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年,事实、是非总是要澄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40:53
楼主 建国六十年,事实、是非总是要澄清 [ 穷乡亲 ] 发表时间: 2009-07-30 08:33:46 [ 发短信 ] [ 回复 ] [ 树状 ]

 



在目前全国人民即将迎来国庆60周年之际,见到媒体上发表了某权戚人士定下的宣传基调:“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前30年否定后30年”,“也不能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镣望》第28期《新中国60年基调评说》)

读罢这一报道,草民很理解主流精英们的一番良苦用心,然而又似乎有貌似公正、不偏不倚、不分是非之感。人们知道,30年来主流精英们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对前30年大肆妖魔化,什么“僵化封闭”、“专制独裁”、“国民经济濒临崩溃”、“长期停滞不前”、“现代化发展耽误了二十年”等等,各种谣言、奇谈怪论普天盖地。在全世界面前把新中国糟蹋、污蔑得不成样子,造成在各个方面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国家脊柱倾倒。而如今国庆在即,却抛出“两个不能否定”的框子,哪有这样简单、随意之事?长期以来有人对新中国横加攻击、糟蹋的行为难道不需要追究、批判吗?被搞乱了的事实、是非不需要澄清吗?在重大原则问题上难道又搞“不争论”吗!因此说,所谓“两个不能否定”,我看“不能否定后30年”是真;而“不能否定前30年”是虚。

在谈到以上总的看法后,以下重点就新中国前30年经济发展是否缓慢、前后30年在发展速度上究竟何为更快这一基本事实做个澄清:

当前主流媒体在评价经济发展上完全以GDP(国内生产总值)说事。例如在关于中国前30年经济的发展速度上,常见报道说:30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仅有7.2%;而从1953起至1978年GDP年均增长率仅有6.1%,“长期发展缓慢”。这与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9.8% 的增长率相比显然差别较大,甚至认为那时的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迂。

然而,这种对比方法的一个根本错误是把新中国两个时期的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给抹刹了,拿两种根本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体制下的经济进行简单地对比。

人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主要是实物经济。当时国家的经济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应”,安排生产指标和衡量经济发展都是按产品的产量,例如生产钢铁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等等,而根本就没有GDP这种概念。那时期的物质产品和资源绝大部分并不进入市场交换,只是服从国家调拨和按排,价格也是国家的规定,根本不反映交换价值。因此对当时的经济增长状况最准确、真实、直接的体现只能是物质、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产值。即使当时的国际组织在说明各国经济总量时都采取“市场国家”与“计划经济国家”两种区别的统计方法。在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在改革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的。既然计划经济时期原本就没有GDP的概念,而在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当时的GDP是多少的报道,这岂不是一种怪事!

其猫腻究竟出在哪里呢?经查证,本人发现,目前很多媒体都是把当时的社会总产值当成GDP使用,并拿来与目前的GDP增长进行对比。这实在是极大的谬误!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统计方法上,计划经济时期的总产值与市场经济下的GDP都是根本不同的。这里简单说明以下几点:

1、.价格体系不同。如前所述,在计划经济时期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配置都是根据实际需要,价格定得很低,并不能体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农村生产队内部分配的产品也是实物形式,甚至有些就不计价。当时劳动力的货币价值更是低微。在六七十年代农业上生产的小麦原粮每斤只有八分至一角钱,而目前市场经济下的小麦价格每斤达一元多。30多年来各种物价指数一般都发生了十几倍、数十倍的变化。那么两个时期的产值增长率怎能直接拿来对比!

