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借钱革命被称作“孙大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09:27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周末》报, 2009年3月13日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开天辟地,鞠躬尽瘁,一生献身于为民族争自由、为国民求幸福的事业中,居功至伟,泽被后世。值此之际,我们回顾他的法治思想,对国家之前途,法治之愿景,定有裨益。

1924年11月7日,孙中山先生和廖仲恺在庆祝俄国十月革命大会上。

1918年5月4日,滇、桂军阀操纵非常国会,决定修改军政府组织法,改元帅制为总裁制。同日,孙中山先生通电辞职。孙中山先生回上海后,开始撰写孙文学说。

【一边开炮一边说法】

早些的时候,孙中山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得比较响:孙大炮。

大炮一是指空想的和不现实的。因为他梦想建立一个健全的、民主的政府,一个对人民施行仁政的政府,在帝制年代无异于痴人说梦。

另外,革命是要花钱的。他四处借钱,不断许诺。可随着起义的次次失败,诺言无一兑现,“孙大炮”已经不是玩笑了,它代表着某种人品上的信用不良。

先行者总是被嘲笑和被误解的,他们与这个时代不是相见恨晚,而是相见恨早。人们都睡着,他却呐喊,呐喊的调调儿也高亢尖锐,是别人想也不敢想的犯上作乱。

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乱臣贼子”。

其所为者,主政者视之为贼也;其所乱者,满清帝制是也。

尽管西化了的孙中山满脑子民主共和的观念,但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惟有暴力推翻暴政一途。

自1895年以来,孙中山共组织了大大小小的起义十次,“十大起义”刀光剑影、充满了刺杀与爆炸。在一次起义的部署中,他这样命令属下:光武装攻打督署还不够,还要“四处放火”,于城内各处“施放炸弹,以壮声势”。

和以往的造反者不同,孙中山的革命是有理论支撑的。他以自己的亲历学识,认准了革命不是简单地改朝换代,不只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还有涉及民主与民生的大内容。

这一套内容里最主要的就是他的宪政与法治思想。

孙中山认为,要改变这人治的国家,必实行法治才行,而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所谓民权,就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很显然,这位满腔热情的革命党人希望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1896年,清廷于伦敦绑架孙中山,使得世人尽知孙中山,清廷的愚蠢为孙中山成就了一大单政治广告。原来中国还有这等热血青年?支持、崇拜,孙氏名声大震。

获释不久,他雄论滔滔,在《东亚》杂志上发表长文一篇:《中国之司法改革》,大谈法治,这是孙氏法治思想第一次系统的阐述。

孙中山大声疾呼:“在今日中国的社会部门,也许没有什么部门比司法制度更迫切地需要彻底改革了。”

当然,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法律可言,何况搞的是革命,还没有到自己说了算的时候,法治可以是自己的确信,也可以是口号以壮视听,以张声威。

没法律可以,但不能没有法治思想。

作为先行者,孙中山一边向旧机器开着大炮,一边向民众阐述着法理。所以,尽管在实际的遭遇战中屡次失败,却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是观念上的先行者与布道士,是开辟了一个时代的急先锋。

他的宪政法治思想虽不如城角上的炮火亮丽,可在人心深处却引发了翻江倒海般的巨澜,为埋葬旧制度播下了最强劲的种子。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等在日本举行“帝制取消一笑会”。孙中山前面为廖承志。

1915年,宋庆龄女士与孙中山先生结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图为婚后在日本东京留影。

【教父归来袁世凯必须宣誓】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还远在美国餐馆里打工。众望所归地登上总统宝座,凭的不是武功,还是他“精神教父”的力量。

此时此刻,真正能够操持国运的还是前相国袁老三。孙先生以思想和热情征服的是国人的心灵,而要除掉帝制死党,举国之内,只能靠袁世凯这个有生力量。孙先生只能做个临时总统。临时之意,革命党人最清楚,不是什么妥协和软弱,谁真正有力量的时候也不会妥协、软弱。

就这样,孙中山坐镇南方,虎虎生威,袁世凯宫廷利诱,磨刀霍霍,大清帝国的母子便在这南来北往的合作中缴械投降了,一纸逊位诏书,一张和平条款,这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在千年帝制史上竟是不多见的呢。

1923年,孙中山终于搭上了苏联这班车。这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并于会面后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苏联的援助实实在在,孙中山的回应也是明明朗朗。大元帅府和黄埔军校都是苏联援建的,顾问鲍罗廷也是共产国际派的,并且最大的变化是以苏共的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自此,孙中山将党权政治引入中国,党组织统一党员思想,并且将党义引入教育以代替传统的政治课,大理院院长赵士北一句“司法无党”的主张,竟被这位早年呼吁司法独立的民主先行者免了职,法治在他心里有多少位置已不可知,全面革命之心却可见一斑。

在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面确定,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打开了。

天不假年,1925年3月12日,一生奋斗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终于可以歇歇了。

弥留之际,仍在喃喃:“和平……奋斗……救中国!”

他的遗言分三份,一份是家事,一份给同仁,另外一份则给了苏联。在致苏联的遗书里,他赞扬苏联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呼吁双方“合力共作”,并希望苏联政府继续给予援助提携。

他一生反对帝制,不做皇帝,可是死后的他还是被善意国民葬进了陵里。陵,那是只有皇帝才配享的地方。

他一生致力民主,可是他的“总理遗教”被同仁们强力地定为宪法性文件,不得忤逆。

假若有知,他该做何想?

这就是他所生死的土地,他所热爱、求解放的民族。

在内地,他被称为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他被尊为“国父”。并设专门的纪念馆。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方散见在两岸各地,他是这个民族可以跨越某种观念共同尊崇的革命先锋,民主教父。

有人说他是“二十世纪的乱臣贼子”,有人说他是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在印度,甘地被称为“圣雄”,那是舌头的力量。对比甘地,孙中山则是满嘴钢牙。望着他坚毅纯净的眼睛,想着他一生的大起大落,这“天下为公”的梦何时能圆呢?

杨度做挽联:“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一片悲情。

孙先生笑语同胞:“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多少心意?

中山先生千古!

 _(网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