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七连冠身后的繁华与隐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45:08
内蒙古:七连冠身后的繁华与隐痛 来源:南方周末  2009-09-03 15:04:32  作者:李红兵

  

■编者按:这是一个因煤而奇的地方。

 

当草原的羊群让位地下的煤炭时,经济在全国倒数的内蒙古开始了奇迹般的增长。过去7年,内蒙古的GDP一直悄然位居全国之冠。今年上半年,其GDP增速高达16.2%,与天津并列第一,继续领跑。

而曾经的“羊绒之都”鄂尔多斯,早已变身为“草原煤都”,现在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上海和北京,接近15000美元,为全国之冠。

增长奇迹的背后,是一个因煤荒而生猛的央企帝国:中国的“煤老大”神华集团。神华在内蒙古挖到的是黑金,留下的是GDP、税收,以及内蒙古一直想做而不能的产业升级乃至包括“三横九纵”在内的交通运输网络。

然而神华独大,让内蒙古在某种程度上付出了很大代价。

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是让大多数人也富起来。显然,这是场更艰巨得多的战斗。

当地政府以 “就业、增收和均贫富”为目标的改革已经在运筹。第一枪就是瞄准“黑金”。从今年7月1日起,内蒙古开始对煤炭行业征收每吨煤平均15元的“暴利税”,一年可达100亿。

内蒙古政府的目标是:2010年,全区城乡居民平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这里有地下黑金的财富诱惑与陷阱,这里也有经济落后地区与大型央企之间的依赖与共赢、控制与反控制。

 

内蒙古扎赉诺尔露天煤矿,蒸汽机车呼啸而过。依托丰厚的煤炭资源,内蒙古实现了连续七年GDP增长全国第一。  图/CFP

央企们帮助内蒙古实现了煤炭产业链条的延长和升级。图为2008年底开车成功的内蒙古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天然气制氢装置。 图/CFP

鄂尔多斯:大陆最富城市

奇孟克跺了跺脚下的土地,自豪地说:“现在我们脚下踩着的任何一片土地,只要往下挖不到一百米,都是厚厚的煤层。”

30年前,当23岁的奇孟克大学毕业初到鄂尔多斯时,这个在汉语里意为“众多的宫殿”的城市其实只有区区几栋楼房而已,4万左右的人口,以至于用不了多久,大家相互之间都能认识。

没有人能想到,30年后它已经一跃成为中国大陆最富有的城市。

2009年,鄂尔多斯的目标是GDP超过2000亿元。至于它的人均GDP,则已经超过了上海的10529美元和北京的9075美元,达到 14599美元,而它下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是:要在5年内人均GDP赶超香港,以至于今天的鄂尔多斯人已经有些急不可待地自称为“小香港”了。“小香港” 的繁荣显然是独特的。到这里旅行的人们经常会抱怨,这里紧缺的东西太多:从酒店、出租车到每顿饭都要吃的青菜。如果没有提前预订好酒店,他们可能要花费几小时拎着行李满大街寻找尚未客满的旅店;坐出租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通常你都很难指望一出门就能打上出租。至于吃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满街林立,但街边小店的菜单上标出的16元一盘清炒白菜仍然令外来的旅行者们感到不快。

但与此同时,在大街小巷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你会很容易发现一辆辆车身被厚厚的尘土覆盖的越野车,从悍马、帕杰罗到奔驰,无论是多么名贵的越野车,都很容易在这里找到它们的踪迹。

这是一座因煤而富的城市。奇孟克跺了跺脚下的土地,自豪地说:“现在我们脚下踩着的任何一片土地,只要往下挖不到一百米,都是厚厚的煤层。”

就在几年前,在鄂尔多斯很多地方,一些自盖房的老百姓在开挖自家地基时,他们惊喜地发现,煤山竟然就在自家的屋底下。一时间,先挖煤,再盖房,成了很多鄂尔多斯人发家致富的门道。直到最近几年,这种现象在政府部门的强力干预下,才得以制止。

的确,人们不得不惊叹,上天对这块土地的偏爱。在被当地人称为“黑金”的煤炭尚没有被大规模开发之前,这里的土地上除了草,什么也没有。事实上,仅仅还在10年前,这里多数的人们还只能依靠草原和羊毛吃饭。

那时候,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词,不仅响彻中国的大江南北,也响彻了全世界。被称为“白金”的羊绒,成为整个内蒙古的三张名片之一。它的另两张名片,同样以草为生——羊肉和奶制品。

当时,这里的羊毛,以其特有的纤细和润滑闻名于世,羊肉和农牧乳品以其丰产和滋补成为全中国人餐桌上的必备品,羊绒、羊肉和乳品加工几乎占到整个内蒙古GDP的60%,成为整个内蒙古当仁不让的支柱产业。

