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抗日戰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50:41
明代的抗日戰争
 抗日援朝
  
  萬曆三大征中的第二場就是有名的抗日援朝戰争,也是三大征中,規模最大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當時豐臣秀吉剛剛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全國,日本的軍隊武裝也達到了頂峰。然而豐臣秀吉的野心卻并非僅僅滿足于統一日本,而是夢想侵占整個東亞。在1592年的時候,豐臣秀吉的一封信裏就提到“構建以北京爲首都的‘大東亞帝國’的夢想”,事實上在一年前,他的一份文書中就已經說“今也欲征大明國,蓋非吾所爲,天所授也”,到了朝鮮京城漢城被日軍攻占以後,豐臣秀吉更是爲征服大明列出了詳細的時間表,甚至連侵占中國以後的計劃都已經做了具體的安排,一共列出了二十五條“大陸經略計劃”,其中有“把天皇移行至北京(第十八條),日本本部的天皇則由皇子或皇帝出任。豐臣秀吉自己則移駐日明貿易要港——甯波”。所以日本侵略朝鮮,當時不過是作爲侵占中國的一個跳闆,而并非目的本身。
  
  如果豐臣秀吉的計劃得以圓滿實現,那麽估計現在的屏幕上到處飛舞的就不是辮子戲了,而是倭人發髻,至于什麽《天皇秘史》,《秀吉大帝》,《大日風雲》(假設“日”是日本侵占中國後的朝代名稱)之類的電視劇估計是不會缺少的。專家學者們估計也早有大篇論文論證,大和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秀成員,大和民族統一中國對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以及大明如何腐敗不亡沒有天理,日本統一中國正是順應天意民心,中國幸虧被日本統一了,所以才有這麽大的領土,大明皇帝是如何昏庸腐敗,日本天皇是何等勵精圖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論調都是可以想見的。
  
  不過可惜的是曆史沒有讓這種可能變爲現實。當日軍侵占平壤以後,明神宗接到來自朝鮮的求援報告,當即下令兵部“朝鮮危急,請益援兵,你部裏看議了來說。王來,可擇一善地居之”。樊樹志說“盡管有一些傳聞,神宗還是毫不猶豫地作出了東征禦倭援朝、接納朝鮮國王避難的決定”。   
    決定是作出了,但這次依然是開局不利!首先兵部依然是企圖搪塞敷衍了事,“隻派遊擊史儒率少量兵馬前往平壤”,結果兵敗陣亡,“副總兵祖承訓随後統兵三千渡鴨綠江增援,又遭挫敗,僅祖承訓隻身逃回”。
  随後主持抗倭援朝事宜的經略宋應昌,兵部尚書石星等人都是怯敵懦弱,膽小怕事,昏庸無能之輩。宋應昌,才剛上任就想辭職。兵部尚書石星更是懦弱無能,一心想求和招撫,結果兩人被神宗狠狠痛斥了一頓。“浮言反重于朝命,國紀何在?倭報已緊,宋應昌可即日擇行。九卿科道依違觀望,今亦不必會議。……再有渎擾的,一并究治。”
  石星推薦到軍前擔任遊擊将軍的沈惟敬也是一個無賴出身,行同漢奸,唯一的長處就是精通日語。此人到了朝鮮,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試圖與日軍接觸求和。
  幸而神宗這時也任命了李如松爲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東征前往朝鮮戰場。李如松到達朝鮮後,正月初八日,即與當時日軍将領小西行長展開激戰,結果日軍大敗,“半夜,小西行長提兵渡過大同江,退保龍山”,随後明軍“乘勝追擊,一氣收複開城、黃海、京畿、江源四道”。到了四月十八日“日軍放棄王京南撤,退保釜山,漢江以南千餘裏朝鮮故土得以收複”
  日軍和明軍在朝鮮的第一次交鋒,以日軍失敗告終,随後兩國開展談判。萬曆皇帝緻信給朝鮮國王,要他以後吸取教訓,改弦易轍,勵精圖治,不要再玩忽懈怠。同時表示明軍從朝鮮撤出,自己無意于朝鮮的一寸土地,朝鮮以後也應該自強,不能總是指望明政府救援“大兵且撤,王今自還國而治之,尺寸之土,朕無與焉。其可更以越國救援爲常事,使爾國恃之而不設備,則處堂厝火,行複自及。猝有他變,朕不能爲王謀矣”。      十二月,神宗下令大兵盡撤,但同時強調,雖然撤兵,“但倭情狡詐,未可遽稱事完”。
  事态的發展果然被神宗不幸言中。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被明軍挫敗,早就惱羞成怒,又豈肯善罷甘休。盡管表面上撤出朝鮮,并接受了大明政府的冊封,甚至對神宗皇帝冊封诰命中的“萬裏叩關,懇求内附”的話内心惱怒,但也隻能忍氣吞聲的接受(日本書中說豐臣秀吉當時就撕裂冊書,不過是騙人的),第二天還“身穿大明冠服,在大阪城設宴招待大明使節”。但實際上早就在積蓄力量,醞釀再一次對朝鮮大舉進攻。
  
