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02:57
大爱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
2009-07-28 08:00:15    作者: 李宣海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只有师生情感互通,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才能情通则理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师爱是一种母爱,但又超越母爱,既要有母爱那颗真诚、炽热的心,更要有超出母爱的科学和理性。

  ●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大爱的情怀,才能成为让学生满意、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教师。


  当前教育系统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此时此刻,尤其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把握大楼、大师与大爱的关系,高扬“大爱”旗帜,塑造“大爱”之魂。

  大楼为体、大师为根、大爱为魂。近年来,教育事业实现了大投入、大普及、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大楼多了、空间大了、条件好了,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名师、大师也不断涌现。但是,我们总感到在“大楼”和“大师”之外,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灵魂——大爱。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大爱之魂,我们的大楼就只是一幢幢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建筑,我们的教师就是只会让孩子死记硬背各种知识的“教书匠”。反之,有了大爱之魂,我们大楼的结构、装饰、管理就会处处体现育人功能,钢筋水泥建筑和学校的一草一木中就注入了灵性。有了大爱之魂,我们的教师才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爱是教育的本源,也是学校的文化。有没有爱的文化,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尺度。现在各级各类教育都拥有一批高水平、好口碑的名校。这些名校都不是在一夜间形成的。在名校夺目的校牌后面,无不体现了一代代校长、教师对教育和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恪守和弘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爱,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成功的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学校校风和办学特色。以对学生的爱为核心的学校理念、校风和特色就是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最具有感染力、穿透力和生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学生的成功。

  教师的爱塑造了学生的品格,也塑造了学校的文化。回想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常常会感到最幸运的就是遇到爱学生的好教师,他们的点点滴滴能够让我们常常回味,他们的一言一行能够成为我们终身的楷模。我们现在常常感叹,学生中传颂的教师的故事少了,这其实是值得警觉的学校文化萎缩和流失的征兆。究其原因,就在于目前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重科研轻教学,他们与学生的接触少了,对学生的关心少了,师生之间没有心灵上的“零距离”交流。没有师生之间的心灵交织交融,当然就不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更不会有动人的轶事传扬。

  教育只有充满爱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上海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播种爱的种子,教育应当让爱进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引导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让孩子们充满阳光、充满梦想并成就梦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要用爱心来培育爱心,用人格来塑造人格,用灵魂来呼唤灵魂。

  “爱”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个“爱”字,点出了教师最高尚的品质,也道出了教育至高无上的境界。上海教育界的老前辈、从事语文教学半个世纪的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为了他们今天的成长,为了他们今后长足的发展。于漪认为,教师上课不能只在课堂上,否则,教育的效果就会随着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在学生的心中,要在学生心中萌芽开花,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于漪对每一堂课的要求,都是要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发展、思想情操的陶冶融为一体。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高度。

  “爱”是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大爱让教师走进孩子的心里,也让孩子爱教师、信教师、学教师。只有师生情感互通,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才能情通则理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使一些学生因为仰慕这位教师的魅力而喜欢其教授的课程,以后就从“爱”科学变为“迷”科学甚至“痴”科学,进而终身从事这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杰出的成就。所以,一位受学生敬重的好教师,永远是学生心中的人生路标,引领学生一生健康成长。

  “爱”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动力之源。我们正在推进的教育改革,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但理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反差。我们都理解要坚持教育公平,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偏爱资优生,冷落学业滞后、调皮不安分和身心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但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好问、质疑、个性和好动容易粗暴地压抑。我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要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递进,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依然习惯于题海战术和教书育人两张皮,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道德认知与行为背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里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本原价值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始终怀着最深厚的爱,他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为学生减负、让学生增能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道德人格。这一切,都源于对学生的爱,源于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感。有了这一点,教师就能自觉地把爱心转化为责任心,进而把责任心转化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爱,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师爱是一种母爱,但又超越母爱。人们常把师爱比作母爱,其实师爱既要有母爱那颗真诚、炽热的心,更要有超出母爱的科学和理性。师爱是全面的,不仅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更要关心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要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更要对学业和身心等方面遇到障碍的群体赋予特别的爱和关心。师爱是包容的,既要鼓励学生的成长进步,也要包容学生的调皮、幼稚、个性和暂时的落后。师爱也是严格的,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地袒护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为人和做事要严格要求,精心辅导,循循善诱,这同样也是对学生的爱。

  师爱是师魂,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师从业的最基本要求。师爱绝不仅仅是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基本要求,所有的教师、管理服务人员都要具有爱的品格和胸怀。教师的责任大于天,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崇高。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大爱的情怀,才能成为让学生满意、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教师。 (编辑:赵露)

  (李宣海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教授 )