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傲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07 23:28:11
一
有一年到杭州,去游览了西湖边上的岳庙。在殿堂内转了一圈后,走出后门,停在了一块风化严重的石碑前。碑上的字迹还是分得清的,上书:“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何愁不太平。”这是清人镌刻的岳飞名言。岳飞元帅确实慷慨激昂,一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所展现的人格。
历史上有很多人被歪曲了,被误解了,比如曹操,比如王安石,甚至“篡汉”的王莽。最近有翻案者说,王莽何曾伪善,一个人装假只能一时,何能坚持一辈子。王莽之误,其实是书生意气。他倒是真心想恢复周礼,恢复井田制,梦想“天下为公”,可惜是开倒车,良好愿望最终成为扰民之举。其实抗金名将岳飞也是被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尽管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但人们总认为岳飞“愚忠”,这也近似于“莫须有”的罪名。
历史上的岳元帅分明是一个金刚怒目似的人物。他的被削夺兵权,被诬陷下狱,因“抗命”罪被杀,并非是唯皇上马首是瞻,并非处事畏首畏尾,倒是因为敢于坚持正义,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朝政时事,不屑与权奸宵小同流合污,这才得罪赵构——秦桧集团的。
岳飞是不掩饰自己的意见的,有时甚至很自负,根本不是一个谦谦君子。宰相张浚有次以淮西军的人事安排征询岳飞意见,当然是先计划好了,不过是像征性地问一问。张浚提了几名将领,岳飞都认为不适宜。张浚很生气,讽刺说,我就知道除了你岳太尉,没有人能够胜任!张浚权重位高,两度知枢密院事,绍兴五年(1135年)任宰相,是当时主战派的领袖人物,他一直重用岳飞。但岳飞却并不照顾面子,仍是按客观实际说话,认为郦琼等将领肯定不会服从文官吕祉的领导。明朝的李贽在读这段史实时认为岳飞“一再胡说”,是图一时口舌之快,不计后果。岳飞确实太直,胸无城府,很容易得罪人,但在这件事上,岳飞是不存私心,甚至不避嫌疑,以大局出发,以国事为重的。后来的形势,也正如岳飞的预测,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淮西兵变”。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裹胁全军四万余人,并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
岳飞不是圆滑的政治家,而是一位勇气过人的大将,他在军事上深通谋略,但做人却缺少心眼。后来秦桧陷害岳飞时,罗织的一条主要罪状就是岳飞曾说过,“我与宋太祖都是三十岁就当了节度使”。照岳飞的性格,他真能说出这种话来,秦桧一伙据此无限上纲。岳飞的悲剧,当然首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但多少跟性格有点关系。高尔基说,性格决定命运。
由于和宰相张浚闹了意见,岳飞便向皇帝提出辞呈。他守候在母亲的坟墓旁尽孝心,不理军事。朝廷着急了,催促岳飞赶快赴任,岳飞置之不理;部属跪下来以死相求,他也不为所动。直到第六天,他才回到军营。还有一次也是不满皇帝的处置,他也把军权上交,自己本来有伤病需要疗养,就呆在庐山上不下来。可见,岳少保是很有个性的,甚至有点任性。
对那位新贵秦桧,岳飞更是不留情面,曾多次为赵鼎罢相鸣不平,公开说秦桧执政只能丧权辱国。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秦桧代表宋王朝与金人签订了和约,皇帝赵构满以为天下从此太平,反对和约具体条款的赵鼎和主张北征的张浚等大臣相继遭到贬谪,主战派将领敢怒不敢言。正当投降派们弹冠相庆之时,岳飞先是上疏赵构说,议和绝非长远之计,金兵随时都会前来侵犯。喜气洋洋的宋高宗像是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接着岳飞随朝臣们去相国府向秦桧祝贺,文臣武将纷纷送上贺联,为秦桧歌功颂德。岳飞却按捺不下一腔激愤,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贺词:“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沟壑之欲。”(和约并不是像金石一样牢固,金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正志得意满的秦桧看了气得七窍生烟。
