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买股还是买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44:31

    ■财道

    最近,在股市“赚钱效应”和楼市“转暖”的鼓舞下,打算买股或买楼的人多了起来。
    一方面,看到别人在股市赚钱,多少有些眼红;另一方面,在银行存款利率较低的情况下,无法忍受资金闲置。这种心情再加上仲夏的躁动,促使人们尽快作出投资的决定。更何况,媒体和专家们都在憧憬经济复苏、渲染通货膨胀,这些都构成投资者要及时出手的理由。
    在IPO重启的情况下,股市却依然创新高,更让市场坚定了“做多”的信心。具有衍生品性质的分级基金——瑞福进取上周末的溢价竟高达39.33%。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市场看涨的热情。
    政府在这一轮上涨行情中“功不可没”。除了拯救实体经济,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外,还暂停了大半年的新股发行。此外,还被指出很有可能对股指进行了实盘的“干预”。比如,股指经常在盘中下跌时突然被一股“力量”拉起;股指保持标准的“上升通道”,触及上轨则必跌,触及下轨则必涨;股票总成交量比上一轮大牛市时期的水平还要高……最近,当前期涨幅较大的多数股票回调时,银行等指标股及时启动,承担起护盘重任。
    此前,政府也确实曾在股指即将跌破3000点和跌破2000点两个时点出政策“救市”,尤其是后一个时点,还直接“出手”,公开让汇金买股票托市。
    如今的情形与十年前非常相似。1997年5月份,管理层嫌股市涨得太快,上调印花税;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6月份,股指反弹,管理层又下调了印花税。基准利率方面,在1997年已经从10.98%降至5.67%的基础上,进一步连续下调,到1999年降至2.25%(与目前的水平相当)。
    十年前的“5·19”行情是在股市、楼市调整两年后,出现的“恢复性上涨”。然而,“5·19”的普涨行情只持续了一个月,随即出现大幅回调。尽管后来的新一轮行情超越了“5·19”的高点,并在此基础上又上涨27.8%,但实际上,这波行情中多数投资者都是“赚了指数不赚钱”。因为,尽管这波行情表现得非常活跃,板块也出现轮涨,但是新股IPO和增发大量“抽血”,而且当时新股都是以发行价计入指数的,导致了股指虚涨。新股发行“掏空”了市场的资金,股市最终发生“崩塌”,熊市从此绵延了四年多。
    可以说,中国股市从1997年到2005年实际上都是大熊市。1999年—2001年的“牛市”只是人为的、虚幻的假象;中国的楼市则是从1996年开始调整,到2002年基准利率降到最低点1.98%,才再次启动。
    历史轮回,何其相似!当前的基本面也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政府降息、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股市出现“恢复性上涨”,重启IPO……随后,还会有可以预见的创业板。
    要知道,在上一个轮回中,从“恢复性上涨”到“新一轮牛市启动”,中间经历了六七年艰难的岁月。尤其是“恢复性上涨”之后的虚假繁荣,曾让无数投资者亏损累累、饱受煎熬。在此期间,楼市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反弹。
    应该说,中国政府在此轮危机中的举措是得当和有力的。作为投资者,却不要忘了政府的目的是“拯救”。如果真像某些专家说的那样,因为“拯救”行动而导致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甚至出现新一轮的过热和泡沫,那就是矫枉过正了。管理层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历史的经验表明,投资的确能拉动中国经济,而投资者付出的代价却是惨烈的。GDP增长8%,企业未必能赚到8%,老百姓的投资收益也未必能达到8%。否则,存款利率也就不会降到2.25%了。
    总之,只要政府还在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楼市的机会就远还没有到来。何况,目前管理层还在研究开征物业税,从严征收房地产所得税。相比之下,股市由于流动性更好,波动之中会出现套利的机会。当然,“恢复性上涨”之后,它也只能是投机的工具。(■中国经济时报 张东臣 200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