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县]孔云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个视角刍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29:31
孔云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个视角刍论 作者:孔云峰 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级高级讲师 发布时间:2008-07-21

  [摘  要]科学发展写进党的十七通过的党章,是科学发展观目前的最高定位,而对其基本内涵的界说和历史的定位,体现了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将科学发展观纳入不同的范畴来思考,这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笔者列举分析了重要性、全面性、理论性、辩证性、明确性、针对性、紧迫性、艰巨性、基础性、关键性十个方面探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 新视角

  [作  者]孔云峰,中共重庆巫山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级高级讲师。至2007年底,已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表著述200余万字(出版论著10部、发表文章200余篇)。

   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的十七通过的党章,是科学发展观目前的最高定位,而对其基本内涵的界说和历史的定位,体现了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将科学发展观纳入不同的范畴来思考,这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探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

  1. 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一个发展。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以来,我们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大充分体现了全党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写进新的党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都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里的“指导方针”“战略思想”是目前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定位。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2.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来 “科学发展观”,并对这一理论作了精辟论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中全会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刻地论述科学发展观,2007年“625”《讲话》系统完整地论述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框架,十七大报告又作了深广阐述,从六个方面揭示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论是统筹兼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价值取向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六个揭示”,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

  由这个内涵的界定,我们应当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全面系统的,总的来说,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3.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性

  科学发展观绝非一种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观点、论点,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命题,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以理性思维对待科学发展观。

  第一,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一是从国际视角看,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二是从国内视角看,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地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等。三是从历史视角。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加快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成功经验。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谁发展和依靠谁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要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等等,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一是贯穿新的发展理念,即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利益。二是确立新的指导原则,即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三是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如“五个统筹”、“六个必须”。四是防止新的错误倾向,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讲GDP,又不唯GDP;既坚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又要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等。五是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即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以正确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认识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规律,通过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来认识发展规律,又依据发展规律指导新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强调统筹协调,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性思维。科学发展观用动态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主张发展是一个可持续过程,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思维。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认识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原理。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唯物史观人和自然界同一性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主体要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实现其自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把唯物史观这一基本思想高度概括为以人为本,并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性原理和人的全面发展原理。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成熟的思想理论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熟的思想理论,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使社会系统运行始终保持相对平衡,要求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强调改革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主张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主张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从科学发展观的两条主线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性

  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抓住科学发展观的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5.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性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五个统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第三,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和执行者。

  6.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从世界范围讲讲,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发展已经具备了许多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0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如果当时不果断地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改革开放,我们的政权就不会巩固,社会主义中国也不会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而又紧迫。

  7. 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然而,现在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总量增长,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甚至直接损害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结果,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人的收入并未相应增加,有些生活质量反而下降,幸福感反而减少。这些问题再不引起重视、再不下决心解决,不仅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甚至一些拥护改革发展的人也会变成改革发展的阻力。这是一个关系发展目的、执政能力的大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GDP的增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绝不能成为我们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针对的就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误区。

  8.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难点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艰巨性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但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不少同志习惯了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方式,要完全扭转过来不容易;过去我们很多的制度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但要形成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也不容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政策措施作保障,但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决策,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也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同时,科学发展观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之奋斗,而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同样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9.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

  评价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能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才能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可考核的客观标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适用的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科学全面,符合实际,有可操作性,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等多方面准确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指标体系的核算标准还应反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体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一些指标在权重设计上要有所不同,并在实践中进行动态调整。

  10.从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情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执政理念。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写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理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结合新时期的具体国情,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发展实际需要的一种科学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须见物见人,而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和控制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月21日,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2008年春季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开学典礼上讲话,勉励广大学员自觉弘扬和实践艰苦奋斗之风、刻苦研究之风、平民百姓之风,做一个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领导干部。这三风三宽,应当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一是“眼界宽”,即要有宽阔的马克思主义眼界、宽阔的科学文化眼界、宽阔的全国与全球眼界;眼界宽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底气。要善谋大势,以宽广眼光审时度势,不断提高科学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全局形势的能力。要在全国的大发展潮流中“顺势而为”,及时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抢抓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二是“思路宽”,即科学发展的思路要宽、改革创新的思路要宽、尊重实践的思路要宽;思路宽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底气。要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把“特别能创新”作为一种自觉追求。全面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消除“创新者风险大、不创新者风险小,创新者麻烦多、不创新者麻烦少,创新者受责难、不创新者挺自在”的现象,激励更多人勇于创新和探索,在全面达小康征程上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总结新鲜经验,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老问题要有新思路,对新问题要有新办法。只有通过思想认识的飞跃,才能实现工作思路的新突破。三是“胸襟宽”即要有为民造福的胸襟、求真务实的胸襟、清正廉洁的胸襟。胸襟宽,是提高政治修养的底气。要善聚人心,一切从发展大局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三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品格、姿态、风度、修养、胸襟、智慧、谋略、风气和形象。

