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41:47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万  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的首要位置。全国科技工作者为此备受鼓舞振奋,深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决心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抓住和用好我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贡献。

    一、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同我国将自主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第一,在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来带动产业崛起,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十五”初期,我国以攻克计算机芯片设计技术为突破信息技术瓶颈的战略主线,以“龙芯”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研发成功,结束了中国计算机有机无“芯”的历史;以“银河麒麟”计算机服务器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取得,为国防信息化建设及国家信息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芯片技术、基础软件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扩散、渗透,多媒体领域的“星光中国芯”、“信芯”等研制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多媒体产业和无线通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在确保重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鼓励并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例:随着芯片、软件技术的自主创新,我国机床领域的核心部件——数控中心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中高端数控机床进口增速由40%下降到10%左右,数控机床自给率大幅提升,并逐渐成为出口大国。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扩散,工业化与信息化将紧密融合,我国工业将由大变强,现代服务业将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多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孕育新的产业方向和经济增长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当前,由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引领的生物经济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十五”初期,我国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到目前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已达4600亿元,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引发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

    战略性产业关键技术的超前部署,促成了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成就了先进产品的集成创新,催生了新的产业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效益尚未充分体现出来。面对这一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来加以解决。未来15年,我国将实施大型飞机、探月工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核心技术依赖于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真正使科学技术成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

    二、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决定了科技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有关研究表明,未来20年,即使我国继续保持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左右的投资率,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不可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的目标,更谈不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就是科技进步主导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吨钢综合能耗从1990年的161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741千克标准煤,关键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连铸、高炉长寿、高炉喷煤、转炉、连轧化和综合节能等6大关键共性技术,优化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之所以能成为我国调整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与其遵循依靠科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在关键领域和核心制造技术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重点突破是分不开的。

    此外,在全球化条件下,技术创新体系、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产业区位布局和产业组织与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制造业全球转移如火如荼。知识的创新、生产、流动与应用成为当代经济活动的核心,以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率、高知识密度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当代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及特征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得到极大体现。

    1991年,国家正式批准建设高新区。2006年,全国53个高新区实现经营总收入43320亿元,工业总产值35899亿元;工业增加值852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4%,有21个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的30%以上。2006年,国家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为0.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22吨)低34.3个百分点。国家高新区内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到国家总量的54.6%,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46.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占31.7%,实现了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高新区促进了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使科技成果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2006年,53个高新区聚集了全国一半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70%的产品技术源于区内企业;聚集了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从业科技人员98.6万人,科技经费支出总额占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35.1%,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56.8件,为全国最高水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改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拓宽自主创新的战略视野,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经济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一是要加强行业和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二是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发展领域,使经济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雄厚的基础,努力把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三是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联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相关产业链发展。

    三、充分认识科技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对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弊端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我国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科学技术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力量,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科技的进步为解决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在主要粮棉等大宗作物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突破,产生了超级杂交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农业技术成果,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第二,人口与医疗卫生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人口控制与优生优育的技术进步,为实现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重大疾病以及艾滋病、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能源和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为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能源领域,石油勘探、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技术、节能减排应用技术,以及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为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在交通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引领了所在行业技术进步的潮流,对节约资源、能源,改善气候、环境做出了贡献。

    未来一个时期,围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将加大对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科技奥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防灾减灾等;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在促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效避开资本挤出劳动这个工业化过程的世界性难题,发挥科学技术在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总之,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职责,努力使大量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千家万户,让亿万群众共享科技发展的福祉。

    四、抓住和用好科技进入重要跃升期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到重要跃升期,形势好,机遇大。一是党中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科技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三是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原始性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成败的重要标志,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一个基础条件。这都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我国科技工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和用好科技进入重要跃升期的战略机遇,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在战略安排上,要科学分析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认真把握科技工作的重大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各项任务和部署。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快实施《规划纲要》确立的16个重大专项,提高科技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问题的战略能力,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力争实现重点跨越,促进相关战略产业的形成。在计划部署上,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统筹近期和长远的安排,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全社会的科技资源,选择若干关键重点领域,力争取得突破。在政策方面,把重点放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制约自主创新的主要政策问题上,突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结合,加强经济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力度,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促进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对加强科技行政部门自身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不久,科技部党组做出了开展科技工作重大专题调研的决定。这是前瞻性的决策和部署,也是一项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我们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准确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事业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出发,认真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形成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部署。

    (作者:科技部部长)

万 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万 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成思危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 人民日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结构调整 创新型国家建设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着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发区--人民网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六大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六大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六大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攀钢自主创新能力首次进入央企前20名 胡锦涛2006.1.9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胡锦涛2006.1.9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提高西部地区金融创新能力 韶关市浈江区经贸局贯彻落实省、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情况汇报 集成创新资源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刘燕华: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经济报告--以改革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第一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