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漢字:民間學者新解甲骨文(組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2:13:43

发现汉字:民间学者新解甲骨文(组图)

唐汉在周公大墓考察

东巴象形字 

埃及象形字

 

天干地支是怎么来的?本来是什么意思?中国人都熟悉汉字,可是关于汉字的来源和原初意义,没有几个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自甲骨文字1899年出土至今,仅1000多字得以破解,余下的3000多个字依旧金门深锁,被称为天书

  关于古文字学,据统计近100年来,发表文章、著作的有4000人之多,涉及16个国家和地区,相关书籍、文章共有13000余种,成了一门国际显学。甲骨文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的研究成果被奉为圭臬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学者开始在艰深神秘的上古文字领域挑战许慎、郭沫若。西安民间学者唐汉就是其中一位,最近他出版《发现汉字》一书,提出从汉字字根入手,从逻辑学的角度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起源和流变,通过建立汉字学的元素周期表,使汉字学成为一门具有逻辑依据和判定标准的科学。

  与此同时,海外学汉语热蔚然成风,汉语难教难学的问题仍然亟待突破,国学热席卷中国的今日,古文字学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汉语文化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唐汉的学说尚需时间考验,不过,他的梦想——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会常用的三千汉字,令普通人也能亲近汉字学,不能不说代表了很多人的期望。

  -唐汉专访

  像元素周期表一样构筑中国汉字学的逻辑大厦

  只要你认知300个字根,所有的汉字都可以迎刃而解。

  记者:您的新作《发现汉字》声称从汉字字根入手,以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揭开造字之谜,角度非常新颖,能给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字根与汉字构成的关系么?

  唐汉:我对汉字字根的定义是:字根是汉字的基本零部件,是一类有物象场景支持,可以完整表述思维概念,用来构建汉字的最小最基本的表意符号。比如代表太阳,也可以表示目标字根;吝、产、彦、交、紊、虔、闵等字的通用构字符号,文在其中表示生殖;又如对的诠释:上为目标字根(日),下为直出字根(十),再下是表示脚印的止。的本义就是前往方向正确。

  今日的众多汉字,由大约300个基本字根构成,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只有大约300个,这完全符合奥卡玛剃刀这个简易性原则(即复杂的事情往往可从最简单的途径解决)。只要我们认识了字根,了解了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所有的文字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像庖丁解牛一样。

  记者:是否可以这么说,每个汉字都可以通过字根的解析,举一反三地推导出它的原初意义?这么做会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后果?

  唐汉:你问得非常专业。字根学就像汉字学领域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样,比如字,作为字根的含义是直上直下,例如字,可以拆为字和字,代表从口中直说出的话,又引申为说过的话已经发生的事过去的意思。是一个字加一个代表鸟雀类意思的字根,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可以直接从空中猛扑而下的鸟,即鹰隼之类的猛禽。字,甲骨文中的这个字是一只眼睛在上面,下面有个字,郭沫若说,民是刺瞎了一只左眼的奴隶,但我认为,根据字的字根意义,应该是指眼睛往下看(不敢直视)的被统治阶层。 

过去的文字学说:有技术、无科学  

 

  记者:其实在这本《发现汉字》之前,您就以挑战郭沫若、许慎的口号,出版过一系列关于解字的书,并提出过一些惊人之论,比如字,郭沫若认为源于花蒂说,今天学术界普遍持祭祀说观点,而您却认为是源于女性祖先。还有十二地支,您的意见认为是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孩子出生的全过程。这些说法都引来了不少质疑,您觉得您的研究和过去学者的研究分歧在哪里?

  唐汉:我认为,由于许慎写《说文解字》时没见过甲骨文,而郭沫若研究甲骨文时尚无今天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使两位大师的研究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他们受传统士大夫观念的影响,在研究字源、字义的一些观点上往往囿于圣贤所云,未必符合历史原状和本义。例如地支十二字,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孩子刚刚从母体中露出头来的样子,是孩子出生后紧攒的小拳头,字,郭沫若解释为双手拿着弓箭(像矢在弓上之形)。而我的解释为:字上部的三角乃是胎盘,中间两边各有一手,表示小心翼翼接引胎盘的下落。因而可知,的本义为导引,即的初文。还有字,上面是一个倒三角形,恰似女性阴阜的造型,下部如流淌状的三条竖线,代表着女性每月一次的经血。所以,我提出字的本义源自女性经血来临,表示在这短暂时期的性交禁忌,乃是女性权利的第一伸张。上古时代的先民由于生存条件所限,把两性和生育看得非常重要。

  记者:古文字学领域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分歧,以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您认为某个字的原义一定存在一个最终的正确答案么?

