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三门峡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2:04:23

三门峡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

三门峡市

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现辖3县、2市、1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2万。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概况

·                                 • 经济发展

·                                 •  湖滨区工业园区

·                                 • 教育概况

[显示全部]

三门峡市-行政区划

 

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三门峡市  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7.48万(2005年)。
湖滨区   面积 219平方千米,人口33.22万人。邮政编码472000。
义马市   面积 112平方千米,人口16.10万人。邮政编码472300。
灵宝市   面积2997平方千米,人口73.23万人。邮政编码472500。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渑池县   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64万人。邮政编码472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陕县      面积1610平方千米,人口34.49万人。邮政编码472100。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
卢氏县   面积4004平方千米,人口36.80万人。邮政编码472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 此处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人口截止2005年底。 *

三门峡市-历史概况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三门峡市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西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结晶,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李家窑遗址被证实为虢国都邑上阳城的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给虢国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

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方面。继老子后学者,战国初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随着社会前进,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至汉初形成道家学派。东汉后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为道教的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家哲学成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德经》自问世后,研究者甚多。80年代后,国内外又兴起一股“老子热”,外国人称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在西方除《圣经》之外,《道德经》译本最多,影响最大。

三门峡市-经济发展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我市实际,确立了发挥比较优势,

三门峡市

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发展思路;突出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构筑九大产业链条,使三门峡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成为河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5.2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1亿元,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2.3亿元,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9.8亿元,年均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76美元(按2005年末汇率1:8.0608折算,下同),比“九五”末提高943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2美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5.7%。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加235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5亿元,年均增加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84.5亿元,比"九五"时期累计投资增加1倍以上。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五年来,第一产业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4% 下降到2005年的9.9%,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达到50%以上,比“九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2.4%上升到2005年的60.3%,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3.8%提高到56.1%,年均提高2.4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5%提升到9.3%。能源、铝、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林果加工等支柱产业的产品链条进一步拉长,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29%到34%之间,交通运输、仓储及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邮电通信、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9%;入库税金达到10.9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5%。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高起点编制了符合市情特点的《三门峡城市总体规划》和《三门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布局趋于合理,"一主两副一点"的城镇格局已经形成,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9.3%,高出全省8.6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包括西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40万人。涧河治理工程、沿黄(河)公路、西区的规划和建设、陕州大道、310国道立交桥的建成,将一城三区有机连为一体,拉大了中心城市框架。城市道路、火车站改造、涧河公园、湖滨广场、陕州风景区、高阳山风景区、虢国博物馆、南山公园、天鹅湖风景区、青龙涧河和仓龙涧河蓄水大坝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凸显了自然山水生态城市风貌,提升了中心城市品位。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凝聚和

三门峡市

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义马和渑池城区相向对接发展,东部组团式城市雏形显现。灵宝市成功创建为全国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北区开发初见成效。卢氏县通过洛河滩区治理拓宽了城区面积,并获得了国家绿化城市认证。

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投融资、财政、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率先在全省实行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成立了财政统一支付中心,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200亿元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亿美元,引进美国杰德、英国开曼、香港先锋等20余家世界著名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十五”期间,全市与国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科技往来关系,有165家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五年累计实现出口创汇4.63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4倍,年均增长43.7%。机械、电子、铝合金轿车轮毂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湖滨果汁、天元铝业成功实现境外上市,金渠集团在柬埔寨王国取得黄金开采权,义煤集团、灵宝黄金股份公司等进军西部地区,“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9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级近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左右。全市拥有各类人才达到9万人。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普九”提高目标顺利实现,五年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3.7万平方米,改造各类学校518所,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三门峡市一高、灵宝市一高、三门峡市一中、灵宝市实验高中成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五年累计改造乡镇卫生院40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5‰,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环保、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控制在4.5%以内。“两个确保”得到巩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险种齐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险体系,2005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失业职工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长6.3%。五年累计脱贫7.9万人。       

三门峡市- 湖滨区工业园区

 

   该园区已入驻各类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达10.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0个。两年来,湖滨区

湖滨工业区

不断加大对园区的投入,使园区建设日新月异

三门峡市-教育概况

 

、基本情况

三门峡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

三门峡市

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现辖3县、2市、1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2万。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288所,在校生443804人,教职工27901人,其中专任教师23590人。直属学校18所,在校生27857人,教职工1850人,其中专任教师1422人。

(一)基础教育:共有学校1269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49所、小学917所、幼儿园179所、特教3所;在校生406216人,其中普通高中55769人、普通初中119915人、小学190013人、幼儿园40519人;教职工25419人,其中专任教师21978人。

(二)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6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生35699人,教职工1852人,其中专任教师1310人;全市成人教育机构(扫盲班)234个,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

(三)民办教育:全市共有民办性质学校64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3所,幼儿园55所,在校生共16802人。另有民办培训机构141个。

二、主要工作成绩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确立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教育局2000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市教育系统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全省推进“两基”成果奖,1997年至2006年连续十次受到市政府通令嘉奖。

