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博客传播中的“补偿性”功能与意义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19:04
博客传播中的“补偿性”功能与意义探析紫竹摘要:博客作为最富有活力的“个人媒体”,对它此前的一切媒介传播与交流方式均有“补偿性媒介”效应。它以思想性传播“补偿”新闻性传播,以人性化传播“补偿”非人性化传播,以市民化传播“补偿”专业化传播,反映了当代信息传播由大众传播媒介为中心到以个人媒介为中心的发展变化趁势。

  关键词:博客 补偿性媒介 思想性信息 网络身份 市民新闻

  博客从1997年最初在美国出现,到2002年开始在中国大陆快速发展、2005年在大陆与全球形成热潮,成为互联网上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作为一个最富有活力的全新传播方式,博客弥补了迄今为止网络传播诸种方式的种种不足,开创了媒介演进过程中的一片新天地。它虽然不是一种全新的媒介,但却是网络媒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不仅是对网络媒介的重要辅佐,而且对于传统媒体乃至整个人类的信息传播具有补偿性意义。

  在麦克卢汉看来,打电话本身在人类事务中的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在电话上具体说的内容。纵观人类的传播发展史,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是对其前面旧有媒介的改进、革新与“补偿”。由是,麦克卢汉的杰出继承人、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uI Levinson)提出了“补救性媒介”或“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的理论。莱文森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的革命,都补救其不足;每一种媒介都有其不足,都要靠新一代和新一种媒介来完善” 。其实,不仅是新媒介对旧媒介有补偿性功能,即使对于同一个媒介,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的传播方式,也对旧的传播方式具有补偿功能。

  不妨看一下电话的“补偿性”演化过程。它“确是一本媒介补偿性运作机制的名副其实的教科书:受话器与听筒的合一、一机带多机、电话录音、无绳电话、待机、转机、来电显示,后一个功能总是对前一个功能的补救或补足”。手机的出现,则第一次实现了把人的“走路与讲话”两大基本功能相结合,形成电话媒介自身的最重要的革命。而手机功能演进的过程,则更是“关于媒介补偿性的一本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教科书” :振动不响铃既保护自己的隐私,又不使旁人讨厌;和弦铃声更加既悦耳动听,又避免在公共场合多人竞相查看是否是自己手机响的尴尬;发短信不用“说话”,既保护隐私、不“骚扰”别人,又可以省钱;摄影与发e-mail功能既可以替代数码相机,又能即时把所拍图片发送出去……在网络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先后有了WEB站点、BBS、电子邮箱、即时通讯等传播方式,每一种传播方式在信息的发送与接受方面都有它们独特的便利与优势,但多年来人们在使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也积累起了种种不便,需要得到更新的网络传播方式的“补偿”,正是这种累积效应,呼唤与催生了博客的诞生、演变与兴旺。

  “整个的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因此,因特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和电话等等媒介的改进。”博客对于因特网这个“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或“补偿性”功能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思想性传播“补偿”新闻性传播

  自1995年互联网的应用开始普及以来,各类WEB站点逐渐成为网络信息发布的中心,一时间,从门户网站到商业网站,媒体网站到大型社区,均以信息发布为已任,成为“网络媒体”。最终,形成了数家大型“内容网站”,如新浪、网易、搜狐、TOM等。腾讯公司在做大QQ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之后,也迅速“变脸”,成国国内第五大内容网站。

  这种以WEB站点为信息发布中心的传播方式与过程,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信息源是机构——传统媒体或其它网络媒体;2.信息生产方式是信息源经网站编辑“简易”加工后进入“信息发布系统”并经过审查后发布;3. 传播效果是,几大内容网站成为网络用户获取新闻性或信息性信息的主要渠道。

  不难发现,这些特点表露出这一现在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流方式的多种不足,如信息源过份依赖传统媒体,信息加工需要凭借第三方之手进行,信息的发布与接收仍然是与传统媒介几乎无异的“中心发布式”与“中心访问式”。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在新闻性或信息性信息过量的同时,缺少思想性的信息。

