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书海拾贝(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7:43:07
“看在我自己的份上,饶恕我吧! ”——《呼啸山庄》
■“呼死你”没商量?
□麦嘈

北京一位60岁老伯,自购“呼死你”设备应对短信广告骚扰。这位李姓老伯患有神经衰弱,夜里经常收到骚扰短信。为解决这个难题,李伯花3000多元购买了“呼死你”设备,把自己手机里上百个垃圾短信广告号码一一输入“呼死你”系统。只要骚扰者手机一开,就会一遍遍地接到李伯录制好的“警告”电话。不久,李伯在邻居小孩帮助下,升级换代,购入电脑并从网上下载免费“呼死你”软件,继续对付骚扰电话。经媒体广泛报道,“呼死你”近日成为网络上的热门搜索词(昨日《广州日报》)。
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尽管维权成本高企,光是设备投入就花去6000多元,但我们这位虎胆阿伯,不顾年事已高,奋起自救,让我等晚辈望尘莫及。说实话,鄙人也隔三岔五收到骚扰短信:金融风暴初期是售楼广告,寒暑假来临换成补习班英语提高班信息,至于盯梢负心汉的私家侦探、玩转六合彩的独家秘籍,更是让人不堪其扰。然而愤懑之余,一想到投诉起来费神费时费事,也就隐忍了。大伙儿都抱这种心理,所以才让骚扰分子得寸进尺。如今出了一位年过六旬的独行侠,怎能不让人拍手称快———一场反对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的人民战争终于打响了!
事实上,早在2003年,广州的城管部门就启用了大名为“城市管理语音提示系统”的“呼死你”,专门对付城市“牛皮癣”。据说该系统启用仅一年,广州就处罚了130多万个“牛皮癣”上的电话号码,成效显著。可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有办假证者竟将电话呼叫转移到110上;还有机主不断摘机挂机,让城管方面产生巨额通话费用,反而让市政管理者陷入抓狂崩溃的境地。
无论是公用私用,“呼死你”到底有没有法律依据,一直没有个清楚的说法。法律界有专家表示:使用“呼死你”设备或软件对他人进行电话骚扰,对他人造成损害,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如果没有造成损害,因法律上对“呼死你”没有直接的禁止,违法与否还难以界定。正因为法律上存在模糊地带,因此“呼死你”是善是恶,全看落在谁手里。
公民正常的通讯权利本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呼死你”者以暴制暴,被“呼死”者自知理亏,攻守双方所遵从的攻守“规则”,乃是以牙还牙、自作自受的民间伦理。正因为如此,尽管李伯一年半内“呼死”近2000个电话号码,但从未有人报警。可是,李伯的行为绕过了诸多本应执行法律公义的主体———工商、公安、城管及电信运营商,说是“私设刑堂”也不为过,一旦真被人告,打起官司来恐怕也是有口莫辩、输赢难料。而且,他的复仇跟骚扰者是同一个逻辑:以自我的自由妨害他人的自由。城管启用“呼死你”,何尝没有这层隐忧?
李伯的复仇虽让人痛快,但从社会整体的法制建设而言,却怎么都难让人高兴起来:执法主体的缺席、社会公德的缺失、维权成本的难以承受,都让此等“侠义”之事,随时有变成潘多拉盒子的危险。上月广州发生母亲带女街头打死疑似“奸夫”,不正是现代版的“私设刑堂”吗?可见只有让执法主体尽早归位,才是解决此类社会难题的正道。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7 楼
“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英国诗人柯勒律治
■“贾君鹏”让网络“娱乐至死”
□薛世君

