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S和程序教学的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10:49

LAMS和程序教学的对比

 今天我们网络课上,大家谈到LAMS和程序教学,我觉得这两个概念就有很大的差别,下面我总结一下他们的观点吧……

一LAMS:

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 System,学习活动管理系统。
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简介
  数字化学习已经具有完整的发展方法来设计以内容为主、单一学习者、自我学习的学习对象。然而,对于如何设计出协同环境下,牵涉到分组学习者的序列化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如何能轻易地再利用这些序列化学习活动的成熟方法方面的知识,在E-learning领域中还很欠缺。因此,教师教学服务为出发点的学习路径设计(Sequence)成为技术辅助主导下的E-learning平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学习活动管理系统(LAMS,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 System)为技术辅助思想下的E-learning平台在个性化教学发展上提供了方向,该系统是由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LAMS国际有限公司和LAMS基金会联合开发出来的一个基于JAVA的新一代学习软件。
  学习活动管理系统执行学习设计的理念,包含使用者管理、学生进度传递、教师同步监督学生进度以及最重要的学习序列编辑与改编等环境,将E-learning从以内容为核心的模式向以活动序列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活动序列提供实时运行环境,用法灵活简单。
  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来源于IMS组织的 Learning Design EML,并且以之为发展基础,它为教师提供了可行性在线学习活动路径设计(Sequence)框架,从而真正满足了教师通过E-learning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学习活动管理系统将成为技术辅导思想下E-learning平台的发展趋势。
  目前,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系统已经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的大学及中学广泛应用。
 

在LAMS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从活动与意识统一出发确定活动内容
活动理论认为,对活动的理解不能单独进行,要与意识相统一,这是活动理论的基本假设。在活动中产生意识,意识又影响活动,活动又改变意识,如此循环。不管在LAMS或者是在其他任何的以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设计中,都应遵循这个基本原则,要有意识的设置活动,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
2、从活动的层次结构来把握整个活动梗概
列昂捷夫认为活动是有层次的,包含三个层次:目的性层次、功能性层次、常规性层次。学习者的活动目的产生了活动动机,设计者需要安排一定的活动行为来实现活动目标,而行为需要一系列的操作完成,操作依赖于条件。LAMS环境的提供了一系列实现行为的操作条件,即工具,而在实施具体工具设置之前,需要完成活动层次结构的前两个层次的分析才能进行工具设计。
3、适时设置讨论区或学习者资料上传工具
在LAMS中,设置了很多的有关讨论的工具,如chat(聊天),Forum(论坛),Submit File(文件上传)等工具,这些工具在活动理论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做是一种学习者知识构建过程的一个过程性评价工具。学习者通过在相应的学习活动序列的进行,将自己的认知结果从内部转为外在的言语表达或文件资料,是一个外化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与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相应的调节。因此,在LAMS环境下,我们应当重视相应的外化工具的设置,从而促进教学。
4、共同体与分工合作角度来确定小组人数与分组出现时机
活动理论强调共同体的作用,列昂捷夫意识到了个人主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每个活动环境中,共同体应该协商和调节规则来使共同体发挥作用,共同体包含了分工与合作的成分。学习者会随着共同体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LAMS中,小组在一个课程或者学习活动序列中,是随机分配的,设计者可以在设计中拖入Group(分组)工具,系统将随机进行分组。
5、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工具来承载实现
维果斯基提出:活动理论强调主体与环境间的交互,但交互并不是直接的,要依靠工具的中介作用。工具决定着人与环境的交互形式[4]。LAMS中提供的多种工具,而且随着版本的更新和与系统的整合,LAMS中供选择的工具越来越多,那么选择合适的活动工具对于一个好的设计来说显得很重要。而且在LAMS中,有的工具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如:Chat(聊天)与Chat and Scribe(聊天与描述)工具,Forum(论坛)和 Forum and Scribe(论坛与描述)工具等。因此,必须在了解LAMS活动工具的特性,结合活动主题,学习者特征等因素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活动工具才能设计一个优秀的活动学习序列。
6、主体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
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发展,让人们重视了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动理论里主体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要素。因此,在LAMS的活动学习序列设计中,需要有活动主体分析,活动主体、客体、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活动主体与环境的分析等等。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进行整个学习活动序列的设计。
7、规则思想
   一个活动要很好的进行下去,必定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约束参与者的行为。在LAMS中,有关于活动序列设计的规则大概有15条左右,在上文提供的网址中可以以“rule”关键字搜索到。比如,在LAMS中活动序列不可跳跃式进行。即学习者必须在完成前一活动序列后才能进行下一步。那么,针对着一规则,设计者就需要合适的穿插不同难度与复杂度的活动,不能让学习者望而生畏。因此,我们应依据相应的规则并利用它们来进行活动序列设计。
8、重视矛盾思想在LAMS中的作用
矛盾思想是活动理论的核心,矛盾是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活动和活动系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不论在学习活动序列的设计阶段要注意各种矛盾,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矛盾的变化,来灵活的调整整个活动。

