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考核、高限处罚、全民行动:科学发展应成核心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2:03:33
环保考核、高限处罚、全民行动:科学发展应成核心制度http://news.QQ.com  2007年08月31日08:31   新华网   

  最新一期《半月谈》刊登特别报道《科学发展:伟力托起水秀山清》。我们已相继选发了这组稿件的第一部分《粗放发展:滚滚车轮下的山河之伤》和第二部分《力破困局:触摸现实深处的治理之痛》。今天,我们继续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魂。

  没有什么比落实科学发展观更重要更紧迫

  环境问题有多重要多紧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有多重要多紧迫,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使命就有多重要多紧迫。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是化解环境危机的不二法门,也是再造秀美山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但现在看来,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都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南。在一些地方,粗放式发展的巨轮还在继续狂奔,致环境旧病未已又添新伤,似乎还在为GDP增长速度而陶醉。在有的流域,沿河沿江的地方尽皆超标排放,此种“集体有意识”行为源于眼前利益遮蔽长远利益、局部利益高于全局利益的清醒算计。有的排污企业不怕监察、不怕处罚、不怕损害公众利益,不是因为吃了熊心豹胆,而是为了刻意逃避应尽的社会责任获取不道德的高额利润。有的地方政府对环境违法百姓不上访不查、领导不批示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不是因为不能预见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而是把自己从污染中暂时得到的“好处”看得比当地百姓和子孙后代的福祉更重要更紧迫。于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调声中,旧的污染源根深蒂固,新的污染源接踵而至,有的污染附着流动的空气和水四处肆虐,有的污染在资本力量的裹挟中东游西走。于是,在很多人的观感中,环境治理仿佛陷入了不可治理的死局,人们似乎只能在无望中等待大自然的报复和灾难的降临。

  或许我们已处于环境资源危险的临界点上,但也无须如此悲观。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关键是要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此切实行进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之上。 >>> 点击详细

  

 

  (一)环保实绩考核:促进科学发展的杠杆

  只有改革干部考核体制,将环保工作的实绩与干部的升降挂钩,才能促进党政干部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重庆市近年来对区县党政“一把手”实行环保实绩考核,对缓解环境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环保考核成为党政领导“紧箍咒”

  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勇向半月谈记者介绍说,重庆将环境保护列为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2000年开始的。从当年开始,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区县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办法,将环境保护纳入全市重大决策事项督查范围,每年考核一次,并逐步加以完善。按照要求,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的内容紧紧围绕突出“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主要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质量改善、执行环保法规和政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市民满意率等7大项25个小项。根据不同情况,对每年的考核重点作相应调整。

  关注环保渐成党政领导自觉行动

  “通过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对科学发展理念领会更深,从根本上纠正了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使他们将关注环保问题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像关注经济指标一样关注环境保护各项指标,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重庆市委督查室主任余长明说。

  记者了解到,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对重庆市的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几年来,重庆市在机构精简的情况下,通过将环保机构建设纳入党政“一把手”考核,促使各区县不同程度地加强环保机构建设。目前,重庆市40个区县的环保局均达到一级局建制,人员编制增加,各区县也相继在乡镇建立环保机构或设立专兼职环保员,环保工作由城市拓展到农村。

  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还促进了一些重大突出环保问题的解决。近年来重庆市铜梁县小造纸企业污染、碳酸锶污染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锰矿污染等突出环保问题,都是在当地党政“一把手”的直接关注和重视下得到了妥善解决。各区县党委政府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环保投入从“九五”期间占GDP总量的0.3%~0.5%上升到现在的1.5%左右。

  >>>点击全文

  (二)“堵”与“疏”:破解企业环保守法之难

  

 

  对企业来说,兴建达标治污设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而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遭到的罚款等损失却相对较校权衡之下,许多企业都选择了边排污边生产的违法之路,这已成为环保领域久治难愈的顽症。

  将党政“一把手”和企业一起套上“环保马车”

  在许多地方,一些企业之所以视环保法律为无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GDP和财税收入,为其充当“保护杀的结果。“环保法律很完善,但执行力太校可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环保部门唱独角戏,地方政府想让你干你就干,不想让你干,你就得一边呆着去。抓环保工作,必须从原来光处理企业向调整政府的施政观念转变,地方政府要有压力。”一位基层环保干部如此表示。

  严格的环保考核,使地方党政“一把手”成为当地企业的“贴身监管”,企业的“违法成本”由此大为提高,违法可能性自然也随之减少。

  “高限处罚”打造企业环保“高压线”

  当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局面尴尬。河北省环保局长姬振海说,其实是我们对环保法律法规研究不透,河北今年对几十家违法排污企业都实施了“高限处罚”,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违法成本。

  信贷、停止融资、区域限批等政策,专项行动中的错时暗查当场处罚、接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不断曝光违法企业等,不仅仅是对企业的挑战,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好机会。姬振海说,各地可以借此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理念,深深根植到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挣上科学发展的“环境钱”,企业发展也会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循环经济使企业真正踏上环保之路

  让企业积极、主动遵守环保法规,光“堵”是不行的,还必须想“疏”的办法:让企业从环保守法中看到效益,建立环保长效机制,才是真正的出路。而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循环经济,正是促使企业向环保守法的社会公民转变的有效途径。记者在湖北调查发现,近几年,一些原本高污染排放的化工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环保状况大为改观,并已开始从单纯的环保效益向经济效益转移,甚至部分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已基本依靠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已悄然成为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妙药”。

  >>>点击全文

  

 

  (三)“全民环保”:从理念到行动

  政府决策日益体现全民环保意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环保工作中发动群众参与。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作为中国环保工作的总体战略性安排,其中专门要求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同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弘扬环境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中央的号召正在化为各地的行动。近年来,从评选全国“绿色家庭”、编制出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到启动“绿色科学乡村宣传展示”活动,环保宣传教育一直亮点不断;从回应群众呼声停建大型污染项目,到主动拒绝污染项目进入,各级政府决策中对全民环保理念的体现日益明显。

  可喜的是,各级政府在化压力为动力、用决策体现全民环保理念的同时,也逐渐转变观念,以身体力行的作为,投入到全民环保行动中来。2005年,中央和国家机关部署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建设节约型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其后,在日常办公中节约资源、力行环保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自觉行动。可以说,这项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展示了全民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力量。

  民间环保组织逐渐成为“全民环保”生力军

  如今,许许多多的民间环保组织日益活跃。今年7月28日,由北京地球村等50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的“节能20%公民行动”正式启动,发动和影响各地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出行中科学地节约能源,阻止气候变暖,为中国实现2010年节能目标贡献一份来自民间的智慧。

  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究竟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中华环保联合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共有2768家,从业总人数达22.4万人。这些环保组织各有努力方向,有的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的关注环境污染企业和项目的监测,有的关注社会公众的环境教育,有的关注“环保扶贫”,发展生态经济。许多环保组织不但发动群众参与环保,也非常重视和政府合作,包括就环境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协助政府开展环保项目,等等。可以说,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民间环保组织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