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舫回应取消院士制度:虽有局限性但不可动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3:15:45
就在媒体舆论与部分院士质疑中国院士制度、并建议取消院士制度的风口浪尖上,12月13日,中国
工程院公布了2005年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本次增选工作自今年1月初全面启动以来,经过提名、遴选、第一轮评审、第二轮评审、主席团讨论审议,报请国务院批准等程序后,中国工程院8个学部共评选出50名新院士。
当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沈国舫首次代表院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正面回应诸多质疑,并坚定地表示,院士制度不可动摇。
质疑一:院士制度存废争议
【舆论声音】
《南方周末》名为《众院士爆轰院士制度》的文章中提出,12月中旬,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即将揭晓,当此关口,一场关于“院士制度存废”的争议,猛然袭来。文章援引另一媒体的报道称,于上海举行的“院士圆桌会议”上,有院士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
【沈国舫回应】
院士制度是中央长时间考虑后确立的,没有理由动摇。目前来说,院士制度是新生制度,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没落制度,它的地位不可动摇。中央对院士的专业意见也很重视,比如建立节约型社会、“十一五”计划等都听取了院士的相关研究报告;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战略研究等,都找院士做相关研究。遇到重要课题,中央领导都会参会,怎么可能废止或动摇院士制度。
当然,院士制度也和任何一项制度一样,有其局限性,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人提出,院士增选时名额太少,评审组成员认为,两年一次的增选工作过于频繁,负担和压力比较重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在研究改革办法。院士制度的改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事实上,在最近一次会面中,周光召本人否认了他曾提出“取消现行院士制度”的说法。
质疑二:推荐院士存在潜规则
【舆论声音】
在《瞭望东方周刊》的相关报道中披露,一位刚刚参加完院士增选投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院士承认,评审过程中,存在到处送材料,送东西的不良风气。
【沈国舫回应】
院士评选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良风气。存在写条子、打招呼、说情面,甚至一些单位通过舆论宣传等途径帮助候选人扩大影响的助选现象。但是,院士评选采用无记名投票,院士可以不被这些左右,也不存在来自上级领导等方面的压力。院方也会向院士强调这一点。
我个人也会碰到此类问题,有时候婉言拒绝,有时候推说“我推荐的名额已满”,或在评选投票阶段,坚持自己的投票准则。
事实上,在评选过程中,对于一些助选现象,一旦发现,院方会在评选中通报,涉及到的候选人将不会被选为院士。今年就有1例。
质疑三:缺乏约束机制,能上不能下
【舆论声音】
《中国青年报》一篇评论直言,院士评选类似于“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评选院士,本来是对科技工作者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的一种肯定和奖励,如果这种奖励是终身制的,不仅会让一些院士搞错自身的定位,也让社会对其产生误解。
【沈国舫回应】
今年增选院士名单公布同时,我们也同时公布了两封信,一个是《向当选院士所在部门和单位提出的建议》以及《给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里面都提醒院士所在单位以及院士本人,不要为社会上浮躁之风所影响,应在工程科技领域,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工程院内部还设立有监督委员会,受理一些投诉。今年同样收到一些对于个别院士的投诉,但投诉数量不便公开。对于这些投诉,我们会逐项调查核实。如果存在严重违规行为,会作出相应的措施。
我们内部规定,院士75岁就进入资深院士行列,其实就是半退休状态。但是,要说取消院士头衔,并不可取。一些院士虽然年事已高,但头脑清醒,一些项目还是需要他们这样具有战略眼光、号召力、凝聚力强的人来担当领头人。
质疑四:官员院士与院士官员化
【舆论声音】
《海峡都市报》的文章中说,按有关规定,院士享受的是副部级待遇,而且是法定的“最高学术称号”。“副部级”是什么?当然是行政等级;“最高学术称号”是什么?也是行政式的身份封赏。官本位下,原本只是荣誉头衔的院士,岂能不发生异变?
【沈国舫回应】
我们一再强调,评选院士不看出身看表现。当选院士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他是否在自身专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至于他是否为官,是否经商,不会影响评选标准。新增的院士中,以工程管理学部为例,身为铁道部副部长的孙永福,以工程技术人员身份,在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解决了冻土层施工、高原缺氧下施工人员的健康保障等问题,表现杰出而当选院士,与他的官员身份无关。
至于一些人当选院士后为官,这恐怕与整个社会官本位思想有关。我个人认为,挡不住。
质疑五:院士成为“会议院士”
【舆论声音】
在《瞭望东方周刊》的文章中,作者援引汪品先的话,有些人当上了院士之后,就到处开会,成了专职的“会议院士”。而且规格越低的会议,出场费越高,像一些地方性的会议,红包很多。
【沈国舫回应】
院士的社会地位,目前来看,有些地方的评价太高了,这没有必要。很多活动都非要请院士,但院士不是样样都通,不是在任何领域都可以发言的。
从经济收入角度看,国家没有适应现阶段社会情况的奖励或津贴制度,因此,存在一些地方看重院士,给出百万年薪的事情。实际上,我知道,很多院士的出场费很低的,1000元、2000元,高一点5000元,这比起一些经济学家,差很远了。
有些人说,院士年收入达到10万,我认为,一些院士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当然,一些地方存在省、市等各级层层给院士发奖金、配车、分房等现象,但不是全部。我个人认为,院士年收入达到10万元应该是正常的,而如果与他们做出的贡献来说,年薪达到20万乃至30万元也可以,但最好不要到100万元。
科学界还是应该淡泊名利的。
质疑六:只增不减,能否实行换届制
【舆论声音】
同样在《中国青年报》的这篇评论中,作者建议,院士评选,不能只增不减,应当实行换届制。一旦当选院士,几年之后没有新的成果,应当主动让位,让院士也有一些危机感。
【沈国舫回应】
院士其实就是一个荣誉,是对科学家过去在其专业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种肯定。就像诺贝尔奖一样,谁会苛求诺奖得主一定要第二次得奖。所以,一些评论说,当选院士后再难有建树,这样的评价并不公平。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10年、20年后,院士的人数应该扩大而不是缩小。现在就工程院来说,75%的二级学科有院士。今后,这一比例还会增加,学科覆盖面也会更加广泛。同时,一批年轻人也会逐步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