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改革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03:08

 

(朱俊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定的人才知识基础。本文试图就在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改革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有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共召开了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每一次全教会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第一次全教会的主题是教育体制问题。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就是这一次定下来的。第二次全教会的主题是明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的基础上确立了90年代末乃至下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也就是明确了事业的发展目标。第三次全教会的主题是素质教育,它集中地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培养目标,或者说是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回顾这三次全教会可以看出一个脉胳:从体制到事业目标,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目标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三次全教会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江泽民同志在讲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时,用了“四个基础”来表述,即:在增强综合国力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教育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非常全面、非常深刻的阐述,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总书记还讲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1999年这种国际、国内大背景的情况下,总书记在讲教育问题的时候,真是语重心长啊。国家的命运系于教育,这是何等重大的责任。所以,在读这个讲话的时候,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难道不应该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有所作为吗?党和人民在民族的振兴中对教育的重托确确实实给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带来一个极好的机遇。

  第三次全教会在许多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上有新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常明确地阐述了教育不但具有公益性,而且具有产业性。过去,人们称教育为产业,是把它作为服务性行业归于第三产业。全教会指出教育具有产业属性,“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是指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下,通过培养人才生产和创造知识。因此,教育投资也就是具有基础性的生产投资。当然,教育的基本属性仍然是社会公益性。因为它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即使是选择性教育这一块也是生产的准公共产品,教育基本不生产完全的私人产品。

  第二,明确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今年高等学校比较大幅度地扩大招生,它主要是根据对教育与社会需求关系的新认识作出的安排。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并且学校有能力承担这个任务,这就是扩招的客观依据。这个转变是从过去不顾社会需求的情况来确定计划,到现在主要依据社会需求来确定教育的发展规模。这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的转变。如果市场对教育完全不起作用,那就谈不上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

  第三,揭示了教育的体系结构是制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因。教育方面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教育本身结构上的矛盾而产生的。过去一讲应试教育,好像是基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自己在追,殊不知这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后逼得基础教育不得不在这个独木桥上一争高下。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整个教育的结构有问题。大学招生就只有那么点数量,加上就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没有其它的选择。对教育体系结构问题的揭示,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必须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封闭的教育系统与开放社会和经济是不相适应的。

  第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把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智力优势。教育不是被动地完成适龄人口的教育任务,而是通过教育的转化造就各级各类人才,形成强大的人才大军。

  第五,发展、深化和丰富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第三次全教会明确地表达了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素质教育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是“新”,即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它的各种表述可以充分体现这两个意思上。既讲了全面的素质要求,又讲了各级各类教育的任务,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因而对素质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阐述得更为充分;素质教育不是针对所谓应试教育倾向的概念,而是体现新的历史时期对创新素质要求的创造性教育。

  这次全教会还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新举措。首先在教育体系结构上突破,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快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发展,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从而使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一种比较良性的结构。再就是把整个教育放在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开放系统,理顺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还有,这次全教会对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费和师资保证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第三次全教会,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为构建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施框架,对于跨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预示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必将出现一个新局面。

  二、新的教育体系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全教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的巨大工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努力。但最根本的是:新的教育体系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我们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穷国办大教育这样一种局面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极不平衡。从经济结构形态上讲,我们的社会形态基本上是一种多元结构的社会形态。中国的教育决策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大头在农村,这是我们决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鉴于这种情况,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方针,走中国式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无论是建国五十年的历史,还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别无选择,教育也是这样。教育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走有自身特点的改革发展之路。

  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们国家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与这个改革相适应,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包括教育在内的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革,这就是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和这个改革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也就是说要从过去比较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思考问题转向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思考问题。这个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对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看得到、想得到和做得到这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三步曲。能看到问题不一定能想到解决的办法,即使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见得就能够有效地实施。思想观念不适应,这也就是教育严重地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我们还必须看到,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崭新的发展态势。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的地位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跨世纪的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民主化,也就是说整个社会要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

  教育多元化,要求整个教育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体系,形成一种多样化的教育格局。这种情况在过去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是不可设想的,但是现在将成为现实。

  教育社会化,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从而导致传统的教育形式发生根本的变化。

  教育管理非集中化,就是教育的大政方针统一要求和地方的自主管理相结合,这是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多元化的社会结构,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必然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在国内外的教育发展中,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态势。所谓教育的公办和民办无非是从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两方面进行区别的,现在我们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它是公办还是民办性质的?很多事情如果不只是从概念出发,而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它,来定它的性,可能会更准确。