而这片茫茫的草原,却由于长期单纯依靠羊绒和农牧产业的过度开发,已经凸显出巨大的危机:过度放牧,草原严重退化,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羊绒产量日渐式微,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2000年初春,一场发生在首都北京的罕见沙尘暴震撼了中南海,震撼了整个中国,内蒙古的沙漠很快被指为这场沙尘暴的“首恶之源”。这也预示着,延续了数十年的农牧业支柱即将走到尽头,2400万内蒙古人,即将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曾经以羊绒扬名于世的鄂尔多斯集团早已经悄然变身。

它最新的企业名片是“全球硅铁龙头”,其控股的电力冶金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硅铁生产企业。在过去的一年,它的硅铁产量达到55万吨,产煤量达到 375万吨,发电量66万千瓦。到2008年年末,其冶金、电力和煤炭的主营收入已经超过62亿元,他们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高达83%、61%和 190%,而其传统的羊绒服装主营收入仅为31亿元。

显然,羊绒正在逐渐成为它过去的故事。

悄然转身的早已不仅仅是鄂尔多斯一家企业,而是整个鄂尔多斯市,更是整个内蒙古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根据内蒙古官方公布的数字:仅鄂尔多斯市东胜区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高达115亿吨。而整个内蒙古迄今已经探明的煤炭储量更高达6583亿吨,其中保有储量2981亿吨,已经探明的各种矿产资源135种,其中储量位居全国前三甲的就高达28种,而稀土的储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由于中国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刚刚起步,包括煤炭和矿产资源在内的大宗商品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远离人们的视线。除了冬天取暖,农牧民们甚至还把煤块用于砌建住房,除此之外,人们并没有想到它还有其他的用途。那时候虽然几千块钱就能承包一座煤矿,但仍然应者寥寥。

绑上央企的战车

从大型火电发电场的迅猛崛起,从煤变油到煤变二甲醚,从煤化工到天然气化工,从包神铁路专线到 “三横九纵”运输网络,内蒙古人无力做到的,央企神华都帮他们做到了。

没有人能想到,机会来得如此之快。

新世纪的到来,对内蒙古人而言发生了两件大事:中国不仅成功取得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胜利,以扭亏和脱困为核心目标的大规模国企改革业已成功进入尾声,中国经济新一轮的腾飞如箭在弦。

另一件大事是,2001年8月,素以擅长“抓经济”见长的储波从湖南远调内蒙古,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虽然储波早年在湖南就因为成功开创了“长株潭一体化”设想而声名远播,但此时对2400万内蒙古人而言,他们尚不知道57岁的储波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从2002开始,一个时兴的词语——“煤荒”首次开始频繁见诸报端,紧接着,由煤荒又引起了“电荒”,全国多个发电大厂煤炭突然告急,许多城市大面积拉闸限电。

在很多人眼里,这对一向“多煤少油”的中国是一件新奇的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在“煤荒”和“电荒”的背后,一个不可多得的巨大契机,已然出现在内蒙古人的眼前。而这个契机,将足以改变内蒙古这块版图在整个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储波显然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当他开始试图抓住“煤电”大做文章时,却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

交通是他首先遭遇到的难题。或许人们很难把平坦的草原同落后的交通联想到一起,但对这个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横跨整个中国东中西部的漠北草原而言,事实却就是如此。

甚至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连接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和经济实力长期雄踞全蒙第一的草原钢城包头之间惟一的一条高速公路,在其通车后的数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只能单向开通的尴尬状况: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条全长仅180公里的公路,如果你从呼和浩特到包头,只要2个小时,但当你从包头返回时,却要走整整一天。

直到今天,谈起内蒙古的交通瓶颈,这个当年的“笑柄”仍然广为流传。公路网的密度不到全国水平的1/3,整个自治区尚无一条通贯东西的公路干线;铁路网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而其中干线铁路的复线率和电气化率竟然分别只有全国水平的15.9%和3.7%。

更为要命的是,长期羸弱不振的财政收入,几乎足以扼杀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雄心大志。2001年储波上任时,全区的财政收入不到170亿元,GDP总值不到1600亿元,排名均为全国倒数。

与邻近的煤电大省山西不同,内蒙古虽然煤炭储量丰富,但自从上世纪50年代发现了规模煤层之后,却一直没能得以大规模开发。而山西的煤炭开发,自近代以来已经有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不仅有一批已经极具规模的煤炭龙头企业,也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煤炭产业链条和经验,政府也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基础。相比之下,内蒙古的煤炭开发长期以来却是一片空白,政府既无成熟的技术,更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煤炭产业的经验。