“贾君鹏”事件是网络娱乐化的明证。绯闻比新闻受关注,恶搞比经典更流行,无聊比一本正经有市场……我们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娱乐至死”。
正在大家惊异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的莫名走红,并自以为是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阐释”的时候,“噩耗”传来——北京一家传媒公司突然自爆,为了帮助一款游戏保持关注度和人气,他们制造了“贾君鹏”,该策划“总计动用网络营销从业人员8百余人,注册ID2万余,回复10万余。”
如果属实,网友们无疑被涮了。但策划者却认为“不存在什么欺骗”,且“各方面的需求都有”。言下之意,公司通过炒作提高了知名度,网友通过参与排解了无聊、寂寞,看客们则观赏了一幕活剧,各取所需——神奇的网络竟然把“无聊”炒作成了一次公共文化事件。
围绕这个公共文化事件的“阐发”可谓五花八门:对儿时温情的回忆、网民被挤压的幽默感、网瘾反省、寂寞等,社会学家说这是网民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心理学家说这是一种“温情的欢呼”,文化学家说网友们是在虚拟世界寻找现实社会中短缺的公共空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贾君鹏”。一个“无聊”并最终被证实是“纯属炒作”的帖子,却引发了那么多“有聊”的、一本正经的“过度阐释”,倒是一大社会奇观,也是当下这个娱乐时代的一个标志。
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3.38亿。这3.38亿网民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打破了现实社会的规则、藩篱、禁忌和约束。积极地看,网络在此前的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匡正扶偏,对我国民主进程和公民社会建设来说可谓居功至伟。但消极地看,网络也是泥沙俱下,乱象纷生,类似“贾君鹏”事件这样的幕后推手就将网友玩弄于股掌之间,将公共化的网络力量异化为为私人小众的谋利工具。如果说此前对公共事件的介入是网络公共化的表现,那么,类似“贾君鹏”事件这样的无聊炒作则是网络娱乐化的明证。
从网络上的众多热门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的元素:无聊话题、火爆噱头恶搞、无聊、窥私等,娱乐化无处不在——绯闻比新闻受关注,恶搞比经典更流行,无聊比一本正经有市场,标题文、知音体满天飞,各种无厘头景观更是层出不穷。
正如著名传播学者波兹曼所言,高度的理性和秩序,超常的冷静和客观,都已渐行渐远,“娱乐时代”款款而来,“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我们在娱乐化文化精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娱乐至死”。
波兹曼感慨的是电视时代,可在网络时代,我们不更是如此吗——在网游中虚度时光,在网页中搜索隐私八卦,对着闪烁的头像窃窃私语,或者在上班时间“偷”几棵对面同事在虚拟农庄中辛苦“播种”的大白菜……恰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我们的网络生活,不正面临同样的尴尬吗?就像“贾君鹏”一帖那样,所谓的“网络第一神帖”其实就是“网络第一水帖”,毫无实质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怕的不是我们对娱乐趋之若鹜,而是我们对娱乐化的现状和趋向视若无睹、麻木不仁。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点类似“贾君鹏”,沉迷于网络而忘记“回家吃饭”,被某种力量控制而浑然不觉。或许,我们都跟“贾君鹏”一样,在网络的世界里流连太久,需要“回家吃饭”。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8 楼
“信任?信任是一种滑稽的好感。我求之,但不得之。”——余则成
■城管扑克:一宗经典传播案例
□子强

摘要:城管部门真是个新闻富矿,各种新闻层出不穷,有令人愤怒的,有令人哀伤的,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有令人瞠目无语的,这一次,城管又制造了新的新闻素材:城管扑克。
城管部门真是个新闻富矿,各种新闻层出不穷,有令人愤怒的,有令人哀伤的,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有令人瞠目无语的,这一次,城管又制造了新的新闻素材:城管扑克。据《南方都市报•深圳读本》今日报道,深圳南山城管在群众中派发其独家研制的扑克,每张牌都图文并茂,宣传城市管理行为规范,并以醒目红色字体列出违反规范的罚款金额,最少50、最高50万———深圳真是个有钱的地方,看来,现时一两万一平方米的楼价并不过分。
由于媒体的炒作,大众往往对城管颇多误解,认为他们只是一群粗野的壮汉,每天在街头横冲直撞,主业就是踢走鬼的摊档,没收走鬼的货物,或者施展“使相对人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的独门内功。其实,城管也是一个有编制的执法部门,执法人员大部分有血有 肉 有 头脑,而且创新意识很强——— 比如武汉的城管就研发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凝视执法”术,以围观的方式治理大排档超门店经营,据说效果很好。而此番深圳南山城管以其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有效的执行力,促成“城管扑克”的面世,在市民中进行城市管理规范知识的传播,可谓噱头十足,哈佛商学院当将其纳入M BA经典案例。
城管扑克的推广效果,从网友言论中可以得到验证。有网友就表示:终于知道城管是干什么的了——— 就是罚款的。也有人提出:谁给了城管这么高额的罚款权力?不但传播了信息,而且引发了深度思考和对于政府施政的追问,这都是城管扑克带来的正面效应。特别是罚款全部明码标价,更是信息公开的典范,河南南阳那位因为要求政府信息公开而被怀疑是间谍的王清公民,应该遗憾自己不是深圳市南山区居民,在这里,至少他会知道“占道经营,每平方米罚款1000”——— 哗,贵过广州北京路和深圳华强北的商铺了。
自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发行扑克牌通缉令后,扑克牌就开始了由传统的游戏用具向新媒体的华丽转身。扑克式宣传确实大有可为,前途无量,完全可以在各行业各部门推广,比如,在上面印一些宪法条文,配一些生动的插图,可促进国民法律素养的提高。至于商业用途就更广泛了,一定可以大大蚕食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东南亚证券有限公司”的同志们,如果有城管的创意,也就不用满街制造牛皮癣惹人憎恶了,直接发行“办证”系列扑克就行了嘛!
城管扑克也给了我们启示,延伸一下,有一个更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游戏用具,还没有听说谁将其开发为广告媒体,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国粹:麻将。在作为广告介质方面,麻将无疑比扑克更有优势,它能承载的内容更多(136块,远胜扑克的52张),材质结实,可以反复使用很多年,群众基础更好,而且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真是广告业的新蓝海。只要用心经营,假以时日,诞生一家叫“麻将传媒”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也不是不可能的。
●深圳城管将处罚"价码"印上扑克
http://news.ifeng.com/society/4/200908/0806_346_1287309.shtml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9 楼