(一)“两基”工作成效显著。按照“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方针,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教育督导,全市1996年提前4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2000年,6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目标。实现“两基”工作目标后,市教育局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大“两基”巩固提高力度,“两基”工作达到新的水平,2005年底,初中、小学阶段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7%、99.9%;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扫盲巩固率达100%。

(二)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54199人,比2000年的18044人增加36155人,增长200.37%。市一高、灵宝市一高、市一中、灵宝实验高中跨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独立设置幼儿园在园幼儿41868人,比2000年的18058人增加23810人,增长131.85%;学前一

三门峡市

年和三年受教育率分别达到了84%、61%;市实验幼儿园、陕县实验幼儿园跨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行列。

(三)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998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零的突破,目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4230人,开设有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23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5个,为我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十五”以来,全市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12850余期,推广实用技术110余项,培训青壮年农民、回乡知青140多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近16万人。

(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全市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经费超过4.8亿元,新建校舍58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学校占地面积达76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277.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初中食堂81个,涉及面积3.39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消除危房26.9万平方米,涉及614所学校,共投入资金11182.57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投入资金3566.4万元,建成教学点15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08个、计算机教室118个,4月底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为1200所农村中小学开通了中央电教馆卫星教育资源库。加强图书仪器建设,教学仪器价值超过2亿元,图书575.7万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队伍素质明显增强。近年来,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系列教育活动,建立了教师师德档案,广大教职工普遍树立了敬业爱岗、以德立教的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把深化“名师”工程和校本研修、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载体,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名师283名、骨干教师 898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00年的94.6%、89.5%、68.7%提高到99.6%、95%、75.2%。

(六)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发展到205所,在校生超过4万人,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体系。

(七)教育投入不断增长。2001—2005年,教育部门的办学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5250万元、50372.3万元、52915.5万元、60704.4万元、81090.8万元,增长比例分别为9.39%、11.32%、5.05%、14.7%、33.58%。

(八)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教育局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教学管理理念,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学相互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五”以来,全市有6425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06人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大奖;涌现出223名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三门峡市-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明

三门峡市

显增强,全民科技进步意识显著提高,科技发展社会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时科技工作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人才战略和加大科技投入为主要措施,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始终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技教兴市、工业兴市、强工富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积极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全市共实施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1633项,投入资金24.16亿元,新增产值36.35亿元,利税6.89亿元,研制开发新产品348种,先进适用技术546种,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把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开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1999年三门峡市启动了实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成立了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通知”、“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优惠扶持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有23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有88种产品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项目4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扶持项目1项,国家生产力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同时组织实施了三门峡蓝雪实业有限公司电子彩色印刷凹版、三门峡天元铝业集团有限公司60万只/年铝合金轮毂、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酵素菌生物肥料工程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18项;组织实施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6项。这批项目已实现总投资5.96亿元,共落实贷款4.28亿元,已获省、市两级贴息2253万元,实现产值6.29亿元,利税1.36亿元。截止目前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开发活动的企业46家,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15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7.0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6.8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2亿元;利税从2000年的0.93亿元预计增加到2006年的4.68亿元;出口创汇从2000年的310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0万美元。

 

 

 

三门峡大坝

在农业科技方面,把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深入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强化领导为保证,以实施六大农业科技行动为重点,以扩大科技开放为动力,以科技示范为引导,以增加投入为支撑,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到50%;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农业增加值33.1亿元,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8%上升为46.7%,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推动力量。组织实施

 

农、林、牧良种科技行动,优化农业品种结构。近五年来引进牧、果、林、菌、草等新品种达240余个,建立无公害及绿色苹果生产配套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等基地30余个,年增加效益7000余万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在生物脱毒组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计算机在农业上应用等领域有了较大进展。投资300多万元先后建设和开通了黄河农网、三门峡科技成果网、科技信息“户联网”、“ 农家宝”信息系统、三门峡科普影视在线,使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信息、科技知识和专家智慧与农民实现对接。围绕农业及农村开展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及科技交流活动,建立和健全星火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星火人才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12595余期,受训人数总计37.6万人次。积极强化科技示范基点建设,狠抓科技示范带动战略,全市先后建立省科技示范乡镇6个,市级科技示范乡镇20个,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50个,科技示范村362个,各类科技示范基点1259个,专家大院建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2000多个,会员达12万人

在科技成果与专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共获得科技成果奖713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53项,市级科技成果奖560项;申请国家专利998项。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三门峡市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911名,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272名,中级科技人员10951名。

三门峡市-旅游资源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 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的陕州老城风景区;风光旖旎、 景观险胜、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近年推出的“黄河之旅”旅游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14条旅游专线的第二条,推向国际市场。

三门峡市-交通运输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133公里,其中油路面里程7069公里,