  就国内来说,几大门户网站也都开通七八年了,网上的中文资讯已经是空前的丰富。但是还有没有信息的空白区域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年来我们看新浪、看搜孤、看网易,加上近两年来看TOM,看腾讯,这五大内容网站一方面内容的重复性很大,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他们所采用的这种中心WEB站点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只能以新闻性信息为主,即把传统媒体中的内容搬到网上来。尽管,网站编辑会对这些内容做一些编辑、整合与重组,但资讯源仍然出自一个机构——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机构是媒体。而以新闻性信息作为主要信息内容进行传播,实际上与传统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并无多少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换了一种传播媒介而已。因此,这么多年来就一直有一种缺憾在伴随着我们,那就是——网上还缺少思想性的信息。

  尽管五大内容网站的社区论坛或其它BBS系统,也提供了不少思想性的信息,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信息仍然是那些新闻性信息的附庸。例如,内容网站这几年来几乎无一例外的在其新闻页面尾区增加了“我要发言”的功能,但其目的主要是让用户就其前面的“新闻”进行“发言”,而不是让用户以独立的信息源的姿态出现。况且,人们在BBS里发帖子,内容往往不假思索,随意性很强,垃圾信息也很多,而博客中的内容,通常经过博客本人的思考和精心筛选,不仅保证了资源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也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因此,笔者对自己在三年前刚刚看到方兴东创办的博客中国时的欣喜,一直难以忘怀:博客中国首次以个人专栏大汇集的形式,将知识精英与专业人士的许多闪光的思想以及建立在他们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有独特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填补了多年来中文网络内容传播的某种空白。博客中国初创时期的一个响亮的口号,是“每天五分钟,为思想加游!”正是由于有效地“补偿”了内容网站的这一空白区域,使得方兴东硬是在新浪、搜狐、网易、TOM、腾讯这五大内容网站已经形成新的“信息垄断”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第六大内容网站——博客网,而博客网“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

  在博客网,我们看到它的首页的“首打栏目”与五大内容网站首页的“首打栏目”的最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思想性信息,后者则无一例外的是新闻性信息。以下是博客网2006年1月17日首页“首打栏目”“博客中国看点”的主要文章标题,这其中除了第4条外,其它显然都不是新闻类的,而是作者——博客个人的见解与观点。

  我,“为谁张目?” 黎鸣51评

  总理:您的工资能在北京买房? 蔡慎坤 20评

  吴敬琏“嫌贫爱富”论让人寒 何奇阳 36评

  万名票贩聚集北京两火车站! 刘敬武 5评

  日本人的猖狂逼着中国人反思 郭谦 6评

  南方周末:后激情时代的选择 杲占强 16评

  毕业生卖糖葫芦 不是北大惹的祸 许朝明 7评

  新京报,想说爱你不容易 蔡慎坤 9评

  紧急求助:反对博客立法者报名 袁铁成 18评

  谈论郑渊杰但愿没脏了我的嘴 霍铭 28评

  中国记者:你的名字叫“可怜” 孙正刚 39评

  “官煤勾结”清理已经频于流产 张泽 17评

  央视 请再别为“中央”丢脸 昝爱宗 161评

  文人都是伪君子 误国殃民之犬 黎鸣 53评

这些博客个人的见解与观点,一方面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也与各大内容网站的有关新闻性信息“遥相呼应”,如“‘官煤勾结’清理已经频于流产”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对“官煤勾结”的清理,就不仅是几大内容网站在2005年下半年的一个经常性的新闻报道“题材”,而且成为全国人民所关心的重点社会问题之一。

  在2005年上半年有一个短暂的阶段,博客中国也曾经把首页的“首打栏目”做成新闻性的或至少是资讯为主的栏目,摆出欲与内容网站一争高低的架势,但方兴东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就明白,那不是一个博客网站的长处与立足点。到了2005年7月博客中国改版并更名为博客网后,它的以思想性信息见长的原则就体现的更突出了。

  与WEB站点——内容网站的传播方式相比,博客的传播方式具有如下特点:1.信息源是个人——博客自身;2.信息生产方式是信息源经传播者本人“精”加工后进入“博客”系统直接发布;3. 传播效果是,个人成为网上的基本信息单元并接受互动性信息反馈。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由于博客个人成为信息源,且率先建立博客的网络用户多属于知识阶层,所以他们传达的信息自然要以知识性、思想性见长。他们所表述的思想,因为有专业知识“垫底”,而自有其独特的信息价值和说服人心的力量。现在有许多人文知识分子都开始建立自己的博客,他们在博客文章中表达某种诉求、批判某种文化,通常都建立在专业信息的基础上,不仅独具思想价值,而且彰显科学与理性。中国传媒大学崔卫平教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cuiweiping),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作为文艺理论方面的专家和近年来同时从事思想文化评论写作的学者,她拥有“译介当代中、东欧思想及文学”的杰出专业能力,所以在她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了《布拉格精神》、《驳米兰昆德拉》、《分享哈维尔,分享共同的底线》等一系列具既具有专业底蕴又思想深刻的好文章——至少,这样的信息不太可能出现在几大内容网站上。