■保时捷撞死打工女呼唤交通重典时代
□王传涛
4日21时40分左右,在杭州莫干山路浙江电视台门口,杭州首条被称为爱心斑马线的旁边发生一起车祸,一辆保时捷卡宴越野车将一名行人撞出30多米远,该行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条斑马线为警示“70码”事件而设立。(8月5日《杭州日报》)
“欺实码”事件刚刚落幕,杭州再次陷入与“速度”相关的话题之中。在一条为“70码”事件而设立的爱心斑马线上,17岁打工妹马芳芳在凄厉的刹车声中成了又一位可怜的谭卓,胡斌飙车案就此重演。在这里,笔者除了对死者寄上沉重的哀悼之外,又一次陷入了迷惘———胡斌飙车案的教训历历在目,为何世人不去汲取教训?
胡斌案刚刚结束,现在的胡斌正在服刑。在事件之末,胡斌的声声泣语在呼唤公众的同情和谅解,诚然,许多民众也在网上留下了宽容的语句,诸如“再给你一次机会”、“完成学业之后要低调做人”之类的勉励之词并不少见。可是,公众的同情仍然换不来整个社会飙车案的终结,就在胡斌转身而去之后,我们再一次体味到了速度的可怕。

杭州某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在做节目时大声追问“是什么驾驶员有了开坦克的野心?”这个时候,笔者再一次想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量刑标准———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交通领域,倘使《刑法》仍然不能明确作出详规,飙车也好、“欺实码”也罢,都不会永远逃离人们的视线。
胡斌案的犯罪成本触手可及,我们完全可以拿来当做“镜鉴”———赔偿的113万元、胡斌判刑三年。对于富家子弟来说,这个成本显然是低了,能开价值100万元以上座驾的人又何以会在乎区区百万赔偿?而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况之下,判刑三年的时间又显得短了。如此低廉的犯罪成本,让那些“富而又骄”的纨绔子弟对飙车撞人案怎能有所胆怯?!这也正是莫干山路飙车案的真正原因。
富家子弟们的“有恃无恐”就是在欺凌法律的正义和百姓的安全,虽说他们在主观意图上也非有意,但是从低廉的犯罪成本来说,是法律的软弱加剧了这种有意。从最近几月来的交通肇事案看,我国的交通确实可以称得上“乱世”了。正所谓“乱世重典”,这个时候,“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是时候写入交通法规了,也唯有如此,整个社会才会消弭驾驶员同志的野心、唤醒他们对于百姓生命的尊重。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0 楼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
■原子弹,人类的福还是祸?

1945年8月6日早晨8时整,3架B-29美机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其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5吨重的原子弹。此时正奉命来轰炸广岛。
9点14分17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了。60秒种后,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45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马上沦为焦热的火海。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10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当时广岛人口为34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全市7.6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4.8万幢,严重毁坏的有2.2万幢。
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全城27万人,当日便死去6万余人,从而酿成了广岛以来的又一次悲剧。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宣布投降。
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的甲板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文件上签字。签字的时间是9点过4分。接着,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签字。他代表美国、中国、英国和苏联及与日本作战的其他国家接受了日本的投降。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1 楼
■“酒井法子,你妈妈喊你回家做饭!”

8月4日,日本女艺人酒井法子惊传下落不明。
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日本女星———征服了整整一代人的完美玉女,酒井法子的失踪惊动了日本乃至整个亚洲娱乐圈。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2 楼
■大富大贵就不能开QQ?
□麦嘈