三门峡市

占总里程的99.5%。其中高速公路16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618公里,县乡公路及村级道路6054.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路32.3公里。全市76个乡(镇),136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砼)路。初步形成了以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线和209线为主动脉,以南闫路、三洛路、郑卢路、洛卢路、西铁路等5条省道为主干线,以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东西畅,南北通的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公路通达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市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三门峡市汽车站、三门峡市东风汽车站、渑池县汽车站等8个运输场站;汽车维修厂(站)538家,其中一类维修厂(站)10家,二类维修厂(站)62家,三类维修厂(站)466家。拥有省际客运线路49条,市际客运线路84条,县际客运线路82条;全市拥有营运汽车11223辆,其中客运汽车1287辆,货运汽车9936辆。基本实现了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三门峡市-历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原洛阳地区的渑池、陕县、灵宝、卢氏4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设93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形势,三门峡市内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陕州城遗址;开发区管委会下辖向阳、后川、南关、三里桥、韩庄等5个村民委员会。

1993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撤县设市。

2000年底,三门峡市共设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1347个村民委员会、152个居民委员会,11204个村民小组。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门峡市总人口2177428人;湖滨区 288746人、渑池县 328947人、陕县 343863人、卢氏县 356431人、义马市 136543人、灵宝市 722890人。

2005年,乡镇区划调整:11月4日,三门峡市召开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撤并乡镇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三门峡市全市原辖76个乡镇,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撤并乡镇工作实施意见的精神,全市净撤乡镇12个,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撤并后全市乡镇总数为62个。渑池县:撤销池底乡并入陈村乡,撤销西村乡并入果园乡,撤销笃忠乡并入天池镇,撤销西阳乡并入仰韶乡。湖滨区:撤销崖底乡并入交口乡,撤销会兴镇并入磁钟乡。义马市:撤销千秋镇、常村镇,改设街道办事处2个

三门峡市

。陕县撤销大延洼乡并入观音堂镇,撤销柴洼乡并入王家后乡,撤销东凡乡并入菜园乡,撤销宜村乡并入西张村镇。灵宝市撤销东村乡并入寺河乡,撤销程村乡并入阳平镇。会议要求,撤并乡镇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结束,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结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2个街道(其中3个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备案)、27个镇、35个乡,117个居委会(其中1个由开发区管理,估计也未备案)、1362个村委会,114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48万。(数据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三门峡市-历史名人

 

1、关龙逄,陕县人,夏朝末年大臣。夏王桀让关龙逄陪他在瑶台观看炮烙之刑。葬在今灵宝市孟村村西。唐朝时,人们为关龙逄树碑,碑上刻:“夏直谏臣关公之墓。”清代诗人许鹏扶写诗赞颂:“肝胆空披死谏君,黄河曲里有孤坟,末绵夏祚终余恨,但殒微躯岂足云。吊古三杯田横酒,诔芳一部屈原文,慎无说坏天王圣,知是忠魂不忍闻。”民国诗人初元方亦写下《关龙逄墓》一首:“死谏开先第一人,千秋从此解批鳞,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

2、杨震(?一公元124年),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寓居今河南省灵宝市境内。曾在太常恒郁门下学习欧阳尚书,学识博通。因以教授经书租地农耕养母,数十年间都拒绝州郡的举荐。五十岁才接受大将军邓驾的推荐进入官场,历任荆州刺史,东莱(今山东掖县境)太守,后又任涿郡(今河北涿郡县境)太守。元初四年(公元110年)到朝中任太仆、太常。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做司徒。 杨震为人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不避权贵。

3、王浚(206至286年)字士治,西晋弘农湖(今河南灵宝县境)人,出身官宦家庭,博涉经典,美貌仪伟,有大志,不被乡邻承认。做镇国大将军,加特进散骑常侍,官至龙骧将军,后又提升为抚军大将军。太康六年(285年)卒,时年80岁,谥号武,葬柏谷山(在今灵宝县西阎乡大字营村。

4、上官仪(约公元608年一公元664年),字游韶,三门峡市陕县人。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考中进士。年仅19岁便成为唐朝宫廷侍臣。任过皇家图书馆校正图籍、教授生徒的直学士。武则天专权后,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处死,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以国礼改葬。上官仪的诗作很多,其词绮丽婉媚,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时称“上官体”。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格律诗、联句的形成,很有影响。

5、上官婉儿(公元664年—公元710年),唐代才女上官仪的孙女,祖父和父亲被害时始出生,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开元初(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褒扬她的文章,指令收集上官婉儿的著作,编录文集20卷,叫大手笔燕国公张说(悦)为其题篇作序。序中称上官婉儿“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对其文其人评价很高。

6、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字元之,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父姚朗,曾任硖石县令。玄宗授姚祟太师、太保(正一品)最高虚街,他以年老多病辞而不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驾,终年72岁。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7、杨贵妃(公元719—756),名玉环,杨玄琰之女,祖籍灵宝,少随叔父玄圭迁徒蒲州(在今山西省),跟叔父长大。杨玉环被召入宫时,身着道士服饰,号太真。太真天生丽质,能歌善舞,通晓音律,智算过人,善于奉迎,深得玄宗宠悦。天宝初(公元742年)册立为贵妃。

8、高季兴(公元858一公元928年),字贻孙,本名季昌,三门峡陕县硖石人。他是五代十国时期荆南国的国王。荆南国建都荆州(今湖北),又称南平,是十国之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高季兴在位五年(公元924—928年)。高季兴死后,其子孙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相继在位,共延续57年(公元907一公元963年)。

