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学习、学习、再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35:47

六十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使我快乐,学习使我从一个幼稚的孩子,成为一位中学特级教师。

我经历过解放初期“保国民学校”的发蒙教育,接受过50年代“向苏联学习”的凯洛夫氏的小学教育,遭遇过“大跃进时代”的民办初中半工办读的教育改革,享受过60年代包生活费包分配的中等师范教育。

参加工作后,考上了享受“出差待遇”的大学函授学习,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磨炼,也赶上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种培训班学习。“为教而学,以学促教”是我四十年教学生涯的座右铭。

1949年春,新中国成立成立前夕,我正好五岁。父亲就送我进了泸州市蓝田镇上街保国民学校(初等教育机构)读初小。第一节课是:“来、来、来,来、来、来,大家来上学”,至今记忆犹新。一个“来”字,反复七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1951年,取消保国民学校,我进了泸州市第十小学(蓝田前进路小学)。印象深刻的是高年级(五、六年级)班主任何健雄老师和上体育的曹建忠老师。受何老师的影响,我喜欢语文课。爱看连环画和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看过,尽管一知半解,还是一回一回往下看,连饭也忘记吃。从此,我对语文的兴趣就越来越浓了。受曹老师的影响,我爱好体育活动,至今还坚持打乒乓球。

 

       小学毕业证         蓝田前进路小学1957年小学毕业留影(作者第二排左六)

 

从小学毕业证书上看,印有“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的公章,就反应出当时政府对“学历”的重视。

1957年小学毕业,因为我家弟妹多,靠父亲一人的收入过日子,再加之蓝田与市区一河(长江)之隔,交通不便,所以无法到城里读初中。1957年以前,蓝田镇只有小学,没有中学。当时的有志青年常声和与部分教育工作者(前进路小学校长王明叙、毕业班班主任何健雄、力行路小学校长邓联碧、力行路幼儿园园长陈先倪等),顺应民意,在镇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共同创办了蓝田镇民办中学。解决了蓝田镇贫困家庭子女就近读初中的问题。

1957年秋,我就升入蓝田民办中学半工半读(边读书边帮助父亲经营药房生意,帮助母亲挑水、找柴)。2007年蓝田中学50周年校庆,我作为首届毕业生的优秀代表,刊载于蓝田中学50周年校庆刊物上。

   

蓝田中学1960级毕业纪念(作者后排中)蓝中50周年校庆首届师生合影(作者后排左二)

 

2007年10月26日,我参加了蓝田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我代表1957届学生撰写了《五十载栉风沐雨,半世纪沧桑砥砺》祝贺词中回忆了学校的三次搬迁:

“忆住昔,‘王家祠堂’及‘何家坝’旧校园的一草一木,校长和老师的一颦一笑,仍记忆犹新。在那简陋的校园里,我们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考炼,在贫穷的日子里编织着人生的七彩之梦。往事如烟,50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但我们对兰中严格的育人之风始终不曾忘怀。”
 “还记得吗,在艰苦的年代里,红薯比汉堡包还甜,一碗清汤伴二两米饭比现在的美味佳肴还吸引人……。”

1960年在亲友们的鼓励、资助下,我考上了泸州师范学校。“读师范不缴学费、不付饭钱”,有饭吃,又能读书,正适合我们这样的家庭。在“泸师”三年,正遇六十周年校庆,受恽代英、肖处女等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影响,在朱德题词:“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办好人民的师范学校!”的鞭策下,功课学得比较扎实。

    

泸师63.2班毕业留影(作者三排左四)    泸师63.2班班干部合影(作者后排右一)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刊登毛泽东为《中国青年》杂志《学习雷锋同志专辑》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同时发表了周恩来的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我就是在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中毕业于泸州师范的。“党指向那里,我们就奔向那里”,“服从分配”离开城市到山区当教师是很自然的事情。向雷锋学习,就是要为人民加倍地工作,这就是我当时的理解。“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我通向特级教师道路的精神力量,“服从分配”是我通向特级教师道路的起点。

1963年8月1日,我们搭一辆泸州到兴文运货的汽车,中午到了兴文县城(当时叫“城关镇”,后来叫“晏阳镇”,现在叫“僰王山镇”)。下车后,看到街不像街,城不像城的山区小场镇,我们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将要工作的县城。

当地人们流传的一首歌谣:“好个兴文县,衙门像猪圈;堂上打板子,四城都听见”。形象地反映了兴文县的落后。1963年的兴文县人口不足10万。县城在一个小山岗上,人口不足4000人,是宜宾地区最小的县城。只有一条街,从北门到南门不足1000米,还分为三段:北街、正街和南街。我们十几位中师毕业生在街上一站就会把狭窄的街道堵断。60年代的兴文县城,经济萧条,一到下午,街上基本是没有人行走,商店关门。