前日,广州市举行第24期小汽车牌号竞价发放,96个小车牌拍出354.6万元,其中车牌“粤A 6666G”以35 .1万元的高价拍出,“粤A 9999G”和“粤A 3333G”分别拍得30万元和15.9万元,成为高价车牌榜第二、三名。小车牌拍卖规定,参加竞拍的车主必须携带要上车牌的新车注册登记和机动车转移登记。广州产权交易所工作人员透露,根据这个登记可知,此次拍卖第一高价车牌是为法拉利车而拍的,第二名是为保时捷车而拍的。有意思的是,第三名竟是为Q Q车而拍的。
按目前的市场价格,即便是最高配置的Q Q型号,每辆也就6万元左右。花15.9万元拍下一个车牌,车牌钱已足够买两辆新Q Q了。最近有媒体报道,广州市暗中解除了实施7年的“限小”措施,1.0L (含1.0L)以下排量的小车,只要符合国Ⅲ标准,并且装有O BD装置,就可以上牌。虽然市区道路上“1000CC含以下车辆禁行”的标志牌依然矗立,但有专家估计,只要车牌放开,那么离道路放行也就为期不远了。
如此背景下,Q Q拍得“标王”探花的新闻,很难摆脱“阴谋论”的猜测。有网友直截了当表示,车企仅花十几万元就为Q Q做了免费广告,这钱也花得太值了。
为了避免成为车商的“托儿”,我想谈点儿别的。比如,为什么大家觉得法拉利、保时捷花个几十万元买车牌就理所当然?这难道就不是做广告吗?咱国产Q Q好容易上一回南都“街谈”,就那么多“阴谋论”出来,是否有失公允?
不管是不是企业有意借拍卖进行商业炒作,我觉得,这起码说明,很多人对财富和富裕阶层的想象极其贫乏。对于揸车一族的观感,车的品牌、排量、外观、车牌号码往往成为某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正因为这种刻板印象,“天堂里没有宝马车”。在仍存在社会不公的情况下,如果一起车祸的肇事车主开的是“宝马”、“保时捷”,那么,车祸本身会因这些代表身份地位的符号而变得不单纯起来。不管交警执法和司法程序具体情况如何,这些交通意外很容易被理解成“有钱有势”与“弱势群体”的对立,解决起来也就不那么简单了。
按照这种思路,Q Q怎么都不能被理解为大富大贵人家的选择。即便此次拍卖,真的是私家车主个人所为,为Q Q拍下天价车牌,大概只能是“吃饱了没事做”。我们中国人大多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图的是经济实惠,物有所值;老一辈人,很少从满足个人欲求的角度理解消费行为。某洋快餐品牌有一句广告词:“我就喜欢”。“不差钱”不值得宣扬,“买的就是喜欢”倒不失为一种豁达的消费心态———如果能按照个人喜好来买车,而不是通过买车,把自己幻想成汽车广告上无一例外一手扶车、仰天45度的成功人士,这样的消费者,恐怕才能称其为成熟的消费者。
唯有破除品牌崇拜,将来Q Q上天价车牌这种事,才不至于变成“拍案惊奇”。我倒是希望,有车一族都来比一比谁能礼让行人,谁开车更像“绅士”,否则天价车牌除了数字吉祥、简单好记,出了事儿以后便于路人记下报警外,我实在看不出其他好处来。
●小马配豪鞍 QQ车牌15.9万
http://gcontent.nddaily.com/1/a0/1a0a283bfe7c549d/Blog/ecc/4a477d.html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3 楼
“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个字我研究了十五年呢!……结果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潜伏》吴敬中站长
■标语时代

某牙膏的广告语让人从“坏”方面想“好处”
从标语口号到流行语,新中国的60年,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代言”。
前30年的标语口号,沾染着革命色彩,出自伟人英雄之口,自上而下贯彻,“政治挂帅”占了主流;后30年的流行语,包罗万象风格不拘,饱蘸着“群众智慧”,靠新兴媒体快速传播,它的产生、走红及其变种、湮灭往往快速而没有定式。
谁也不能超越历史评判其优劣,谁也无法忽视这一个个句子、词组或者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
您要是读懂了它们,就读懂了中国;您要是理解了它们,就理解了中国人。那时,革命、豪气、从上而下……
激情口号
标语口号可算正宗的中国特色,上至庙堂、下达草莽,说不出几句标语口号的国人简直无几。
新中国前30年,舆论工具远不如现在发达,标语口号既是“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又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所以连“齐家”也得靠它。
政策题词是口号主要来源
1949年,雄鸡一唱天下白。
毛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开幕词的标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建国后第一句、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口号。
鲜活的社会就这样简明扼要地附着在标语口号上,机关传、报纸登、电台播、舞台演、墙壁刷……不论城市乡村,在围墙、水塔、烟囱以及任何可以写大字的地方,那些熟悉的宋体字常留在国人的集体记忆里。
蓬勃向上贯穿新中国前十年
1958年,新中国开始进入“大跃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调声中。在“超英赶美”的口号带动下,全国还“大炼钢铁”、“放卫星”。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深入人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与“铁人”王进喜跳下泥浆池搅拌水泥的形象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到了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背后却是工交企业基本陷入停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终结了千万青年的正常学业,“狠斗私字一闪念”、“早请示,晚汇报” ……
大白话进入政治报告
1976年,“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带来了新时代。
还记得那时作文里常用的“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吗?“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等分别成为1978年、1979年的核心用语,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接下来,从“对外开放”到“深化改革”,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治理整顿”到“宏观调控”,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连大白话“不折腾”都进入党的政治报告中……标语口号依旧扑面而来,但谁都感觉到,它们的“风味”已越来越亲切、晓畅和清新。
口号变脸流行语登台
改革开放以来,标语口号也“大变身”: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不再耻于谈论金钱和财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好似跟一分钱掰成几瓣花的父母娓娓道来……
最有趣的是关于计划生育的标语口号,从一本正经的“只生一个好”,到推行有压力时口气很足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再到晓之以理的“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最终进入“男孩好女孩好,比例和谐更美好”、“让自己更轻松,使社会更和谐”……这被众多网友戏称为“计生从良”的经历,口号一步步走出“高压态势”,平易、贴身地进入百姓生活。
生活的丰富、资讯的发达、传媒的迅捷,给博大的中文、智慧的中国人民倍增用武之地,口号不经意间以“流行语”的形式登上舞台。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足见刚恢复高考制度时理工科专业是多么走俏!“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又可见上世纪80年代的脑体倒挂状况是多么耸人听闻!“下海”、“下岗”、“倒爷”、“砸碎铁饭碗”,三言两语就道出经济体制改革给大家的印象。全社会齐来“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坐标。
春晚和大片制造热词
市场经济了,商业广告成了流行语的崭新载体。随着女性用品成为商家猛攻之高地,“面色红润我喜欢”、“做女人挺好”这类引人遐想的句子迅速红遍全国。
“春晚”、“流行歌曲”、“国产大片”,本身就属于改革开放的新名词,这下又成了“流行语”的集中产地。
“领导,冒号!”、“你太有才了”,直到赵本山老师三年如一日的“忽悠”,从春节联欢晚会走入千家万户;“我想有个家”,“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都是月亮惹的祸”乘着歌声的翅膀被人们演绎成各种表达;秋菊的“就是要讨个说法”,中年丈夫的“审美疲劳”,朋友间“做人要厚道”,借国产大片的传播飞遍寻常巷陌、田间地头。
网络语言成潮流先锋
不得不提到“粤语北上”的现象。“广东腔”作为咱们改革开放先行地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副产品”,当仁不让地在流行语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有没搞错”、“搞掂”、“冇问题”、“炒鱿鱼”、“打的”、“生猛”……最新范例:中央频频指出,我国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又一个标准的“广式说法”!
用民间语词收集人、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的话说,“流行语当中的网络新词海量增加,这当中既有生活的毒药,也有智慧的解药”。21世纪,互联网和手机的加入,让流行语的传播更加势不可当。
“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打酱油”、“做俯卧撑”、“范跑跑”……到了今日,如果你看不懂“楼脆脆”、“被就业”,没听过“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明白为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或者还不能熟练运用“雷”、“囧”、“倒”、“汗”等等语词进行网络对话,那赶紧回家补课,不然就太“OUT”了!
理直气壮的标语
标语不仅是某项国家或当地政府政策的宣传手段,很多时候它更是民间智慧和语言的超级秀场。那些在墙壁上用石灰和油漆书写的历史,既生动通俗,又诙谐幽默。
湖南某乡政府:“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某地有重女轻男之嫌:“女扎要得病,男扎还能行!”
在贵州施秉看到的:“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安徽,归还农业贷款的标语:“人死债不烂,父债子来还!”
普及义务教育:“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就像养头驴!”
广东南海盐步镇内衣厂很多,在镇政府围墙上刷了一条标语:“发展内衣制造业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上世纪80年代,“致富修路”的口号很实在