9、魏野(公元960—1019年),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北宋诗人,三门峡市陕县老城东郊人。世代为农,本人一生乐耕勤种,亲手植竹栽树,凿土引泉,将所居草堂周围环境布置得景趣幽绝。其诗多吟咏陕州风土人情、田园山水,诗风清淡朴实,著有《草堂集》10卷,次年正月,皇帝下昭旌表,称他“陕州处士”,追赠为秘书省著作郎。魏野一生清贫,不沦污流,为后人尊祟,曾祀奉于原陕州乡贤祠。他居住过的草堂山庄被誉为陕州八景之一——“草堂春”

10、曹培元(1859至1958年),字植甫,曹靖华之父,晚清秀才。其愤于时弊,立志终生从事乡里教育事业,培育故乡贫苦子弟。起初他主持朱阳关分州义学,后于汤河、马耳崖、五里川等地任教,桃李遍卢氏。
曹培元为人刚直,力击时弊,反对守旧,力持创新。教学反对囫囵吞枣,主张灵活运用。反对不求甚解、刻板死背的教学方法;注重比较,讲清道理。建国后,曹培元为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1958年曹培元病故。为感念他一生致力于山区文化教育事业,卢氏县人民政府在五里川中学院内为他树碑建亭,并刻鲁迅所撰碑文手迹。1986年,当地人民政府为曹培元建尊师亭,立教泽碑。曹培元一生富有著述,可惜多已失散,今存者尚有手抄本《家书集》下卷及《劝学篇》等。

11、马尚志(1885至1941年),小名玉印,渑池县(今义马市千秋乡王礼召村)人。因他排行老大,又是豫西有名的石匠,人称大石匠、大马师。马尚志17岁到渑池县张沟村跟随张石匠学艺。出师后,在渑池、陕县、洛宁、栾川、巩县、西安等地做工,技艺日精。国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渑池县长雷福祥,主持修复秦赵会盟台,马尚志镌刻台中央长方石碑的“古秦赵会盟台”等碑文,古朴,典雅、庄重。马尚志随张钫寓居西安时,又留下不少佳作。

12、李工生,字广庭,号耀荣,乳名来功,是灵宝焦村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初五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因成年后主张靠自己的力量工作、生活,遂改名工生。为了帮助远近的农民们发家致富,他常常不辞辛苦地带上苹果树苗、喷雾器和香喷喷的苹果到庙会、集镇上演讲、宣传,还当场教方法,叫人品尝苹果。在他的宣传引导下,焦村、西阎等地不少农民先后到工生果园引进栽植,到建国前夕,灵宝苹果逐渐发展到3000多亩,被誉为灵宝三大宝之一。如今,灵宝苹果品种已发展到120多个,果园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4.5亿公斤,苹果的发展为振兴灵宝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灵宝地区引进了苹果,并为此付出毕生心血的实业家李工生先生,将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13、曹靖华(1897年8月一1987年9月),原名联亚,卢氏县五里川路沟口村人。1906年,曹靖华随父亲到朱阳关义学,开始读四书五经。1987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曹靖华先后担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1981年因骨折长期住院,在病塌上仍坚持撰写文章,审阅文稿,接待来访,关心教育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发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董必武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誉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风骨。

14、段世垣(1882至1914年),字次珊,渑池(今义马市二十里铺村)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与河南留日学生张钟端、刘积学等先后创办《豫报》及《河南》杂志,积极宣传革命。调任陕西督军时,保荐段世垣随他赴陕西。袁世凯奸诈无信,张镇芳报复心切,7月26日电令陆建章秘密处死段世垣。

15、蔡迈轮(1915至1983年4月),又名恒俊,陕县大营村人。民国24年(1935年)就读于北平大学。民国25年(1936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83年4月3日,蔡迈轮在郑州市逝世。他一生著述丰富,写有《黎明前的日记》、《行军日记》、《剿匪反霸斗争记实》、《自传》等,共30余万字珍贵资料。

15、程明升(1903年3月至1990年),宇象悬,河南省灵宝县老城新街巷人。1974年离休,1990年11月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骨灰撒在东北丰满电站水库和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市-历史典故

 

1、鸡鸣狗盗:战国齐公子孟尝君,以养士称,广致人才,威望日增。秦昭王知道后,拜为相。后引起秦王手下一些人的嫉恨。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助于昭王幸姬。幸姬想要狐白裘。孟尝君座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学为狗偷,得狐白裘献幸姬。于是幸姬为言昭王,孟尝君得释。孟尝君飞车东逃,欲出函谷关。昭王悔,着人驰传以追。当时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夜半至关下,恐人追至。座客中有能为鸡鸣者,遂学鸡鸣,孟尝君遂出关。

2、紫气东来:
  解释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出处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三门峡市-旅游风景区

 

