增加刀地煞星)。表演时,锣鼓表演队形是队伍分两行纵队,边舞蹈边往前进,乐队在前开路,演员舞蹈时变换“双龙出水”/花蛇蜕皮”等队形。“踢鼓秧歌”在大同附近各县中普遍流行,尤其在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文艺节目,有的还围着旺火翩翩起舞,称作“旋旺火”,意在祈祷来年兴旺。农村中还有秧歌队“入户拜年”之习俗,各村之间进行“秧歌对赛”,场面十分宏伟,表演活泼生动,音乐节奏明快,观众喜闻乐见。据清朝(大同县志/己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仿摊礼/其“唱插秧歌”即指踢鼓秧歌;又据清朝《云中郡志》记载:“立春,又名演春……优人、乐户、伎人各扮故事,乡民携带农具,唱农歌为兴作东事之,状共一处,名为演春。”其“各扮故事”,即指踢鼓秧歌的另一别名——故事。从以上两处记载中,可见踢鼓秧歌在大同地区的繁荣盛况。

●挠搁、抬搁
挠搁和抬搁是反映古代农民庆祝丰收景象时,将子顶在脖子之上,以示合家欢乐的民间舞蹈。相传,大地区远在300年前,就有挠搁和抬搁出现。挠搁是在一个壮汉肩背上绑起一根竖起的铁杆,高约米,铁杆顶端安有铁座,铁座上绑有一个化了妆的孩子;有的铁杆分成两叉,铁座绑有两个化了妆的孩子。铁座面的人称“挠搁人”,下面的壮汉称“底座”。表演时,。‘挠人”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扮演,男女皆可,按照民间故事说或者戏曲舞台人物化妆成金重玉女、和合二仙、青蛇蛇、梁山伯与祝英台/底座”多由青年壮汉扮演,身穿彩,按丑行化妆。抬搁是在一个长8米,宽6米的底座上绑几根铁杆,铁杆子高约2米,铁杆顶端有铁座,几个铁座上均绑有了妆的孩子,称“抬搁人”,下面由八个青壮年抬着,底座空处用布围住,上面画有各种图案。表演时,“抬搁人”也和“挠搁人”一样,按照戏曲舞台人物化妆,下面抬座的人也是身穿彩衣,按丑角化妆。挠搁的表演艺术,关键在于“底座”身上的功夫,“底座”必须压稳脚根,挺直腰板,把劲用在脚腕和腰部,将膀子前后甩开,才能使铁杆上的“挠搁人”彩衣、飘带左右飘舞如飞,酷似天上神仙一般,表演者随着锣鼓节奏之变换来变换步伐,变换队形。

大同县-旅游资源

 

●昊天寺

大同县


位于县城北昊天山巅,距离县城约1.5公里。该寺建于北魏年间,早于大同市华严寺。明代万历年间曾重修,“文革”期被毁坏。近年来,各路僧人多方捐资又重新修建,(共捐资达150多万),现已恢复旧观。全寺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四大天王殿、钟鼓楼、禅堂僧房组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多亩。建筑结构奇特,宏伟壮观,雕塑巧夺天工,独具匠心。樽樽塑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此寺一直是佛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方圆数百里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大雄宝殿共有24樽佛像,正面塑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西面有塑有伽兰菩萨、接引佛;东面塑有韦陀菩萨及16罗汉、迦叶阿难。西殿塑有西方三圣,即:观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这三圣是黄河北、长江南很少有的佛像。东殿塑有东方三圣,即:日光菩萨、药师佛、月光菩萨。祖师殿塑有达摩祖师佛像,绘有六代祖师的壁画。地藏殿有地藏王菩萨、冥道冥公。中殿即大悲殿,塑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宽5米,高达5.2米)、文殊善贤、送子观音、善财龙王。南殿塑有弥勒佛、韦陀菩萨、四大天王。禅堂僧房塑有汉白玉观音菩萨。昊天山是火山群的一部分,经考古学家的考察,属新石器遗址。该山自古就有“离天二指”之说。

●湖东睡佛
“湖东睡佛”位于桑干河南岸,本县麻峪口、吉家庄、峰峪三乡与浑源县接壤处,全长约14公里。天晴的时候,站在昊天山上放眼远眺:蔚蓝的天空下,一巨佛平躺在美丽的桑干河南岸酣然沉睡,周围升腾袅旋着淡淡朦胧的烟雾,真有点仙气,头戴佛珠,双眼微闭,直3通的鼻梁,长长的颈脖,笔直的躯体,大而厚实的脚掌,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可与四川乐山睡佛相媲美。从地图上看,还有许多惊人的巧合,如“睡佛”的鼻尖正是马头山,海拔1866米,肚脐眼是电山,海拔1838米,右脚脚尖是小泉华山,海拔1803米,几乎在一个水平面上,正符合人的仰卧姿势,左脚脚尖麻刀山略低了些,海拔1405米,这大概是右脚直立而左脚稍斜的缘故。更巧的是,睡佛的头身比例1:8,以肚脐眼为界,两段身长比例是1:1,与人体的比例相符。此佛西南-东北而睡,头正朝看西南方的佛国大竺。

●册田水库
位于县城东约20公里处,库容量为5700万立方米,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库面最宽处达公里,长16.5公里。库区下方有一乌龙滩,滩内的黑色玄武岩好象有规则地排列着,那块块石头经多年的流水冲刷,已没棱没角,光秃秃的,有几分神奇。两岸树木苍劲翠绿,郁郁葱葱。北岸悬崖陡峭,怪石嶙峋。崖上有一洞,相传叫乌龙洞。由于攀援艰险,从未有人探寻,所以至今神秘莫测。洞下有一泉水,以0.27m3/秒的流量日夜不停地流着,相传叫乌龙泉。泉水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游逗,似与游人相乐。目前,该库区是山西省少有的天然公园,也是大同地区消夏避暑、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每年前来浏览观光的游客多达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