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之手”的挥舞:3500点前不会“做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39:39

“政策之手”的挥舞:3500点前不会“做空”

www.stockstar.com 2009-8-3 16:46:22 慕克 投资者报  所有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中国经济必然复苏,大量踏空的资金看准政府希望市场继续向上这点,坚决地做多。这样看就会明白,除非供给出现过度,市场才会疲软,否则还会继续比较健康地成长上一段时间。    

  调整的姿势并不意外,但为什么调整,却众说纷纭。

  7月29日,中国建筑上市,尽管多方人士纷纷表示,不用担心其成为中石油第二,但是超过400亿元的融资规模以及高达51倍的发行市盈率,还是让市场狠狠地“闪了一下腰”:当天市场大动荡,上证综指下挫172点,跌幅达到5%,盘中失守3200点。

  这个时候,市场需要找出问题的焦点所在,我们认为,政策依然是市场运行的核心,哪怕它是以借口的形式出现。

  因为,投资者投资,最重要的就是投资政策,也就是投资政策决策者。尤其是在市场大调整之际,我们更应将政策及其决策者的意图弄清楚,看明白这只“政策之手”将如何挥舞。

  政策不会打压市场

  央行在发行定向票据“点调控”银行贷款的当口,也表达了对于通胀预期的隐忧。7月28日,其调查统计司在《20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表示,物价下降在未来几个月仍然将持续,但是估计三季度触底后会有反弹的可能。

  而且,就在前一天,银监会同时发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前者主要是通过细化贷款支付管理,控制贷款资金的流向,后者主要是为了保证贷款人在项目贷款担保、所投保商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以控制贷款风险。

  尽管央行和银监会的举动带有更多的“姿态”性质,但人们仍会琢磨:政府此举会是在打压市场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目前的经济和股市状况来看,政府是断然不敢这样做的。

  因为,未来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情形是复苏不稳固,在外来冲击下增长出现反复,或者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第二种情形是,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比如8%的水平,而且物价逐步回归正增长,但是处于温和可控的状态,这是比较理想的状况;第三种情形是,由于回升动力不足,增长难以持续,但是却出现真实的通胀,这就容易导致“滞胀”局面。

  政府最愿意看到的当然是第二种情形。从现在看来,出现第一种情形的可能性正在降低,而第三种情形出现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也是一样,管理层如果出手过重,对股市打压过度而造成市场恐慌进而转熊的话,经济增长也将会遭受沉重的打击。这也正是政府一边在敲打银行与市场的同时,一边不停地强调“经济回升”的原因,而发改委和统计局则充当了“传声筒”的角色。就在央行和银监会唱“白脸”之前,发改委和统计局已经为政府后来的举动打了预防针,7月25日,这两个部门同时出来表示,中国“经济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

  政府想要表达的主观愿望是比较明显的——经济和股市都要继续向好,并且希望这种向上不仅仅是点位上的向好,更加需要体现在时间上。

  在管理层眼中,经济的复苏和股指的攀升能否持续非常重要。如果经济局部过热,或者实际的通胀出现,其对于经济整体增长的影响是政府目前所担心的。另一方面,如果股市的点位上涨得过快过高,同样有可能会影响到市场上升的持续时间,所以把股市上涨的期限尽可能的延长,才是政府最核心的目的。

  加大供给促平衡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走过了三个阶段,其间伴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复苏。3月以前,应该是过度恐慌后的反弹,当时股指从低点运行到2400点后又回落到2000点左右。从3月到6月初是第二个阶段,市场从2000点又上升到2600点,这是处于对经济复苏的猜想阶段。

  接下来的是真正的大幅拉升阶段,此时国内外主流机构都大幅调高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保八”成为共识。市场一改过去两个阶段由小盘股推动的行情,6月份以后都是蓝筹股唱主角,并且风起云涌。

  所有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中国经济必然复苏,大量踏空的资金看准政府希望市场继续向上这点,坚决地做多。可是,实际效果是这些进场的资金表现得有点“欺人太甚”,使得股市上涨太过迅猛,有违政府实现市场较长时间成长的愿望。

  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开始考虑对资本市场降温,于是才有了央行和银监会的上述举动。对于股市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当然还是发新股,并且让IPO速度加快。这样能够给更多新入市的资金以机会,毕竟现存股票估值都偏高了。尽管可能会有相当多资金从现存股票中出来,也有可能会让指数有所调整。

  但管理层如此并不是为了打压市场。政府并不愿意把资金赶出股市,而只是想把资金赶到新股中。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政府会高调宣称下半年货币政策不变的原因。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并不是投资需求不足,而是供应太少。所以政府才要加大供给,给市场提供更多新的投资选择和机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抑制需求(抽紧货币),并且利用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达到平衡,这正是当前最高当局的政策取向。

  这样看就会明白,除非供给出现过度,市场才会疲软,否则还会继续比较健康地成长上一段时间。

  可以预见的是,在“保增长”仍然是政府第一要义的情况下,央行短期内应该不会祭出紧缩政策,即使可能通过央票的发行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进行微调,也不至于对市场的整体流动性产生太大的影响。更大的可能是银监会出面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的流向和风险的控制,使得资金进入更多有需要的实体经济部门。

  可以说,在市场迫近3500点前,管理层的这些作为,时机选择非常恰当。否则过了3500点,再要进行调整降温就比较困难了。但这不代表政策要打压股市,看看7月29日大跌后的央行表态吧,现在显然不是做空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同时也应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