1、龙湖风景区

龙湖风景区

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南邻,座落于黄河支流农涧河上。距灵宝市中心22公里。龙湖风景区,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供水、旅游等综合效应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湖区水岸线长5公里,两岸植被较好,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有5000余亩宽阔水面。龙湖风景区自然风光旖施,山峦复杂多姿,水面曲折蜿蜒。跃天岭松柏盖顶,果树缠腰,杨柳坐底,曲径通幽,令人神往;红士坡刘秀斩王莽的传说引人人胜,水中鱼虾成群,垂钓岸边,自得其乐;水中波光粼粼,泛舟嬉戏,心旷神怡。

 

 

2、桃花谷自然风景区

桃花谷自然风景区

位于卢氏县磨沟口乡西虎岭村,最具特色的有自然生态景观大型溶洞景观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距县城40公里,距209国道14公里,景区总面积1940公顷,林地面积681公顷。 谷呈东西走向.宽约20余米.长15公里,峡谷内自然形成多级瀑布,山上植被丰茂,春天桃花争艳,盛夏清爽宜人,垒秋万山红追.严冬银装素裹。山石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深约10米左右的山洞,俗称“水帘洞”,飞泻而下的溪水好像申串珠帘挂在洞门,自然而迷人,犹如一幅幅不经渲染的山水画面。虎岭溶洞位于距洛河200米高的半山处,目前已开发的大型溶洞保存完好,景观独特,观赏面积达l万余平方来,洞内分大佛殿、石林宫、藏秀阁、罗汉殿、塔林,玉柱潭等六个区段

                                                                                                  

3、

韶山风景区

韶山位于渑池县城北20公里处,主峰海拔1492.9米,因山腰每每云雾缭绕,升腾而起,如云生其处,故又名"云门山"。韶山层峦叠嶂,林壑幽美。大小山峰35个连成一体。除主峰外,另以王朵山、关山、麦尽山最为出名。北麓10多公里是悬崖绝壁,屏障天成,仅有三处可以勉强攀登。西北有条泥鳅背似的长山脊,云雾袅袅,飘然来去,人行走其间如穿云过雾。从山顶极目远望,苍山翠碧,奇石满目,长啸一声,山响谷应,余音缭绕。近看韶山,四季野花,相映成趣。春末,刺槐花盛开,山体如披银装;夏季,阔叶林交枝接柯,郁郁葱葱;秋末,山坡色红似染;冬季,成片松林,斑驳点缀,给韶山增添了生机。主峰南侧有一座云门寺,始建于宋嘉裕元年(公元1056年),大顶彩瓦,建筑奇巧,雕梁画栋,光彩夺目。经历代兵火战乱,原貌已变。寺西有清泉一眼,不溢不流,不竭不涸,可供游人饮用。韶山山珍野味极多:红果、黄柿、紫葡萄、山核桃、野猪、山鹿、獐子、獾、狼等。药材有200多种,号称"半个药柜",传说神农尝百草曾   

双龙湾风景区

4、双龙湾风景区洛河呈“S”型从景区穿过,构成阴阳八卦图,两岸岩石天成国画。景区内崖险陡峭,壑幽谷深,瀑布飞泻,碧波映天,群峰竟秀,古树繁多,各种野生动物随处可寻,原始生态植被茂盛,是大鲵保护区之一。春天桃花争艳,盛夏清爽宜人,金秋万山红遍,严冬银装素裹。与其连为一体的铜鼓山钟乳溶洞观赏面积1万余平方米,洞内分大佛殿、石林宫、藏秀阁、塔林、玉柱潭等六个区段,附近还有大小溶洞十余处,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群。溶洞西400米响碛景区,奇石万千,高山之上的高家寨,明末李自成曾在此屯兵驻守,200余年前修建的寨门、寨墙、闯王庙尚存。风景区集自然山水、历史人文景观为一体,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考察探险的理想胜。

双龙湾风景区

5、双龙湾景区有六大游览区。一是灵山秀水、瀑潭成群的桃花谷,人称“小九寨”。因谷内演绎着闯王女兵桃花的神奇传说而得名。目前开发长度1.5公里。谷里清流激荡、瀑潭相连,七十多条瀑布,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几十个水潭碧蓝澄澈、水光潋滟,俨然真到了九寨沟。最具魅力的有水帘洞:洞内洞中套洞,洞前水帘宽达150米,堪称“华夏第一水帘洞”。凡遇晴天正午时分,七道彩虹闪烁,十分罕见美丽;水帘洞旁还有一童子神泉,喝了神泉水容光焕发、延年益寿,传说当年义军军医老神仙曾用此泉为伤员疗伤;另传凡欲生男孩的女子摸一摸童子的小鸡鸡极其灵验。还有谷口的迎宾瀑,落差50余米,道道水流从草丛树间涌下,颇为壮观。二是蜿蜒叠荡、险峰竞秀的洛河小三峡,人称“北国漓江”,景区水域长10公里,水深1--8米。游人既可乘船观光灵山秀水,享受天然氧吧,也可泛舟漂流,一边观赏漫山红叶、闯王古栈道、大小龙头、神刀等多个景点,一边领略回味闯王当年厉兵秣马的神韵。三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天然溶洞群。位于大龙头半山腰,属典型的白云岩洞穴,已发现和探明的溶洞共有6个,现开发的1号洞深100余米,共分五个展厅。洞内钟乳石林立,形状各异,经历亿万年滴水之功形成了如孔雀开屏、宝塔镇山、神仙观子、一吻千年、擎天玉柱等神奇景观,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6、

