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谦称与敬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42:48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文明的语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体现。这在人们相互的称谓,即称呼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谦称自己,敬称对方,是中国古代语言文明的具体体现。使用谦称词汇来称呼自己,实际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敬重和尊敬。而出言不逊,大言不惭,则被视为无礼、轻浮、缺乏修养的举止。
  古人常用的谦称词汇有:愚、鄙、敝、卑、窃、仆等。这些词都含有愚笨、无知、阅历较浅的意思。使用这些自谦词时,是以说话者的自谦来提高对方的身份。读书人或文人常使用小生、晚学、晚生等词,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进之辈。还使用不才、不佞、不肖等词,谦指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识平庸。官吏一般自谦为下官、小官、末官、小吏等。老人自谦时,常使用老朽、老父、老汉等词,以示自己已进入暮年,衰老无用。
  中国古代使用的自谦词,数量很大。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相互交往时,都使用自谦词,所以中国社会一直能保持谦逊文明的良好风尚。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又以敬称来称呼对方。敬称词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情色彩。古人常把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才,称为“圣”。如孔子就被尊称为“孔圣人”,孟子则被尊称为“亚圣”,意为仅次于圣人者。后来又专门用于对帝王的敬称,如称皇帝为圣上、圣驾。甚至与他相关的事物,均被冠以“圣”字。如称皇帝的身体为“圣体”、“圣驾”,皇帝的谕旨为“圣旨”、“圣谕”。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诸多敬称词中,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军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同类相与言足下。”(段成式《酉阳杂俎》)
  陛,即台阶,但专指皇宫主殿前的台阶。群臣向皇帝上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蔡邕《独断》)“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台阶下,引申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转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一般常作为达官贵人的官邸或官署。这些权贵或长官手下的属官、属吏便以自己官位之卑,反过来敬称阁中之人为“阁下”。不过,“阁下”称谓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也没有严格的限制。除称呼有社会地位的人士之外,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古人也常使用这个敬称。
  “殿下”所指的殿,是指皇太子居住的东宫主殿。皇太子常在此殿接见臣僚,处理父皇交办的事务。由于该殿的规格形制在皇宫里仅次于皇帝的主殿,因此“殿下”便作为对皇太子的敬称。同时,也用于敬称皇室的其他成员,诸如亲王和其他皇子、公主等。
  麾,是古代军队在出征、作战、演练时,用于指挥行动的旗帜,代表和象征主将、主帅。“麾下”因此成为对军队统领者的敬称,
  随着历史的发展,“陛下”、“阁下”、“殿下”3个敬称词在使用上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化。时至今日,在外事活动中,凡对方是国王、皇帝或君主,均敬称为“陛下”;对方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均敬称为“阁下”;如对方是皇太子或王储以及其他皇室、王室成员,则均敬称为“殿下”。
  “足下”一词的源出,尚未定论。流传较为广泛的是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晋献公晚年十分宠爱妃子骊姬,欲传位给骊姬所生儿子奚齐,遂设计逼死长子、已立为世子的申生。申生弟重耳深感自身亦难逃厄运,便与幕僚介子推等人出逃,在外流亡19年之久。期间,他们历经艰险、困苦。一次,重耳等流落荒野,数日无食。重耳饥饿难忍,不欲活命。介子推见状,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后给重耳充饥。直到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等人才返回晋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重耳即位后,对曾随从自己在外流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却唯独遗忘了忠心耿耿的夼子推。介子推十分郁闷,深知与重耳只能。共苦”,不能“同甘”,遂背上自己年迈的母亲,来到绵上(今山西介休境内)乡间隐居。晋文公得知后,十分后悔、内疚,即派人赴绵上,请介子推回官。但介子推因重耳的富贵忘义,不愿再与他共事。见此情景,晋文公只得亲自前往,请他能宽恕自己。待他来到介子推庐舍前,已是人去屋空。晋文公推想介子推可能背老母躲入山中,便令士兵进山寻找。有臣僚献计,称茫茫大山,何处去寻介子推?介子推是位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定会背负其母出山。普文公以为此计可行,就下令烧山。但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整座山变成一片焦土,也不见介子推的踪迹。大火熄灭后,晋文公率群臣进山,才见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干,早已死去。晋文公拍打着介子推死前抱着的焦树干,哀痛不已。随后,他命手下伐倒这棵焦树,制成一双屐,穿在自己的脚上。此后,晋文公每天穿着它,经常低头凝视,痛心道:“悲乎足下”,意在自责。遂有了“足下”一词。
  “足下”之称,最初是对品德高尚、品学超群者的敬称,后也用于同辈或同仁之间的敬称。
  与这些敬称词意思相同的,还有“在下”、“门下”等,这些称谓都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假借、转注等语法关系,以自己之卑微,转指对方的尊贵,以此表现自己对对方的敬重、尊敬、仰慕之情,故而成为一种特定的教称词。
  在称呼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使用家、舍、先、亡等作为谦称词。“家”和“舍”,原指自己的家庭、宅居,带有平常、谦恭的感情色彩。作称谓时,则用于称呼自己一方在世的亲属。不过在使用时,这4个谦称所对应的家人有严格的界定。“家。专指比自己辈分大或年长的亲属,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公,母亲为家母、家慈,兄、嫂为家兄、家嫂等。“舍”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合弟、舍妹、舍侄、舍婿等。
  “先”和“亡”,含有哀痛、怀念之意,专指已经故去的亲属,且也有辈分、年龄的区分。。先”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家人,如先祖指巳欹的祖父,先父、先考、先人则指已故的父亲,先母、先妣同指已故的母亲。“亡”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亡弟,亡儿、亡友等。
  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常使用令、尊、贤辱敬重之称。“令”,含有善、美之意。在使用时,不受对方辈分和年龄的限制,可通用于对方的亲属。如称呼对方的父母时,可称作令尊、令翁、令公和令母、令堂、令慈;称对方的妻子为令妻、令正;称对方的儿女为令子、令郎和令爱、令媛;称对方的兄弟姐妹为令兄、令弟、令姊(姐)、令妹;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令坦等。
  “尊”和“贤”在用于称呼对方亲属时,则有严格的辈分和年龄区分。“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风操》)。即“尊”用于称呼对方叔父以上的亲属。如称呼对方的祖父为尊祖,父亲为尊父、尊翁、尊公、尊大人,母亲为尊堂、尊上、尊夫人。“贤”则用于称呼对方叔父及以下的亲属。如称对方的叔父为贤叔,兄弟姐妹为贤兄、贤弟、贤姊(姐)、贤妹,还有贤侄、贤婿、贤友等;称对方的妻子为贤阁、贤内助。
  在中国古代的称谓中,谦词、敬词不胜枚举,古人以此作为一种礼节,视为礼貌之举,成为中华民族谦和待人的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