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岁月 ———即墨市改革开放20年成就回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05:03


青岛新闻网  2004-06-21 03:32:01
页面功能  【“挑刺”和评论 】 【大中小字】【推荐 】【打印】【关闭】

1984年5月4日,青岛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这为青岛市郊的即墨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20年间,中国针织名城、全国百强县(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省级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市等数十项桂冠花落即墨。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令人振奋,催人向上。
&nbs
p;   放眼即墨,全新的冲击,全新的感受:去年完成 GDP19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8亿元,居民储蓄余额78.1亿元,分别是1984年的27倍、20倍和78倍。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即墨市的民营经济已成长参天大树,撑起即墨经济的半壁江山
好事中老总毛延伟是即墨市民营经济的历史见证者之一。
1984年,毛延伟拿着借来的80块钱,骑一辆旧自行车赶大集,被人称作“服装贩子”。20年后,他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产品畅销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20多个国家。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他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如今,民营经济是即墨的一张名片。去年民营企业完成工业销售额90.1亿元,上交税收5.69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54.6%、43.8%。
即墨的民营经济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非议和歧视,一些思想活跃的即墨人带着大包小包,早出晚归,做起了小本生意。当时的县委决策层态度明朗,“不反对,不压制,看发展”,使民营经济茁壮成长。
1987年9月,即墨历史上第一个专业性批发市场———鹤山路服装批发市场建成。从此,民营经济和市场建设犹如一个孵化器,派生出众多市场;
2001年10月,投资3800万元的绣水街轻纺批发市场和投资8000万元的小商品城同一天开业……现在,全市已建立起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市场14处;
去年,青岛服装城与韩国、阿联酋和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即墨制造”已走向世界。“谁投资谁受益”,即墨市融资8.3亿元新建扩建市场138处,其中民间资金占60%以上,构筑起“江北最大市场群”。去年,完成市场交易额286.7亿元,相当于1984年的875倍。
市场群的崛起,为民营经济搭起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即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6.5万户,民营企业4578家。据统计,仅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16.9万人,占全市劳动力转移总数的39%。
为放水养鱼,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即墨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展开了接力赛:在认识上,放心、放手、放开、放活。在发展上,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和不限经营方式。从资金、人才、工商登记、子女入学、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严肃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的违规违纪行为。外地业户还每年登上了即墨市的领奖台。
即发、红领、亨达、好事中、一诺、红妮、红纺、瑞华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脱胎于市场,并依托市场成为知名企业。即墨市已涌现出136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和200家外向型民营企业,注册商标达600多件。2002年,“即发”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3年,“琴岛”电热毯获中国名牌称号。
民营经济的发展让即墨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干事的魄力也大了起来。去年,即墨市人均储蓄7300元,比1984年增长70倍。民企老板邵玉芹投资1320万元买断国营企业青岛第六面粉厂,在原厂址上投资6000万元建起同顺商贸城。青岛顺联公司以3亿元买下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青岛5号码头,开全国民营企业之先河。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三来一补”到高科技合作,从引资到“引智”,即墨市经济国际化步伐日趋加快。凤凰涅
不是神话。改革开放前,即墨市西北关村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不少人逢大集就拿着麻袋籴粮食。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该村改变了面貌。随着
12个内外资企业落户,村集体资产猛增到1.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6100元。幼儿免费入托(学),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住敬老院,老百姓过上了比城市人还潇洒的生活。
西北关村只是即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在开放风帆的拉动下,即墨市追赶经济国际化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1984年,即发集团与日本一株式会社成功地签定了第一个“三来一补”针织内衣贸易项目;
