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因垄断而流于政策口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00:49
时至今日,国务院的“非公三十六条”出台已一年多,但不少曾经信心满怀的民营企业却焦虑地看到,电信、石油、铁路等垄断行业的开放速度令人失望。即使如民航等个别行业打开了一扇门,但部分准入规则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指标,许多民企只能无奈在高门槛外徘徊。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专家指出,在实施抑制过热的宏调政策的同时,北京这几年实际上也收紧了在一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框架性的政策文件,却往往被具体的行政指令取而代之,失去执行意义。
自去年以来,中国学界围绕改革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垄断对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消极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
效应是连锁的。在“三家邻居就能凑够一亿元”的江浙地区,私营经济和民营资本的活跃一直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但由于受到诸多限制,很多高回报率、高收益的行业,民营资本没有准入资格。因而,大量过剩的优质资本,反而只能投向服装、打火机、鞋袜等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加剧了这些行业的恶性竞争和对外贸易摩擦,使得收益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劳动力向东南地区的大规模拥挤。而靠行政命令推动的“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很可能流于政策口号。
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调整,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被摆在显著的重要位置。如果真的打破垄断,让东部地区的民企更多地投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从而通过市场和经济槓桿的调节,让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不仅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起飞,也有助缓释就业压力和劳动力的流动。
但《反垄断法》在提交人大审议之前的难产风波,却让更多期待的目光感到无奈。一部在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异常重要的“经济宪法”,有如此遭遇,也让外界感到启动反垄断改革的艰辛。
虽然高层在多个场合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但企业和资本对进一步的改革措施仍停留在焦急的期待阶段。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可能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高级别的改革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