口号很小,口气很大

2009年7月底,广州宝华路一家服装店的标语颇有“市场经济”风范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4 楼
■酒井法子涉毒遭通缉

继5日日本清纯女星酒井法子疑因丈夫高相祐一携带毒品被捕,而受打击携子出走失踪之后,其公司家人报警寻人,无数粉丝为其忧心。
但昨日东京警局一纸逮捕令却让事件峰回路转:酒井法子的失踪属于潜逃行为,她同丈夫都是藏毒吸毒者?不仅如此,逮捕令出来之后,日本众网友纷纷向媒体爆料,称酒井法子至少已经有十年吸毒史,而且嗑药后她还嗜好去电子音乐俱乐部的Party上跳舞,曾经公开脱衣舞到癫狂。
现在,东京各大街头的报摊都出现了特大的“通缉”字样,对于以清纯形象出道,尤其在中国拥有一群铁杆粉丝的酒井法子,此事无疑让她的众多粉丝们震惊心碎。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5 楼
“有各样对政府不满的抱怨,那表示我们有言论自由。”——网民
■“面对网民决不用外交辞令”

广东省工商局在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上的一篇七百来字的回帖,让中国的网络问政迈出标志性一步。昨日,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网民坚决不使用外交辞令。
奥一网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以网络问政为抓手,“中国网民第一大省”广东正在率先初步形成“一个建设性的网络社会”,在此进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两次与网民(民间智库)面对面“拍砖”、“灌水”活动无疑起到示范、领军作用,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也正是在汪洋书记前年12月发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这一重要指示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回应网民,面对群众,我们坚决不使用外交辞令,而要老老实实说话,老老实实办事!”昨日上午,广东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炳辉在接受本报记者和奥一网联合采访时表示。卢炳辉强调,“网络发言人”是一种新的交流沟通渠道,是对原有渠道的丰富,但无论是电话、网络还是当面访问,都切忌对群众使用外交辞令,否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推诿。
省工商局副局长彭海斌则对记者表示,网络发言人首先出现在广东并不是意外,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政府部门及官员思维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更为重要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此前已多次和网友见面,听取网民意见,并一再要求政府各部门重视网络所反映的舆情民意,“这让我们心里有了底,面对网络少了疑虑,多了平和与包容”。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6 楼
“无论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何磨练自己的生存能力,如何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力,如何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无常总是如影随形。”——佚名
■什么事都在发生