  教育信息化,也有的称为教育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化,实质上是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的信息化就是要求教育在更大的范围成为开放的体系,实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上层建筑作用的结果。

  教育目标综合化与知识综合化,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以提高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要求的教育目标,正在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在教育目标综合化里有三个要素,即创业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概念。创业的意识要求教育培养目标不是为现成的岗位去就业,而要能去创业。

  教育终身化,就是人的学习阶段将不再局限于在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它包括从生下来到最后,在他的一生中都是一种学习过程。

  教育发展趋势表明,教育是一种横向扩展到社会上的各个方面,纵向延伸到一个人的一生的这样一种历程。教育渗透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完整的结构体系。因此,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也不为过。当今世界各国,在振兴国家的道路上,振兴教育都是首选的方案。根据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期望,根据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的现实,只能得出结论: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要真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我们应该看到,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就是要构建与社会经济相适应、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决定》指出:“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不难看出,教育改革的确是一项社会工程。教育观念是涉及到全社会的问题;教育的体制、教育的结构则更多是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事情;培养模式、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些与学校的关系更密切。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体系,关键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体制和结构是突破口,最后还得在培养模式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去落实。只要我们认真地按《决定》精神去探索,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一定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口,是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环节,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构建教育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最近这两年,高中教育是非常活跃的一块。为什么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群众的要求已经作出了回答。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源动力就是社会需求。我们办教育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经获得了这样的认识。最近的十五年湖南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一直没有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这么紧张,就是结构上出了问题。教育最终是要接受社会检验和评价的。现实的情况是,即使按照统计的今年133800名高中毕业生来计算,按全省同龄人口,也就是说12年以前入学一年级的新生,100个人里读完普通高中的是1 1.8个,这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吗?与全国来比较,1998年全国的每一万人口在校的高中生是75.89个人,湖南只有74.66,在全国排20位。显然,湖南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是不够的。