  在个人主页时代,知识阶层、专业人士要在网上建立自己的“领地”、“家园”并非易事,因为学做个人主页需要懂html语言,这对大多数人包括专业人士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之事。所以,崔卫平的文章我们只能在博客时代才能读到。博客作为“傻瓜化”的个人主页,使原有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个人声音”的“自由表达”,成为网上思想性信息的重要源泉和阵地。所以,方兴东、王俊秀在《博客宣言》中对此解释道:“通过博客日志,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萃取并联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 著名的网络思想家戴维?温伯格亦认为:“博客是个人声音在新的公共空间的持久记录。”

  哈罗德?伊尼斯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在“思想性信息”信息的自由表达与传播方面,博客对于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人们对互联网发布平台认识的深化,以及互联网发布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有理由期待着变革与融合,那就是:将网站的资讯源或信息源,由机构为主转向融合个体,由以传播大众化的信息为主转向融合传播专业化信息,由以一种“话语体系”为主转向融合多种“话语体系”。在中国,就媒体内容的“把关”而言,对电视的管制比报纸严,对报纸的管制比杂志严,对杂志的管制比书籍严,对书籍的管制比互联网严,对互联网的管制比博客严。正是博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在传者与受者之间相对来说更为宽松而富有弹性的空间,因此它比任何其它传播方式——网络的或非网络的——都更适合思想性信息的传播。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正在超越信息传播的领域,从社会经济、政治层面和其它多个层面体现出来。“博客文化能引领中国向知识社会转型,博客关怀能开启一个负责的时代。”

  二、以人性化传播“补偿”非人性化传播

  2005年当博客“热”起来时,我们同时发现,BBS有点“冷”了。不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的网络用户,因为精力有限,只能把时间花在打理自已的博客上,而很少再去“坛子”。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自然的,因为博客是自己的,“坛子”是大家的。而BBS等网上论坛,曾经是除了WEB站点(内容网站)以外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方式,它既包括内容网站自办的社区论坛,也包括象天涯社区和西祠胡同这样的专门性论坛,并且,在博客之前的许多“思想性信息”,主要在这样的论坛里传播。那么,现在一热一冷,博客对BBS的“补偿”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保罗?莱文森说过:“我的媒介演化理论可以叫做一种‘人性化趋势’的理论。 ”在他看来,新媒介对旧媒介之所以具有补偿性效应的动因,主要是因为人在媒介演化中能够进行理性选择,从而使媒介的发展呈现出“人性化趋势”。而“人”或“人性”,都不是抽象的,而是由一个个生命个体所组成并体现。在“人性化趋势”这一理论视点的观照下,我们不难发现,博客与BBS相比,正是进一步突出了人——个体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显示出它的媒介超越性与历史进步性,从而使BBS或“我要发言”等类似网络交流方式相形出绌。博客的出现,一下子突显了对网络用户个体的强调与尊重,这样的“人性化趋势”怎么能不大行其道呢?

  不妨从“人性化”的视角来分析一下博客与BBS的主要区别:

  1.在“网络身份”方面,BBS的用户虽然注册了“ID”,这个“ID”却无法成为他们的网络标识,他们在BBS系统中也无法获得可供访问的网络域名;博客用户在完成注册后,即获得博客本人的网络域名,从而建立与确立起个人的网络身份,这一网络身份通过博客域名具有网络资源定位的唯一性。

  所以,BBS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公众场所,用户虽然可以在那里自由讨论,自由表达意见与思想,却没有“家”的温暖与归属感。只有博客——网上的个人家园,才能给人以强烈的个人归属感。同时,博客唯一的网络身份,不仅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给整个社会都提供了方便。例如,对于一些专业人士,我们要了解他们其中的某个人,只要找到他的博客——他的“网络身份”就行了。例如,最近我想读一些北岛新写的文章,开始找不到,后来一想,北岛难道会不趟博客之潮流?结果上网一找,就找到了他在北美刚建了几个月的博客。 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了博客——“网络身份”,互联网就迎来了它更加高级的一个发展阶段——社会化阶段,这是它在经历了军事化阶段(互联网前身阿帕网于1969年因冷战需要而被发明)、商业化阶段(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阶段)之后更加辉煌的阶段。再下面,就应该是它的智能化阶段了。