坏心情   BAD MOOD

每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都需要管道发泄

Tutu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买醉

JJ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谈恋爱

Sasa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shopping

Jojo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旅行

Yaya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运动

Gogo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治疗

Bobo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找妈妈

Zizi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自杀,让所有跟她有关的人心情也不好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7 楼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燕京大学校训
■司徒雷登的“四个第一”
□邵明波

1949年8月18日,毛主席以新华社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
60年后的今天,回头看看,司徒雷登这个美国人,确实值得书上一笔。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他占了“四个第一”。
会说纯正的杭州方言
他是第一个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工作于中国并叶落归根于中国的美国人。
司徒雷登是血统纯正的美国人,出生于中国杭州,他的父母当时在杭州传教。在杭州耶稣堂弄3号,有一栋面积239.4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司徒雷登在这里生活了11年,直到1887回美国上学读书。
他学会了一口纯正的杭州方言,比母语英语还流利,一生喜欢杭州风味的美食。1904年学成带妻子回到杭州,子承父业,继续做传教士。此后北上南京、北京做教师、当校长和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2日,离开南京。除去回国求学的17年,司徒雷登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时间长达56年。
1962年,司徒雷登在抑郁凄凉中病逝于华盛顿。临终留下两个遗愿:一是将当年在重庆周恩来赠送给他的一个明代青瓷花瓶,归还中国;二是想将自己的骨灰埋在燕园(原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所在地),陪伴已经长眠于此的夫人。
司徒雷登的第一个遗愿很快就实现了,但第二个遗愿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直到2008年11月17日,他的骨灰才得以安葬在杭州的半山安贤园公墓,此处离安葬他父母的九里松公墓不远。这也与中国人的习俗类似:叶落归根,陪伴双亲。自此,这位美国人才得以长眠在他的第二故乡。
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他是第一个在中国创办大学并出任首任校长,而且一干就是27年的美国人。
司徒雷登在中国做过传教士、新闻记者、大学教师、外交官等多种职业,一生毁誉参半,迄今无法盖棺定论。惟其在教育方面,得到广泛的赞许。
1918年,在北京的两所教会学校酝酿合并,计划创办北京大学,后正式定名为燕京大学。1919年春天,司徒雷登出任这所新办大学的首任校长。上任伊始,他骑着毛驴或者蹬着自行车,转遍北京四周,在颐和园附近买下一块地,燕京大学在这里建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更名,这里成为北京大学的所在地,校园名称依旧称作“燕园”,是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一。
在司徒雷登任校长的27年里,燕京大学迅速崛起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司徒雷登作为一校之长,坚持每年在燕园的临湖轩迎接入学新生,并能准确叫出每一位刚刚报到的燕京学子的名字。90年后,燕京毕业生聚会,与会的老人回忆及此,还是眼噙泪花。
30年间,燕京大学培养了近万名学子,各行各业才俊济济,其中不乏参与新中国打江山和坐江山的骨干人物。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在一次宴席上,他握住司徒雷登的手,连声说“久仰!久仰!你们燕大学生在我们那边干得很好!”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随行21名团员中,有7位燕京大学的毕业生。
29年后,司徒雷登的杭州墓碑上,身份介绍只有一行字: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被日本人关押4年
他是第一个在中国从事抗日活动被日本人关押4年的美国人。
1934年,北京多所高校的学生南下南京抗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赴美筹款返回的司徒雷登乘坐的轮船刚刚停靠上海码头,他就问前来迎接的人,燕大学生是不是也去南京请愿了。在得到燕大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请愿活动的答复后,他笑了。回到燕园,在师生大会上,这位校长沉默了几分钟后说:“如果燕大学生没来请愿,那说明我几十年办教育完全失败了。”他给燕大拟定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1937年日军侵入北平,司徒雷登在燕园升起了美国的星条旗,以阻止日军入校,后带领师生走上街头,领呼反对入侵的口号。日军抢占校园时,驱赶师生离校,他站在校门口,向被迫离校的师生频频鞠躬。日本人对此自然怀恨在心,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将他逮捕,一关就是4年,直到投降才放他出狱。而在这期间,燕大校园一直是抗日师生活跃的地方。
曾试图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他是第一个在驻华大使任上试图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美国人。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横渡长江。一天,几位荷枪实弹的战士进入西康路的美国驻华大使馆。远在北平的毛泽东从美国之音的广播中得知消息后,立即指示类似事件不得再发生。
原来一桩几乎改变美国和新中国历史的大事正在这里酝酿。南京解放后,首任侨务外事办事处负责人是黄华,他是燕京大学1932级学生。虽然他因为进入延安没能领到燕京大学的毕业证,但仍然被老校长称为“我教过的最好的学生之一”,两人受命秘密接触。
以司徒雷登为代表的一批追求和平的美国人士,出于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没有把大使馆随国民政府迁往广州,而是留下来尝试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已经进展到中共高层指示加挂火车专列,请司徒雷登7月以私人身份去北平面商的程度。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电报通知司徒雷登必须于7月25日启程回美,中途不得停留。8月2日,在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护卫下,司徒雷登在南京明故宫机场登上了飞返美国的飞机。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8 楼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苏格拉底
■值得不值得
□莫小米

