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文学传承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王运涛-中国文学-文学理论-艺术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50:44

中国经典文学传承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

收藏此页】 【 】 【王运涛】 【我要投稿】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乡国情怀、亲情友爱和人生感悟等人文精神是古典文学中更为根本的一种传承关系,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感情熏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承载这一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学整体上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人文精神;传承;表现

一、引言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人文精神是人性真善美的体现。它除了具有普遍的意义外,还有着民族的特色,是一个民族在认识自然、观察社会、反省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以人格精神为内核要素。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多重人格精神共铸的理性辉煌,它奠基于传统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文士)阶层丰富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国古代贬谪士人以标举主体独立及个性自由为特征的“隐逸人格精神”,是以非主流面目出现、并独在中国成规模成传统的隐逸文化的最大精神价值所在,更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一个重要的滋养来源。“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引发中国生成隐逸文化的根本性哲学诱因,成全了道儒释的无为之隐、无道则隐及随心悟禅。投隐、向隐的文士往往以文艺审美实践来弥补规避政统后的社会实践缺失。这一过程不仅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代表帝王和政统意志的群体主体性的压制,获得了代表个性自由解放的个体主体性的张扬,而且直接促成了中国传统的诗、画、书、园、乐的生发勃兴或境界提升。在此基础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通过理性建构的方式,将隐逸人格精神体现出的自由内涵、批判内涵及审美内涵等融入到了其整体内涵的扩展中。尽管隐逸文化最终在近现代趋归式微,但隐逸人格精神的遗风还程度不同地以“历史积淀”的方式在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时隐时现。
http://www.artx.cn/
  海内外许多汉学者已经充分地肯定了中国经典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或人文特色。如钱穆概括“孔子思想,乃是一种人文本位者,或说人文中心者”(注:钱穆,《孔子思想与世界文化新生》);牟宗三直称“中国的文化生命为人文教的文化生命”(注:牟宗三,《生命之学文》);成中英强调“我们的文化传统自先秦就肯定了人的重要性以及自主性,因此表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注:成中英,《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中国哲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它内在的人文主义”(注: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特性》);潘立勇指出“中华传统哲学的最大成就就是人生哲学,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生命即在人文精神”(注:潘立勇,《中华人文精神之现代视界》)。杜维明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是一种涵盖性很强的人文主义”,应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儒家人文精神:个人与良心的整合;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人心和天道的相辅相成。(注: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先生说:儒家的传统从曲阜到山东,到中原,再到东亚和东南亚变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