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昕捷:我表达的是一种愿望(中国青年报 2009-8-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37:53
    如果说北京城纵横交错的861条公交线路就像一团乱麻的话,那么穆卿就属于非要理出头绪的那一类人。

    比如,碰见一个住在北五环外某社区的人,他会说:“哦,我知道。你们家门口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517路就从那里经过。”随后他会报出至少3种以上的换乘方案,指引对方坐车到约定见面的地点。

    与这样一个“公交活地图”为邻也是有好处的。

    几年前,穆卿在天通苑买了一套住房。3个月后,那个“亚洲最大社区”的30多万居民就拥有了一幅“天通苑公交地铁实用信息图”。在天通苑生活社区网上,这幅电脑绘制的简易地图,至今仍是置顶帖。

    除此之外,这个天通苑“好邻居”,还会隔三差五地收集有关社区公交的建议,“哪条线路需要延长,哪个公交站标注有误”总是在他这里汇总,然后再提交给北京公交集团。

    截至8月6日,在“北京市政风行风热线”网站上,穆卿给北京公交提的建议已经多达521条。

    为此他特意注册了3个账号。“老用一个账号提建议不好。”他担心公交集团的工作人员早晚会抱怨,“哟,这小子又来了。”

    起初,这个生于1980年的年轻人只是迷恋汽车。儿时的玩具都是车,墙上画着车,早上起床后,他会趴在阳台上看胡同口经过的每一辆车。

    像这座城市里大多数孩子那样,等上了小学之后,他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不得不在公交车上度过,兴趣也自然从“小车”转到了“大车”上。

    年幼的穆卿很快就发现了从家到学校的3个换乘方案。只是无论选哪一种,都得步行至少15分钟。

    尽管他日后号称“以改善公交线路为己任”,但那个时候,他纯粹是“以自我为中心”,幻想着在地图上给自己加条线,不用再步行15分钟。没想到,1993年,那条公交线真的开通了。

    此后,穆卿开始研究公交线路,而首先他得研究地图。穆卿仍然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市区地图还只印到三环,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印上每条公交线路和每个站点的名字。每逢1月份,他就特兴奋。“当时电车线路标的是蓝色,市区线是红色,郊区线是黑色。”那纵横捭阖的3条线就深印在他的脑子里。等买到新图一看,就知道哪条线又有变化了,就可以捧着地图去公交车上体验一把。

    不过,一直等进入21世纪之后,穆卿才真正开始提建议。从那时起,北京才有了市民可以参与的网络平台。

    这个公交迷第一个建议是增加电车117路的运营时间,因为那趟车走的是高峰线,很多市民晚8时之后还有乘车需求。后来,他又提出,34路车只走西南三环那一段路,这跟好几条线路重合,利用率不高,“最好能南延”。

    没想到,公交集团还真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117路改为全天运营,34路也延长到城南的亦庄开发区。

    以研究公交线路为乐的穆卿逐渐在北京公交迷圈子中出了名。2007年10月,一个新加坡地图出版人专程找到他,邀请他赶在奥运会之前做出一本《北京公共交通指南》。

    与新加坡热卖的公交指南类似,这份地图册上不仅有各个线路车站的名称,还要在地图上一一标出每个站点的位置。

    穆卿由此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调绘员生涯。“地图上的所有公交站点,要么骑车转,要么坐着公交车走。”穆卿说,2007年的那个冬天,最累的那天,他骑了48公里,从建国门到苹果园,再到柳芳,来来回回跑,脚都冻麻了。

    只是,地图出版之后的销量并不如预想中那么好。一些用户抱怨,北京公交线路每年要调整4回,有些现实中的站点早就挪了地方。“调绘员”这才意识到,地图的更新已经跟不上这座城市发展的速度。

    如今,这个热心公交的男人,仍然在用提建议的方式,“参与到公共交通的设计和规划中”。尽管被采纳的不多,但这个出版社编辑并不打算放弃这项业余爱好。

    “我表达的是一种愿望。”他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便捷的生活。”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8/12/content_2800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