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缺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54:04
【中央对养老金缺口的大规模补贴无法持续】

从中国现在推行的“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效果来看,其可持续性颇值得怀疑。其中的首要原因是转制成本这个棘手的难题无从解决,导致这一模式刚开始运转就面临破产的危机。
    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基金制”转轨,是在旧制度基础上建立新制度,因此既要设法支付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老人”和新制度实施前已就业者(“中人”)的历史债务问题(即旧社会保障体系遗留下来的巨额隐性债务),以兑现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对退休者养老待遇的承诺,又要为新制度的正常运行积累基金,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是相当惊人的。
    1995年劳动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对上述隐性债务测算的结果是,若如数支付旧福利制度的养老待遇承诺,需要2.8753万亿元资金。2000年国务院体改办有关专家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作了测算,得出10种不同的债务规模:比如,若今后缴费率为16%(企业和个人各缴8%),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额的长期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则政府的养老保险累积债务高达10.8万亿元;若缴费率为16%不变,但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额的长期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8%,这笔债务可降低到3.7万亿元;若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额的长期平均投资回报率保持8%的理想水平,同时缴费率提高到24%(企业缴16%,个人缴8%),在部分就业者提前退休的情况下,政府债务可下降到1.8万亿元;但是,如果缴费率只能维持在16%的水平,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额的长期平均投资回报率低于4%,而企业又不得不安排大量职工提前退休,那么政府的养老保险累积债务会高达12万亿元。
    事实上,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资产总额仅为2千多亿元,欲以此化解上述历史债务可谓杯水车薪。新制度为了延续旧福利制度的养老待遇承诺,不得不对“老人”和“中人”的养老待遇作出明确规定,但却未安排充分的资金来源用以给付,于是只能用新制度所设计的“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承担政府偿还历史债务的责任。这不但令新的养老保险体系无法积累必要的基金,把“个人账户”变成了“空账”,而且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逐年扩大。
    1998年全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支缺口为100多亿;1999年当年的收支缺口为200多亿;2000年这一缺口达到300多亿,该年底全国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的历年滚存余额仅剩947亿元,不够半年的开支,有24个省当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连经济实力雄厚的上海市也于2002年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赤字。2003年全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支缺口进一步上升到410亿。
    在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缺口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养老金支付不致中断,各地政府普遍挪用了就业者“个人账户”里的养老保险金储蓄,导致就业人口的养老保险储蓄账户呈“空账”状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空账”数额迅速攀升,1997年达到140多亿,1998年上升到450亿左右,1999年跃升到1千亿,2000年翻了一番成为近2千亿,2003年年底又猛增到4700百亿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个人账户”里的养老保险金储蓄其实是徒具虚名,“统账结合”模式事实上已回到了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前的旧式“现收现付制”。
    尽管政府挪用了就业者“个人账户”里的养老保险金储蓄,仍然无法应付养老金开支,因此不得不从当年财政支出中拨款填补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缺口。1998年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为20多亿元,1999年这一补贴数额猛增到100多亿元,2000年再倍增为300多亿元。今后政府事实上承担了填补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缺口的无限责任。更危险的是,将来财政每年到底要补多少才够,谁也不清楚,而地方政府又往往指望中央财政承担填补这一“无底洞”的责任,对中央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