  笔者秉承着更加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更加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以上多视角的思考、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作者:孔云峰,中共巫山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级高级讲师。

  [摘  要]科学发展写进党的十七通过的党章,是科学发展观目前的最高定位,而对其基本内涵的界说和历史的定位,体现了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将科学发展观纳入不同的范畴来思考,这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笔者列举分析了重要性、全面性、理论性、辩证性、明确性、针对性、紧迫性、艰巨性、基础性、关键性十个方面探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 新视角

  [作  者]孔云峰,中共重庆巫山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级高级讲师。至2007年底,已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表著述200余万字(出版论著10部、发表文章200余篇)。

   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的十七通过的党章,是科学发展观目前的最高定位,而对其基本内涵的界说和历史的定位,体现了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将科学发展观纳入不同的范畴来思考,这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探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

  1. 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一个发展。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以来,我们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大充分体现了全党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写进新的党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都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里的“指导方针”“战略思想”是目前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定位。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2.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来 “科学发展观”,并对这一理论作了精辟论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中全会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刻地论述科学发展观,2007年“625”《讲话》系统完整地论述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框架,十七大报告又作了深广阐述,从六个方面揭示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论是统筹兼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价值取向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六个揭示”,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

  由这个内涵的界定,我们应当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全面系统的,总的来说,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3.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性

  科学发展观绝非一种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观点、论点,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命题,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以理性思维对待科学发展观。

  第一,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一是从国际视角看,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二是从国内视角看,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地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等。三是从历史视角。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加快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成功经验。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谁发展和依靠谁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要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等等,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一是贯穿新的发展理念,即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利益。二是确立新的指导原则,即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三是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如“五个统筹”、“六个必须”。四是防止新的错误倾向,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讲GDP,又不唯GDP;既坚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又要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等。五是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即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以正确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认识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规律,通过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来认识发展规律,又依据发展规律指导新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强调统筹协调,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性思维。科学发展观用动态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主张发展是一个可持续过程,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思维。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认识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原理。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唯物史观人和自然界同一性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主体要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实现其自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把唯物史观这一基本思想高度概括为以人为本,并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性原理和人的全面发展原理。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成熟的思想理论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熟的思想理论,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使社会系统运行始终保持相对平衡,要求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强调改革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主张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主张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从科学发展观的两条主线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性

  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抓住科学发展观的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5.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性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五个统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第三,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和执行者。

  6.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从世界范围讲讲,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发展已经具备了许多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0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如果当时不果断地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改革开放,我们的政权就不会巩固,社会主义中国也不会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而又紧迫。

  7. 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然而,现在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总量增长,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甚至直接损害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结果,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人的收入并未相应增加,有些生活质量反而下降,幸福感反而减少。这些问题再不引起重视、再不下决心解决,不仅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甚至一些拥护改革发展的人也会变成改革发展的阻力。这是一个关系发展目的、执政能力的大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GDP的增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绝不能成为我们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针对的就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误区。

  8.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难点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艰巨性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但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不少同志习惯了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方式,要完全扭转过来不容易;过去我们很多的制度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但要形成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也不容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政策措施作保障,但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决策,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也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同时,科学发展观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之奋斗,而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同样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9.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

  评价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能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才能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可考核的客观标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适用的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科学全面,符合实际,有可操作性,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等多方面准确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指标体系的核算标准还应反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体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一些指标在权重设计上要有所不同,并在实践中进行动态调整。

  10.从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情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执政理念。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写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理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结合新时期的具体国情,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发展实际需要的一种科学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须见物见人,而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和控制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月21日,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2008年春季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开学典礼上讲话,勉励广大学员自觉弘扬和实践艰苦奋斗之风、刻苦研究之风、平民百姓之风,做一个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领导干部。这三风三宽,应当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一是“眼界宽”,即要有宽阔的马克思主义眼界、宽阔的科学文化眼界、宽阔的全国与全球眼界;眼界宽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底气。要善谋大势,以宽广眼光审时度势,不断提高科学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全局形势的能力。要在全国的大发展潮流中“顺势而为”,及时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抢抓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二是“思路宽”,即科学发展的思路要宽、改革创新的思路要宽、尊重实践的思路要宽;思路宽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底气。要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把“特别能创新”作为一种自觉追求。全面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消除“创新者风险大、不创新者风险小,创新者麻烦多、不创新者麻烦少,创新者受责难、不创新者挺自在”的现象,激励更多人勇于创新和探索,在全面达小康征程上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总结新鲜经验,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老问题要有新思路,对新问题要有新办法。只有通过思想认识的飞跃,才能实现工作思路的新突破。三是“胸襟宽”即要有为民造福的胸襟、求真务实的胸襟、清正廉洁的胸襟。胸襟宽,是提高政治修养的底气。要善聚人心,一切从发展大局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三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品格、姿态、风度、修养、胸襟、智慧、谋略、风气和形象。

  笔者秉承着更加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更加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以上多视角的思考、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作者:孔云峰,中共巫山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级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