没有钱,没有路,甚至别人的经验也无法借鉴,有煤运不出,这是储波上任时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在此情况下,借力使力,快速打破煤电运输瓶颈,快速实现煤电产业超常发展成为储波新政的不二选择。要借助外力,就要“攀亲”,而其首选,就是神华——今天中国当仁不让的“煤老大”。

神华的入主快速改变了这一切。自2002年“煤荒”以来,神华的名字开始在整个内蒙古变得如雷贯耳。

在有“内蒙古煤都”之称的鄂尔多斯东胜区,神华在内蒙古最大的煤炭企业——神东公司几乎垄断了这里的一切,从煤矿开采到洗煤、运输、销售,从耗资几百亿元的煤变油项目到煤化工,从商场到酒店到房地产开发,人们几乎随处可见神华的身影。今天,仅神华万利这座年产量达1000万吨的煤矿,它一家的年产量就几乎相当于东胜区当地10家中型煤矿的年产量。

大规模的机械化开采不仅迅速扩大了煤炭产量,更是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了整个内蒙古煤炭产业格局。凡是神华所到之处,当地产量最丰厚的矿井,销量最大的营销公司,甚至煤炭运输能力最强的铁路——包神铁路专线也专属神华一家所有。今天,神华神东煤矿周边众多大大小小的煤炭企业,都以自己能被神东煤矿整合兼并为幸事,对它们而言,与这样一家煤炭巨无霸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对政府而言,这一切无疑是它乐见的事情。神华们的入主,大规模提升了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和产量,减少了小煤窑们私挖滥采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破环,更为重要的是,不用政府苦口婆心的规划和推动,央企们就很自觉地实现了煤炭产业链条的延长和升级,实现了交通运输条件的快速改善。从大型火电发电场的迅猛崛起,从煤变油到煤变二甲醚,从煤化工到天然气化工,从包神铁路专线到“三横九纵”运输网络,内蒙古人无力做到的,央企都帮他们做到了。它们只需付出地下几乎取之不竭的资源,就能得到巨额的税收和逐年猛增的GDP。

对神华们而言,它们借助在内蒙古这片一望无际的煤海短短几年的纵横捭阖,一举跻身为世界级的能源巨头。内蒙古更是在短短几年内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一幅引以为傲的图画:从储波2001年8月上任到2005年末,自治区煤炭生产能力和产量从1.06亿吨猛增至2.56亿吨;电力装机容量从900万千瓦猛增到2100万千瓦,而天然气生产能力和产量则从零的突破达到了38.6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是其能源输出能力的大幅度增加。同样是在这一期间,内蒙古的煤炭外运量从2000年的0.3亿吨猛增到1.4亿吨,外送电量从170亿千瓦时猛增到390亿千瓦时,天然气输出量也从零的突破达到25亿立方米。

而交通瓶颈更是在这一期间内获得了重大突破。从2001到2005(十五期间)这5年间,内蒙古交通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7亿元,是“九五”期间投资的3倍多,年均投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30%。铁路总里程达到了7934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了7.9万公里,人们盼望已久的西起巴彦浩特东至海拉尔的东西大通道也基本成型,这一切,在5年前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全国与内蒙古GDP增长率对比 (按可比价格计算,单位:%)

全国与内蒙古人均GDP对比(单位:元)

全国与内蒙古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单位:元)

全国与内蒙古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比(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制表:实习生 贺颖彦

“内蒙古发展模式”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从搞煤搞电甚至上任何一个项目,国家几乎没有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过我们倾斜和照顾,我们走的是一条独有的道路,一条同央企共舞、共赢的道路,你不能不说这是一奇迹。”

如今,已经饱尝煤电甜头的内蒙古更是制定了更为雄心勃勃的煤电产业计划:到2010年,内蒙古计划将煤炭生产能力和产量突破5亿吨,其中向区外销售 1.5亿吨,发电装机总量达到5500万千瓦,其中外送电力达到2200万千瓦。为了充分保障对外运能,他们还计划到2010年,要将全区铁路总里程突破 1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

今天,似乎没有人会对这些目标能否成功实现抱有怀疑,因为过去的8年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切。人们惊讶地发现:从2002年至2008年,内蒙古 GDP增速分别为13.2%、17.9%、20.5%、23.8%、19%、19.1%、17.2%,年均增速超过17%,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GDP 总量排名已经从7年前的全国倒数一跃至第16位。

这其中,煤炭的贡献率首屈一指。以2008年为例,在2008年的前11个月,内蒙古整个煤炭行业实现利润311.23亿元,利润总额占到了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58.6%。至此,煤炭已经成功取代了羊绒和乳品,成功转化为电能和化工产品,深埋在地下的黑金成功转化为金钱和GDP,最后又成功转化为官员们的政绩。