  2.在网络版权方面,BBS系统中的内容版权归系统提供商所有,BBS用户不具有自己所发贴子的版权;而在博客系统中,博客用户拥有自己所贴内容的全部版权。

  这种差别也是与两个系统的技术差异密切相关的。因为BBS系统以“话题”串成为基本信息单元,自然无法实现版板的归属,而博客以个人为基本信息单元,在自家“菜园子”里的耕耘与播种,其果实与收成当然属于自己。而网络媒介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网络版权的保护,尤其是对网络用户个人在版权方面所应拥有的权利的保护与尊重。

  因为博客拥有版权,博客服务商就不能轻易删除博客用户的内容,相比之下,BBS服务商则不会对其用户的贴子的“失踪”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如果用户想让“个人的声音”成为恒久的“历史记录”,无论从便利性还是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自然应当考虑选用博客系统而不是BBS系统。当然,当然,这里是就两套系统的技术特点讲,如果某位博客认为自己的文章服务商就没有办法删除,自是理解错了。因为鉴于在中国大陆“国情”,所有内容提供商实际上都可以删除其用户上传的内容,不管你注册的是哪个系统。

  3.在内容管理方面,BBS系统的管理者是各级分版的版主,而博客系统的管理者就博客本人。

  因此,尽管BBS系统里的贴子可以根据主题进行分类,但大量普通用户却不能随意更改那些分类,只有版主或版主级别以上者才有权限更改分类。而这种分类权对用户却是非常重要的,是系统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博客系统中,博客本人可以以日历、归档、按主题分类等方式来组织文章,并且可以将将属于私人的信息隐藏起来不对外公布或者只对密友公布。另一方面,BBS版主所拥有的突出某一篇贴子的“置顶”权,也不在普通用户手中,而博客却可以通过对系统发布日期的更改,决定与调整自己所发文章的顺序。此外,BBS普通用户的贴子的“安全”,不仅受到由于版权缺失而来自于系统服务商方面的威胁,而且受到由于管理权缺失而来自于版主方面的威胁——版主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就是删贴。而博客系统,因为管理权在自己手里,删除文章的权利也就在自己手里了,包括删除跟贴的权利。

  4.从回复方式看,BBS系统的用户能够回贴的一个先决条件通常是必须注册,并且回复的指向性不强;而在博客系统回贴不需要注册,同时回复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针对博客主人。

  博客与BBS的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都可以对“主贴”以跟贴的形式进行回复,网络传播的互动性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用户经常访问的BBS系统或博客系统都不止一个,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每个系统中都进行注册,而在没有注册的情况下,看到某个贴子或某篇文章“有感而发”,想跟上一贴,BBS系统需要先注册才能回贴的机制,就给用户造成了不方便,许多用户或许就因为这个原因,本来“有话想说”,结果也“沉默离去”。博客系统则提供不注册回贴的方便,自然在充分体现互动性这一网络媒介的重要功能方面超越了BBS。许多时候,所谓的人性化,也就是便利化,“更方便一些”。

  至于博客中的回贴全部针对博客个人,显然要比BBS中的回贴指向性不十分明确,对于发贴者更具有吸引力与亲和力。对于发贴者来说,总是希望回贴越多越好,回贴的褒贬且不认,“人气”是最重要的。显然,就聚集回贴的人气而言,回贴指向性明确情形下的“人气”,肯定要高于不明确情形下的“人气”。这里,“人气”也是构成人性化的重要因子。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较之于BBS,博客确实在“人性化趋势”方面进展了一大步,其核心是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网络社会结构。它突显网络用户个人,它的每一个功能,都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个人的交流沟通群体——最终,体现个人的存在。这样,实际上它不仅超越了BBS,也超越了此前的一切网络交流与传播方式。