  而當時經辦與日本談判的石星沈惟敬等人又一心欺瞞蒙混,竭力對萬曆皇帝掩蓋豐臣秀吉的真實意圖,妄圖僥幸無事。
  
  結果到了萬曆二十五年正月,豐臣秀吉就發動了第二次對朝戰争。這次來勢更加洶洶,準備更加充足。神宗得訊後,知道使臣和兵部沒有把日本方面的真實意圖動向報告朝廷,一心求和,竭力欺瞞。當即大怒,馬上果斷下令,革去兵部尚書石星等人的職務,令邢玠以兵部尚書出任總督,都禦史楊鎬經略朝鮮軍務,再次出兵抗倭援朝。同時下谕旨聲明石星罪狀“倭奴狂逞,掠占屬國,窺犯内地,皆前兵部尚書石星谄賊釀患,欺君誤國,……着錦衣衛拿去法司,從重議罪來說”
  
  根據晚明史一書的記述,當時在朝兵力,明軍遠低于日軍,豐臣秀吉調動的侵朝兵力,這時候已達十二萬之多,而“大明方面的援軍,最初預定七萬,實際最多時才四萬。”後來才陸續增兵,“朝鮮李朝《宣祖實錄》的記載,明軍達十一萬人。不過這些數字都是萬曆二十六年的事,萬曆二十五年戰争初期兵力沒有達到這一水平,日軍明顯占據優勢地位”
  
  所以一開始明軍在朝鮮的形勢相當困難,據守的城市接連失陷,進攻也遭到挫敗。但在萬曆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形勢開始逆轉,日軍逐漸抵擋不住明軍的攻勢,根據朝鮮人趙慶男《亂中雜錄》記載:“丁酉九月六日,天将副總兵解生等,大敗賊衆于稷山金島坪,清正等退遁,流下嶺南。。。。麻貴領大軍啓行,至水原下寨,遣兵埋伏于芥川上下,以爲後援。。。。。七日黎明,天兵左協出柳浦,右協發令通,大軍直從坦途,鑼響三成,喊聲四合,連放大炮,萬旗齊顫,鐵馬雲騰,槍劍奮飛,馳突亂砍,賊屍遍野,一日六合,賊逝披麾。。。。翌日平明,賊兵齊放連炮,張鶴翼以進,白刃交揮,殺氣連天,奇形異狀,驚惑人眼。天兵應炮突起,鐵鞭之下,賊不措手,合戰未幾,賊兵敗遁。合戰未幾,賊兵敗遁,向木川清州而走”
  
  日軍遭此慘敗之後,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二十三日又攻取蔚山,最後把日軍将領清正率領的軍隊圍困在島山,眼看饑渴欲死,清正也到了要拔劍自殺的地步,但這時候日本大批援軍到來,天又下大雨,解了清正部隊之危難,這時候明軍的經略楊鎬又指揮失誤,倉促撤軍,反而使明軍遭受了損失。可笑的是滿清編寫的《明史》,借此大做文章,肆意渲染誇張,結果把明軍在朝鮮戰場上總體性的勝利完全淡化,把勝利中一場小失敗,無邊誇大,完全颠倒了事實真相。《晚明史》中轉引李光濤的考證,指出滿清編寫的《明史》在叙述這一事件中的幾處重大别有用心的訛誤。
  
  首先,滿清編寫者說“是役也,謀之經年,傾海内之力,合朝鮮通國之衆,委棄于一旦,舉朝嗟恨”,而實際上“所謂傾海内之力過于誇張,不過是‘分四萬人爲三三協而已’,而當時明和朝兵力合計有十四萬二千餘。所謂的‘合朝鮮通國之衆’也顯然誇張,當時所調朝鮮各道之兵,不過一萬二千五百人”
  