1963年8月2日下午,我们到县人民政府报到。文教科的科长直截了当地说:“8月15日以后再来报道”。由于交通很不方便,又没有回家的钱,所以我留在兴文县城等候分配。住县政府招待所,对我们刚毕业的中师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享受“干部”出差待遇。进出政府招待所,有一种说不出的“荣誉感”。其实,县政府招待所很简陋,住的是大房间,睡的是木板床,点的是煤油灯,洗的是冷水澡。在食堂吃饭,先要凭“粮票”去买“饭票”,再进餐。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还处在“吃不饱,穿不好”贫穷时期。因此,每天只好忍着饥饿(每天只有九两粮票买饭吃),到县新华书店看书度日。用“精神粮食”来充饥,是等候分配的最好办法。

我分配到兴文县教师进修校任语文教师,承担全县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        

  1963年夏兴文县教师进修校全体人员合影      作者夫妇60年代末兴文进修校留影

 

我是一个刚毕业的中师生,在领导的动员和督促下,1964年秋,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学习。从1964年10月开始,我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由西南师范给予辅导与考核,并在一定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学习和就地委托辅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着迷式地紧跟毛泽东,参加了“文化大革命”。 1970年,参加了中央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了九个月),因为校长是林彪,教导主任是周恩来,毛泽东是最高领袖。所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更加荒诞,“文化大革命”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毛泽东说:“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许多问题可以在学习班里得到解决。” 矛盾激烈、影响重大的省市被集中到北京,由中央出面举办解决矛盾的学习班。我参加的是解决四川省问题的学习班。

 

中央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兴文学员合影(作者左图后排右一,右图右一)

1972年后疑惧“文化大革命”,1973年就躲僻“文化大革命”,自愿到山区农村初中当教师。过了几年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生活。

   

巴中培训班中文班(作者第三排右二);省中学师资培训班宜宾学员留影(作者第四排左六)

 

1973年3月县文教科抽调我和石朝辉参加四川省高中教师培训班(西南师范大学在巴中举办的中学师资短训班),学习了三个月。这次学习,收获不少。再一次聆听西南师范大学翟时雨、雍国容等教授的讲授。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古典文学、现代汉语、美学等课程的兴趣。也为我1979年重新参加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是我通向特级教师的文化基础。

1979年西南师范大学恢复函授教育,我的夫人侯文芬参加成人高考,以数学科98分的高分(只差2分为满分)被西师数学系录取。我是1964级西师中文系函数生,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学习,西南师范补发了一张“专科”文凭。我要求复学,西师同意复学,但要从大一重新学习。为了提高自己,又开始了函授学习。1979年——1984年的五年学习中,我连续三次被西南师范评为“三好学生”。所以我的大学函授学习总共长达20年,即1964年入学,1984年毕业。我们以学习为快乐,以学习促进教学,以自己的努力来感染学生和三个孩子,所以“函授学习”的五年,是值得留念的“艰苦奋斗”的五年。这五年是我通向特级教师道路的“奠基”时期,为我后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函授)1979级毕业留影(侯文芬前排右八)

    

西师中文函授79级兴文学员(作者后排右三)西师中文函授79级三好生(作者前排左三)

 

1981年8月我重返县城,第三次回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这次调回县进修校,正遇上普通教育事业调整整顿时期。方针是“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压缩普通高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学校”。

20世纪80年代,教师水平不高。据统计,兴文县小学教师具有中师或普通中学学历的只占50%,初中教师具有大专学历只占11%,高中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占40%。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县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县教师进修校的建设,举办在职和离职进修提高教师的学历。我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82年,参加宜宾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心理学教师培训班学习半年,担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的。

宜宾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学班结业留影(作者后排右三)

 

从1984起,西南师范大学聘请我为中文系84级本科函授兴文班辅导教师。我担任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文》等学科的教学辅导,还担任学员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1984年暑假,参加四川大学古汉语研修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

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进修班结业纪念(作者第六排左二)

 

1987年评为兴文县第一位高级讲师,被县领导和广大教师誉称为“兴文的教育家”。

1991年,开创兴文县教育督导工作,任兴文县政府第一位专职督学。1993年春,参加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督导研修班学习半年。指导全县中小学开办家长学校成绩显著,1996年被全国妇联、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家庭教育园丁”。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督导研修班结业合影(作者第四排左一)

   

督导研修班宜宾学员留影(作者左一)  督导小组与上海梅陇二中领导合影(作者二排左一)

 

1998年,担任兴文县教学研究室主任。开展“科研兴教”,大兴教研之风。2000年5月参加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研修班”学习。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作者左一)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游长城(作者左一)

 

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吸收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开阔了眼见,工作起来事半功倍。我深深地感悟到学习是人生的必需品,“学习、学习、再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任务。

2000年9月,评为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兴文县第一个特级教师),是我“学习、学习、再学习”的价值体现。

受三儿子的影响,2000年开始学习“电脑”。2000年8月三儿子考上美国UTD大学攻读博士后,我就与三儿子在QQ上或SKYPE上聊天,通过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

       

作者2000年开始学习电脑             作者2000年评为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

 

2004年12月退休后,我自费参加泸州创世纪电脑学校学习平面操作技术。现在,能够运用Photoshop处理图像,运用“绘声绘影”编辑VCD、DVD。

2009年6月三儿子一家回国探亲的部分相片(作者拍摄和编辑)

 

21世纪,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打破了现实世界的地域界限,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