窄口风景区

窄口风景区位于灵宝市区南22公里,“飞瀑流碎银,飞舟荡激情,舫船摇美景,山色更秀丽”是它的真实写照。各展神韵,既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灵宝人民改造山河的丰碑——窄口水库,又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还有充满神话色彩的跃天寨。窄口水库水上游乐设施齐全,共有汽艇2艘,载客30人的舫船1艘,脚踏船10余艘,5000亩的广阔水面任您纵横驰骋,自由游弋。景区内突兀而起的跃天寨葱茏峻秀、繁花铺锦、松涛起伏、亭榭散布,登山石径曲曲折折、忽隐忽现,因有龙王在此飞跃升天的传说而更添几分灵气。5000亩的浩淼碧波,晶莹碧透,偶有水鸟飞起,更显和谐静美,在此,或亲自荡舟,或乘坐舫船,都可挥洒闲情逸致,若是驾坐汽艇劈波斩浪,则激情飞扬,感觉别样。“行船入剑门,抬头一线天”在窄口水库中游右岸有一峡谷,此谷曲折迂回,路途险峻,杂草丛生,充满野趣,两侧山势陡峻松柏遍长,谷底溪水淙淙,如奏琴弦,在此攀缘行走,让您真正体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山重水复,谷底溪水叮咚,两侧陡壁如削,怪石磷峋,绝谷处一60余米的瀑布,飞泄而下,气势恢宏,乃豫西罕见,瀑前一汪碧潭,瀑脚青苔片片,瀑布经突岩冲撞,一缕一缕,煞是好看。

7、

会兴古渡

会兴古渡是黄河上著名的三大古渡之一,位于市区北部6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会兴镇,与北岸山西平陆的茅津渡隔河相望。因古代平陆属陕州,故历史上统称为茅津渡。两岸峡谷对峙,河水平静,风景秀丽。宋代诗人魏野《茅津渡》诗赞曰“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暮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颙昂三两待舡人,卫塞抉筛理水滨。忽见炉中烟一缕,只应炊稻烹霜鳞。”

会兴渡地势险要,古代就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水上通道和军事要地。公元前658年,晋国假虞灭虢,由茅津渡渡河南下,一举奏捷。公元前624年,秦军从这里北渡伐晋。东汉末年,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由此仓皇北逃。唐朝“安史之乱”时,唐肃宗为平叛,借回纥兵3000人,也由此跨入中原。辛亥革命中,秦陇豫复汉军两次东征,在渡口附近与清兵激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渡是转移我地下党员,保存革命力量的要道。1947年8月22日,陈谢大军在茅津渡和济源长泉渡之间,乘“油包”渡河,渡了三天三夜。历史上著名的山西潞盐,也多由此摆渡。解放后,会兴渡经过几次整建,已成为黄河上最大的机动船舶渡口之一。“茅津夜渡”为古代陕州八景之一。黄河一般不夜渡,紧急时,这里却是可以夜渡的。黑夜间,船工喊着号子,驾舟在浊浪中前进。船上灯火摇曳跳动,乘船的人内心紧张,此时此景,在黄河上的确是惊心动魄,难以见到的。

 

渑池兵站

8、渑池兵站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小寨村。1938年11月经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同志签署文件,委派刘向三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后创办的我党我军公开机构。渑池兵站抗日战争时期为我党我军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抗日前线运送了大批军需物资.护送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华北、华东、苏北等地的大批干部和进步学生、是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之一。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当时化名胡服)由延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渑池,于12月20日在渑池兵站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会后还举办了两期党训班,参加党训班学习的同志有八十余人,刘少奇在党训班上百次对党内宣讲了其彪炳史册的政治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8年11月下旬,邓小平、杨尚昆等领导问志从延安到渑池兵站,并由此北渡黄河,奔赴太行前线,1939年11月21日,国际著名医生柯棣华率印度援华医疗队在渑池兵站停留两天,由兵站派人护送奔赴太行前线。朱德、彭德怀同志也曾亲自到兵站指导工作。

回春河风景区

9、回春河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部,距市区38公里,面积169平方公里,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极端气温分别为+36℃、-16℃,降水量820MM上下,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植被覆盖率在98%左右,动植物种类2000余种,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既有古老的地质地貌、文化遗存,又有罕见的珍奇异草,地下鱼群。丰富的历史传说,加上层峦叠峰的群山和天工造就的龙泉、龙窟,使整个景区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景区山、水、林、瀑、石、潭等自然现象构成了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上百座千米以上山峰盘踞在景区大地,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大小河流30余条,四季长流、清澈见底,鱼蟹并茂;20多万亩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一望无际,波澜壮阔,苍翠浩瀚;平湖瀑、龙潭瀑、龙女瀑、圪台瀑各显特色;神龟石、三人石、灵蛙石、石鸡山形象逼真,千姿百态。自然泉水含多种微量元素,资源丰富。是一个佳境荟萃的旷世胜地,一片不见纤尘的纯净世界,一个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森林探险、科普考察、教学实习、回归自然的理想之地,既有北国风光的韵味,又有南方水乡的灵气,素有三门峡“后花园”、中原“小九寨”之称。

