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慈善行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02:45
  

金融危机下的慈善行为

金融危机突如其来,从政府到民众,从跨国公司到中小企业,金融危机给各行各业都蒙上了灰色阴影。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慈善事业,无疑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利润大幅缩水,甚至负利润,中小企业艰难度日,就连大企业也开始精打细算,做好了过冬的准备。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公益慈善计划是否会随之调整?……
就此问题,本刊专访了阿斯利康高级副总裁吴浣苓。

吴浣苓:一个企业的经营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精打细算。追求效率与效益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之一。企业要盈利,就必须精简机构、减少官僚主义、向管理要效益。然而,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不会忘记,盈利必须建立在企业对社会尽到责任的基础之上。关注弱势群体、为慈善出些力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正如一个负责任的个体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减少责任心,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的慈善行为也绝不是短期利益驱动下的作秀,而是由企业内在的慈善文化驱动的持续长久的自觉行为。

另外,从慈善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慈善不仅仅局限于捐钱捐物,它还包含了捐出时间、感情和劳动。所以,企业的慈善行为应该有更丰富的外延,其多样性的自然本质同样不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好坏而改变。
      阿斯利康是一家具有高度企业社会责任的跨国制药企业。对中国,我们有长期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规划,并且每年拨付专款用于执行各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阿斯利康始终重视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无论是与政府机构的合作,还是对保护环境的承诺,抑或社会公益事业。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阿斯利康对社会大众的庄严承诺绝不会改变。

[建议]

吴浣苓:金融危机给基金会的募款和项目运作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基金会的运作层面来看,建议基金会精简机构,减少全职人员,增加志愿者,以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和规范。

从募款层面来看,建议基金会灵活采取各种募款方式,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全社会营造扶困济贫的社会风气,让慈善行为上升为集体的公众行为,而非企业或者少数有钱人的垄断行为。在香港,慈善募捐早已走上街头,并已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成为一种习惯,这与香港健全规范的公益管理机制以及长期以来对公众的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另外,慈善机构应提高慈善活动的组织水平,丰富公众的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如香港的“卖旗”活动,无论捐多捐少,只要参与,就会得到 慈善活动标志,作为鼓励,这一活动深受民众欢迎。

从慈善基金的管理层面来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机制。我们应尽快改变当前国内慈善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状,以建立真正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慈善机构。另外,尽快建立权威的公益评估监管机制也同样重要。如对慈善机构日常运作是否健康、慈善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善款流向及落实情况等做出定期的评估并对外公布等。这不仅可以督促慈善机构规范运作,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公众对慈善运作的信任。很难想象,在公众不相信慈善机构的情况下还会慷慨解囊,而全民参与的慈善文化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