  如何理解发展呢?1997年全省普通高中招生17万多人,1998年高中招生数是191000人,比1997年增加了1万多人,这肯定是发展。今年全省普通高中的招生可能达到22万人左右。22万比19.1万增加了2.9万人是发展。我认为理解中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是相对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是否相应地提高了,这才是真正的按比例发展。如果60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15万人,那就只有25%,80万初中毕业生升学招生20万人,那升学比例还是25%,绝对数量是扩大了,但从解决需求矛盾这个角度上它是不适应的。所以看发展,不但要看规模,还得看提高下一级学校毕业生的升学率。去年初中毕业生升普高的比例是22.8%。今年的比例可能提高到25%以上。初中毕业生中每4个人有1个人上普通高中这绝对不多。粗略估算,大概在2002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将突破110万人,按25%的升学比例,那就是招27.5万人,三年下来就是80万人的规模,比现在的规模差不多翻一番。因此,大力发展还做不到,没有条件,但“积极”发展,克服困难,尽可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要积极发展,到底怎么发展?在怎么发展的问题上,有必要对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作点分析。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或者说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这句话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教育属性就定位了。它的教育属性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它既区别于专业教育,也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其它门类的教育。由于它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因此,以它广泛的适应性、较强的可塑性、发展的多样性,在整个教育体系结构中发挥作用。由于它定位在基础教育,人们常常把普通高中和初中、小学放在一块,叫做“中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前,用中小学这个概念一讲,非常清楚。但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这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就要面临新的情况。人们一提普通高中的时候就与“中小学”联系起来。而人们的习惯认识是:中小学从来就是收费很低的,“中小学”从来就是国家包下来的。普通高中从它的社会功能来讲,我认为应该定位在“选择性教育”上,选择性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有区别的。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履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选择性教育是尊重各项选择权利的、一种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生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是全社会享有的;而选择性教育是生产准公共产品,它有为全社会服务的一面,但这种教育不是人人都享有,具有排它性。这两类教育的性质、任务不一样。普通高中教育既然不同于义务教育,就应该遵循选择性教育的规则去发展,不然会有很多问题讲不清楚。从理论上、认识上、政策上要严格区分这两类教育,才有利于用不同的办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普通高中不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还办什么普通高中?不强调质量,不强调多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就没有尽到这一个教育门类的责任。当然,我们输送的合格新生必须是全面发展的,必须是具备良好素质的。如果说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上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的话,那么随着招生制度、评估制度的改革,我想各个重点中学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新一代方面,将会做得更好。既然普通高中是选择性教育,那么选择性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什么发展方针呢?我认为应该是:政府引导、社会选择、市场调节、满足需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政府有责任统筹各类教育的发展。为了使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引导对选择性教育同样是必要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对于选择性教育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引导它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的教育是大教育,无论是公办的、民办的、社会力量办的,都必须纳入到教育这个大盘子里来统一管理。既然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就必须服从社会选择,这个社会选择是个宽口径的,也包括学校有权选择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有权选择学校,当然这个社会选择,它要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选择性教育必须要服从市场调节的法则。教育像过去那种状况不可能长期下去。一个学校,一旦办起来以后,不管它怎么样都长期存在下去,把一切都包起来,这样的日子恐怕再也没有了。将来会有一批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也有少数的学校办不下去就关门。这一点我认为对民办学校适用,对公办学校同样适用。社会力量办学是一件好事,它不但是办学体制的变革,更是对公办学校的竞争和挑战。但是各类学校一定要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民办的搞得好,它自然就会上去,公办的搞不好也会垮掉。这个自然法则,竞争的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要反映到教育中来。市场对选择性教育进行调节的背景就是社会需求。凡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需求的教育就将得到发展,否则就要被淘汰。即使这样,由于教育虽然具有产业性,但仍不失其公益性,所以选择性教育也只能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教育的公益性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性教育还不可能完全成为一种完全的公益性的事业。因此,它还要考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它必须是效率优先。为什么要兼顾公平?如果我们不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公平,我们很多由于家庭没有承受能力的有发展前途的优秀子弟就很可能失去这种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考虑我们的国情和历史,还必须兼顾公平。作为处于基础教育层次的普通高中教育,更有责任面向全社会,为更多的优秀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发展高中教育,当前主要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扩大办学规模和增强发展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用,二是吸纳一批新的教育资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究竟什么是公办,什么是民办?从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现有国办学校办的那些民办学校,实际上是国有民办。国有民办学校第一条就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如果国有资产流失了,就是犯罪。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本校规模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与其它学校、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普通高中。”事实已经证明,公办学校在积极发展普通高中的时候不但应该而且完全有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当然,对于由公办学校带一所民办学校的作法,也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也不一定是一种理想的形式,并且在管理上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此,究竟是以校带校还是允许办不同形式的班(当然这需要诸多方面的认同),是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湖南的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和一部分条件比较好的高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充分发挥现有国有教育资源的办学潜力,在重建新的教育格局中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发展国有民办应该是发展高中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凡有条件的质量比较高的普通高中都可以以各种形式举办民办学校。在发展国有民办的问题上有三条要注意:第一,必须保证学校原有的办学规模不变,这是用来保社会公平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要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降低,从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第二,千方百计或者说务求确保国有教育资源不流失。首先要明确所有制到底是谁的。举办民办学校既然要资源共享,所谓走远一点那是行不通的,走远了资源就不能共享了。重起炉灶要千万注意,经济建设上的重复建设造成了现在很多地方生产任务不足,我们的着眼点首先要放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上。第三,发展是要以满足需求为目标,不要盲目发展,要避免浪费。

  对于吸纳社会资源举办民办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态度非常明朗,积极发展这一块事业,但另一方面,在一举办的开始就要纳入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之内。统筹教育事业的发展,规范教育秩序,这是教育部门应尽的职责。不论国办、公办、民办都必须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公办学校的校长,对民办学校要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公办学校要学习民办学校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总之,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要积极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重点发展和共同发展。

