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表情:百年一切,盡在臉上(1844-200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33:01

中国表情:百年一切,尽在脸上(1844-2008)

    “世间一切,尽在脸上。”

  古罗马哲人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如是说。

  什么写在中国的脸上?是由朝代更迭、制度替换、运动叠起造成的历史的倦容,还是由社会开放、民族复兴、大国崛起共同铺垫的自信和从容?

  过去的150多年,摄影术在中国,没有写下完整的国家命运及民族史,但逼真纪录了150多年来众多中国人的肖像和表情。这些脸孔,共同组成了我们民族的容颜。

  晚清时期,外国人拍下中国人的第一张肖像,在西方留下中国人呆滞、木纳的最初形象。民国时期,《良友》封面女郎和罗伯特·卡帕镜头下抗战士兵坚毅的脸庞,呈现出国人的浪漫与英勇两面。随后的样板戏剧照表情,是国人最热衷模仿的肖像照姿势。改革开放30年,肖像摄影的风格流派日呈多样化,中国人在镜头前释放出自由表达的无限性。

  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已经长大成人,150多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和中国人所经历的一切,都写在中国的脸上。(《新周刊》)



  第一阶段:
  
  1844-1911
  
  一个王朝的背影矗立在约翰·汤姆森的面前,他转到正面去拍他的脸。镜头后是猎奇的西方眼睛,镜头前是正襟危坐的东方表情。

1844年10月,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由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所拍,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图/新周刊图片库)

 






 1860-1870,两个南方女子正在梳妆。当时的女子常于脑后梳圆髻,讲究光洁,在髻上横插一把精致的小木梳。(图/新周刊图片库)




 1903年,慈禧扮观音。(图/新周刊图片库)




1872年,中国留美幼童,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
  
  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图/新周刊图片库)




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拍摄的晚清两个准备进京赶考的学子,其中一个拿着当时颇为新潮的洋伞。(图/新周刊图片库)

                                                                          
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拍摄的晚清一对夫妻。第二阶段:
  
  1912-1949
  
  变革时代的中国人走进了照相馆,肖像进入社交、登上杂志封面、为婚姻和友谊定型。中国第一次有一大众明星脸,也有了与肖像相关的生活美学。

 1916年,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的合影。她们身上穿的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

 

 


 1913-1917年间,周恩来(前一)和南开学校老师伉乃如(前排左二)及同学合影。(图/新周刊图片库)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在陕北》,。1937年,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经过四个月的采访活动撰写出近代新闻报道杰作──《西行漫记》。在采访红军的活动中,斯诺拍摄照片用了三十卷胶片。他选择了二十多幅照片给《红星照耀中国》作插图。其中有幅传世之作──《毛泽东在陕北》,在这幅照片上毛泽东头戴红星八角帽,神采奕奕。

 

 



 1938年,准备上抗日战场的年轻国民党士兵,头戴德式钢盔。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作封面,拍摄者罗伯特·卡帕。(图/Fotoe)

 

 


1948年,清华大学女子排球队。(图/张祖道)

 



 《良友》的封面女郎通常都是“年轻、富有、魅力的女性”。

 

 

 


 1934年,四川理县嘉绒少女。(图/庄学本)

 第三阶段:
  
  1949-1976
  
  这时,摄影为人民服务,摄影为工农兵服务,摄影为政治服务。领袖伟大详和,人民幸福真诚,英雄专注坚定,时代的道具和政治的符号塑造了标准脸庞。

 
“我们热爱和平”。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的印刷品在中国大地流传,也传到了朝鲜。战壕里、指挥部的地图旁边、野战医院里……志愿军战士们几乎人手一张,都是那种小型的印刷品。照片激励了战士保卫和平的决心和信心。(图/阙文)



 



 1958年,董存瑞烈士的父母在河北怀来县家中。(图/张祖道)

 



 1968年4月16日,解放军战士王国祥,作为黑龙江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应邀到哈尔滨市郊区公社为农民讲述他学毛著的先进事迹,群众把自己佩戴的170多枚毛泽东像
  
  章戴到他身上。(图/李振盛/Fotoe)

 



196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和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在一起。(图/侯波)

 



 1974年,河南辉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下乡知青。地处太行山区的辉县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图/王树洲)

 



 1973年,周恩来。这张照片第一次发表在意大利的《时代周刊》上,以后世界各国的报刊陆续大量的刊登,后来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找到摄影师,他又亲手放大了三张原作,并签了字。托他们一张转送周总理,一张送中国外交部,一张送给中国驻意大利使馆。过了几年,周总理去世,四人帮被粉碎,这张照片才在中国发表,(图/Giorgio Lotti)

 



现代京剧《红灯记》剧照(高举红灯),1974年摄于北京工人剧场。(图/张雅心)

 

                     
 第四阶段:
  
  1976-2008
  
  国家开放和社会转型之下,人成了多元价值的承载者,人脸就成了公众媒介。职业与生存特征只是细枝末节,中国人的脸既被纪实化摄影,又被符号化解读。

 


 1977年,画家石鲁。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性画家石鲁在文革中受尽了迫害,几乎致死。1977年,石鲁住进了北京通县结核病医院,摄影师在医院拍下了这张照片。(图/李江树)

 



1991年,武汉钢铁厂的炼钢工人。(图/张海儿)

 



 1994年,电影影星刘晓庆。十余年来先后主演过《小花》《瞧这一家子》《原野》《芙蓉镇》《春桃》等多部影片,曾几次获得百花奖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30年演艺生涯造就中国第一女星。 (图/王文澜)

 



1996年,河南孟津县朝阳乡南石山村,张群子和她的两个女儿。那时乡间流行健美裤,两姐妹在集市买了最时髦的红色健美裤。(图/姜健)

 



 2003年,四川凉山地区的彝人照相馆。(图/黎朗)

 



2006年,东北人。(图/王福春)

 



2006年,广东河源。 送外卖的餐馆女工。(图/王昕伟)  

 



2006年9月,台湾。孔子后裔孔德成,长孙垂长,曾长孙佑仁。(图/曾年)

 

 


2007年3月,国家体育场(鸟巢),做钢梁防腐的工人。(图/傅小海)

 



2007年12月,北京。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兰。(图/Paolo W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