  唐汉: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唯一性的。汉字有自己的历史生成,有内在的逻辑依据。只有在逻辑导引下的实证,才能够渐趋走向科学。当我们翻开《说文解字诂林》,《古文字诂林》之类的大部头著作后,通常的感觉就如同进入了奥斯亚吉的牛圈。新说来了,旧说不去,每个学者似乎都能自成一家。汉字解读没有了据以判定是非的方法,更没有真理的判定标准。学者们全凭个人喜好及师承偏见来选择对错,我觉得这不仅是古文字学领域,而是整个中国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通病。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指南针而没能揭示磁场作用原理,为什么我们发明了火药而西方人却先于我们得出火药的化学公式及燃烧原理?都在于此。中国的人文学者偏重经验技术而缺乏逻辑学素养,重训诂而轻逻辑,这种状况离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二字相距甚远。  

  逻辑实证主义是科学建构的方法  

  记者:看了您的资料,有一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您特别重视深入到民间去采访,这种走出书斋天地宽的作法是否与您的记者经历有关呢?

  唐汉:是的。我坚信汉字来自于民间,是民俗文化的直接体现。我琢磨一个汉字的来源,不是一味地翻古书,而是深入到民间去看实物,跟老人聊天,或者亲身体验。我研究甲骨文,曾前后6次到安阳殷墟考察。比如,为什么字里加个,而不加别的牲畜呢?我在河南遇到一位老农,告诉我马从马厩里出来是跳跃着,牛是低着头,这才恍然大悟。

  古代的字,许慎认为是作为声符出现的。而古汉字的字中有松树和柏树的形象,为什么要用这两种树呢?我查了《本草纲目》,知道松柏本身就是药材,为了印证,我还亲自嚼了松柏枝。

  记者:古文字学领域一向给人的感觉是高深莫测,不敢轻易涉足,一些学者穷其一生也只敢说解读了某几个甲骨文字,那您凭什么就敢说自己的方法就一定对呢?作为一个文科师范生出身的无名之辈,一个小人物,为什么却敢于和大家叫板呢?

  唐汉: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文字大约有4500个,其中能够与现代汉语对应的约1000多个。在这些已经破解的甲骨文中,我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需要按照新的思路重新进行解读和会意。尽管新的解读不一定就绝对正确,但是旧的解读则明显地存在不能令人信服的地方。我接触甲骨文时间的确不长,但关键是找到了方法,有很多人一辈子研究出两三个字就能成教授,方法依然是错的,舍本逐末,这是很可笑的。我去南开大学参加汉语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学者都来了,本来安排了我讲话,但是我一看,有的人千里迢迢地拿着一两个字来发表演说,后来我就没发言。我想跟他们说,你们错了!关键是方法错了,你们是训诂学。什么是训诂学的路子?《四书》《五经》《说文》《尔雅》怎么说的,然后罗列了一大堆,就得出是什么字。中央美院民间艺术教研室主任乔晓光曾对我说,重要的不是证明了几个字,几个字对错都无所谓,关键是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的学说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不过我也建议,不妨来一次PK,觉得有疑问的学者可以上台跟我对讲。倘或存在谬误和错失,欢迎批评、指正。

记者:像刘心武的红学研究成果发表之后,曾遭到中国红学会多位专家的严厉斥责,您在古文字学领域是否也感受到某些类似压力、曾遭到不屑?似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大家公开出面指责您。

 

  唐汉:这些年来,我得到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教,像社科院历史所的宋震豪先生,河南大学著名甲骨文学者郑慧生,南开大学的向光忠先生,武汉大学的夏渌先生,太原师院的白双法先生等人,都曾给予我涓涓指教。学界泰斗任继愈先生让我不要妄称权威的教诲都使我终身受益。我的理论发表不久,学界还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也许是一些大家不便说话而已。  

  汉字学也应掀起热潮  

  记者:您曾经说过,您研究文字学一个直接的动力是想解决学汉语难的问题,那么您有没有尝试把自己的作品当作教材进行试验?

  唐汉: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现在也有外国的学生跟着我学习汉字。国外一家调研机构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论是:汉语是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语言之一,而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文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曾经说过:谁能解决汉字的难识、难论、难写这个三难问题,无异于是放了一个原子弹。找到汉字内在的逻辑构成,寻找汉字的系统发生之秘,就是为解决汉字三难开创出一条通道。我国每年有大约2000多万孩子入学,他们在小学六年中学习1840个汉字,中学六年学习大约1500个汉字,文科大学生的识字量大约在五、六千左右。现今,每年都有5万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字;国外,有5000万华人为他们的子弟学习汉字而发愁。把数千个汉字散布开来,一个一个地教和学,识和写,显然是一种低效而且十分痛苦的事情。但运用字根法,学生顺藤摸瓜便能找到每一个汉字的造字由来,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学习汉字。

  记者:现在大家都把北京奥运作为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个绝好的机会,您在这期间有何打算?