 

 

二程序教学

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有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CAI等。
(一)理论依据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二)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2.小步子原则
  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时反馈原则
  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学生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个问题),这种呈示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这与传统教学在课堂传授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习者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传统教学法使掌握快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程序教学法相对显得比较“合理”,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机,学习较容易成功。
  程序教学的设计当然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既要保证学习者在学习中把错误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设计教材,使每一个问题(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
(三)教学的模式
  1.直线式程序
  这是斯金纳首创的一种教学程序,是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可以设计成如下小步子:
  ①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
  ②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流);
  ③电灯变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
  ④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小);
  ⑤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
  ……
  括号里是正确答案。一个学生如能做出正确答案,教学机器就能显示出来,并可以启动开关进行第二步学习。如此一步一步地展开学习,直至达到学习目标。
  2.衍枝式程序
  由于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已有知识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另外,学习材料本身也有难易程度的区分,因此有人便在经典程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变体。衍枝式程序便是一种,是由美国人A·克劳德提出来的一种可变程序模式。这一模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掌握一个逻辑单元之后,要进行测验。测验用多重选择反应进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这种程序有助于消除不同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3.莫菲尔德程序
  这个程序是美国心理学家凯(Kay·H)在莫菲尔德大学任教时提出的一种程序教学模式,它是直线式和衍枝式程序原则的结合。这一模式遵循的始终是一个主序列,它与直线式不同的是,只有一个支序列来补充主序列;它与衍枝式不同的是,学生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可以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上,这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相比较而言,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比直线式程序更优越,因为这两个程序更能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能够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程序。
  一个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借助于程序式的教材,或者进行机器教学。用机器来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机械行为,教师才有可能集中精力设计“小步子”,提出适应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做到及时反馈。本世纪50年代,斯金纳的教学机器曾经风靡一时,到了电子时代的今天,又有了很多自动的电子教学机出现在课堂里,这其中都有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影子;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在不时地运用程序教学原则,大家常说的“步步清”、“降低坡度”、“及时反馈”等,也都体现了程度教学思想。
(四)程序教学的发展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idney Pressey)设计了第一台自动教学机,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测试总动画,但也包含了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要求学生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原则的运用。这种机器可以自动测试和记分。但是由于设计上的问题以及应用于教学上的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程序教学的发展影响很小。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知。
  1930,彼得逊(J.Petersong)设计了一种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装置,后来称之为“化学板”(Chemo-Card)。虽然这种化学板以及普莱西的教学机器激起了人们对自动教学技术的兴趣,但是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并没有准备接受这种有关教学的进步见解。
  1954年斯金纳(B.F.Skinner)发表了题为《学习的可续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提出实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程序教学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是程序教学运动具有一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从不具备信息显示装置的简单教学机器,知道克劳德(Norman A.Crowder)分支装置那样能对数千个框面的信息进行随即提取的教学机器。二是程序设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
  到了60年代后期,程序教学运动开始衰退。
 

三对比

LAMS和程序教学完全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大家为何能把他们拿出来一起谈,我觉得主要是规则原因,因为每一个电子平台,人们要把它变成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就需要编码,而且编码的过程中,人们势必会把教学过程等总结成一个模式,或者一个规则,要求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按照平台的规则来使用,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是程序教学,因为程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程序式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机器,而这里没有这些,只是老师和学生都遵守了一些设计平台者的规则吧,所以我觉得我们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上面做说的错误。

反思一下,我觉得现在的研究生做学问有一个弱点吧,大家好像知道的东西很多,但是不成系统,很多的时候连个概念也不清楚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以后在看许多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概念的真谛和最大的特点,这样的话,我们就会避免很多学术中的误解吧……要踏踏实实的理解每一个概念,不要搞得自己好像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也不精通……这样的话我觉得就不好了吧……看起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那个还有很多啊……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