马克·波斯特把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体归于“第一媒介时代”,其特点是由文化经营、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播,而互联网诞生后则进入了“第二媒介时代”,其特点是消灭了传播中心,使传播者可以成为散点的交流 。然而,他的判断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博客出现之前,互联网并没有打破“大教堂模式”而进入“集市模式”,并没有真正的进入“第二媒介时代”。事实上,无论是WEB站点发布方式,还是BBS发布方式,其传播的重心或主体都是所发布的内容,所以自1998年以后网站竞争中有“内容为王”一说。只有博客,实现了从“内容为王”到“用户为王”的转变。这正是WEB2.0的要义之一,所以博客是WEB2.0的主力军。我们不仅可以把博客视为网络传播方式的一个重要革命,而且可以看作整个人类回归自我、自由表达、自我定义、自我阐述的自由行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以市民化传播“补偿”专业化传播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丹?吉姆(Dan Gillmor)在其著作《草根媒体》一书中首次提出:参与式新闻正在改变整个新闻业的面貌,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将日益模糊,大众传媒结构将变成某种更有草根意味和深化民主的东西。而博客正是丹?吉姆所描绘的这种参与式新闻的最重要的载体,它引导了个人媒体时代的来临:“你的声音是重要的。如果你有值得说的,人们会倾听。你可以做自己的新闻,我们都可以。 ”

  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的时候,英国市民亚当?斯塔西(Adam Stacey)向BBS网站和《卫报》等主流媒体提供了第一张现场照片。当年8月在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中,大量新奥尔良地区的普通市民将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发布在各大blog网站中,这些内容也同时被CNN、MSNBC等美国的大量主流新闻网站采用。从原理上讲,一个人拥有博客,就拥有了一个个人媒体。在博客之前的诸种网络传播方式中,由于内容网站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实际上还是与传统媒体时代大同小异的大众传播模式,个人媒体时代并没有来临。而在媒介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不断改进传播工具,发展传播技术,克服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传播障碍,提高自己参与信息传播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希望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以期能够发表代表个人观点和利益的意见。因为“在所有传播权中最基本的是能被他人听到的权利——一项独立存在于任何技术的权利。它意味着决策时的参与权、在媒体被代表的权利和自由传播权。 ”博客正是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个划时代的“补偿”,从而把人类传播中的“媒介接近权”史无前例地推向每一位公民。所以,由伦敦地铁爆炸和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草根媒体(grassroot media)现象,也被称为公民新闻或市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运动。

  在博客时代,由于每一个市民都是潜在的记者——“市民记者”,他们可以“深度介入”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从而有可能使新闻传播历来由媒体专业人员“操作”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似乎可以从传统媒体的特约通讯员或者新闻线人的身上找到所谓的“市民记者”的踪影,但特约通讯员大多是得到媒体机构的认证并与机构事先有约定,新闻线人则不直接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只提供新闻线索,而“市民记者”通常与媒体既无约定,又直接将成形的新闻产品——文字与图片——提供给媒体。这些新闻产品主要通过博客方式传播。“市民记者”对于专业记者的“补偿”作用,或者说“草根媒体”对于专业媒体的“补偿”效应,在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市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抢先于媒体专业记者对事件作出报道。这是因为在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通常总有市民“见证”,而专业记者常常“缺位”或事后赶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了“个人媒体”——博客,事件的第一新闻源就有可能从传统的专业记者转变成“市民记者”。专业记者毕竟人数有限,加上时空因素,他们不太可能总是最早、最快出现在突发性新闻的“第一现场”。

  需要指出,“市民图片新闻”(photocitizen journalism)在当前的“市民新闻”运动中成为一个闪光点。“市民图片新闻”系指是由非专业从事新闻摄影的人员借助于照相手机等便携设备拍摄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图片新闻,并上传至互联网平台,进入公开传播渠道。象伦敦地铁爆炸这样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专业媒体的记者赶到现场后,文字报道相对好办些,可以通过对目击者的访谈进行“补救”,但爆炸一瞬间的图片就难以再拍到,只能依赖目击者中的“抓拍者”。亚当?斯塔西提供的那张伦敦地铁爆炸第一张现场的照片,前景是一个男子用手绢捂着嘴,远景是刚刚发生爆炸的地铁车厢,车厢内亮着灯,同时挤满了乘客——尽管这张照片画面模糊,但却是被各大媒体采用最广泛的一幅新闻照片,其价值就在这里。