1990年,即墨市引进了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青岛正大有限公司;
……
面对大项目落地难,即墨市不止一次地感到:招商载体匮乏,已捉襟见肘。从1999年开始,即墨市掀起了新一轮开放冲击波。
2000年,新加坡创新龙源智讯园落户即墨,以生产 Mp3和声霸卡为主;
2001年,投资4000万美元的挪威大菱鲆鱼养殖项目落户即墨;
同年9月,投资8000万美元的韩国高丽钢线项目落户即墨。
从“一门式”招商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审批员”到“服务员”,即墨市积极转换政府角色,建设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服务政府,着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和富商的氛围。
20年间,全市引进外资项目1519个,总投资额达245.8亿美元,涉及机电、纺织服装等12大行业。仅进入新世纪的4年间,即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4倍,实际利用内资增长8.6倍,内外资的投入累计达到200多亿元,平均每年50多亿元。
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即墨市更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原皮尔·卡丹总设计师罗索力诺·特拉那来到了好事中,意大利的 F RANCORS来到了一诺;世界著名的服装工艺师 F IMGRUND来到了红领……
实施经济全球化战略,即墨市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抢占国际市场。即发集团先后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罗马尼亚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注册了“即发牌”商标。好事中在意大利的米兰建立了贸易公司,注册生产的“恩意堡斯”西装已成功投入欧盟市场……去年,即墨市出口创汇9.7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0.8%。就连农产品也赚起了美钞,去年农产品出口创汇1.07亿美元。
从发展公用事业到建设网络世界,从户籍改革到城市管理,即墨市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进了即墨地,脚踩两脚泥,吃着地瓜干,听着柳腔戏。”改革开放前,这令人心酸的顺口溜折射出几代人的无奈。大家盼望着即墨的美好明天。
转眼间,20年过去了。如今的即墨,到处流光溢彩,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强大的公路网、电力网和信息网四通八达;各类繁荣的供给市场和发达的文化娱乐设施应有尽有;碧树掩映、鲜花灿烂的市容市貌舒适宜人。
即墨市的巨变是从路开始的。20年间,公路长了600公里。1985年,烟青路和鳌蓝路城区段拓宽工程开工;1993年,济青高速公路通车;2000年,乳即一级公路通车;2001年,环海公路通车;2003年开工建设滨海公路即墨段。路在延伸,城在变大。原先步行一小时,就能围着县城转一圈;现在开着车也得走一小时半。
沿公路两侧热闹起来,一批批精品工程拔地而起。1984年,建设墨河公园;1985年,建设体育场……尤其是自1989年撤县建市后,即墨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2002年,建设开放式休闲广场;去年,建设新28中学和安居小学。目前,即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8%。
城市建到哪儿,电线架到哪儿。20年前,即墨市还有近百个村庄没通电。即使通电的村庄,一天也只能用几小时的电。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改造等工程的完成,即墨电力走在全国前列。现在,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即墨的夜晚变得更有诗情画意。
即墨“市”气渐浓,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2000年起,即墨市本着“农村人口城镇化,外地人口本地化”原则,适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入城门槛。目前,城区常住人口22.5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随着“湖北村”、“温州巷”等村落的出现,即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城”。
安居才能乐业。从1987年起,即墨市相继建起了新兴小区、安居小区、振华苑、德馨园、瑞纳鳌园等46个配套完善的居民小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比1984年扩大11平方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不再是梦,拣柴火做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集中供暖、供气,有线电视、电话、宽带把即墨和世界连得更近了。
以前建小区,楼间一般是水泥地,极少留绿地。现在,公共绿地、休闲广场随处可见。自1990年以来,即墨市年均斥资上亿元绿化城市,确保“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据统计,即墨市区绿化覆盖率几乎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住在即墨,吃在即墨,玩在即墨,乐在即墨,渐成共识。肯德基、青岛菜馆、小绍兴、草原兴发、重庆小天鹅、良友等一批高档饭店在即墨相继落户,带火了即墨餐饮业。同时,滑草、逛马山、泡温泉、打高尔夫等休闲娱乐活动,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即墨造城,建管并重。2002年,即墨市在青岛市首家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2003年,开始“三城并创”活动。目前,即墨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六乱”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已跨入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行列。
20年开放,20年辉煌。“发展就是硬道理”,在即墨市得到了有力印证。本报通讯员张正杰李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