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博:新都经验及其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47:20
 新都经验及其思考 鹏博     新都的会

    最近,中央党校政法部主办召开了“新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对成都市新都区八年来的民主改革创新做了系统的总结,与会官员同学者一道,共同探讨新都改革的经验和前景,并一致认为新都政改是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一个样板,堪称“新都经验”。 

    新都的事

    在四川这块民主发展的土壤上,有雅安,有平昌,还有新都。2001年以来,新都区开始进行基层民主创新改革,到现在,新都的改革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创始阶段,从2001年—2005年,主要体现在三件大事,第一是“三三制”。所谓“三三制”,就是“三开放”、“三公开”、“三联系”的制度安排。“三开放”是指开放区委常委会和全委会、开放区政府常务会议、开放区人大常委会。“三公开”是实行党务、政务和村(居)务公开。“三联系”是区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联系制度。第二件大事是“公推直选”。新都区委在全区推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后,又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了村党支部书记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公推直选,并在区委全委会上票决决定区中层领导干部人选。这样,新都在几乎所有公共领域,率先打破了少数人在小范围里选拔领导干部的格局。第三件是“民主测评”。新都区委实施对区级领导、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四个层次的民主测评,测评现场电视直播,现场公开结果,现场接受群众述职询问。

    第二阶段,2005年—2007年,这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的新都民主创新进行了完善和巩固。实行了开放“基层三会”,完善“三三制”,扩大公推直选中强化了提名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公推直选制度,引入民意调查等社会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测评制度。

    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这阶段可以说使新都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深化阶段。试点党代会常任制、实行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任期制、发放《党代表证》、优化党组织设置,探索党组织全覆盖、在村级组织建立民主议事工作委员会、民主监事工作委员会、民主联席工作委员会和综合服务中心(站)的“三会一站”组织,以此形成新型村级自治结构、在全国率先为党员颁发《党员证》,并开通手机党校,实现党员教育管理新平台。所有这些,有效深化和巩固了新都民主政治建设。 

    新都的人

    改革总是伴随着焦点人物的出现,新都也是如此,新都上述的改革措施离不开三个人。李仲彬、牛敏和杨羽,他们是新都区的先后三任党委书记。有人说,新都的改革主要是李仲彬时期的体现,的确,李仲彬带动了新都最重要的民主创新,但是也应看到,没有后两任书记牛敏和杨羽的后续推动,新都改革不会持续到现在。有学者在对中国基层民主创新进行反思时说,中国的基层民主实践就好像大海里的小岛,每当主政领导推动民主创新的时候,小岛就会冒出来,甚至会长出生命,而当主政领导离开了,小岛就会被大海淹没,不复存在。这就是所谓基层民主中的“人走政息”现象。新都的改革很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发生这种现象,牛敏和杨羽把李仲彬时期的民主改革继承下来,并加以完善甚至有了深化,这在当前的基层民主发展实践中是最难能可贵的。 

    新都的改革明显的带有精英推动的印记,没有上述三个人的推动,新都的改革不会如此。由此,我想起了一些经济学家们最近一直在强调精英的重要性,盛洪先生详细论证了为什么精英重要,茅老直接提出社会成功转型需要精英来掌舵。诚然,转型时期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精英的作用,因为精英掌握着权力和不对称的信息资源,没有他们改革难以推进。但是必须看到,精英不是孤立的,精英同大众是互动、开放的,精英要在大众的支持和认同下来推动改革和发展。如果没有大众这个基础,精英集团封闭起来,整个社会将会变得很危险。新都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有效地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改革得到了民众认同,精英也得到了好评。仅从本网一篇关于报道李仲彬的文章中:巴中的官员小心:李仲彬来了,不会松活哟。网友留言达到了100多条,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基层需要更多李仲彬式官员的期待,从民众的呼声中可见,当前的改革需要更多这样的精英。

    新都思考 

        一、从“利益代替”到“利益代表”,群众公认原则的明显体现 

    我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正式制度层面的“利益代表”制度规定与非正式制度层面的“利益代替”实际过程的同时并存。正式制度明确规定了人民当家作主,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这些正式制度体现了“利益代表”执政方式,体现了人民的参与和执政党与人民之间权力双向互动。但是,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利益代表”变成了“利益代替”,执政党垄断了人民的利益表达权,权力高度垄断并单向运行,没有纠错机制,人民当家作主变成了执政党“替民做主”。

    从新都的改革中可以发现,新都的改革是从“利益代替”到“利益代表”转变的过程,新都每件改革的事例中都以群众为主体,体现着群众公认原则,实现了权力的双向互动。原新都区委组织部部长麻渝生对新都模式的价值曾做过阐述:民主的目的,并非选出最好的人,而是要解决群众拥护不拥护的问题。必须要有适应现有经济体制的选人干部的方式,民主选举就是解决群众公认的问题。新都的基层民主植根于民众之中,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新都的这些改革创新中,公推直选是核心,但直选不是唯一,而是辅助以“三三制”、民主测评、党代会常任制、村级治理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公推直选保障了民众的选举权,“三三制”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民主测评则体现了民众的监督权,民众在这些政治实践中有效行使了政治权利,并且同权力实现了双向互动。新都的民主政治发展从而也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统一。

    新都的这种改革不仅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新都每几天就有一个大项目上马,投资商称他们不仅仅看重新都的地理位置,更看重新都的民主政治环境,现在的新都正以崭新的面貌在成都北部崛起。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政治制度存量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增量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有机统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政治存量资源同增量资源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政治制度存量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增量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有机统一。当前的改革既要把现有的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如完善人大制度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政治制度创新成果尤其是基层民主创新用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和法律确定下来。当前的基层民主创新实践已经很多,有些地方的创新做法已经很成熟,现在完全可以把这些创新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并用制度来确定下来。从新都改革的角度讲,新都的民主创新已经呈现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统一。从民主层次上讲,新都改革已经不单单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问题,而是以党内民主为主导,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鲜活案例。新都改革为我国在现行体制下推进民主发展提供了示范,这种示范完全可以从制度上确立下来并进行推广,只有这样,中国的基层民主创新才不会像大海里的小岛一样时有时无。 

   新都政改与十七届四中全会

    想起新都,是因为前段时间党校开的研讨会;想起新都,更因为马上就要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自从公布此次会议议题是党内民主与执政党建设,民众对此有了太多的期待。四中全会有五大看点,四中全会能否让党内民主的步伐迈得更快些?此次四中全会是否会对像新都这些已经发展多年的基层民主创新实践有一个总结或者规定,是否会推广党内民主发展的试点经验,一切都在关切中。

    只有如此,我们一起等待。。。。。   
  • 政府体制改革不是单纯行政改革
  • 新都经验及其思考
  • 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与重点
  • 对房宁先生的几点质疑
  • 房宁强国论坛谈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