  随着近年来拥有照相手机的“市民记者”越来越多,他们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拍到“第一现场”新闻照片的可能性将大大超过专业摄影记者。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第五媒体,在 “市民图片新闻”与“市民新闻”与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示出“个人媒体”更加辉煌的前景。现在照相手机的图片分辨率,已经从四、五年前的30万像素发展到200万像素,很快,300万像素以上的手机就会成为市场主流——那成像质量就与现在的数码相机不相上下了。这一技术进步必将把“市民图片新闻”推向一个新阶段。

  2.“市民记者”的平民式“言说”,展示出传统媒体“专业”化“书写”所不具有的魅力,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个性色彩。由韩国记者吴延浩(Oh Yeon-Ho)创立的博客网站OhMyNews,本着“在主流媒体之外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初衷,充分调动每一位参与者的积极性,几年间就由早期的4人团体发展为拥有53名全职成员的韩国知名网媒,而经常为该网站写作的“市民记者”人数,已经由700人增加到大约26700多人,每天有200万人上网收听收看ohmynews的新闻。“意见表述”方式的平民化和多元化,是这个群组型博客网站获得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OhMyNews网站设立了传统媒体或主流网站所具备的所有栏目,但每一个栏目都流露出鲜活的个人特色。市民记者的报道语言完全摆脱了传统媒体“书写”的姿态,而演化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平民式“言说”。与我们司空见惯的新闻报道语言相比,这种平民式的“言说”激进、机敏和犀利,因而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量和民间智慧。一位名叫唐?帕克的美籍韩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OhMyNews:“这很有趣……它就像博客,有个人立场和主观情感在其中,比较人性化,不像传统媒体那些冷冰冰的新闻。它存在明显的偏见,尽管不专业,但是你能够看到事实……我相信它。” 尽管OhMyNews网站上的文章描述的多是坊间逸事,并通常带有写作者的主观性,但由于这些“市民记者”包括了从大、中学生、家庭主妇、电梯工到律师、法官、教授、政府官员等社会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其报道內容的既包罗万象,又精彩纷呈,不免令传统媒体暗然失色。

  博客作为一个补偿性媒介,它一方面为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开辟了巨大信息源,另一方面,它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别具风味”的独立的媒体。尽管,这一切都有待于普通博客成为“焦点博客”之后才有现实意义。博客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如信任的缺失、法律的模糊等问题,也是需要正视的。

  保罗?莱文森说:“互联网及其体现、证明和促进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大写的补偿性媒介。这是电视、书籍、报纸、教育、工作模式等的不足而产生的逆转,差不多是过去一切媒介之不敷应用而产生的逆转。”博客作为互联网诞生以来的最具有“补偿性媒介”效应的全新网络传播方式,也对人类的信息传播造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逆转。这一逆转在思想性传播、人性化传播和市民化传播方面体现出来,使此前的一切传播方式难以望其项背。当然,博客的这种杰出的“补偿性媒介”效应,表面看是由于博客技术所产生的,但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们对此前所有网络或非网络的交流与传播方式的诸种不满,反映了当代信息传播由大众传播媒介为中心到以个人媒介为中心的深刻变化。

  参考资料: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2.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Dan Gillmor. We the Media [M]. NY: O'Reilly, 2004.

  6.钟晶晶.从媒介技术演进看博客.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55469/3949160.html).

  7. 江江.我博故我媒——评《草根媒体》. 豆瓣网(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2809).

2——博客传播中的“补偿性”功能与意义探析 2——博客传播中的“补偿性”功能与意义探析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1) 基于博客思维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卢克资源--教育技术、网络传播与博客文化 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与危机传播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1) - 免费论文网 顺风:多媒体、博客与传播革命 文化视野下的博客与部落格探析 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 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 网络社会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心理——从“铜须门事件” 转贴 网络传播中的虚拟群体 2 意义学习中的意义 3——“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征稿启事(2009)“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征稿启事 远程教育中的媒体与媒体传播教学模式 主题 远程教育中的媒体与媒体传播教学模式 补偿性财政政策 4——“政府新闻学与中国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公告 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与传播2 - - xnxx_96668 - 和讯博客 文化传播公司的功能 2——关注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变迁“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聚焦媒介与社会空间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道教法术探析 - 【敬天法祖—信仰版】 - 汉网论坛 汉服运动发祥... 绝美照片:NASA最具纪念意义50张照片——太空中的地球-2 投资公司与担保公司战略合作模式的探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