时至今日,内蒙古各地的官员们,在津津乐道于内蒙古奇迹的时候,最喜欢用的一个词语就是“漂亮转身”,而最令他们骄傲的是,在“漂亮转身”的背后,是它们“空手道”般高超的“财技”。因为无论是铺路、开矿还是建电厂,对资金的需求都是天量的,而储波和他主政下的内蒙古政府,却从不到170亿元的“家底”起步,实现了这一切。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从搞煤搞电甚至上任何一个项目,国家几乎没有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过我们倾斜和照顾,甚至连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这样的大战略,一开始也把内蒙古挡在了门外。所有的项目和投资,我们从当地的银行贷款比例不到20%,财政资金投资甚至不到5%。我们走的是一条独有的道路,一条同央企共舞、共赢的道路,你不能不说这是一奇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十一五计划起草人包思勤对记者说。

2009年6月,内蒙古统计局局长胡敏谦首次在官方《学习时报》上发表了长篇文章《探求加快中国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对内蒙古发展模式的思考》,这是储波主政内蒙古8年来,内蒙古官方首次高调将其主政思路归结为“内蒙古发展模式”。

该文在详细分析了内蒙古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并与“苏州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内蒙古发展模式”的确立所依靠的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资源优势的特点是先导性强,一旦经济环境遭遇波动,它会最先受到影响,而一旦经济回暖,它也会最先复苏。”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包思勤对记者说。

2008年四季度,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内蒙古各项经济指标急转直下,GDP增速从 18.7%急跌至13.3%,在中央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随即迅速反弹。刚刚公布的二季度GDP排名显示,内蒙古GDP增速高达 16.2%,与天津并列第一,继续领跑全国。

“我们生产的是工业的粮食,只要工业回暖,我们就会比别人先回暖。”包思勤说。

富饶的“黑金”承载普惠的希望

种种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内蒙古模式”自身存在的隐痛。“就业、增收和均贫富已经成为事关内蒙古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一场新的战役要拉开了。”

“2000年,非税收入在内蒙古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仅占 29.8%,到2006年上升到了43.5%,2008年已经接近50%,这种增长是不健康的。”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包思勤对记者直言不讳,“财政收入应以正常的税收为主,非税收入比重越大,一方面说明财政根基不稳固,另一方面说明政府拿的过多,不该拿的也拿了,导致分配结构和机制出了问题。”

而种种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内蒙古模式”自身存在的隐痛。如果说在“白金年代”,普惠的是更多的农牧民和基层民众,而当“白金”淡出,以“黑金”为核心的能源重工业的迅速崛起,在带给政府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同时,受益最多的只能是极少数的利益相关者:煤老板、电老板、各种矿老板以及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掌握了现代能源重工业操作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从业者。

的确,在内蒙古当地分析人士看来,“国富民穷”和“贫富分化”在一段时间内是能源重工行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其对劳动力需求特征所决定的,在短期内尚难改变。

与此同时,如果说8年前内蒙古人借助央企的力量,在一张白纸上幸运地画出了“美丽的图画”,但今天,他们也必须承受由此带来的新烦恼。

“央企作业现代化程度高,雇用的本地工人很少,而且员工多数由企业总部派遣,他们工资极高,但多数人并不在内蒙古消费,甚至连户籍、家属都在北京。因此,他们对拉动当地消费,解决就业的贡献与其上缴的巨额利税相比,作用很不匹配 。”

当地一位官员甚至坦言:“央企的能量越来越大,除了该缴的税收,我们没有主导权,有时候很被动。”与其他地方的官员相比,这里的官员们对央企高层的人事变动异常关注和敏感,对他们而言,张喜武接替陈必亭出任神华集团董事长的消息远比政府部门高层人事变动重要得多,因为央企大鳄们任何一个新举措,足以牵动这里的每一根神经。

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早在2005年,内蒙古最赚钱的33家企业中,央企就占了12家,其中神华下辖的企业有5家。

政府也开始明白了很多,他们已经变得更加聪明。那就是大力扶持本地的中小企业,对他们而言,这不仅能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因为解决本地就业,增加本地居民收入,毕竟还要仰仗为数更多的中小企业。

2009年1月和7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两份文件,提出要在2010年使全区城乡居民平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此要求全区各地方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力争在3年内使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新增60万人以上。

钱从何而来?当然只能向“黑金”开刀。并从今年7月1日起,政府开始对煤炭行业征收煤炭收益调节基金,试图通过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逐步实现“均贫富”的目标。每吨煤平均收取15元,一年大概征收100亿。这是这么多年来,内蒙古第一次尝试对煤炭行业征收“暴利税”。

“就业、增收和均贫富已经成为事关内蒙古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政府已经委托我们展开专门调研,一场新的战役要拉开了。”包思勤对记者说。

幸运的是,在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草原上,迄今仍然只有2400万人口。今天,这里富饶的“黑金”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GDP,更是2400万人渴望普惠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