2、产值统计的构成不同。在目前GDP统计中,商业、金融、各种服务业等行业的价值占有很大比重;而在计划经济时期,产值统计只包括工、农业生产,而不包括上述这些方面。更不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安全等这些本属于社会投入的公益事业而现在却被“产业化”了的“产值”;也不存在变卖土地、矿产、水源、出租文物遗产等过程中形成的“产值”。改革前的土地、矿产、水源等都是存量,不计入产值;而现在都是流量,只要一流转,GDP就大量增长。

3、计划经济时期大量“有产无值”现象。即本应计入产值但却均未计入的产值。按照当时的统计方法,工农业生产只统计产量,而没有什么GDP。而且即使实物,也并非全部进入统计。比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建没、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建造的遍布全国的水库和排灌渠,还有国家在工矿企业基础建设中动员的大量协作劳动等,哪里计算过什么GDP?在这些工程中大量靠的是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劳动力,他们的报酬只是在生产队里“记工分”。而水利、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是长久体现的,它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固定资产。而目前如果要说明那时的真实的产值是多少,首先就必须把其中的巨大劳动力价值完全算进去。

据苏拉密网友测算,在1949-1979年30年间水利建设中,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量(约折合2527亿立方米土石方)和靠国家、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量(约折合1083亿立方米的土石方)总计有3610亿立方米土石方。这相当于现在建1200座三峡工程的工程量。(三峡工程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不超过3亿立方米)三峡工程的总投资约2000亿元,由此可以推算出中国在1949-1979年间仅水利建设的投入就相当于目前的240万亿元。按照当时水利建设与整个工农业建设的比例,可推算出全国基本建设总投入达3636万亿元,这些都作为固定资本存在着。再加上拉动增长的相关产值,当时GDP总量保守估计也在4000万亿元之上。我们知道,2007年中国的GDP是30万亿元;这就是说改革前30年GDP的总量是2007年GDP的133倍!(引据苏拉密《毛泽东时代GDP估算》人民网,强国论坛2008年9月9日)谁能说那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虚假 GDP 。现在每年的GDP数字庞大,但其中属于国外资本(独资、合资、股份)的却占有很大份额,这从确切意义上说并不完全是“中国的”。洋人拿印刷品纸钞,在中国的土地上消耗中国的资源、能源,盘剥中国劳工血汗,污染中国的环境,在中国进行生产和出口统计。最后把产品利润拿走,把垃圾丢在中国,而中国却只顶着GDP增大的虚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很多投资失误工程和重复建设,生产了大量假劣商品,产品积压、浪费现象严重;还建造了一些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许多新建的楼房、桥梁竣工不久就发生垮塌及其他灾难性事故等,这也是GDP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在改革开放以前却是没有的!

正是由于上述各种区别,因此用目前GDP统计方法说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那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断。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过去的GDP进行测算,然而那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事情。专家们连目前每年的GDP增长率尚需经过反复测算才得确定,而又怎能轻易认定出过去没有GDP时代的GDP是多少呢!

其实,要客观、正确地说明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的情况,本来有其更直接、简便的方法,这就是实物统计的方法。即从物质、产品数量的增长来看经济发展的状况。

以改革之前的1949—1978年与改革以后的1978—2007年为例,前后两个时期都是29年,两个时期主要物质产品的产量增长情况,目前国家统计部门都有现成的统计数字,不妨拿来做一对比,各个时期的增长幅度就看得十分清楚:

钢铁: 1949年全国总产量是15.8万吨,1978年是3178万吨,29年间增幅是201.14倍;1978—2007年则由3178万吨增至4.6亿吨,29年间增幅是14.47倍。前后两个时期增幅之比是201.14倍:14,47倍;

煤炭:前29年由3243万吨增至6.18亿吨,增幅是19.06倍;后29年由6.18亿吨增至25.23亿吨,增幅是4.08倍。前后增幅之比是19.06倍:4.08倍;

石油:前29年由12万吨增至10405万吨,增幅是867.08倍;后29年由10405万吨增至18665.7万吨,增幅是1.79倍。前后增幅之比是867.08倍:1.79倍。

电力:前29年发电设备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由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增至5712千瓦和2566亿千瓦时,增幅是分别是30.9倍和59.7倍;后29年发电设备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由5712千瓦和2566亿千瓦时增至7.18亿千瓦和32559亿千瓦时,增幅分别是12.6倍和12.7倍。前后增幅之比是30.9倍:12.6倍和59.7倍:12.7倍。

