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造反内幕:一封电子邮件带起倒扁风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11:03
新新闻报道,台湾罢免案在六月底刚告一段落,才过半个月,就由“亲绿”学者与美丽岛受难者“接棒”,发起全民连署“倒扁行动”。虽然发起人钱永祥含蓄地表示:“我们祇是张牙舞爪的小花猫,不要把我们想成发威的大老虎。”然而,由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出面呛声吁扁下台,无疑更对摇摇欲坠的陈水扁政权丢下了一枚超级震撼弹。
闲聊激荡火花 长期不满一次爆发
新一期《新新闻》报道,由台湾中研院研究员吴乃德主持的“倒扁行动”,其实最初,是中研院同事另一位研究员钱永祥在六月上旬与吴乃德互通电子邮件时,对于蓝绿阵营在罢免案处理过程中,演出荒腔走板的行为感到相当不满的一种宣泄。没想到,原祇是私下闲聊、抱怨,在两人互相交换意见后,却迅速激荡出“改革”的火花,进而引发出具体的“倒扁”的概念与行动。
行动的初期,由吴乃德与平时交情甚好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黄长玲、台大社会系助理教授范云联络,再由黄长玲、范云两人负责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范云回忆起自己一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个反应是兴奋地大叫:“好,要做!”对于执政党长期以来的愤怒情绪可想而知。
经过多次讨论后,吴乃德等几位核心成员决定找学者跟社运工作者来主打第一波行动,“因为毕竟人数不多的时候,要有一些理由,你说的话,扁政府要听。如果我说,找了一些民众,譬如说有八十个人跟着我,那他就说,这些是泛蓝民众。”主导整个行动的召集人之一范云冷静地分析每一种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她指出,另一方面,还要过滤第一线媒体人与政治人加入行动,免除双方的尴尬与困扰,也避免外界产生其他的联想。钱永祥也说:“就是要让绿营的群众知道,这些是我们的人。”
昔日学运战友 今日为民主再出击
呛扁行动在得到两位得力助手的帮忙、大力号召后,逐渐有了眉目。接着,清华大学社会所副教授吴介民、专栏作家郭宏治陆续加入进行串联行动,透过美丽岛事件受难者张富忠的关系找来另一位美丽岛事件受难者纪万生,到了后期则有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陶仪芬、清大社会所助理教授陈明祺等人参与。
核心小组名单都确定之后,大家平时就用电子信件连络、彼此交换意见。
草拟声明稿的阶段,主要由钱永祥、吴乃德、陶仪芬、陈明祺操刀,台湾人权促进会会长黄文雄、政大新闻系教授冯建三等人也给予了一些意见与讨论。由于议题迅速得到众人的回响,计画紧锣密鼓地进行,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一群昔日学运伙伴再度聚集起来,誓言要给当年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今日的民进党高层,一张情节严重的“红牌”。
字眼一再斟酌 避免冠上政治帽子
不过,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人担心会弄不起来。因为光是要拟出一分“完美的”吁扁下台声明,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就折腾了将近三个星期。声明稿最早是由钱永祥写稿、中研院助理研究员徐斯俭又改过;第二版才是由吴乃德主写。
第一版跟第二版的内容差很多,原本第一版诉求是“民进党主动要求陈水扁下台;国民党二○○八年前表态不会去要求政权。”可是很多人对这个版本有意见,认为想要在一篇短短的声明稿中谈太多事情,反而变成“大杂烩”,不但没有办法集中火力,更显得没有力量。再加上钱永祥觉得由他操刀,容易被外界误认为是蓝军主导引发战争,反而模糊了诉求的焦点;因此,第二版的声明稿就改弦易辙,钱永祥退出,由吴乃德撰稿,以非宣战的口吻表达诉求;后来郭宏治才又加上对民进党的要求。这篇声明稿中的字眼一再斟酌,除了聚焦“扁下台”的诉求外,更强调民主政治跟社会运动的理想目标。