其实以上几件小事,都可以为岳飞带来祸患。皇帝天下独尊,权臣炙手可热,谁敢与之斗气。历朝历代多少贤臣名士,稍稍露了点怨声,就被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儿杀头或流放。甚至还有腹诽一说,你对皇帝的意见不表示态度,不发言,那么你肯定是在心里(肚腹)诽谤皇帝,这也是犯了大不敬的罪名,应该问斩的。当时是国难当头,用人之际,赵构不得不忍一忍,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而权奸秦桧,就此把岳飞当做了眼中钉,肉中剌。
二
官场人心难测,有的人你对他很友好,他也会把你当敌人。绍兴年间与岳飞、韩世忠并列为三大将的张俊(此张俊非彼张浚),就是这一种人。当岳飞职位比他低,受他节制时,他尚能公正对待,在一次大战后还向皇帝表奏岳飞军功第一。一有战事,他就把岳飞调到自己麾下冲锋陷阵。当比自己年轻17岁的岳飞也成为一个方面军的主帅后,张俊的态度就变了,虽然也常在一起并肩抗击金兵,但却对岳飞的战绩心生忌妒,并且上表歪曲事实。岳飞平定洞庭湖“水贼”杨么,缴获了不少战利品,便向韩世忠和张俊各送了一条楼船。韩世忠得到楼船很高兴,张俊却感到不舒服。
张俊本是抗金大将,却投靠一心主和的权相秦桧。开初,秦桧一伙恨岳飞碍手碍脚,但还没有下杀手,而把矛头对准另一员抗金主将韩世忠。他们认为韩世忠武勇彪悍,敢做敢说,行事不计后果,不大听招呼,肯定是“和议”的最大障碍。他们先削去了韩世忠的兵权,再由张俊出面拉拢岳飞,提议平分韩世忠的背嵬军(卫队)。岳飞当然不愿干这种缺德事,张俊碰了一鼻子灰。秦张没有就此罢休,马上再出毒招。秦桧秘密逮捕了韩世忠的部下统领胡访,逼他诬告韩世忠谋反。当是时,如果岳飞袖手旁观,“风波亭”的悲剧主角则是韩世忠了。但是忠怀激烈的岳飞哪能不管,他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派人驰马告诉韩世忠。韩世忠连忙去见皇帝,澄清了事实,避免了杀身之祸。秦桧、张俊一伙由此深恨岳飞,他们放开韩世忠,转而陷害岳飞。
秦桧一伙把整韩世忠的手段照样搬到了岳飞身上,先是收买了岳飞的部将王俊,让他出面诬告岳飞的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然后牵连到主帅。岳飞等三人在狱中也是铁骨铮铮,任凭酷刑折磨,始终不在所谓的“抗命供状”上画押。岳飞被捕下狱后,富于正义感的韩世忠数次为岳飞鸣冤,甚至当面责问秦桧:“你们说岳飞谋反有什么真凭实据?”秦桧厚着脸以“莫须有”作答。韩世忠愤怒地喊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历来是功高震主,功臣良将本来是极聪慧之人,但当局者迷,如韩信攻下三齐之地后,就要求刘邦封他“假齐王”,岂不是捋虎须。功勋卓著的岳飞在汉初是韩信,在明末是袁崇焕,在秦二世时是蒙恬,总是会与帝王的屠刀结缘。抗金大将张俊则是走的一条相反的路,他见风使舵,为一已私利投到了秦桧门下,靠着出卖同僚加官进爵,后来被封为清河郡王和太师,高宗对他优礼有加。面对岳飞事件,正气凛然的韩世忠是彻底醒悟了,他交出兵权,买田造屋,悠游山水,信奉佛老,不与从前的部属来往,这才躲过了赵构——秦桧集团的杀戮,得以尽享天年。但是岳飞39岁(1103—1142)的生命是不朽的,他在历史上的彰显程度是韩世忠无法比拟的,而位极人臣的张俊在岳飞面前只是一个猥琐小人。
三
岳飞在军事上是全才:他左右手都能拉开“三百石”的强弓;能力战,曾单骑执丈八铁枪闯入敌阵,刺杀金兵黑风大王而归;他精于野战,灵活运用兵法,善于以少胜多;他有民主作风,每次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部下统制官开会,集思广益,共同决策,所以战无不胜;即使在战术上也有创新,用砍腿战术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铁甲连环马);他治兵严谨,军纪良好。岳飞甚至在诗词、书法上也有造诣,自成一家。这样一位天才的军事家,本来是上天赐予南宋的救星,是统一中原的希望所在。可惜统治者最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将才,有杰出才能而又有傲骨的岳飞是不能为赵构——秦桧集团所容的。岳家军真的“直捣黄龙府”,救回微宗、钦宗皇帝怎么办?岳家军、韩家军、杨家军、张家军、刘家军灭了金国,功高权重,难保没人要谋反?特别是岳家军实力强大,名震天下,更令人担心。本朝太祖赵匡胤就是以出征大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的。皇帝赵构不能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权衡来权衡去,终于动摇了北征的决心,认为只有照秦桧的意见办,签订“和议”最保险。尽管偏安一隅,尽管要用大量财物进贡金国,但父亲和兄长不能来争夺皇位,臣下手中也没了重兵,这不就天下太平了么!处死岳飞,就是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赵构断然与投降派秦桧一伙站到了一起。