化肥:1950-1980年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前后增幅是176倍;1980-2008年由1232万吨增至约1亿吨,前后增幅约9倍。前30年与后28年增幅比较是176倍和9倍。

以制造业的代表产品汽车的产量为例:2007年全国汽车产量是800万辆,(其中多为中外合资企业生产)1978年是15万辆,增幅是53.33倍。我们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初没有汽车生产(自1956年之后才有汽车工业),即是说起点为0 。因此无法表示前29年产量增长多少倍。然而近期从媒体上看到旧中国某年曾组装生产过第一辆汽车,但却没说有什么汽车制造厂,也没说有什么生产线、品牌、产量等,为照顾这种说法,这里假设当时生产过10辆这种汽车,并且直到建国前,那么对比1978年的产量,后者增幅是1.5万倍。改革前、后时期汽车产量增幅之比是1.5万倍:53.33倍。

再以农业的代表产品粮食、棉花为例。粮食:1949—1978年全国产量由11318万吨增至30475万吨,增长是1.69倍;1978—2007年由30475万吨增至50150万吨,增长是0.65倍。前后增速之比是1.69倍:0.65倍。棉花:前29年由44.44万吨增至216.7万吨,增幅是4.88倍;后29年由216.7万吨增至760万吨,增幅是3.51倍。前后增幅之比是4.88倍:3.51倍。(以上数字都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为据)

再以人民生活脱贫速度来看。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1978年前中国贫困人口是2.5亿,即约占当时总人口9.6亿的27%,这与建国初的70%以上的贫困人口相比,降低了43%;而至2007年全国城乡贫困人口还有2500万,(按照联合国的公布2007年中国赤贫人口数据为2亿多)即约占13亿总人口的2%,这说明改革30以来降低了25% 。脱贫速度也远远慢于改革前。

等等,恕不俱举。通过两个时期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产量的增长情况对比,都清楚看出,几乎在所有方面前2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高于后29年,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还很大,有些产品的增长速度甚至相差数十倍以上!例如石油产量,从建国到1978年增长了867.08倍,总产量超过一亿吨;而到2007年才达到1.8亿吨,29年间仅仅增长0,79倍,其增幅不足前期的千分之一,使本来达到了石油自给的国家又大量靠进口。又如粮食产量,从建国到1978年增长了1.69倍;而1978-2007年才增长了0.65倍,增幅不足前个时期的一半。若按全国人均占有粮食产量来说,1979年就达到了684斤,这比改革20多年后的2003年(670斤)还多。其他各类产品增长状况也大多如此。

然而,主流媒体所提供的GDP增长速度却是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而唯有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结果完全颠倒!这岂不是十分离奇的事情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虽然对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了一些论证和对比,但这决不意味着在本人看来这种对比有什么意义。其目的不过是要说明那种对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成就贬低的做法是多么浅陋、荒唐。我们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发展的起点、基础和背景、环境等因素不同,其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是相同的,有快、有缓这本是一种正常现象,单以此并不能说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想而知,在那种一穷二白甚至零起点基础上的发展与初具一定规模和基础上的发展在速度上怎会相同?在战争条件下与在和平环境下其发展模式和速度怎能一致?比如建一座大楼,其建主体工程、打基础阶段与后期装修、配套阶段在施工方式和进度上怎能进行简单的对比?长期以来,有人割裂新中国历史之间的有机、统一的联系,总是在煞费苦心地企图说明: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发展多么缓慢、糟糕,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这除了造成对新中国历史的涂抹,真不知另外还会有何种意义!难道改革开放以前的成就不同样是共产党和全体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贡献吗!

回顾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变化,清楚看出,无论是前30年还是后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迅速的,成就辉煌的,同样都是令世界瞩目的。60年来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直是在不断缩小,而从来没有拉大过。正如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通过对中国的研究得出结论说:“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六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转引自《人民网强国论坛》,长石《辉煌的三十年》,2004年12月22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Amartya Sen)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差别时说:“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改革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订方向的结果”。由此可见,某些外国学者在评价中国问题上有时倒不失其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