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八十年代的青春痘”张蔷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32:17
  “一颗八十年代的青春痘”张蔷



  新闻出版总署官员柳斌杰曾坦陈,改革开放20多年传媒业出现的三大教训之一,是对通俗文化的兴起,思想准备不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比较正统的文化,历来对通俗文化不够重视。在古代官方修编史书的时候,往往将对通俗文化的记述排斥在外或只列存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由于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性,更难把文化通俗化、生活化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之初,打开国门后很多通俗文化进入国内,邓丽君、迪斯科不胫而走,但很多年都被当作是精神污染,予以抵制。后来才被动默认了,因为已经普及到全国。(《新媒体现状与趋势》,《青年记者》2007年第3-4期)

  经历过1986年迪斯科和张蔷的人,都会对此反思感同身受。

  “没有七彩的灯,没有醉人的酒,我们在月光下跳一曲、跳一曲迪斯科……”这是张蔷的歌曲《月光迪斯科》。

  1986年,张蔷成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第一位大陆女歌手。她凭借个人专辑销量的骄人成绩,和惠肯尼·休斯顿、珍尼佛·拉什、邓丽君等一起被该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受欢迎女歌手。

  在这篇以销量衡量影响的文章中,张蔷凭借几百万的专辑总销量跻身其中,连风靡东南亚的台湾歌后邓丽君也只能屈居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张蔷开始以每月两张专辑的速度录制盒带。

  尽管张蔷的歌声早已在年轻人中唱响,但是,国内的报刊杂志上没有她的任何消息。在热衷争议新生事物的80年代,在主流媒体,张蔷是个例外,没有喝彩,也没有批评。

  没有师承、也不隶属于任何单位的张蔷,按照自己对流行音乐的理解,自顾自地唱着,在没有任何包装宣传的情况下,创造出专辑销量的奇迹。

  80年代初的中国,短波电台曾是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很多境外的流行音乐就这样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张蔷后来回忆:一放学了,我就把收音机调到短波的调频,可以听到韩国的电台,他们经常放一些就是不知道是谁的音乐,可能里面有披头士什么的,但是我第一次听到迈克·杰克逊的东西,就是在短波里面。

  1984年,北京市举办了一场歌手大奖赛,16岁的张蔷也报名参赛,演唱的歌曲是70年代末流行于欧美的一首歌,歌星卡朋特兄妹的《什锦菜》。

  张蔷的第一张翻唱专辑《东京之夜》在1984年年底出版,由于她当时还是一位毫无名气、又是第一次录制专辑的年轻歌手,出版社最初决定发行60万盒磁带,没想到专辑问世之后很快脱销。

  张蔷为自己选择的录入专辑的歌曲,显然与这个时代最强烈的集体情绪有所距离,在没有电视等主流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下,就在民间悄然流传。

  乐评人金兆钧曾评论张蔷:她那种声音的怪,有人觉得太俗了,太风骚了,有的人就会说我就喜欢这种东西,为什么非要那么字正腔圆,为什么非要那么甜甜美美,她是绝对有符号精神,包括她那种做派当时很多人都喜欢的。

  有歌迷调侃地说“张蔷是一颗80年代的青春痘”,她绽放在同样被称为“青春期”的80年代,用她的歌声撩拨起一代年轻人的青春琴弦。

  1988年,张蔷搭上出国热的班车,远赴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