是个听熟了的故事,今天又重听。
是70多年前了吧,1938年,真是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日本关东军纠合伪军,对松花江下游展开“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第五军为摆脱困境并开辟新的活动区而西征。
那支队伍中有女人,与70年后的姐妹们一样,有丈夫有孩子,爱漂亮爱家庭的女人,两军的女人合编成一个妇女团,总共十来个人,随主力西下。
那晚她们露宿在乌斯浑河边,柞木岗山下。因叛徒告密,拂晓时分,抗联队伍被敌人包围了。
但敌人首先发现的不是妇女团,而是以师长为首的男兵的营地。女兵们当时有机会脱险,可是为了掩护大部队,她们毅然向敌人背后猛烈开火,吸引敌军的火力。抗联主力部队趁乱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保存了实力。
她们将敌人引到江边,子弹打光了,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
这个结局很悲壮,这个故事很有名。在牡丹江畔的公园里,有“八女投江”的群雕,花岗岩的石材诠释着女战士的坚强。
重听故事,结局却不一样:那个突围的师长大人,竟然丧失了抗日的信心,不久就和日本人谈判,接受了收编,也就是投降!
天啊,这般美丽如花的八条生命,换来的竟是个投降变节分子,值得吗?
这是我的想法,在眼下或许蛮有代表性。
值得不值得,暗含着一种计算。
一个大学生跳下水救人,救起的是个拾荒老人,自己却没能上来,值得不值得?
一对贫寒夫妻收养的孩子患了白血病,千呼万唤亲生父母却不愿露面,他们倾家荡产举债坚持给孩子治病,值得不值得?
类似这样的问题,都会引起诸多的讨论。焦点就在,值得不值得。
这是一个精于计算的年代,我的熟人中有位男士算得情场好手,每每如鱼得水却从来不会“泡妞泡成老公”。他的诀窍之一就是,在未出手之前先计算一番,对方有多大魅力,自己得费多少力气方能得手,后果如何?算算划得来就出手,否则一开始就不白费那劲。
性价比,如今一个热门的词儿。从购房、购物延伸到跳槽、离婚、交友,都要算一算性价比,即成本和收益的比率,即,值得不值得。
然而八女投江救出的首长,日后是成了盖世英雄甚至开国元勋,或是成了投降变节分子,对她们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吗?
她们是为信念而选择,她们只有这一种选择,没有值得不值得之说。
救老人的年轻人也一样。坚持为孩子治病的养父母也一样。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9 楼
■踢爆湘西赶尸真相

湘西既有誉满全球的张家界,也有神秘莫测的赶尸。
早些年代,你若在湘西神秘的山村小客店投宿,便极有可能看到死尸走路,当天亮之前,小客店前摇摇晃晃地走来一行尸体,尸体都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手执铜锣的活人,这个活人,当地人叫做“赶尸匠”。其实,说是“赶尸匠”不如说是“领尸匠”,因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他不打灯笼,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黑夜行走时,尸体头上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路上有“死尸客店”,这种神秘莫测的“死尸客店”,只住死尸和赶尸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门一年到头都开着。因为两扇大门板后面,是尸体停歇之处。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死尸客店”,夜晚悄然离去。尸体都在门板后面整齐地倚墙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奇特的行业,只有在湘南西部才行得通。主要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只有湘西有“死尸客店”,其它地方没有给赶尸人歇脚的旅店。其次,只有湘西群众闻见赶尸匠的小阴锣,知道回避。路人如果不知道听见锣声就避开,涌上来看热闹的话,非吓死人不可。第三,许多乡村,村外没有道路,势必经村中,大多数地方是不准尸体入村的,而湘西的许多村落大路在村外绕行。最后,湘西人闻见阴锣声,便会主动将家中的狗关起来,否则,狗一出来,便会将死尸咬烂。因而,这种十分奇特的赶尸行业,只有湘西才有。
死尸怎么会被活人赶着走,很多科学家在进行研究。各说不一。那么,湘西赶尸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在台湾《怪力乱神》电子报上,提供了一种比较符合电影表现的解释。
这种解释是说,运尸人将尸体垂直地固定于两根竹竿上,像抬轿般运送尸体。具体的做法是将竹子在尸体腋下穿过,并将手臂紧紧捆绑在竹竿上。尸体穿着宽袍大袖的寿衣,遮挡住了竹竿,在夜里远远看来,就像是一队僵尸双手伸直在前行。加之竹子是有韧性的材料,在承载重物时会因竹竿弯曲受力而上下晃动,连带着,直立的尸体就像是在跳跃一般。






