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车改反思舆论“洁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6:57:42
从杭州车改反思舆论“洁癖”(2009-08-20 19:12:36) 标签:公车改革 舆论洁癖  分类:原创评论   辽阳弓长岭区车改因区长一年补8万元引起争议而被叫停;大庆车改停滞,有些部门退回从前,继续购买公车;杭州市强推车改,但单位一把手多持抵触、观望态度。杭州市委副书记、车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叶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车改本意是消除“马路上的腐败”,杭州车改是自讨苦吃,希望社会包容。   公车改革之难,几乎难于上青天。公车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触动的是各级官员的既得利益,岂有不难之理。但是,每年几千亿元的公车消费必须遏制,公车改革再难也不能走回头路。杭州的叶明副书记说“车改离不开领导的支持,我们需要自上而下的动力”,依我看,公车改革更离不开社会舆论的支持,同样需要“自下而上”的动力。   而恰恰在这方面,我认为社会舆论有值得反思之处。辽阳市弓长岭区的车改,区长一年车补高达8万元,确实有“权力自肥”之嫌,理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但是杭州车改呢?市局级干部每月车补2600元,凭心而论,这样的车补并不高。那些一把手们每月实际工作日估计有26天左右,平均每天100元的车补,在杭州也就够上下班打车之用。关键是,对于一把手而言,出门打车或驾驶私车,总没有随叫随到使用公车方便、有面子,即使每月车补略有剩余,他们也会觉得不划算,觉得车改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恰恰说明,杭州车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改革的诚意,其制度设计(车补不能提现等)也相当煞费苦心,其实际效果也不错,可以节约1/3的经费支出。   可以说,杭州车改尽管并不尽如人意,却是迄今为止最“动真格”的车改。但社会舆论是如何对待杭州车改的呢?仍然是质疑、批评甚至冷嘲热讽,“2600元车补比一个普通职工的月收入还高”、“领导干部为什么不能乘公交车上下班”等高蹈煸情却虚妄意气的评论占据主流。我能理解批评者的一片好心,但基于目前的现实国情,这样锱铢必较的质疑和批评却是一种舆论“洁癖”,奢求车改一步到位,梦想车改一下子就能彻底革除官员特权,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这样的质疑和批评振振有词、堂而皇之,但实际效果如何呢?   实际效果是杭州车改在舆论批评中开始“回潮”——是啊!如果我是杭州市某单位的一把手,我也会抵触这样的车改:明明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损了,却没能赢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更没有赢得半点掌声,索性就不要改了,那些不搞车改的地方政府不是过得挺滋润的吗?他们反而不会受到批评;而力推车改的杭州市有关部门,也会在舆论铺天盖地的批评声中,觉得吃力不讨好,从而失去坚持车改、深化车改的动力。   如果社会舆论不是如此苛刻,而是多着眼于现实,着眼于进步,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哪怕给一些稀稀落落的掌声,情况也许会完全不同:力推车改的有关部门会坚定信心,会受到鼓励从而进一步完善车改;而抵触车改的官员会受到舆论批评,舆论压力会让他们有所忌惮,不得不接受车改。如此,领导支持与舆论支持相互配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贯通,车改才有望不断前进,而不是犹豫不决,甚至走一步退两步。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公车改革更是如此。对于那些真诚但并不完善的改革,社会舆论不妨多一些宽容、理解和鼓励,将之作为改革继续前行的动力。离开了社会舆论的支持,公车改革就会半途而废,难道我们要任由每年几千亿元的公车消费继续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