除了草拟声明稿的过程一波三折之外,何时出手也引发内部争议。经过小组讨论后,一致决定不在罢免案进行时发表“呼吁陈水扁下台”的声明稿。台大社会系副教授林国明就解释,如果在罢免案时出声,不但失去了讨论制度的空间,改革的可能性更可能被严重压缩,而且容易被外界冠上是“蓝军的打手”“被媒体利用”的大帽子,反而是得不偿失。
未料,罢免案结束后,又有另一波歧见。“在罢免案结束后,有很多朋友觉得,是不是时机过了,东西没有用了?”“但是问题不是这样的,看到社会目前的反应也不是这样的。”郭宏治很庆幸最后还是坚持发表这一篇声明稿,提供了一个让大众思考目前政治现状的一个沟通机会。
连署意见繁杂 范云出马亦遭质疑
声明稿改了又写、时机延了又延,就连进行连署的时候,也发生许多状况。即便是当年野百合学运的领袖范云亲自出马进行联络签署事宜,也难免遭受质疑。“我有一个以前也是参加学运的朋友、现在也在学界,他就回我e-mail说,要连署当然也是可以,但是他觉得将来可以谈制度上面的问题,包括政商关系如何规范。”由于收到的意见非常繁多、也非常繁杂,有许多人大表赞成、也有许多人大声挞伐,更有人提议干脆组成一个“反贪污联盟”。范云坦承,有些人是看到连署名单就一口就答应;有些人则是犹豫很久,需要经过一个说服的过程。
范云分析主要有三种歧见:“有些人质疑为什么我们不谈媒体的问题?认为媒体对于马英九、与扁政府有非常不公平的对待。”她说,这还是站在比较支持的立场,不忍心在这个时候做一个批判。另外一种来自于法律跟制度,“究竟到哪一种标准之下,陈水扁应该下台?”“第三种则是阿扁下台会更好吗?”范云笑说,还没发表声明稿前,在学界就已经引起了不少涟漪。不过范云仍然不气馁:“就觉得这个事情不管人多人少都要做。”
以静才能制动 观察后续再做打算
至于要用什么方式呈现声明稿的内容?这方面倒是口径一致,大家都同意召开记者会提出呼吁。昔日的学运人士这回不走街头运动,倒不是怕天气热,而是观察这些年来,由于蓝绿政营不当操弄族群的结果,担心激情的抗议方式祇会吸引深绿,无法招徕浅绿选民。
祇不过,七一五声明稿“意外地”在发表前两天提前曝光,媒体大作文章,甚至把记者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小组成员连声说是“美丽的错误”。因为原本小组的决议是,避免造成各人看法歧异或是东漏西漏的情况,与会成员事前一律对外噤口。新闻联络人范云跟郭宏治原本还想说,记者会租一个更小的场地就可以了,事前甚至打算一个个打电话通知报社高层,请他们“关照”一下,如果媒体的宣传仍然不够,再考虑是否要购买广告。不过看着局势演变成记者频频打电话询问、两报又做头版报导,他们就知道不用宣传了。还有记者对郭宏治反映:“这是近年来少见的,不是因为爆料而爆满的记者会。”
记者会圆满结束,陈水扁也连着两日危机动员,外界视为这是呛扁学者的胜利。然而下一步,该怎么做?学者们则是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祇能观察后续的变化,再做打算。中研院助理研究员吴叡人笑说,此时是“无招胜有招”、以静才能制动;范云也直率地说:“如果我们每天都跟你出一招,你会觉得,这一些学者在干什么?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没有必要嘛!又不是选举。”
排除激烈抗争 上电视与人民对话
不过,她也透露,考虑到看报纸的读者与看电视的观众是不同族群,所以后续行动不排除也会有一部分人去上CALL-IN节目,直接与民众对话。纪万生也公开表示,如果陈水扁还不知道要深刻反省,他将以个人名义发动抗争,动员群众包围“总统府”,以及法务部长施茂林、调查局长叶盛茂的住所,用极端的行为来表达强烈的抗议与不满。然而,其他学者成员对于纪万生发表个人评论的“擦枪走火”,多半不愿表示意见。吴乃德说:“之后我们顶多祇是再办场学术会议吧,纪万生是纪万生啦。”
蓝营发动的罢免案才在六月底轰轰烈烈落幕,陈水扁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马上又得埋头苦思如何化解另一波来势汹汹的下台声浪。而这一次,还是“自家人”--野百合以及美丽岛事件的同志带头起来造反,无疑是让陈水扁颜面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