仰韶村遗址

10、仰韶村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

  仰韶村文化遗址,座落在仰韶村南边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厚度2—4米。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有陶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

11、

鼎湖湾风景区

鼎湖湾旅游景区位于灵宝市区溪20公里,北濒黄河,东西长约36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约1万亩,它南接310国道,北黄河,东北游大禹渡,永乐宫,西北游鹤鹊楼,普救寺,另外还游灵宝境内的函谷关,皇帝铸鼎原,亚武山等旅游景区与之相邻,使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发价值。形成了草木丛生,芦疯长,渔网环绕、蛙鸣鱼跃,荷花婷婷的自然景观,是游客旅游观光、垂钓、避暑、荡舟的好去处。

 

 

 

 

 

     如今,万亩湖面上,千万只燕子飞来绕去,和苇中的白鹭、天鹅、鱼鹰、野鸭等各种水鸟组成了珍禽集体舞,而水上芦苇、马兰、荷花等绿色植被在黄河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水、草、鸟布景天然,形、声、色赏心悦目,游人荡舟其间,完全会被满目苍翠中充盈的灵光宝气、紫气祥云所陶醉。

三门峡博物馆

12、三门峡市博物馆座落在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内,位于宝轮寺塔北侧,是在日本友人石川一郎先生捐资200万元的基础上,于1989年11月建成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的建筑风格是: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古朴庄重,秀丽典雅。

该馆主要收藏三门峡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和自然资源标本,向世人展示三门峡自古至今灿烂的文化遗产和丰富资源。同时还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活动,反映三门峡市的建设成就、豫西地区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以及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治理黄河、开发黄河、利用黄河的历史概貌。

宝轮寺

13、宝轮寺位于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毁,唯塔独存。此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塔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型,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檐,秀丽俊俏。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有风铎(铁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临远眺,观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景。

陕州风景区

  

14、陕州风景区位于三门峡市区的黄河岸边,是在古陕州城遗址中建设起来的河南省最大的城市园林。陕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古代就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周文王之弟召公曾封此邑,教民于甘棠树下,民感其德,建祠纪念,故陕州又称甘棠旧治。

据史书记载,陕州古城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很大,形势险要。历史上有名的夏商征战、周召分陕、假虞灭貌、秦晋之战等典故,无不见证于此。以后历代兵事频繁,城池多次被毁,又多次复建,一直是州郡、县治所在地。由于地处进出中原的咽喉地带,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兵家必争之地,统治者多派能员干将治理。唐太宗李世民、韩愈、杜甫、柳公权、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杜牧等以及宋代政治家司马光、王安石,金、明、清代许多文人志士都先后游于此。唐西台侍郎上官仪、昭容上官婉儿的故居在城东北隅上官巷,北宋诗人魏野的草堂在城东三里桥村。城西是太阳渡,城北是万锦滩,城内有羊角山、钟鼓楼、宝轮寺、文庙、关庙、禹庙、召公构、蛤蟆泉、石牌坊等古建筑。1960年三门峡大坝拦洪后,由于陕州城地处原高坝深库设计的淹没区,居民全部搬迁,使这里变成一片空地。现在已被开辟为风景区,古陕州城的轮廓依稀可辨,宝轮寺塔、石牌坊等古迹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15、

仰韶大峡谷

仰韶大峡谷位于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祥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北邻黄河小浪底库区。峡谷全长50余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有各类自然人文景观500余处。已初步探明仙峡、神龟峡、龙虎峡、金灯峡、卧羊峡、悬棺谷6个景区。仰韶大峡谷以险、奇、幽、雄为特点,备受游客青睐。仙峡绝崖对峙,苔藓满石,瀑流飞溅,险峻无比;神龟峡潭泉相连,奇石妙生,群峰竞秀,秀美如画;龙虎峡古木遍布,洞庵迭现,曲径通幽,苑如仙境;金灯峡峰回水转,奇峰陡立,气势恢宏,壮美如歌。大峡谷步移景换,时迁景异,堪称世外桃源,天然氧吧,潭瀑大观,奇石宝库。

其资源类型多样,组合完美,为国内罕见,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项目区距南闫公路15公里,距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50公里,距洛阳飞机场110公里。景区距郑州、洛阳、西安、三门峡、运城等周边大中城市均在3个小时车程之内,交通十分便利。

 

七里古槐

 

