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军:假新闻满天飞,仅是编辑记者的错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41:45
假新闻满天飞,仅是编辑记者的错吗?

  如今,假新闻满天飞,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一年一度的“十大假新闻”还没有评出来,但可以肯定2006年又是假新闻“丰收年”。(2007年1月2日人民网转自《中国青年报》)

  《2006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当是一篇教编辑记者怎样识别假新闻的活教材,文章从内容特别“惊人”、“可读性”特别强、特别有“新闻价值”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识别假新闻。撰写此文的作者,作为一位热心读者,虽不是什么资深报人资深编辑,但是由于假新闻看多了,居然也会“久病成医”,说出了很多道道来。按理,作为编辑记者,当然应该对假新闻的“泛滥”负责,起码其把关不够严格,或者根本就没有进行很好地审核,尽管也有“文责自负”的编辑按语,但是编辑记者的素质不高或故意所为,实在是假新闻满天飞的“帮凶”或“助产士”之一。那么,假新闻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呢?

  一是某些领导的“好大喜功”。大凡做过领导的同志,好像还没有几个坚决只做不说的呢?官场向来有这样的说法:“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宣传得好”。无论大小领导对单位的信息调研和宣传工作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在宣传方面,只要能够给单位和自己脸上“贴金”,很平常的事情,能够说成是“惊世骇俗”的特大新闻;很微弱的成效,能够说成是取得“举世闻名”的成就。在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官的政治氛围下,宣传文章中的有关数据也往往失去了任何可信度,很多情况下,一能说成十,十能说成百,百能说成千,千能说成万。总之,是什么“大”、“新”、“特”,就说什么。

  二是某些写手的“胆大妄为”。绝大多数的单位或部门通常对每个员工都会明确一定的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任务,并且与奖金福利直接挂钩。俗话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为了完成任务或所谓的“奖励”,编假新闻、造假数字,也便有了市场。尽管一般情况下,单位都会明确专门的分管领导负责信息调研的质量把关,但是,在信息源实在少得可怜的情况下,也难免一些虚假新闻会顺利通过把关领导的“审核”,况且有新意的稿件说不定还能得到编辑记者的“青睐”。当然,也有一些单位,根本就没有什么把关领导。还有,就是有很多写手是“自由撰稿者”,他们写的东西就只有仰仗媒体的“审核”了。

  三是某些媒体的“猎奇媚俗”。目前的媒体,自负盈亏的比较多。为了赢得读者群,增加点击率,媒体的主编或领导通常习惯于什么新奇用什么,什么流行刊什么,至于新闻的真实性,一般不会太多的去考虑,只要不是明显的政治发动文章就行了。在这种“猎奇媚俗”的氛围下,对舆论的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重视,于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成为各家媒体竞相炒作的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一些发行周期很短,比如日报等,就更需要一些“新”、“奇”、“特”的新闻了,在很大程度上说,一些媒体就是靠假新闻、“爆炸性”新闻求生存的,所以对于一些媒体编辑记者的哗众取宠或亲自采写虚假新闻也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四是某些民众的“浮躁无聊”。“因为有需求,所以有市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些民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媒体信息面前,浮躁有余,务实不足;无聊有余,诚信不足,而且渐渐地失去了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主观能动性,对真善美不去主动而为,对假丑恶却津津乐道。比如有些人见到别人有困难,不会主动去帮助,甚至还会在旁边看笑话;又如有些人看到一些明显有违真实的假新闻或小道消息,不但不去抵制,相反还会传播。为什么一些虚假新闻会不胫而走或满天飞舞,与有人从中“推波助澜”不无关系。现实生活中已经充满了虚假,“源于生活”的媒体又怎能幸免于难呢?

  有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到有处有还无”。编发“假新闻”的编辑记者当然应该得到制裁,但是千万不能只将板子打在其一人身上。治理一起“假新闻”容易,但是要让“假新闻”无从造假,就不是一朝一日之事了。

 

(来源:新华报业网/作者:倪洋军)

 

2007-01-04 15:45:39 新华报业网 http://www.xhby.net/xhby/content/2007-01/04/content_1507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