  唐汉:我想到北京去办一所类似新东方那样的学校,推广我的教学法,让学龄前儿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学会1000个汉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学会常用的3000汉字。我有信心让外国人在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中学会常用的3000个汉字,每个汉字收费1美金。

  记者:您不怕别人说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牟利?

 

  唐汉:我觉得汉语教学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不用回避的话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汉字的国际通用率会逐步提高,美国的英语文化产业的产值每年大概是90亿美元,英国的英语文化产业每年大约有13亿英镑的产值。随着汉字学的日趋成熟,有统计显示到2010年,全球汉语汉字教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市场容量可望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我可以很坦然地说,我之前所有的研究都没有任何所谓项目基金,一直都是靠自己过去的积蓄,我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研究者,没有为了名誉、地位、职称、子女之类的事屈膝求人,我觉得我的路子是对的,靠研究和普及汉字科学获取应得的报酬也没有什么不对。

  记者:您曾提议筹建汉字博物馆,又正在筹划写一部类似于《Discovery》的、有关汉字的电视专题片,这些计划现在进展如何?您认为汉字学能像百家讲坛热一样深入民间么?

  唐汉:筹建博物馆并非我一人之力可以办到的,我只能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方案和建议。我理想中的博物馆,应该像迪斯尼乐园一样,借助很多高科技设备,让游人参与互动,比如知道自己的姓氏起源等,在快乐中了解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我计划的专题片已经完成初稿,希望像《Discovery》一样通过场景复原、出土文物印证、专家访谈来加深大众对文字起源的了解。

  现在不是国学很热吗?改革开放使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公众才能有心思来回顾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百家讲坛》不是掀起读史热、读经热?汉字学当然应该在民间也掀起一股热潮。顺便告诉大家一句,唐兰先生等古文字学家在20世纪告诫年轻人,古文字十分艰深,不可轻易涉足的话语是不对的。因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说:研究汉字,首先要使汉字非神秘化。为什么非得把汉字弄得高高在上,而不能是通俗亲切呢?汉字并不难学,既生动又有趣,这是我想传达的首要信息。  

  唐汉其人  

  唐汉,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汉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汉族、属龙,已过知天命之年,大学的专业是中文,自学哲学、经济学。曾做过记者、编辑,后下海经营了一家文化公司,做过十年书商。因偶然机遇与山西大学语言文字专家白双法结识,并由此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头钻进故纸堆,研究起甲骨文和金文。

  从1999年起,唐汉慢慢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出版了《中国汉字学批判》、《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著作,先后被《新民周刊》、《北京晚报》、《文化月刊》、新浪网等媒体报道。  

  民间兴起文字学研究热  

  李实: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原党委副书记,1983年离休后专心于甲骨文字的考释,第一本专著《甲骨文字考释》,于1990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甘肃省社科研究成果奖。1997年10月出版《甲骨文字丛考》,荣获甘肃省高校1997-1998年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李实根据新释九百余字甲骨文,形声字达70%的结果,提出了甲骨文形声字已较发达的观点。

  李蕴:沈阳灯塔县一位农民,称自己发明了一种把甲骨文的各个偏旁部首数字化来解释甲骨文意义的方法。1995年,李蕴有关甲骨文的专著《甲骨文字说解》出版,引起学界关注,褒贬不一。李蕴已被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聘为甲骨文研究员。

  潘岳:徐州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于1999年出版了《三千未译甲骨文集解》一书,称用了近40年功夫将3000未释甲骨文全部破解。作者认为:全部甲骨文字都是卜辞,是殷商600年占卜文化的信息载体,甲骨文中有800多字是殷商以前的文字,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到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唐汉:2001年,唐汉的《汉字密码》出版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先秦研究室主任宋镇豪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作了如下评价:唐汉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能自成一家之言,自圆其说。但涉及到两性文化的一批文字,有些是望文生义,有些文学色彩比较浓厚,需要经过文字学史和社会学史的检验。宋镇豪说:这本书把甲骨文从高深的殿堂推向平民社会,进行普及,这是一般学者不愿意做的,能做这件事,对社会是一个贡献。

  李土生:2007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曾在部队任作战参谋的李土生,出版了10卷本《土生说字》。丛书精选了一千多个常用字和通用字,将之分为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伦理、养生、命运、宗教、建筑等十类。每个汉字的解说从拆字开始,以文化阐释结束,受到文怀沙、黄苗子、季羡林等文化名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