16、在陕县东观音堂镇七里村,距三门峡市43公里。树高24.4米,树围8米,树形奇特,挺拔苍劲,群众称其为龙头凤尾。古槐旁边的小河两岸,有龙山和商周文化遗址。由于它地处古代交通要道,传说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勒马观古槐,欣赏赞叹古槐的雄姿,长时间不愿离去。至今,游人至此常驻足观赏、摄影留念。

 

 

 

17

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大坝距市区14公里,属国家3A级旅游区。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4月13日开工兴建,1960年10月大坝建成蓄水。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土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为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0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

三门峡大坝工程之大,气魄之雄,当时在我国首屈一指,也为世界瞩目。以后,工程又进行改建,库区淤积大为减轻,进出库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并可控制黄河流域面积的91.5%。仅发电一项,截至1986年已全部收回国家对这项工程的投资。由于三门峡大坝的缘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库区正常蓄水时,黄河便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18、黄帝铸鼎原

黄帝铸鼎原

位于灵宝市阳平镇,距三门峡市80公里,国家2A级旅游区(点)。《史记·封禅书》记载,古时荆山一带灾情严重,黄帝闻讯从昆仑山来到荆山察看。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相传黄帝铸好鼎,黄龙来迎黄帝升天时,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让他走,有的牵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脚,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龙皮、拔掉了龙须。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铸鼎之地,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黄帝陵高300米,长5000米。岭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米的土堆,传为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由于这里位于长安古道,函谷关和潼关两雄关之间,屡遭战火毁灭,但历代都曾进行过修复和重建。现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祀劝柱、阙楼等,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铜鼎。

19、函谷关

函谷关

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国家3A级旅游区(点),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20、

高阳山景区

高阳山景区位于陕县新县城南部,东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西距三门峡西火车站3公里,景区占地1050亩。

高阳山原名温塘南山,据历史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封虢,在城东(陕州)建都,取名上阳城,虢国城域则依上阳,相应取分为山之南莘原之北为下阳,西域卧龙滩为高阳,温塘南山即取名高阳山。高阳山名胜古迹颇多,民间传说故事优美动人。景区内刘秀峰之立地支天,光武洞藏龙卧虎,温泉水祛病强身,真可谓:刘秀峰、王莽寨、曹祖池风水宝地;姚懿碑、王建诗、摩崖像别有洞天。新建的十个极具异国风格的温泉浴池,将使你领咯到农郁的“泡浴”文化,789个台阶的天梯寓意深刻,直入云霄;沿天梯拾阶而上,登临恋乡亭,九曲黄河尽收眼底。

21、

虢国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位于三门峡市区北上村岭,是在取得惊世发现的虢国贵族墓葬群的中心区域建设起来的一座综合性、全面展示虢国文化的博物馆,由虢国春秋、虢国出土文物展、梁姬墓出土文物展、虢国车马坑展几个专题展馆组成。虢国贵族墓葬群总面积58万平方米,在经文物部门钻探的14万平方米内,共有各种贵族墓葬142座。其中,大中型墓葬19座,车马坑12座,其它种类的祭祀坑50余座。

在已发掘清理的9座墓葬中,有国君墓2座,太子墓1座,姬妃墓1座,车马坑2座。共出土铜、铁、玉、石、金、陶、木、皮革、麻布等九大类文物17000多件。其中出土的大型青铜礼器200余件,大部分铸有铭文。缀玉面罩被确认为春秋战国“瞑目”的祖型。玉组串饰为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出土的八件甬钟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唯一完整的一套。由十二件金器组成的黄金带饰为周代考古中所罕见。大量珍贵兵器,尤其是玉柄铜芯铁剑的出土,被确认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它的发现将中国冶铁的年代上溯了—个多世纪,堪称“中华第一剑”。

虢国贵族墓地的重大发现,对研究虢国乃至西周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冶金、交通、纺织、古代战争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虢国贵族墓地出土文物在1990年、1994年连续两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古秦赵会盟台位于渑池县城西南1公里处,在渑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

古秦赵会盟台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双方可在渑池会盟。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这时,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人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盟台饱经沧桑,历代修葺不断。1941年国民党陆军军医监郭昌锦主持,卫立煌、章士钊等赞助再修会盟台。台呈梯形立体,四面各砌石阶,顶部竖一锥形碑塔,东面镌刻蒲城寇遐隶书"古秦赵会盟台"六个大字,其余三面镌刻的是章士钊的《唐多令·景蔺》词一首以及立煌、郭昌锦各自僎写的《重修秦赵会盟台记》和《重建会盟台记》。可惜这些建筑均遭破坏。

23、

豫西大峡谷风景区

豫西大峡谷风景区位于豫、秦、晋三省结合部的三门峡市卢市县官道口镇境内。卢氏是一个具有2116年历史的古县,属我国河洛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相传,秦末博土卢敖避战乱于熊耳,炼丹治病,扑灭瘟疫。死后百姓立庙祀之。至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即以其姓氏命为县名。

 

卢氏旅游资源丰富,因其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兼具南北风情,境内有山雄、水碧、林茂的玉皇尖森林公园,全国独一无二的汤河温泉裸浴,幽险神奇的九龙洞溶洞,还有我们十里百瀑、山水秀美的豫西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