  关于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时候需要在思想上和认识上搞清楚。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是这次全教会理论上的一个突破。但是把教育纳入第三产业即服务性行业,90年代初就开始了。这一次讲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是指教育是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它的产品就是人才和知识,它是通过对人才的加工来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它不同于一般的产业,知识产业是相对于知识经济形态而言的。但是教育产业化是一个不清晰、比较含混的概念。所谓产业化,按比较通行的说法就是把教育彻头彻尾的办成产业。也就是要求教育的活动市场化,教育的机构企业化,教育对象投资化。其实质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但是,教育除了它的经济功能之外,还有它的政治和文化功能,决不仅仅是经济的功能。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经济,但它不等同于经济,不是经济的一部分。因此,在教育产业化这个不清晰的概念上要非常慎重。特别是教育活动的本身更要慎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第一位的属性还是公益性,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教育有公益性,也有产业性,但公益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行业的一个基本内在的特质。而且各级各类教育受经济调控的程度也是不一致的。教育除了它的经济功能以外,在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继承等方面的作用,它的政治和文化功能,这是其它东西不能代替的。由于教育的特殊功能,如果都把它纳入到经济的范畴,后果是严重的。如果对教育产业化这个问题把握不住,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会出问题。1.教育将丧失社会公平的责任。教育有很大一块是保公平的。除了义务教育保公平以外,选择性教育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如果教育放弃了对社会适当公平的责任,就是一个大失误。2.如果按教育产业化,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将向经济价值倾斜。教育将被扭曲而不成其为教育。3.教育产业化将会影响社会当前的稳定,从长远来看也可能动摇民族的根基。我们要宣传教育的产业属性,加强人们对教育的生产性投资的认识,但对教育产业化,务必千万慎重。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世纪之交提出的素质教育,有它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针对现实的和未来的发展情况,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审视教育不难发现,年轻一代学生思想活跃、知识新颖、信息来源广泛,这是新一代的优势。但是如果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上不加强,那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就不可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对人才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最高的要求,时代要求我们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要把握这样一些关键,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在发扬传统的“双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双基”教学上很扎实,是国内外都公认的。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因此,要在发扬传统“双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在“双基”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排除加强教师的主导性。在教育的考试和评价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服从教育教学的要求,该考的就得考,学生的学习不能有过重的负担,但是不能没有负担。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将会导致传统教学的巨大变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发相应的软件,组织学校联合开发,扩大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当务之急。首先把计算机用于教学的校园网搞起来,这是一件大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如果说我们国家的产业和国外的差别最大的就是信息技术这一块,那么他们一旦完成教育向新技术的过渡以后,差距会更大。同样,我们省的教育如不尽快把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块搞上去,不要说和国外比,就是和国内发达地区比都是一种危险的前景。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要有紧迫感,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尽早摆上议事日程,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将会是非常关键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注意加强薄弱环节,重视新兴学科,大力加强能力培养。要注意加强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相应的应用基础。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但是不能不看到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将不能升学。为了给学生以就业的准备,在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应用基础。基础教育不可能去搞专业教育,但是应用性的基础学科,如外语、计算机以及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还是要加强。以前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学了那么久的外语,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不够,只会考试,不会对话,不能交流;我们的语文能写作文,能打勾,但写个应用文都写不好。这就是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要用的。所以外语的口语、计算机的应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都是素质教育要加强的能力,有利于为学生将来升学、就业作好两方面的准备。

  还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在创办综合高中的问题上切切实实迈出步子。可以预计,在这一轮普高的发展以后,随着学龄人口相对稳定,最有生命力的将是综合高中,只有它才能更好地做到既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也为进入社会就业的对象作好必要的准备。当然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建立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还有很多内容,如加强教研教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其能自主地学习;要加强师资建设,在教师的师德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上进行继续教育,从而为素质教育提供根本保证等。总之,素质教育是高质量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五、坚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教育自身的活力

  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的,一方面是内部的。所谓外部的,就是要理顺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一个省来说,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市、州教委具有中等及以下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中央已经把高等教育管理权的相当一部分,特别是专科教育放到省,省里面在中等教育以下应该更多地把决策权和统筹权交给市、州。普通高中这一块要尽最大的努力加快改革的进程,使我们的学校成为能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普通高中的会考直接下放给有条件的学校,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要使普通高中从行政的附属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主体。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法律的框架内、在办学的政策规定内是自由的。管理就是按政策、按法律去管,不该你管的就让他自主。我们的机关、我们的行政部门必须和学校一道共同努力,否则,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特色的基础教育是不可能形成的。

  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有广泛的实践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要通过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普通高中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高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定要在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

  改革和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九”推进的必然结果。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不是基础教育工作重心上移,“普九”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依然没有变。已经“普九”验收的地区,要牢牢抓住这一工作重点进行巩固提高。还没有“普九”的19个县,要按规划保质、保量推进“普九”。“普九”的巩固提高工作要把注意初中学龄人口的高峰期的到来和防止初中入学率、普及程度的指标下滑以及控制辍学率作为当前的重点来抓。总之基础教育的工作就是要“抓实普九,搞活两头”。九年义务教育要抓实在;搞活两头,一头是普通高中教育,另一头就是学前教育,这都是“普九”之后教育向两头延伸的结果。

  发展高中阶段以上的教育是为了疏通出口,从而有利于巩固“普九”的成果。普通高中教育要有利于“普九”的巩固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是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