其实赵构这个皇帝也是渐渐变坏的。开初他也有中兴之志,很想收复中原,因而对岳飞等将领奖励有加。岳飞生于农家,没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军功从下级军官中脱颖而出的,从列校很快升为宣抚史、枢密史、太子少保,封列侯,是当时最年轻、升得最快的大将军,这说明年轻皇帝赵构是很赏识岳飞的。赵构还为岳飞手书“精忠岳飞”,并在寝宫召见,托以“中兴大业”。大敌当前,他并不信任张俊、杨沂中等将领,只要有岳飞在,他才感到放心。岳飞平定曹成、杨么等多起内乱的六年期间,频频得到赵构的奖励。那时候赵构政权刚建立,内忧外患,行无定所,必然要有强大的武装才能稳固半壁江山,因而朝中是主战派占上风,赵构在赵鼎和张浚的相继辅佐下,在艰苦环境中,倒也像个明君。当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扫平内乱,赵构进驻杭州,坐稳了半壁江山,统治集团就开始享乐腐化,就不思进取了。在这种形势下,权奸秦桧的投降主义路线就很合赵构的胃口,而天天喊抗战、抗战的主战派首领张浚等人就很令人讨厌了。随着秦桧取代赵、张二人担任宰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赵构就一天天昏了,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直把临安作汴京”。
有这样的皇帝,有这样的权相,有这样的高度集权,再有十个岳飞也不能恢复中原。“和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春天,金兀术就撕毁了协议,指挥四路大军人侵中原。只一个月,宋军收复不久的河南、陕西又相继沦陷。高宗慌了手脚,急忙派岳飞出师西征。岳飞率领三军将士先后攻克了颖昌、蔡州、洛阳等地,然后又亲率五万骑兵进驻郾城与金兀术的精锐部队交战。当岳飞等将领在取得朱仙镇大捷,金兵全线崩溃,金兵统帅金兀术准备放弃河北,退回东北之时,一位书生就拦住金兀术的马头说,你们不必仓皇撤退,该后撤的是宋军。自古以来朝中有权相,大将在外很少有成功的。这位书生的话是说对了,岳飞一连收到十二道后撤的命令。当他还在力争时,秦桧先调走了听话的张俊、杨沂中的部队。后人总是责备岳飞这时不该听命朝廷,而应继续进军,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话。自古以来,有几位将军敢拒绝皇帝的十一道“金牌”,岳元帅可以说是第一人,所以民国时的大汉奸汪精卫评价岳飞是“不可节制的军阀”(这也是不公允的)。以当时岳飞的处境来看,没有友军,没有后勤补给,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朝廷还会宣布岳飞反叛,调动几支军队来围剿,张俊等人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岳家军只有死路一条。宋朝皇帝历来就疑忌带兵大将,采取了很多牵制手段。再说,军队也还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纪律。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8日),正是旧历除夕的前一天,岳飞被押上了风波亭。临难之际,他北望中原,感慨万分,奋笔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被害后,南宋朝廷与金国再次签订了“合议”,赵构生理上的阳萎转化为政治上的阳萎,甘愿成为金国的儿皇帝。“合议”规定,赵构的衣冠由金国提供,宋廷每年向金国贡币50万,一半是现金白银,一半用绢疋充抵。金人为了向赵构表示抚慰,送还了他的母亲(靖康之难时被俘),但是赵构的父亲和哥哥这两个皇帝却被囚死在五国城。中原百姓盼望王师北伐终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