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应该每月只能交易一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4:12:41
股票应该每月只能交易一次(2009-01-20 22:04:45) 标签:杂谈 
  • 1929年的大萧条已经过去80年了,大家都于其原因,还时有争论,所以对于最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大家都各持一辞,也就不奇怪了。而现在受到压力最大的就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横扫全世界的自由经济学派了,因为开放金融市场、减少监管,正是自由经济学派们极力鼓吹的。而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放任自流态度,是造成目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 我非常尊敬的张五常先生从制度的角度认为,出现这么大的金融风暴,说明美国的金融合约制度里面出了很大问题。可问题是,按照自由经济学派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让市场自行调整,是应该高效率的,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在实体经济里,你可以找出最低工资、物价管制这些祸首,但在金融市场里,你又能找谁呢?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的思想往左转,认为要加强政府监管,也就很自然的。
  • 我认为如果因此就再重新走上大政府、多管制的老路,是危险的。毕竟,自由经济学派的流行,是因为它所取得的实际成功。我们中国人无疑是它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现在出现的金融危机也确实体现出了传统的自由经济思想中的缺陷。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找出它的问题所在,而不是全盘否定。
  • 我不是经济学家,对金融问题也不敢说有有深入的研究,但在我看来,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即使不是造成当前金融危机的唯一原因,至少也是核心原因之一。因此,防范这种金融风险再度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这种定价机制,平时把证券市场关掉,只在隔了一段时间后,比如每月,交易一次。
  • 自由经济学派的基本思想我认为没有错,就是自由交换的市场是最有效的配置资源的途径。而其中的核心环节就是交换产生的价格信号。所以自由经济学派对于任何干预价格形成的政策几乎都是反对的。
  • 但问题是他们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针对实体经济的。在实体经济中,自由交换所产生的价格肯定不是绝对有效的(因为有交易成本),但当经济体复杂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说是没有更有效的方法了。当经济体有充分的弹性时,市场能够在损失比较小的情况下,自行调节。
  • 但在证券市场里,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它的价格信号的变化幅度就要大得多了。就以实体经济里,最具投机性的房价来说,房价一年里涨跌20%以上,已经是非常罕见了。而在股市里,几天里就可以有20%以上的涨跌。
  • 造成这种波动的原因在于证券的流通性太好了:几乎随时可以找到买家或卖家、买卖差价很小、交易费用很低。这一点从买卖股票和买卖房产的比较中就可看到。正是这种看上去本是好事的流通性,在人性的恐惧和贪婪推动下,造成了我们现已司空见惯的价格疯狂波动。也就是张五常教授也承认的“发神经”。
  • 本来,单纯的证券市场波动,也就造成一部分人的暴富暴穷,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当有限。可是,随着上世纪所谓“市场有效论”的流行,证券市场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实体经济中。在今天,证券价格决定了企业的资产价值(mark-to-market),企业的融资成本(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各种资产负债比、VAR,等等),管理人员的报酬(option),消费者的未来收入预期(越来越多的养老金投在证券市场中)。这样,整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受到这个可以发神经的证券价格的支配,那经济体怎么会不发神经呢?
  •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要对资本市场加强监管。可是怎么来监管呢?我们知道市场会发神经,但怎么知道市场什么时候在发神经呢?怎么知道监管的结果会更正常呢?而且,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市场真地发神经的时候,监管是很难奏效的。因此,在我看,最有效的监管手段就是打击发神经的根源:流通性(liquidity)。
  • 如果我们从此规定,所有上市股票只能在每月初的第一个周一交易,而且只能一次性集中交易,而不能连续买卖,我相信不需要再做什么投资者教育,许多买卖股票的人马上就会变成长期投资者。而且,社会上许多原本用于看盘的时间精力可以被节约下来,更多地去关注公司的基本面,或去享受生活。当然也可以采用征税的方法来打击流通性,比如高额的交易税、短期买卖收益税,但征税的方法总比不过关证券市场的方法更有效、更节约资源。
  • 不过,人的赌性是很难阻止的。集中的市场关闭了,很难阻止别人在场外继续交易,就像地下赌庄一样的。但我们并不是为了消灭交易市场,而是为了减少交易流通性。交易转入地下,本身就是增加了交易成本,也就达到了减小流通性的目的。
  • 当然,我也知道,虽然我相信这种方法对社会整体是有极大好处的,但几乎是没可能实行的。因为当前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利益体,如何能放弃得了呢?就像我们都知道烟草对社会整体有害无益,但有谁能说放弃烟草业呢?
  • 在这里,我不由得要和自由经济学派对政府所持的保留态度站在一起了:历史上许多金融泡沫的产生,都可以看到有政府推动的影子。18世纪的密西西比和南海泡沫是这样的,最近的美国房产泡沫和中国股市泡沫,也是这样。限制证券交易流通性,金融业不会愿意,政府也不会愿意,所以我们也只能在这里一逞口舌之快,同时随时做好应对金融风险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