  其次,滿清編寫者說“諸營上軍籍,死亡殆二萬”雲雲,占了當時參戰兵力的一半,然而“朝鮮《宣祖實錄》記載,此役之後,明軍大勢依然,二萬之死亡雲雲當系虛說”。朝鮮的《宣祖實錄》和滿清編寫者的記述究竟哪一個更符合事實的真相,相信是任何人都能做出的判斷。滿清的編寫者顯然是硬把大捷指爲大敗。
  
  再次,滿清編寫者給日軍當時失敗找的理由是“地泥淖,且時際窮冬,風雪裂虜”,而實際上“查《宣祖實錄》,當時蔚山一帶隻下雨并未下雪”,所謂的“風雪裂虜”,顯然是臆測之詞。而且日本許多地方冬天苦寒,而明軍中有不少是從浙江等南方調去的士兵,要說耐寒能力,對寒冷的适應能力,那日軍顯然也在明軍之上,如果冬天真能造成什麽優勢,那優勢也在日軍一方。退一步說,即便真有所謂的風雪,這風雪大概也不會向定向導彈一樣,隻去裂虜,不去裂明軍吧?用這種借口爲日軍失敗尋找理由,竭力貶低醜化明軍成就,真是可笑到極點!
  
  事實上,即便是日本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認這場戰役,真正限于艱苦境地的是日本方面,“三田村泰助的《明帝國和倭寇》指出:明援軍……大舉進攻加藤清正據守的蔚山,清正率軍惡戰苦鬥,直到次年毛利秀元的援軍趕到,才擊退明軍。此次蔚山之役,是日本出兵朝鮮期間最艱苦的戰鬥”
  
  事實上仗打到這個地步,被明軍教訓的頭破血流之後,在朝鮮的日本軍隊已經普遍陷于絕望境地。想要占領朝鮮固然已經是不可能,至于侵占萬曆統治下的大明中國,則顯然更屬癡人做夢。到了這個地步,日本方面,仍舊想要把仗打下去的,大概也就隻有豐臣秀吉一人。但即便是豐臣秀吉也明白,這個仗越是打下去,對日本就越是不利,勝利的希望更是渺茫到不可捉摸的地步。在巨大壓力面前,在氣急交加之下,豐臣秀吉終于一命嗚呼。豐臣秀吉一死,本就處于崩潰邊緣的在朝日軍更是急着要回家了,沒有人再想繼續留在朝鮮和明軍交戰,更沒有哪個日軍将領認爲還有獲得勝利的希望和可能。一開始他們還半遮半掩的試圖和大明政府讨價還價,有條件撤出朝鮮,但結果在大明聯軍接連不斷的打擊之下,就隻能撤掉遮羞布,什麽條件都不要了,演變成一路大潰敗,大逃亡,日軍死傷無數,在大明聯軍的有力追擊之下,朝鮮幾乎成了日軍的地獄,哭爹喊娘之下,能夠逃出生天,回到日本就已經是大幸了。
  
  可笑的是滿清的禦用文人走狗爲了醜化大明,把這場抗日援朝的勝利歸因于豐臣秀吉的死,實在是荒謬無恥已極!事實是當時的在朝日軍本已經在接連失敗的打擊之下處于崩潰邊緣,已無戰心鬥志,日軍在朝鮮的失敗本身就讓豐臣秀吉急火攻心,氣惱郁悶交加,成爲送他去見閻王的一道催命符。而豐臣秀吉的死不過是加速了日軍崩潰的到來而已,對整個戰局的改變并無實質性的影響!這才事情的真實面目。
  
  所以樊樹志針對《明史.日本傳》中的這一段話“秀吉死,諸倭揚帆盡歸,朝鮮患亦平。然自關白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饷數百萬,中朝與朝鮮迄無勝算。至關白死,兵禍始休,諸倭亦皆退守島巢,東南稍有安枕之日矣。”評論說“這種說法與史實有很大出入!”
  豈止是有很大出入,完全是徹底歪曲真相!後來日本和滿清發生甲午戰争,滿清慘敗,滿清的走狗更是用《明史》中這段歪曲真相的記述,來爲滿清遮羞!
  實際上,自從這次萬曆年間,日本侵朝被明軍打的慘敗,此後将近三百多年的時間,日本隻敢龜縮本土,再不敢侵犯朝鮮和中國半步,可見這次慘敗對他們的教訓是何等巨大,造成的記憶是何等深刻!也更可見這場萬曆年間抗倭援朝戰争勝利的重大意義!這決不是滿清的幾個皇帝和禦用文人走狗所能夠貶低醜化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