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真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45:43
匆匆忙忙塞了几件衣服就飞回国,在云层的包围中,睡饱吃、吃饱睡,下了飞机才察觉新航把我载到了樟宜机场第三搭客大厦,眼前一切好美。

  取了行李,快步走去排队搭德士回家。或许是因为从室内走到户外,熟悉的空气味道和湿度迎面扑来,唤醒了内在新加坡人的本质,一坐进德士的后座,不须任何提醒,我自然绑上了安全带。用英语说了住家地址,再用中文和司机交谈,这是新加坡惯用的掺杂式沟通方式,很有回家的感觉。

  在台北,坐在后座不需要扣安全带,而且我都用纯中文的句子和司机说明要去的目的地,还会尽量提醒自己调整发音,希望能更接近台湾人讲国语的口音,有时骗得到,有时骗不过。

  有一次,太累了,忘了掩饰,结果司机大哥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转过头来说:“你是原住民哦?!”其实,我只不过说了一个新加坡式的“lah”,而且拉得比较长,结果原形毕露。

  “要走PIE还是TPE?”,思绪还在台北与新加坡之间游荡时,德士司机抛出的问题,把我从神游中拉了回来。听到久违的新加坡高速公路简称,感觉好亲切。其实都可以啦,不过PIE让我感觉好像要回报馆上班,那就TPE吧。

  望着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英文说明取代了台北的繁体中文,道路宽敞通顺明亮,而且每辆车子都在各自的车道内奔驰,一切井然有序,和台北的乱中有序很不一样。

  在那里,开车的人、开电单车的人和过马路的人,相互之间似乎有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谁该闪谁,谁该让谁,似乎已是一种不成文的公路使用规则。不过,对过客来说,则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适应过来。

  好比说,交通灯明明显示“绿人”,但是转弯的车子就是不停下来。它不停,那我只好停,在马路中央,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惶恐小命不保。后来总算学会了,你就照走,那些车子很奇怪的,它们自然会从你的前面或后面驶过。反倒是你停下来,要走不走的,车子才更会撞到你。

  “你哪里回来的?”司机问我,让我再次回过神来。

  我说台北,也请教他新加坡最近有什么大变化。他说,没有什么改变,所以你们这些年轻的,呆不住,都往外跑,“像我们这些懒惰的,喜欢在这里好像寄生虫”。

  是吗?综合度假胜地不是要盖好了吗?我还预定明年回来就要像个旅客那样去玩一玩。那个最新的购物商场ION不是开张了吗?我也像旅客那样,心急想去看看。我住家那里的油池地铁站附近一带,也改头换面了,多了一个购物商场和好几家食阁。这些硬体建设在半年前离开的时候还在建设中,现在有的已经建起来了,有的就快建好了。

  和新加坡朋友在台北聚会时,常常会纳闷,台北的基础建设怎么好像慢动作画面似地在爬动。就以机场为例,最轰动的就是改名字,从“中正”改成“桃园”,其他好像都没有变。华人最要面子了,这么重要的门面工作怎么会拖这么久?

  高铁确实方便南北往来,但是也一延再延才启用,桃园机场的联外捷运也延宕了八年才动工。至于地标,除了陆客必去的101之外,印象中,台北好像没有什么新变化。

  不过,台北的文化气息却又远远胜过我们,不去诚品好像就没到过台湾,那里像个朝圣之地多过像书店。不去故宫博物院看看“翠玉白菜”或“东坡肉”好像就没有文化修养,没看过台湾的剧场演出,没听过赖声川或林怀民等文化人的名字或就更不得了了,简直是文化世界的井底之蛙。

  我成长时期深受台湾和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但一直没有意识到台湾的文化感染力,可以如此慑人。和新加坡媒体朋友讨论时,她说,她对台湾没有什么强烈的好感,但因为是媒体工作者,又是中文媒体的,所以也不太想说出心底话,因为别人很可能会觉得她没有文化。她的话,真的切中核心。

  “快要国庆啦。你这个时候回来,顺便可以庆祝国庆日。”

  德士从高速公路驶进组屋区时,司机打断我的思绪,提醒我新加坡44岁生日快到了。确实,组屋区街道旁的灯柱上都挂上了国庆海报,非常新加坡。

  我们的文化传播力不如台湾,我们的人文气息不如他们浓烈,我们一切都是按照法律条规走,硬邦邦,冷冰冰的。虽然生活本质沉闷,很多的精彩或不精彩,也都是很人工化的,但却也逼出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图像。

  到家了,下车了。或许我和司机大哥一样,都是懒人。井然有序的感觉,真好,回家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