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家安全观系列访谈之三文化安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13:52
新国家安全观系列访谈之三
抵御霸权主义文化、极端主义文化和民族分离主义文化的攻势
文化安全:捍卫无形的国防
2005年03月19日 00:13:57

本报记者 赵飞鹏

 

.NoUser { } .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left } .Sub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Intro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Small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Author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Sourc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Abstract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编者按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国家已经有25年的和平时期,和世界上很多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和民族一样,除了国家和军队要准备战争,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大众与国防之间的心理距离、物理距离日渐疏远,国民的国家危机意识淡漠。

  近年来,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威胁的兴起,预示着信息革命时代的国家安全威胁不仅来自外部,更来自内部。这也迫使世界各国的国防观念必须实现战略转型。一些军方专家认为,我们必须突破那种以军队为主体,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建立起一种以政府、企业、大众和军队为主体,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国防观,即新国家安全观。专家们认为,在我国公民中广为传播并使其逐步树立起这种新的国家安全观重要而且紧迫。

  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推出“新国家安全观系列访谈”,今日刊出第三篇―――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来自香港的特邀人士何志平委员的提案《发展文化以增进国家文化安全》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何委员提出,新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赛,是军事竞赛,是经济竞赛,同时也是文化竞赛。

  他认为,二战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开始大步向前,但几十年后,很多国家落后如故,一些国家则后继乏力。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终是文化在起作用。何志平认为经济力量是由多元力量组成的,这些力量要发挥总体功效,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政策必须得到文化力量的支持。因此,他呼吁重视人才,营造一个创意社会,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进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与此同时,一些军方专家也疾呼,“试想,一个美国大片充斥大街小巷,人人以子女在美国为荣,这样的民族怎能与美国对抗,他们早从骨子里丧失了民族意识和抵抗意志。相反,弱小的犹太民族能历经多年的世界大离散重新聚集到一起,靠的就是不灭的犹太文化。所以,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安全,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形势如何,记者专访了国防大学国家安全问题专家林东博士。

  问:林老师,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安全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因为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而不会导致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直接后果。那么,您能不能解释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安全,它包括哪些因素呢?

  答:从根本上讲,文化安全就是以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安全。

  历史上,很多民族消亡了、沉沦了,不是因为其人种不行了,而是他们的文化灭亡了、落后了或屈从于其他文化了,从而导致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基础坍塌,国家机器无法建立强大的国防和推进社会的发展。

  我们看美伊战争,为什么伊拉克输得这样惨,军队和政府一夜之间全部蒸发,实际上这不只是军事失败的原因,更是其民族文化日益颓废,导致在战争面前民族凝聚力丧失的结果。这是没有文化安全导致国破家亡的最好例证。

  问: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交流、冲突、融合,在构成生机勃勃的文化交流图景下,也有文化的冲突与对抗,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文化安全都受到哪些威胁?

  答:冷战结束以来发生的战争都带有浓郁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无论是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美国对南联盟发动的科索沃战争、美国发动的新一轮伊拉克战争,还是俄罗斯对车臣分离主义的反分裂战争,美国对朝鲜、伊朗、叙利亚等其所称之为“邪恶轴心国”的压制,都是以意识形态对抗为中心的。

  因此,不难看出,文化斗争正在扮演国际斗争的急先锋,全球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其他领域,任何认为冷战结束以来意识形态斗争弱化和文化趋同的想法都是幼稚的。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文化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霸权主义的文化扩张;二是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文化和各种不健康文化的腐蚀;三是民族分离主义文化造成的文化分裂。

  问:什么是“文化扩张主义”,一般什么样的国家会推行文化扩张政策?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和民族作为“文化扩张”对象呢?

  答:推行“文化扩张主义”的国家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迫使其他的文明臣服于自己的文明,用自己主导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等来统治世界。

  当今,凡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和执行扩张战略的国家,无论是全球性的,还是地区性的,都在搞文化扩张主义。他们一般选择三类国家和民族作为“文化扩张”的对象:一是他们认为现实的或潜在的对手;二是具有重大地缘战略地位或拥有丰富战略资源的国家、地区;三是其他文化主体群中较为脆弱的国家、民族,他们是文化扩张的战略突破口。

  问: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实施文化扩张、文化侵略、文化殖民的时候,一般会采用哪些手段呢?

  答:总的看来,表现方式不外乎三种:

  首先是文化歧视。举个较近的例子,2004年12月初,广电总局发出通知禁播名为“恐惧斗室“的耐克球鞋广告,在这个广告里,一位美国球星饰演的男主角先后打败了道人、“飞天”、龙等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形象,实际上此类宣传就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色彩。

  其二是武力颠覆和制裁。扩张主义者对那些对着干的国家有时直接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于南联盟、伊拉克,以及现在对于叙利亚和伊朗都是如此。

  其三是发动“天鹅绒革命”。西方在总结对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经验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这就是在别国内部以和平方式转移政权,这种革命不发生流血冲突,好比天鹅绒般滑顺自然地建立亲西方的新政权。这种方式对文化扩张主义者来说是代价最小的,因此,也是今天国际政治斗争中最活跃的现象。

  问:受到文化扩张、文化侵略、文化殖民的国家或民族一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种侵害太深之后将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危害?

  答:文化扩张从来没有像扩张者推销的那样给其他文明带来福音。文化扩张主义的影响就像一个毒瘤寄生在受侵害的国家文化肌体上,长期潜伏,慢性发作,一旦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就急性发作,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致命性威胁。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今年1月抨击发生在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天鹅绒革命”时指出,“类似的革命导致了全社会政治和经济动荡,迄今还没有一场革命真正带来了积极成果”。

  问:有人认为,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相比,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文化不存在有形的疆域,任何固守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做法都是消极的,任何想通过“闭关锁国”政策来抵制外来文化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清朝末期的惨痛历史就是明证。文化必须是开放的,这样才有竞争力、抵抗力和生命力。

  我想首先,只有主动地推进文化的进步,才能最有效地维护文化的安全。因此,我们需要用发展文化的思想来维护文化安全,而不是被动的给民族文化“站岗”。

  其次,我们要提高中华文化的包容力和传播力,与其他文明合作建立世界文明的新秩序。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不断的深厚伟力,就在于她无比强大的包容力,这是西方自叹不如的。

  其实,西方扩张主义在输出“民主、自由”的同时,也在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从海湾战争中《孙子兵法》战场上美军指挥官人手一册,到太极拳、中国功夫风靡欧美大陆,现在中国的春节也为西方大众广为接受,这些都是明证。

  问:世界上保护自己文化安全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国家或民族有哪些?这些国家或民族采取什么方法来做到这一步呢?

  答:凡是对文化安全有自觉认识的国家和民族都能主动地保护自己的文化,而不会默然地对待文化被侵蚀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弱小民族的民族意识特别坚强,比如以色列。

  犹太民族虽是古老的民族,但却是一个小民族。这个民族形成不久便遭受外族入侵、全球流散,在20世纪几乎被法西斯灭绝,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但二战结束后不过1年,这个所剩无几的民族居然在贫瘠的土地上重新崛起,靠的就是犹太教不灭的信仰和古老的希伯莱文字。

  以色列把古老的犹太文化与西方文明进行了接轨,使其文化、制度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匹配,在沙漠上建立起绿洲之国,其成就为西方文明所赞叹。现在,欧盟的成立也象征着欧洲文化的觉醒。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