的确,这种造型和我们在僵尸电影中看到的僵尸十分相似。然而,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电视节目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协委员伍贤佑先生声称,他在1963年见过赶尸,尸体并不是伸直手臂蹦跳着前进的,而是垂下手臂,行走时如活人一般。并且,赶尸的法师也并不总是两个人,很多时候,是只有一个人在前面领路,同时负责沿路撒下纸钱。
但是,这种赶尸活动现在已经绝迹了,甚至都没有照片留下来。目前有据可查的最后的目击事件是在1963年,再往后就再没有过报道。据当地人说,关于赶尸的传闻也只是在解放前才有所听闻,解放后几乎没有听说过。这种活动之所以消失,可能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在解放后打击迷信和违法活动时,对这类活动打击力度很大。除去它本身的神秘性之外,还因为有些走私者往往伪装成赶尸的队伍来进行走私。其次,民间传说做赶尸人需要特别的条件,并且会断子绝孙。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下,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去选择这一行当。同时这一行业的技术都是靠师徒关系传递下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这门技艺必然会有损失以至断绝。最后,赶尸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交通困难,而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这一行当的市场也会逐渐萎缩直至消亡了。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30 楼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冰心
■别上火,先读吵架公约

夏天是容易上火的季节,火一上来难免吵架,这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夫妻间尤甚。某网络论坛曾做过一次不太靠谱的统计,发现自从入夏以后网上以夫妻吵架为主题的帖子数量同比增长了一倍不止,男性作者多唉声叹气,女性作者则呼天抢地,总之是人手一本难念的经。在此情形之下,一份由神秘网友炮制的夫妻《吵架公约》横空出世。据说如严格对照公约执行,这吵架非但伤不了夫妻感情,且会变得旖旎动人甚或悱恻缠绵。
打开搜索引擎,键入“吵架公约”,你会得到数百条链接,随意点击一个,然后熟读面前的文字并保证执行,OK,恭喜你,你已远离可能因夫妻吵架带来的困扰和伤害。
吵架公约最早出自哪位牛人之手实在已不得而知,据考证,“大海的头”是最疑似原作者的网友,因为这个网名至少在10多个网络论坛里强烈推荐了这份吵架公约,他(她)还附上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份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理论推敲的公约,它是一次次冷战和罚站之后,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的每一项都暗合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如果仔细琢磨,你甚至还能从中发现厚黑学的影子。”
自打该公约现身网络,短短数日间已备受推崇,当然,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支持者中以女性网友为主。“潜水一年多了,这是我第一次发言,这么好的帖子必须隆重地顶。”某女性论坛里,一位叫做“生如夏花”的网友留言说,她已经把全文第一时间抄录下来,“今天晚上要让我老公进行深刻的思想改造。”此举得到众多姐妹附和,一位网友“ljeknl”跟帖表示,挂电话、离家出走、砸东西……公约里提到的这些事她和老公吵架时都做过,“其实很多时候就等着他来哄哄我,男人对老婆服个软就这么难吗?”而在西祠某讨论版里,网友“亚平宁的狮鹫”对公约则是另一种态度,他说,“作为一个已婚不到两年的男性,我自问不能完全做到公约里的这些内容,男人当然应该多让着女人,但这种忍让还是应该有限度的。”但他同时表示:“不管怎样,我认同公约的一个基本主张,就是吵架后双方要尽快、主动和积极地想办法解决。”
其实网络上曾流传过很多版本的此类公约,如“爱老婆公约”,“做家务公约”等等,无不是让男方唯唯诺诺而女方尽享娇宠。这些充满戏谑调侃意味的公约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各自坚定的执行者,正如有一篇网文,题为《那一嗓子的风情》,作者用细腻笔触描写了结婚后夫妻间的某次吵架,在他看来,老婆暴风骤雨般的河东狮吼,竟是那么无助可爱那么充满风情,能把爱情修炼到此等境界,那架自然是吵无可吵,而所谓公约,其实也只是“纸上的花枪,笔下的风情”了。
附:
●网络版“吵架公约”
1、吵架不当着父母、亲戚、邻居的面吵,在公共场所给对方面子。
2、不管谁对谁错,只要一吵架,男方必须先轻声轻气哄女方一次,女方才能马上冷静下来,否则女方一看到男方哇啦哇啦女方也忍不住哇啦哇啦,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全部由男方负责。
3、在家里吵架不准一走了之,实在要走不得走出小区,不许不带手机和关机。
4、有错一方要主动道歉,无错一方在有错方道歉并补偿后要尽快原谅对方。
5、双方都有错时要互相检讨,道歉后由男方主动提出带女方出去散心。
6、要出气不准砸东西,只能吃东西,实在手痒只能砸枕头。
7、吵架尽量不隔夜,女方觉觉时男方必须主动抱女方,就算女方百般推让,男方一定要哄到女方睡着……
8、每周都要给对方按摩一次,因为大家经常吵架都很辛苦,男方手艺不好的话可以跟盲人师傅学!
9、吵架时男方不准挂电话,吵架时女方如果挂了电话,男方必须在1分钟内打给女方,电话不通打手机,屡挂屡打,每次挂电话次数不大于5次。
还有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公约所有条款可由女方无理由无时间限制地更改,男方有权利提出异议,但是异议是否被采纳最终解释权归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